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而起的美——《談美》讀後感

什麼是美?什麼是丑?如何體會美?如何創造美?

很小的時候,對世界是懵懂的,既不識「天行健」的剛健之美,也不懂「上善如水」的柔性之美。更多的是隨聲而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問我這中間有什麼美,是不知的。只知道鵝這種東西,它叫的時候會彎著脖子,長著一身白毛,一雙紅掌,會在水中游著。現在看來,那時候的我還處在對鵝這一動物實體的認識上,更關注於它的形態、叫聲、動作上,至於聯想,最多也就想到雞鴨——形態相似。

而如今,再給我這樣一首詩,感覺已不一樣:彎曲的弧度,高闊的天空,嘹亮的鳴聲;白色的鵝,碧綠的水,紅色的鵝掌在碧水中滑動,靜中是動,動中蘊靜,色彩的對比,交相輝映。畫面鋪面而來。

是什麼讓我的感覺發生如此大的改變?

這就是對美的體悟。朱先生的談美我最能共鳴的便是他所描述的對美的欣賞。於我,美體現的是一種感染,一種共鳴,一種傾訴。

我是贊成美是來自外物的觸發的觀點的:一隻鵝,一首詩,一片天空,一朵雲彩,一個人,一面牆,一段故事,飛馳的火車,迅疾流動的水,高聲的呼喊.....對美的感覺的觸發來自於各種外在的事物,在某一個瞬間,它就像天空中的一顆流星,劃入我的心扉,擊碎薄薄的寒冰壁壘,滾燙而熱烈的思緒於是噴薄而出,像一股強音,呼嘯在空蕩而沉默的心空。

但外物終究是外物,它在每個人心中,也可能只是我兒童時期的那隻鵝,僅僅是只鵝。如果說外物是按下開關的那根手指,內心深藏的情感才是那個開關。我不會為了一隻人而感到美,卻會為一個喜歡的人而感到美;我亦不會為了一首詩的文字而感到美,卻會為了那採菊東籬的悠然閑適而感到美。這是來自我內心深處的感情,來自我內心深處的共鳴。在那一瞬在,美就是我與外物渾然如一,不分彼此。

我相信,在每一個體會到美的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傾訴的慾望:傾訴給共鳴的外物,傾訴給其他更多的人。所以會有這篇文章的誕生——朱先生的《談美》也真的很美。想想王羲之筆下的字,鄭板橋筆下的竹,巍峨的故宮,雄偉的長城,這些何嘗不是創造者對自己體會到的美的一種傾訴,而我們在他們的傾訴中,也再次領略到了美。

2018年2月18日於湖北麻城

思考與實踐,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新塵客~~

如需轉載,請私信。

推薦閱讀:

TAG:朱光潛 | 談美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