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輪狀病毒性腹瀉的一些常識

前段時間,雙寶感染了輪狀病毒性腹瀉,麻麻順便把輪狀病毒性腹瀉學習一下。

1、發病機制

輪狀病毒腹瀉的機制非常複雜。輪狀病毒主要感染宿主小腸絨毛上的成熟上皮細胞並在小腸絨毛的柱狀上皮細胞上複製,使得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 由於含有豐富的Na+-K+-ATP 酶的絨毛細胞受損,細胞對Na+ 的吸收轉運過程發生障礙,造成大量水分以及電解質在腸內積聚,引起吸收障礙性腹瀉。同時絨毛上皮細胞的病變使刷狀緣表面的雙糖酶活性降低, 於是雙糖不能水解為單糖,加之木糖、乳糖、脂肪等的吸收障礙使食物中糖類不全部被消化而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短鏈有機酸,使腸內液體的滲透壓增高,於是水分大量滲入引起滲透性腹瀉。

2、傳播途徑

輪狀病毒腹瀉的多發生於秋冬季節,尤以 10 ~12 月份為高發期,潛伏期3 d 左右。

輪狀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故僅通過衛生條件的改善並不能預防這種疾病的發生。這主要有2 個原因:一是輪狀病毒的感染劑量極小;二是輪狀病毒在環境中不易失活。此外, 輪狀病毒對酸鹼也有較強的耐受性,一般的洗滌劑對其無殺滅作用。

正是基於輪狀病毒的上述特點,才使得其在環境中能長期潛伏等待,一旦有機會即進入人體大量繁殖致病,隨後又可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外部環境,重新感染他人。

3、好發年齡

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非常普遍。有檢測結果顯示,輪狀病毒腹瀉好發於6 ~ 24 個月的嬰幼兒,尤其是12 ~ 17 個月的嬰幼兒。原因是由於<6 月齡的幼兒主要為母乳餵養, 從母體獲得的特異性 IgG 抗體和母乳中分泌型 IgA 抗體而得到保護作用,故這一時期嬰幼兒相對較不易受輪狀病毒的感染。而 6 月齡~ 2 歲時期幼兒大多採用混合餵養方式或完全停止母乳餵養,幼兒體內來自母體的獲得性抗體在>6 月齡逐漸消失,嬰幼兒自身免疫系統又尚未完善,加之暴露於輪狀病毒的機會增加,機體對抗輪狀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減弱,形成了輪狀病毒感染的高發時期。 >2 歲年齡幼兒機體免疫系統逐漸建立和完善,曾經感染的幼兒體內還產生了特異性抗體,故感染率開始下降。 由這些也可以看出,今後輪狀病毒疫苗接種的適用對象應重點為 6月齡~ 2 歲階段的幼兒。

有文獻指出,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任何年齡都可感染,到3歲時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已經感染過輪狀病毒,只是有些不是表現腹瀉的癥狀。

4、癥狀

輪狀病毒引起的胃腸炎是一種輕度至重度的疾病,可有嘔吐、水樣腹瀉、蛋花湯樣便、發熱等臨床表現。易合併脫水,出現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是嬰幼兒致命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患兒在發病初期主要有流涕、咳嗽、發熱、 咽痛等感冒癥狀,大便數次增多並伴嘔吐、腹痛,易被誤診為胃腸型感冒,爾後即大量的腹瀉。病程一般可持續3 ~ 9 d,發熱可持續3 d 左右,每天腹瀉數至10 余次不等。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會導致患兒死於脫水、肺炎、病毒性心肌炎、腦炎、腸出血。

我們來看看化驗單

對化驗單的解釋

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後在小腸上皮細胞內複製, 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使微絨毛腫脹、排列紊亂,受累的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遺留不規則的裸露病變,致使腸黏膜回吸收電解質和水份的能力下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水樣腹瀉。由於未直接侵襲腸壁造成炎症浸潤,故無膿血、黏粘液便,但發生病變的腸黏膜分泌雙糖酶不足且活性下降,造成消化不良。我們觀察輪狀病毒腹瀉患兒糞便大多為蛋花樣便及糊狀和水樣便,鏡檢無膿細胞或可見少量白細胞,大多可見脂肪滴,這是輪狀病毒腹瀉的特點。

5、治療方法

輪狀病毒感染目前沒有有效的抗病毒療法,只能對症治療減少各種併發症的發生。預防工作非常重要,在流行季節應少到公共場所,醫院內應加強病房消毒工作,保持室內通風流通,接觸輪狀病毒患者應經常洗手,以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

抗生素

抗生素可加重腸道菌群紊亂,使病情遷延,故應慎用,切忌濫用。值得同行注意。

止瀉藥(這只是一篇學術論文的觀點,大家僅參考)

嬰幼兒秋季腹瀉為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屬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 7~10d。據研究[3],健康兒童需氧菌與厭氧菌數量之比近似於1∶1000, 而腹瀉患兒兩者之比近似於1∶1,腸道內微生態系統嚴重失衡。由於腸道內厭氧菌的大量減少,使之失去了屏障與拮抗作用,從而導致病原菌的侵襲與定植,而致腹瀉。腹瀉又進一步加重了腸道菌群的紊亂,形成惡性循環,而思密達對病毒、細菌及其毒素等具有強大的吸附作用, 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並能覆蓋消化道與黏液蛋白結合而增強黏液屏障, 具有恢復上皮組織和止血、保護受損的腸黏膜作用,同時它不干擾腸道的正常吸收功能,不影響口服補液鹽(ORS)治療和正常餵養。

媽咪愛富含腸道有益菌群,能調節腸道菌群紊亂,同時其富含維生素A、 B、B12、葉酸及微量元素鈣、鋅、鐵、銅等營養成分,有助於腸黏膜的修復與更新,增強免疫功能,故二者合用療效顯著。為避免思密達吸附媽咪愛所含的有益菌群,二者應間隔一定時間。

6、併發症

心肌、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其它系統,心肌損害是其常見的腸道外併發症。

心肌受損

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急性期存在心肌損害,表現為心肌酶譜的異常升高,但實際發生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極少。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病情越重,心肌酶譜的改變越大,所以心肌酶譜的檢測可作為判斷病情輕重的重要依據。

文獻中有些病例輪狀病毒性腦炎肝臟損害及腦膜炎等腸外受浸的臨床癥狀相對較輕多數不需要特殊治療,預後較好,經隨訪半年未發現後遺症,所以,麻麻們也不用太緊張,只是要密切觀察,聽從醫生叮囑,發生併發症並難以醫治的情況還是很少很少。

ps:寶貝7天的時候,也去了醫院,怕心肌受損,醫生說病變發展沒那麼快,叫不要擔心,回來第二天寶貝的飲食就開始正常了,所以,有這個警惕性有必要,但不要太緊張。

7、疫苗

為什麼打了疫苗還會得輪狀病毒感染?

嬰幼兒經過初次感染後, 可降低隨後感染的嚴重程度, 而且所獲得的保護性免疫可經後來 的感染而加強, 有過2 次以上感染的兒童幾乎不會再發生嚴重的腹瀉, 這說明重複暴露可 引起持久性的免疫。

但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① 會引起嬰幼兒較強烈的不良反應,甚者會危及患兒生命;

② 輪狀病毒類型在不斷地增加,服用疫苗產生的抗體不能對所有的輪狀病毒都產生效果;

③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免疫周期只有1年左右,不能長期有效;

④ 輪狀病毒疫苗 與腸套疊的相關問題還存在爭議 [22]。此外,輪狀病毒疫苗的高價格也是影響很多國家是否將其納入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因素之一 。

8、防疫

研究發現母乳餵養兒在出生的第一年其胃腸道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於人工餵養兒, 而且 3 個月以下嬰兒由於母乳餵養及母親抗體的保護, 輪狀病毒感染的發病率低且病情輕。目前認為母乳中含有糖蛋白、糖脂、葡糖氨基聚糖、黏蛋白和低聚糖, 可抑制輪狀病毒與腸黏膜上相應受體的結合,而且母乳直接餵養, 無污染危險, 並有廣泛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抗體活性, 包括輪狀病毒的中和抗體, 可減輕病情和縮短病程。所以,最好的就是母乳餵養,既能抵禦感染,還能降低病變程度。

乳糖不耐受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問題,我們化驗也是陽性。

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 lactose intolerance, LI) 常指由於小腸黏膜乳糖酶缺乏( lactase edefi-ciency, LD)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礙而引起的以腹脹、腹瀉、腹痛為主的一系列臨床癥狀。當乳糖酶缺乏只引起乳糖吸收障礙而無臨床癥狀時, 稱為乳糖吸收不良。輪狀病毒性腸炎時, 易合併乳糖不耐受。 這是由於輪狀病毒選擇性侵襲小腸黏膜成熟的絨毛上皮細胞 ,而陷窩上皮細胞不受影響,小腸黏膜絨毛上皮細胞受損及受損後壞死脫落(造成乳糖酶活性降低或丟失) , 陷窩上皮細胞迅速增生覆蓋小腸腔表面, 但陷窩上皮細胞不能很快分化成熟, 而無消化吸收功能而造成水樣瀉,從而加重腹瀉癥狀,使腹瀉時間延長。

嬰幼兒腹瀉乳糖不耐受給去乳糖飲食,可有效的治療小兒腹瀉,治癒率為90%以上。

微信公眾號:媽媽樂悠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記得點贊哦~


推薦閱讀:

丹麥原裝進口益生菌,免費試用!樂佳善優
心理壓力大或導致「腸易激綜合征」

TAG:育兒健康 | 腹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