#解剖LIE TO ME# 第 19 篇
原創文章歡迎點贊、討論、分享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解剖LIE TO ME第19篇和第20篇都來自於第一季第十集,本集講述了兩個故事。我們將在第19當中解剖其中的主線故事,第20篇中解剖其中的副線故事。
在第19篇中,實際發生的案情是,一位電視台的出鏡記者,經常跟社區當中的已婚婦女發生不當關係,記者夫人怒火中燒,放火焚燒了兩個家庭的房屋,因為這兩個家庭的女主人都與這位出鏡記者有染。本篇的劇情,重複了前面幾集中的編劇特徵——為了懸疑而懸疑,為了秀技而破案。
一、用恐懼性刺激源嚇唬小朋友
在故事的一開篇,一家人的房屋被點燃了。小女孩衝進火場去救她的NANA(姥姥),然後沒有成功,自己還受了傷。故事就此展開。
一開始的時候,兩姐弟當中的弟弟,聲稱自己目擊到了放火的人從現場逃跑,他所看到的放火者就是出鏡的電視台記者。Lightman採取的第一個測試,是證明孩子說的話是事實還是想像,因為這個年齡的兒童,通常還不具備完整加工和表述客觀世界的能力。
Lightman利用了孩子的恐懼情緒,在設計刺激源的時候有些不妥。他威脅孩子說,「有沒有聽過狼來了的故事?如果說假話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小朋友表現得非常淡定,沒有任何恐懼的反應,他始終堅定地說「我看到了那位記者,加西亞先生從我們家的案發現場跑開了」。
二、出鏡記者的強勢反攻
所以,接下來第二個測試就針對出鏡記者加西亞先生。Lightman首先給他看了他之前採訪的片段,指出他為了收視率和出名,把自己的老朋友的悲慘遭遇曝光,這是一種低劣的手法,用來作為道德準則測試。
加西亞的回應也非常強硬,「你是說我通過放火燒了別人的房子,然後再報道這件事情,就可以出名。我是為了出名做這樣的事情嗎?」
這樣的回應,勘破了提問方刺激源的動機,也是在所有問答當中最犀利的一種回應手法。Lightman接下來注意到,加西亞先生在被要求評論房子被燒的那家的男主人時顯露了輕蔑的情緒。
注意這是本集當中第一次秀技的開始,也是所有想要學習微表情分析的人必須要看懂的地方。微表情並不能夠直接定義什麼謊言,而是通過勘察人臉上細微的、不容易被察覺的情緒來判斷語言和真實的內在情緒之間是否有差別。所以,加西亞先生被要求解釋為什麼會心存輕蔑。
他給出的解釋理由非常令人信服。那就是,1號男主人整個人很落魄,曾向加西亞先生借錢。加西亞先生就借了,之後問什麼時候還錢,結果男主人就變成了有錢不還的大爺心態,搞得好像加西亞先生不應該一樣。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品,不但沒有能力掙錢,還借了錢不還,還很強硬,加西亞先生表現出了強烈的輕蔑憤慨。
這裡面我們要特別解釋一個詞,contempt,這個詞在LIE TO ME當中始終被翻譯成了「鄙視」,但是contempt的意思跟中文當中的「鄙視」是有很大差別的。經過我們的仔細分析,結合使用這個詞的具體場景,我們認為contempt更適合翻譯成「強烈的憎惡」,它是一種厭惡情緒,但是它介於頂級的厭惡和輕微的憤怒之間。這樣程度的厭惡是最重的,它不但鄙視,而且強排斥,而且感覺到心煩,幾乎想要動手教訓、糾正或者消除掉這種負面刺激源的影響。所以我們認為 「contempt」 更適合翻譯成「特別反感」。所以,你看,英文原文的劇本中也用了加重語氣的惡性詞語「damn」。
劇中因為加西亞先生的這一輪表現得非常合理,沒有任何破綻,找不到縱火關聯的直接情緒。所以大家懷疑,那個小男孩說的話可能與事實不符。
三、什麼是說謊
估計很多讀者讀到這裡會直接聯想到一個詞——「說謊」。小男孩說的話與事實不符,這不就是說謊嗎?還真不是。
行為人的語言表述或意思表達(比如動作或文字),與其真實的主觀認知不符合才是說謊。簡單舉例,腦袋裡想的是「A」,但嘴裡說出來的是「B」,這才是說謊。至於事實是「A」、「C」,甚至是「B」,都與其說謊與否沒有關聯。換句話說,如果事實上的顏色是綠色(B),但行為人因為有紅綠色盲的疾病,看到的是灰色(A),為了掩飾自己的色盲事實,嘴裡說出來的恰恰是「綠色」,他說謊了沒有?說了。
小男孩年齡小,之前的恐懼性刺激源沒有讓他害怕,說明他對自己的表述是相信的,心不虛。但因為年齡的問題,他的表述並不能代表事實。實際上,在真實的刑事案件中,很多成年的證人表述,也與客觀事實不符。
所以,小男孩對自己的表述非常相信,還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思維混亂不懂事,比如分不清幻境和真實,把自己的想像當成了真相;另一種是被別人洗腦了。精神病人屬於前者,很多大師的弟子,屬於後者。
於是,Lightman開始再次測試小男孩。
四、模擬情境刺激
Lightman假定了一個不能被看到的隱形角色,然後當著小男孩的面演了一出小的模擬情景劇。
在反覆測試之後,小男孩的表現很冷靜,很清楚,很客觀,並不承認Lightman所塑造出來的這個隱形的虛擬角色,直接指出來「你瞎編」,並且認為Lightman舉止行徑非常奇怪。
這場針對小男孩的客觀認知和主觀認知的測試,是本集第一個大的懸疑,也揭示了一些科學道理,是本集當中驚艷的一筆。如果小朋友相信這些怪力亂神的東西,比如說不可見的隱形角色,那麼他的話就完全不可信了。現在他能夠清晰地辨別客觀的存在與否,也就是他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這一點,經過測試可信了。據此,Lightman團隊認為小男孩是有辨別事實的能力的,不是分不清幻境和真實的「精神病型」。所以接下來只剩下一種可能,他被洗腦了。
五、爸爸是壞人?媽媽是壞人?
劇情一轉,第二個懸疑就把嫌疑人指向了房子被燒的這家的男主人身上。因為他窮困潦倒。他的房子現在不值錢,但上的保險是在經濟崩盤前的保險價格,如果出了事被保險賠就很值錢,遠遠高於當前的市值。
所以Lightman接下來去測試了男主人1號。不過,男主人對於這場測試表現出來的情緒沒有破綻,不像是自己設計了這樣一個圈套騙錢的樣子。無意之中Lightman團隊的人卻發現,一開始受傷的小女孩卻表現出了異常的情緒。
她認為自己儘管受傷住院了但卻挺好,因為家裡人都聚在這裡,尤其是爸爸一直陪著自己,跟之前落魄和沉淪又不管家的樣子不一樣。但是談到媽媽的時候她卻表現出來了細微的表情,就是雙眉上揚、眼瞼下垂,這是一個無奈的、拒絕的、否定的表情,而問的問題是「火災之後你媽媽怎麼樣?」,然後她用了一個無奈的表情配合著說「她也在」。
這樣,Lightman團隊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小姑娘對媽媽有很強烈的不滿。據此線索,Lightman懷疑到了這個媽媽。經過簡單粗暴的質詢,也就是當著小兒子的面問她媽媽是不是有外遇,瞬間就點燃了媽媽的真實情緒。
六、不妥的刺激源
這種刺激源我們要分成兩段來講。
首先,其客觀的功效是非常強的,因為沒有任何媽媽願意當著自己年幼的孩子的面被指出,對「愛」這個概念的背叛和人格的污點,所以是可以直接引發激烈的真實情緒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當著一個未成年、還沒有到達青春期,但是又可以具有客觀認識這個世界的能力的年幼的兒童來講,這樣的刺激源無疑是非常殘酷的。
所以我們審慎地認為,如果不是為了很重大的案情,那麼盡量不要使用這種級別的刺激源。媽媽在被激怒之後就解釋了自己所有的感受。因為老公實在太不爭氣,經濟不行,性生活也不行,所以她就出軌了。而出軌的對象恰好就暴露了是這位之前曾經出現的被懷疑過的出鏡記者。
七、奇怪的「秦香蓮」
Lightman團隊接下來馬上去訪談出鏡記者和他的愛人,這位記者和他的愛人是同事的關係。
Lightman首先提問的對象是他老婆,直接指出「你老公和別的女人有染,你怎麼看?」這位老婆嘴上時說「無所謂,我早就知道」,但是她卻暗中捏緊了拳頭。
這個反應在微反應當中被定義為「戰鬥反應」,表達的是強烈的對抗和不滿。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你所觀察的人身上有沒有「自己跟自己使勁」這樣的動作特徵,如果有的話,不管他表面上表達出來的是什麼樣風格的表意,心裏面都是持有強烈對抗性的心態。
八、出鏡記者初步解除嫌疑
接下來Foster,也就是Lightman的女科學搭檔,通過讓兒童繪畫的一些細節心理分析,認定這個小男孩給整個他所描述的情況添油加醋了,描述得太過了,脫離了現實。由此更加確定,小男生的記憶被人重新給灌輸過了。劇中,正確的英文翻譯應該是他是一個被植入的記憶,也就不是通過加工客觀事實得到的天然記憶,而是通過別人不斷講述得到的implanted memory。於是,Foster得出的結論是,既然有人給小男生講了添油加醋的故事,也就是有人要故意利用這個小男生陷害這個出鏡記者。
就此,Lightman就對全家人進行了大量的測試,看看是誰故意利用小男孩來陷害出鏡記者。簡單來說,女主人表現出來的所有情緒都對,男主人表現出來的情緒也都對,最後集中在了小女孩身上。小女孩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出鏡記者的強烈不滿。
到這裡來講,可以初步排除出鏡記者的嫌疑了,因為他確實是被小男孩的描述擺了一道,沒有直接的證據,本人的表現也都對,而且小女孩也承認了自己的動機。
九、連環縱火案出現
故事峰篇路轉,真兇還沒有找到,又發生了一起相同的縱火案。經過FBI的調查,使用的化學媒介和起火點跟上一場起火完全一樣。同樣是一家中年夫妻,整個房子全被燒光了。那麼又來了一波懸疑。
這位太太表現很正常,但是這位先生在講述自己全部的房子燒光之後的感受,嘴上說的話是「你不知道我們有多痛苦」,但在劇中給了一個細微的特寫鏡頭——嘴角微微上翹有笑容,同時嗑肌、降口角肌、降下沉肌都沒有運動,所以這是一個笑的微表情,極其微小。
當然,純技術角度講,我們只能認定它是疑似笑容,而不能判斷它為真實的愉悅情緒。因為笑容必須要求眼瞼閉合和嘴角上揚兩個動作的同步聯動。現在劇中只給出了一個嘴角上翹,只是說明這個動作不應該出現在語言表述有多痛苦的過程中,這是一個突破點。但是,重複一遍,從技術角度講是不能認定這有一個笑容的。
疑點形成,逼問男主人2號,其心理很脆弱(當然也是為了劇情的快速推進),他就直接承認了,夫妻倆感情已破裂,把房子燒了保險公司一賠,兩個人就可以正式的分道揚鑣了,大家都解脫了。
這個解釋是真是假,在劇中沒有被進行任何的跟進處理,反正它就是承上啟下,把矛頭、線索的方向指向了女主人2號。因為Lightman聽完這個所謂「合理」的解釋後,直接就問「你老婆是不是也出軌了?」,男人當然就默認了,這也是劇情推進。
事實上,如果真要偵查案件,男主人2號所說的話,必須要篩查真偽。
Lightman馬上就開始問這個女主人2號,「你喜歡的新聞報道人是不是我們這位出鏡記者?」
這個問法非常奇怪,是編劇推得太猛了。如果它有很多前提條件約束,比如說是「社區電視台」或者是「網路點播最高」或者是其他相關線索,可以直接這麼問。如果是設定在一個北京市這麼大的城市裡面,直接問受害者你最喜歡的記者是誰的話,很有可能根本就得不到答案。所以這也是美劇的快速加工,拋棄龐雜干擾直接指向主線索的一個手法,大家也不用太較真。如果是現實當中的使用,切記要小心,除非多個條件約束到這個女的很有可能喜歡的是這個男的,才可以這麼問,否則這種刺激方法是失敗的。
結果,這個女人的表情就默認了。而且,電視劇還給出了相同的另外兩個公眾人物所謂的愧疚表情,也就是視線向下。
技術點評:視線向下是愧疚表情常出現的特徵。但是想要看劇學技術的同學們請注意,如果只有視線向下,是不能夠斷定愧疚的。換句話講,我們通過這個特徵,只能得出一種判斷公式,就是如果行為人在表達愧疚的時候,沒有視線向下,反而盯著你看,說明他的愧疚是假的。這個技術細節,在之前的建築物爆炸那一篇,也使用過,當時分析的是一位癮君子工友。但是,不能認為行為人只要視線向下就表達了愧疚,尤其是圖中第3副表情更加是這個樣子,因為他的嘴是用力嘟起的,表達了排斥和強烈的對抗心態。
十、真相大白
那麼既然兩個家庭的女主人都跟這個出鏡記者有染,所以矛頭就順著這個線索指向——誰可能去放火呢?被有染這件事情所激怒的人,或者是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的人才有可能去放火。
最後一個嫌疑人集中到了出鏡記者的愛人身上,此處劇中給出了一個原理,男人放火是為了滿足權力感,女人放火是為了報復。同樣,在劇情接近結束的時候,導火線一點燃,出鏡記者的老婆就受不了了,像機關槍一樣,全部憤怒情緒發泄到了她的老公身上,講明了自己的委屈和憤怒。
雖然劇情結束,也算懸念重重,但我還是要嘮叨一句,這是美劇。如果是現實中的有蓄謀的縱火犯,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就是不承認。能隱忍這麼多年這麼多不堪的感受,當著調查人員的刺激,選擇隱藏和表演,也是情理之中能做到的事情。不要迷信喲!
推薦閱讀:
TAG:應激微反應 | 別對我說謊Liet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