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雄心4各國領導人簡介(歐洲)
斯坦利·鮑德溫
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3次出任首相(1923~1924,1924~1929,1935~1937)。其第一屆政府因保護關稅事件而結束。在第二屆任期中促進結束了1926年的英國工人大罷工。其第三屆政府經歷了法西斯主義在歐洲的崛起和愛德華八世退位而引起的英國君主制度危機等事件,並因漠視法西斯主義對和平構成的威脅而受到猛烈抨擊
阿瑟·尼維爾·張伯倫
亞瑟·內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8日—1940年11月9日),英國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國首相。他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對希特勒納粹德國實行綏靖政策而倍受譴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積極主張推薦綏靖政策而聞名,而使法西斯主義氣勢大增,綏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加速原因。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勛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揭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6卷、《英語民族史》24卷等。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誌《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一大演說家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從1929年到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校長。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Edward Frederick Lindley Wood, 1st Earl of Halifax)(1881-1959年),全名愛德華·弗雷德里克·林德利·伍德。英國政治家。曾任外交大臣和印度總督,還差一點繼內維爾·張伯倫成為首相。
出生在英國,父親是第二代哈利**斯子爵。他先天性左臂萎縮,無手,先後就讀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1910-25年,任下議院保守黨議員。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擔任過一些次要的政府職務。戰後,歷任殖民地事務部次官、教育大臣和農業大臣等職。1925年,他受封為歐文男爵並進入上院。被任命為印度總督(1926-1931年)。以善於同印度國大黨領袖周旋見稱。他贊同印度自決,但同時又強化英國統治。回國後歷任教育大臣、陸軍大臣、掌璽大臣和樞密院長。1934年他繼承父親的子爵爵位,1937年11月會晤希特勒,表白內維爾·張伯倫內閣的綏靖綱領。1938年2月取代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為外交大臣,被喻為綏靖航船的「大副」。張伯倫辭職後,他是理所當然的繼承者,張伯倫和喬治六世國王都支持他擔任此職,但他拒絕了,他認為沒有大眾的支持,作為一個上院議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成功的管理一個戰時內閣。1940年5月,在溫斯頓·丘吉爾內閣中繼續擔任此職,翌年1月調任駐美大使至1946年5月,其間推行與美國合作的政策。開始的時候他的處境很困難,在底特律抗議者甚至向他投擲雞蛋,但美國參戰後他的作用變的日益重要,在華盛頓政府圈內受到歡迎和尊重。從1933年起一直是牛律大學名譽校長。後於1944年受封為伯爵。
奧斯瓦爾德·莫斯利出身於英國貴族,祖上有英格蘭和愛爾蘭血統,他的家族有可世襲的從男爵爵位,他的家族和英國王室亦有血統聯繫。莫斯利於1896年11月16日出生於倫敦的威斯敏斯特,作為家中長子的他在1928年父親去世後繼承了從男爵爵位,為該系的第六代從男爵。
一戰結束後莫斯利投身政治,加入了英國保守黨,並且參選國會議員。1918年,莫斯利當選哈羅區國會議員,成為了當時英國下議院最年輕的議員,當時他只有21歲。
1931年,莫斯利組建了一個叫新黨(New Party)的政党參加國會補選,但是敗於保守黨。1932年莫斯利前往義大利考察,並且拜會了墨索里尼。此行之後,莫斯利完全為法西斯主義所吸引,回國後他解散了新黨,並且帶領新黨中的右翼骨幹分子創立了英國法西斯聯盟(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以反共主義、反猶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為綱領。英國法西斯聯盟很快發展到了四萬名黨員的規模,並且吸引了不少知名人士的支持,如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富勒、作家亨利·威廉姆斯等。此外,莫斯利還效仿墨索里尼,創立了自己的准軍事組織組織黑衫軍,經常和猶太社團和左派組織發生暴力衝突。但黑衫軍暴力活動太多,加之莫斯利與希特勒、墨索里尼交往甚密,引起英國民眾反感。因此在1935年的議會選舉中,法西斯聯盟未獲得任何席位。
1940年5月22日,英國政府宣布實施英國國防條例第18條B款,該條款授權內政大臣可以不經審判逮捕任何有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人。莫斯利於當日被捕,英國法西斯聯盟也被強行取締。一個月後,莫斯利的妻子黛安娜也被拘禁。但他們在獄中享有特殊待遇,有獨立的房間甚至花園。1943年,莫斯利和妻子因為患病得以從監獄釋放,此舉引發了英國民眾的強烈抗議。黛安娜的妹妹傑西卡·米特福德甚至指責英國政府此舉「扇了所有反法西斯者的一個耳光」,是「對所有犧牲者的背叛」。而實際上莫斯利在出獄後仍然被限制活動直至戰爭結束。
二戰結束後,莫斯利又組建了一個名為聯合運動(Union Movement)的政黨,他贊同歐洲一體化,主張要在歐洲建立一個單一歐洲人的國家,同時也試圖組建歐洲國家黨。但是這些活動應者寥寥,於是他於1951年離開英國前往愛爾蘭,後又前往法國。
1980年12月3日,莫斯利在法國奧賽去世。
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1894年6月23日-1972年5月28日),英國國王,全名愛德華·阿爾伯特·克里斯蒂安·喬治·安德魯·帕特里克·大衛(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遜位後被其弟喬治六世封為溫莎公爵(Duke of Windsor),自1936年1月20日其父喬治五世去世到1936年12月11日退位,為英國和英聯邦各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共在位325天。溫莎王朝的第二位國王。在愛德華八世作為國王的數月之中,他的婚姻問題引發英國的憲政危機,政府、自治領政府、人民和教會均反對他迎娶辛普森夫人,愛德華八世如果違背民意引起政府辭職,即違背作為君主立憲政體下國王保持政治中立的基本憲法方針,所以他選擇退位,成為英國和英聯邦歷史上唯一自動退位的國王。愛德華八世退位後,由他的弟弟喬治六世繼位。1937年5月8日,頭銜改為溫莎公爵。二戰期間,他作為英國軍事代表常駐法國,在被指控為同情納粹後,到巴哈馬擔任總督。戰後,退休度過餘生。
估計是因為愛德華八世與納粹有一些聯繫,所以被設定成了英國法西斯的領導人。(英國轉法西斯後可以選擇讓愛德華八世複位)
拉賈尼 帕姆 杜特(Rajani Palme Dutt )(1896——1974),是大不列顛共產黨的重要理論家和記者。父親是一名印度外科醫生(所以有一個印度名字),母親是瑞典人。(他還與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是親戚)
杜特在1919年加入了the Labour Research Department(勞工研究部?)。一年後,他加入了新成立的大不列顛共產黨。
他從1923年至1965期間屬於大不列顛共產黨執行委員會,是黨的多年的首席理論家。
杜特在1923年第一次訪問蘇聯,在那裡他參加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ECCI)對英國運動的審議。1924年他當選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候補。
1939年,當英共總書記波立特支持英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Palme Dutt支持斯大林,迫使Pollitt暫時辭職。因此,他成為黨的總書記直到1941年波利特復職。
愛德華·達拉第
法國政治家、總理(1933~1934,1938~1940)。激進社會黨領袖。1919年起任眾議員,1924年起歷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國防等部部長。1933年一1940年,三度出任法國總理。1938年代表法國和希特勒簽署《慕尼黑協定》。1940年被維希政府逮捕,1942年受審。1945年釋放後任國民議會議員(1946~1958)。
保羅·雷諾(法語:Paul Reynaud,1878年10月15日-1966年9月21日),法國政治家,1938-1940年任財政部長,1940年任法國總理。
早年為律師,長期為議員,並歷任法國財政、司法、殖民部部長和副總理
等職,支持夏爾·戴高樂發展裝甲部隊的軍事思想。1938 年11 月復任財政部長,任內簽署英、法戰時經濟合作協定。1940 年3 月任總理,其間曾兼任外交、國防和陸軍部長等職。同英國政府發表「不單獨媾和」的聯合聲明。挪威戰役開始後,派遠征軍赴挪威作戰。德軍在西歐發動進攻後,於5 月任命馬克西姆·魏剛為法軍總司令,6 月又任命亨利·菲利浦·貝當為副總理,同時提升戴高樂為國防部和陸軍部次長,搖擺於主戰派和投降派之間。巴黎淪陷後,相繼遷都圖爾和波爾多。其間三次會晤溫斯頓·丘吉爾,並曾多次向富蘭克林·羅斯福求救,然均未有任何結果。6 月辭職。9 月被維希政府逮捕,先後囚禁於德國和奧地利。1945 年5月獲釋。戰後復為原職,並任財政、國務部部長等職。
莫里斯·多列士(Maurice Thorez,1900—1964),法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著名活動家,原法國共產黨總書記。1920年加入社會黨。1924年加入共產黨。1924年起當選為黨的中央委員,領導了反對法國在摩洛哥進行戰爭的群眾運動。1930年起任黨的總書記。1940-1944年德軍佔領法國期間,領導了共產黨組織的法國人民抵抗運動和1944年的民族解放起義。1945-1947年任法國國務部長和副總理。1928一1943年間先後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11.22—1970.11.09),法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人民尊稱他為「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生於法國北部諾爾省的里爾,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陸軍學校。 於1913年從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創建並領導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委員會) 抗擊德國的侵略;在戰後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擔任第一任共和國總統。在他總統任期間,提倡東西方「緩和與合作」,主張與蘇聯以及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戴高樂將軍與毛澤東主席以超凡的戰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歷史性決策,在中法之間同時也在中國同西方世界之間打開了相互認知和交往的大門。 他還主張美軍退出越南,並周遊許多國家以加強法國國際地位。
亨利·菲利浦·貝當(法語:Henri Philippe Pétain,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2日),法國陸軍將領、政治家。法國元帥、維希法國國家元首、總理。一生頗為坎坷,集民族英雄和叛徒於一身。
1878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1888年畢業於高級軍事學校。曾任該校戰術教官,強調防禦,反對盲目進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任旅長、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先後參加馬恩河戰役和阿拉斯、香檳等戰役。1916年2-5月任凡爾登要塞司令,取得凡爾登戰役的勝利。後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西線法軍總司令。1917年5月接替R.-G.尼維勒任法軍總司令,平息法軍嘩變。翌年晉元帥,率法軍參加協約國軍隊的進攻。1920-1930年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22年起兼任陸軍部總監。1925-1926年率軍鎮壓法屬摩洛哥里夫族起義。1931-1934年任防空總監、陸軍部長。任內,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戰陣地戰經驗,支持構築馬奇諾防線,推行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1939年出任駐西班牙大使。1940年5月德軍入侵法國後,先後任副總理、總理,主張對德投降,退出戰爭。同年6月22日法國敗降後,任維希法國政府元首,默許總理P.賴伐爾實行法西斯統治,鎮壓法國愛國力量。1944年8月法國光復後前往德國。
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叛國罪被最高法院判處死刑,後改判終身監禁。1951年7月22日,貝當死於囚禁地利勒迪厄島。
曼努埃爾·阿薩尼亞
曼努埃爾·阿薩尼亞Manuel Aza?a (1880~1940)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總統(1936~1939年在任)。
因反對君主制和獨裁統治,主張共和制度。1930年被選為文學和政治團體馬德里的阿蒂諾(Ateneo)主席,藉此進行革命活動。反對米戈爾·普里·德里維拉將軍的獨裁統治,並在8月的聖巴斯蒂安公約上簽字,這是共和黨人、社會黨人和加泰隆左派的聯盟。要求國王阿方索十三世退位。1931年4月市政選舉後,阿方索出走,成立共和國,他任臨時政府首任軍事部長。在起草新憲法時,他是制定限制牧師權利,建立世俗教育、允許重新分配土地和給婦女充分的選舉權的幕後推手。
薩莫拉辭職後,他在 1931年10月~1933年9月任總理,進行改革,力求實行新憲法的進步條款,通過嚴厲的《保衛共和法》,殘酷的對待來自牧師、軍隊、君主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的反對,這使他的聲望不斷下降,因涉嫌組織暴動遭到中右派軍人的逮捕,但被宣判無罪,1934年獲釋。1936年組成人民陣線,在西班牙大選中獲勝,成立聯合政府,再任總理。5月在議會決定免去薩莫拉的總統職務後當選總統。但對公共權力的惡化無能為力,6月西班牙內戰爆發,他任命巴里奧為總理,企圖擴大對共和政府的支持,但遭到失敗,很快便失去了政策的控制,成為有名無實的總統,內戰的末期駐北部,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獲勝後他避居法國。1939年2月在巴黎宣布辭去總統職位。次年病死法國。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語:Francisco Franco;1892年12月4日—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內戰期間推翻民主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軍隊領袖,西班牙國家元首,大元帥,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長槍黨黨魁。 1936年發動西班牙內戰,自1939年開始到1975年獨裁統治西班牙長達30多年。佛朗哥出生於海軍軍官家庭。1907年入托萊多步兵學院學習。1912年參與鎮壓西屬摩洛哥起義,1926年晉陞為準將。1928年任新成立的薩拉戈薩高等軍事學院院長。1936年7月18日聯合其他反動軍官發動反政府武裝叛亂,挑起西班牙內戰。10月被推舉為「國家元首」並任叛軍總司令,晉大元帥。1937年4月成為長槍黨黨魁。由於得到德、意法西斯支持和英、法等國採取「不干涉」政策,以及軍隊武器裝備和訓練素質佔優勢,最終獲得勝利。 1939年內戰結束後,成為終身國家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名義上保持中立,但幫助希特勒侵略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被各國孤立,但和美國保持親密的盟友關係, 因為美國的援助,西班牙成為工業化的發達國家。1947年自任攝政王。1969年指定胡安·卡洛斯為王位繼承人。1975年逝世於馬德里。其死後胡安·卡洛斯登上王位,實行民主改革, 西班牙結束獨裁統治。
西班牙工人運動活動家,西班牙共產黨總書記。青年時參加全國勞工聯合會,積極投身於工人運動。
1926年加入西班牙共產黨。1932~1942年10月,擔任西班牙共產黨總書記。1935 年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1936年2月,西班牙大選中成為議員。同年7月18日,F.佛朗哥發動法西斯武裝叛亂。以總書記迪亞斯為首的西班牙共產黨與西班牙人民一起奮起抵抗。西班牙內戰期間,為西班牙人民陣線的主要領導人。1939年佛朗哥執政後,宣布西班牙共產黨非法,拘捕 、槍殺共產黨人,迪亞斯流亡蘇聯,繼續領導西班牙共產党進行反對佛朗哥法西斯獨裁的鬥爭,1942年病逝。
亞歷杭德羅·勒魯斯(Alejandro Lerroux),
西班牙政治家。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激進共和黨領導人(在遊戲中是中立政黨領導人)。他在1933至1935年間三次擔任西班牙總理,並擔任過幾個內閣職位。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時,他為了躲避危險而來到了葡萄牙。在1947年,他返回西班牙。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1914年8月,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9月,加入德國工人黨(納粹黨)並擔任黨主席團委員,1921年7月,成為德國工人黨元首,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1933年上台成為元首。1938年3月11日,佔領奧地利,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1939年到1941年相繼佔領了歐洲的14個國家,並且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僕從國。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之後陷入蘇德戰爭的不利局面。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正式結為夫婦,1945年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在德國總理府地下室自殺。希特勒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改組並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試圖在歐陸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力主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並重新武裝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犯下種種罪行,並迫害和屠殺六百萬的猶太人。
赫爾曼·威廉·戈林(德語:Hermann Wilhelm G?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是納粹德國的一位政軍領袖,與「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關係極為親密,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國會議長、衝鋒隊總指揮、經濟部長、普魯士邦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並曾被希特勒指定為接班人。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並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大鐵十字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間身中槍傷。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結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並憑藉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為空軍取得大量預算與獨立地位,令其快速建軍。二戰結束後,戈林在審判德國黨政軍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犯「密謀罪」、「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反人道罪」,並處以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希特勒被刺殺後可以選擇讓希姆萊或戈林繼任德國元首
刺殺希特勒事件
前提條件:捷克斯洛伐克沒有向德國屈服,同盟國宣布支持捷克斯洛伐克,並且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和法國都在與德國交戰。
觸發概率:平均每150天一次(只能觸發一次)
事件不同結果的概率:
德國所處的所有戰爭中,沒有一場分數低於39%。
20%的概率陰謀失敗,但希特勒還是死了,可以選擇希姆萊或者戈林上台執政。
75%的概率陰謀失敗,並且希特勒沒有死,一切照舊。
5%的概率陰謀成功,民主黨上台,希姆萊代表法西斯主義者發起了一場內戰。
德國所處的所有戰爭中,有一場分數低於39%。
33%的概率陰謀失敗,但希特勒還是死了,可以選擇希姆萊或者戈林上台執政。
33%的概率陰謀失敗,並且希特勒沒有死,一切照舊。
33%的概率陰謀成功,民主黨上台,希姆萊代表法西斯主義者發起了一場內戰。
海因里希·魯伊特伯德·希姆萊(德語:?Heinrich Himmler),是納粹德國的一名法西斯戰犯,歷任納粹黨衛隊隊長、黨衛隊帝國長官、納粹德國秘密警察(音譯為蓋世太保)首腦、警察總監、內政部長等要職,先後兼任德國預備集團軍司令、上萊茵集團軍群司令和維斯杜拉集團軍群司令。
他是對歐洲600萬猶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萬至50萬羅姆人的大屠殺以及德國對蘇聯的東方總計劃的倡導者和鼓動者。許多武裝黨衛隊的戰爭罪行負有主要責任。
希姆萊1900年10月7日出生於德國慕尼黑,是巴伐利亞教師之子,1918年參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退役,曾辦過養雞場。1925年加入納粹黨,參加過啤酒館政變。1927年接任納粹黨衝鋒隊全國領袖。1934年後成為德國秘密警察組織(蓋世太保)首腦、將衝鋒隊發展為控制著整個納粹帝國的龐大組織---黨衛軍。擁有威嚴的黑色制服以及恐怖的骷髏標誌。他屬下的集中營屠殺了約六百萬猶太人。戰爭末期,他企圖單獨和英美媾和談判,被發現後被免除一切職務,之後化妝逃亡,途中被俘後自殺。
希特勒被刺殺後可以選擇讓希姆萊或戈林繼任德國元首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德國政治家,聯邦德國首任總理,他經歷了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等四個重大歷史時期。
1917年秋,他當選為科隆市長,任期12年。1918年進入普魯士貴族院,在1920年成為普魯士國務院的總裁,使他在德國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隨後納粹上台,阿登納被撤職。由於不願與納粹同流合污,並在1934年短暫監禁。他被蓋世太保逮捕,在1944年9月,被指控捲入了七月反對希特勒的炸彈陰謀中。二戰之後,美國解放科隆,並於1945年再次任命阿登納為市長,但沒多久,他就被英國佔領軍解除職務。阿登納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並擔任了首任主席。1948年,他取得了各國議會聯盟理事會主席德國西部三個區域,制定了一部憲法。在他的領導之下,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二戰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進而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平等夥伴;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並通過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蹟」。作為德國公認最傑出的總理,他在德國現代史上已深深地打上了阿登納的印記。他的影響至今仍到處可見。為此,人們把這一時期稱之為「阿登納時代」。
威廉二世(德語: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多·阿爾伯特·馮·霍亨索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是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和普魯士王國末代國王(1888年6月15日—1918年11月9日在位),也是一戰主要策劃者,和閃電戰計劃的創始人。1941年威廉在荷蘭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莊園。
1859年1月27日, 威廉出生於柏林,是威廉一世的長孫,腓特烈三世和維多利亞公主的長子。由於出生時發生臀位生產,他患有厄爾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至左臂萎縮。為彌補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尤其擅長於馬術。1877年,他以皇長孫的身份進入著名學府波恩大學,專攻法律與國家學。1881年獲學士學位。
威廉皇儲(Wilhelm von Preu?en,1882年5月6日—1951年7月20日),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多·奧古斯特·恩斯特(Friedrich Wilhelm Victor August Ernst),德意志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的末代皇儲,1941年成為霍亨索倫家族首領。
11月9日,柏林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威廉皇儲隨王室成員逃至荷蘭多倫(Doorn)。1923年威廉保證不參與政治而被許可返回德國,他更多地表現出對公眾事業的關注;他對足球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回國後的威廉仍有政治野心,在1932年的總統競選中,他支持右翼候選人成為德國總統,反對興登堡;但遭到了他父親的反對。
威廉從未加入納粹黨,但他默許納粹在德國的統治,並同意納粹在一些象徵性的行動中利用自己。二戰中,威廉一直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居住在他的家族領地中。
1951年7月21日威廉因心臟病在黑欽根的霍亨索倫家族領地去世,終年69歲。
普魯士的維多利亞·路易絲公主(維多利亞·路易絲·阿德萊德·瑪蒂爾達·夏洛特;Victoria Louise Adelaide Matilda Charlotte; 1892年9月13日-1980年12月11日)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和他的妻子,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宗德堡-奧古斯滕堡的奧古斯塔·維多利亞公主唯一的女兒。1913年5月24日,維多利亞·路易絲和恩斯特·奧古斯特三世在柏林結婚。
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了納粹德國的崛起。維多利亞·路易絲的幾個哥哥都加入了納粹黨,其中包括前德意志皇儲威廉王子和奧古斯特·威廉王子。 雖然恩斯特·奧古斯特從未正式入黨, 但他為納粹黨捐贈了大量的資金,並且與幾位納粹黨領導人維持著密切的關係。 作為一名前英國王子,恩斯特·奧古斯特和維多利亞·路易絲都希望德國和英國之間能夠摒棄前嫌,和睦相處。 20世紀30年代中期,阿道夫·希特勒為了在表面上表現出自己對與英國聯盟的渴望, 他利用恩斯特·奧古斯特和維多利亞·路易絲渴望英德友好的感情,建議這對夫婦考慮他們的女兒弗雷德里卡公主與威爾士親王(後來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的聯姻。 但公爵和公爵夫人以兩人年紀相差太大為由婉拒了希特勒的建議。
1980年12月11日,維多利亞·路易絲在漢諾威逝世, 享年88歲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1849年12月6日一1945年10月8日),德國統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五位大鐵十字勳章獲得者之一。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1869年入伍,曾參加普法戰爭。後任步兵第十七軍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任東線第九集團軍司令,因對戈爾利採的突破大敗俄軍而於1915年晉陞元帥。後任德奧第十一集團軍司令,轉戰巴爾幹半島,在兩個月內橫掃塞爾維亞,1916年率德保集團軍群攻佔羅馬尼亞,任駐羅佔領軍司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紅軍總司令朱德1936年接受海倫·福斯特·斯諾採訪時,就以推崇的口吻讚歎馬肯森是當代機動戰大師,是他最佩服的世界名將中排名第一。
Bento António Gon?alves,是葡萄牙共產黨的第二任總書記。他出生於葡萄牙北部的蒙塔萊格里的雷阿爾區。人們對他的童年沒有多少了解。在1915年,他在里斯本成為了一名機械車床工學徒。四年後,在1919年,他開始在Alfeite的葡萄牙海軍軍工廠做同一工作。
1924年,他被派往安哥拉,在那裡他成了一名激進分子,試圖組織羅安達工人工會。1926年,他回到里斯本,成為了海軍工人工會的一員。1928年九月他加入葡萄牙共產黨並成為了Alfeite兵工廠的一把手。1929年年他參加了共產黨的改組大會並被選舉為臨時中央委員。不久後,他成為了總書記。
1930年他被葡萄牙新國家體制的政治警察逮捕,被迫在亞速爾群島生活。一年後,他被轉移到維德角。1933年,他回到葡萄牙並轉入地下。同年11月,他前往馬德里,在那裡他與共產國際和西班牙共產黨建立了聯繫。
1935年,他參加了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回到葡萄牙不久後,他再次被政治警察逮捕。之後,他被轉移到亞速爾群島的監獄,在那裡因他的共產主義活動而受到軍事法庭審判,他由於疾病於1942年死在那裡。
Francisco de Barcelos Rol?o Preto(1893—1977),一名葡萄牙政治家,記者,葡萄牙國家工團運動(一個法西斯組織)的領導人。
1930年,他接近了David Neto和其他sidonista(保守派,最初的民族共和黨成員)。一起建立了Liga Nacional 28 de maio,自稱國民革命衛隊。他因鼓吹國家工團主義和作為Diário Académico Nacionalista da Tard的編輯而臭名昭著。他創立了藍衫軍,使用葡萄牙基督騎士團十字,敬羅馬禮,在葡萄牙大學生軍隊的青年軍官中很受歡迎。
1933年,他的個人崇拜隨著該運動走上街頭和他的全國巡迴宣傳而發展。他成為了義大利大使館招待會上的常客。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和德國納粹黨的代表團定期參加他的集會。1933年夏天,政府禁止了國家工團主義的遊行示威,但他的追隨者們設法遊行示威,僱傭了拖船來迎接義大利法西斯領袖伊塔諾·巴爾博訪問里斯本。
1934年7月4日,普雷托被逮捕。薩拉查流放了普雷托,清除了國家工團主義運動的領導人。
被流放之後,普雷托停止了對薩拉查獨裁的反對。他在馬德里與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一起制定了長槍黨的計劃。
推薦閱讀: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十五—1941.6.21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九——1940.12.9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十——1941.1.12
※個人譯作分享:深陷困境中的納粹後代
TAG:鋼鐵雄心HeartsofIron | 二戰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