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2017 跨年演講:我們這代人的機會在哪裡?

演講人 | 羅振宇

整個社會都處於焦慮中,而販賣知識和販賣焦慮的似乎是同一撥人。作為知識付費產業第一梯隊的「得到」,創始人羅振宇怎麼看?

提出六個問題,給出六樣答案,開出六種腦洞,帶你發現屬於我們這代人的「中國式機會」。

2016年12月31日20:30,上海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如約而至。

羅胖曾發下大願望:舉辦跨年演講,連辦二十年。今年,是倒數第十八場。

歷時四個小時的演講中,羅胖帶著自己過去一年,與各路高手交談的心得和收穫——

以下是全文回顧:

巨變與焦慮

我們的2017

「對你來說,2017 年哪一天你認為很重要?」羅胖得到很多答案。

10月18日,十九大召開對我們都很重要;

10月27日,馮唐發明新詞「中年油膩猥瑣男」;

11月28日,比特幣超過 10000 美元……

2017 年,中國已經很牛很牛——

GDP大約12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世界500強公司,中國占 115 家;我們的中等收入人口和大學生的數量都是世界最多;絕大多數工業品產量連續數年世界第一;鋼鐵產量連續 20 年世界第一……

但焦慮也隨之而來……

創業公司能不能長大?

階層是不是已經固化?

什麼職業更有前途?

多少錢放國內,多少錢配置海外……

所有這些焦慮,都指向一個根本問題:中國有沒有前途?

在羅胖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有兩個高人加深了他的焦慮。

第一位是紅杉資本的沈南鵬。

11月20日,騰訊總市值達 5000 億美元,超過 Facebook。

沈南鵬認為這一天很重要,意味著中國互聯網經濟已經具備世界級競爭力。

其實不止是騰訊,阿里巴巴的市值也一度超過亞馬遜,

2017 年,中國互聯網產業進入大者越大、強者恆強的時代。

過去,大象會跳舞就不錯了,現在大象在跳街舞。

放眼世界也是如此,創業者還有機會嗎?這確實讓人焦慮……

湖畔大學教務長曾鳴,稱這種現象為「黑洞效應」——

只要一家企業具備網路協同和數據智能這兩種發展動力,它就會像黑洞一樣吸收周邊資源,越長越大,不可逆轉。

知名投資人林利軍:「新一代基礎設施一旦建成,就會出現行業集中度大幅度提高的現象。」

這種事在歷史上反覆發生。

市場出現 50 個左右的行業龍頭公司

2017 年,商業世界進入長跑比賽最後時刻,競爭愈發激烈,聚光燈緊隨前幾名,後面的參賽者無人關心。

另一個帶給羅胖焦慮的是應書嶺——遊戲業的大佬、英雄互娛創始人,他講了一個心驚肉跳的故事。

10月30號,小米公司發布《小米槍戰》,幾天內登上了中國蘋果商店榜首。

這種 100 人參加,但只有 1 人生還的競技遊戲,被稱為「吃雞」,近來大火。

幾家巨頭投入重兵研發,不料被斜里殺出的小米,收穫市場首發紅利。

兩天後,網易發布兩款吃雞遊戲;幾天後,騰訊宣布自己的吃雞遊戲即將上線;應書嶺也趕緊宣布:英雄互娛的吃雞遊戲馬上登場。

一個戰場,從悄無一人到炮火連天,前後不過一周!快,瘋狂地快!

應書嶺說:不只是一個維度在加快,是整個世界都在快起來——

電腦和網路速度在加快;

大企業的行動在加快:丁磊親自在一線督戰,騰訊實施「247」作息制度,每天 24 小時,一周 7 天三班倒;

市場演化在加快:先發意味著節約幾百萬美金推廣費,可能是壓倒性優勢。

遊戲市場的打法已經快到什麼程度?再舉個例子。

有款新遊戲,在極短時間內簽下很多男明星代言,從常理看這不可能。

真相是——他們沒簽合同,明星照片先用了再說。

如果有效,再給經紀人打電話:只要肯授權,幾百萬馬上到賬……

沒錯,這就是侵權。但明星團隊是願意打曠日持久的官司,還是落袋為安?

反過來說,遊戲公司是願意侵權拿到市場的先發優勢,還是在規則之內緩慢行動?

過去的打法,慢了;人類現行維護公平和秩序的制度,也慢了……

應書嶺說:「我們這個行業,所有人都在逾越規則,所有人都在離經叛道。」

變快的不只是機器、公司、市場……還有「用戶的演化」。

為什麼上半年最火的遊戲還是《王者榮耀》,下半年就變成了吃雞?

原來的電腦遊戲,玩家十分鐘爽一下;手機遊戲大概兩三分鐘爽一下。

再到吃雞,一分鐘可以讓用戶爽好幾下。玩家追求強烈、高頻的刺激,用戶的心智在飛速迭代,產品必須緊隨其後。

在接收信息方面,上一代人不如我們,我們也不如下一代。

「得到」App的大部分內容使用音頻交付,為了提升效率,得到做了倍速播放功能。

可是,一個用戶告訴羅胖,他平時用的是 5 倍速……

「體驗是一種可以訓練出來的能力,一旦達成,再也退不回去。」

當下幾乎所有行業,都在面對用戶的飛速演化。

用鈔票和用微信/支付寶支付,有什麼區別?

表面是更快更方便;實質上,用鈔票支付,你是在理性決策;用手機支付,你是在衝動消費。

購物,越來越不是理性的決策行為,用戶用本能花錢,追求的是快感。你的策略該怎麼變?

過去,商業世界的主題是競爭;而未來,商業世界的主題是追趕用戶。

用戶是一條河,在奔騰向前。

《愛麗絲漫遊奇境》里紅桃皇后說過一句讓人很費解的話,「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之前,我們以為這是童話;2017年,才意識到這是現實。

關於我們這代人的焦慮,羅胖得到了各樣的答案,但最終都聚焦到了六個問題——

第一,我們不是強者,還能不能登上舞台?

第二,我們剛剛進場,怎麼找到新玩法?

第三,跟不上變化,會不會被淘汰?

上面三個問題,離我們很近。更進一步,還有三個問題,看似離我們有點遠,但其實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更大——

第四,中國經濟增長會不會遇到天花板?

第五,中國經濟增長有沒有可持續性?

第六,中國能否贏得良性的全球發展環境?

2017年,這六個問題,我不斷請教高人,我覺得我是得到了階段性的答案。這些答案,我把它總結成了「六個腦洞」。在這些問題、答案和腦洞中,我也逐漸看清了我們這代人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我把它稱之為——「中國式機會」。

問:在大者越大、強者恆強的時代,還有沒有新玩家的舞台?

動車組腦洞

第一個腦洞

接著剛才的話題,沈南鵬繼續說——

你看到的舞台雖然更單調,但是你沒有注意到,舞台本身正在變得更大。雖然聚光燈下的主角在膨脹,但是聚光燈外,在更大的舞台上,有更多的角色在登場。

就像很多品牌廠商紛紛加入汽車行業,暗流涌動。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做電動汽車比美國更適合。手機業這些年的故事,會不會在汽車業重演?

放眼其他新興領域,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智慧論文出於中國人之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生命科學人才儲備就在中國,很多高精尖領域皆是如此。

就在我們身邊,也不乏機會。

「得到」專欄作者劉潤發現:今年的熱門公司都來歷奇特,出身在二三線城市。

按說,一線城市人口聚集多,信息傳播快,示範作用好,為什麼這些成功的消費品牌反而誕生在二三線城市呢?

這和中國獨特的國家稟賦有關,尤其是人口的分布結構。

峰瑞資本的李豐說:「消費品牌和人口的分布狀況,幾乎完全正相關。」

從這一點來看,現在的中國更像美國。

二三線城市聚集更多人口,更能代表人們的生活方式,於是成為消費品牌的實驗室——

通過論證後,才能在更大範圍複製。

未來全球的大消費品類,都會有中國品牌的一席之地。

創業家的牛文文說「中國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創業不是新興階層的專有權力。

2017年,全中國各個層面的傳統生意人,都已經被激活。原來有行業基因的企業,機會來了。

章燎原在做「三隻松鼠」前,有9年線下零售經驗;

陶石泉在做「江小白」酒之前,做過9年金六福總裁助理,管過市場和銷售;

徐正在做「每日優鮮」之前,在聯想控股做農業。

那些在行業里深耕多年,了解產業本質,積累了一定資源,能力被證實的人,正在成為新一代創業者。

這些機會不只屬於老牌精英,普通人日常生意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正在變得價值連城。

2017年的商業版圖上,快遞業表現亮眼,四通一達和順豐完成上市後,創始人都成了新晉富豪。

圓通、韻達、中通、申通創始人都來自浙江杭州桐廬縣。

他們和順豐的王衛都沒讀過大學,從最底層工作干起,一點點降低損壞率、丟件率、延誤率、離職率……

浙江台州小鎮誕生的古茗,現在開了 1200 家店,經營訣竅是:

燈要比旁邊店更亮,顧客會本能覺得更好、更乾淨。

所謂的創新,沒必要走捷徑,扎到最深的現實中去,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就像羅輯思維辦公室的牆上的話:結硬寨,打呆仗。

過去四十年,我們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認知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之所以稱這部分內容是「動車組腦洞」,是因為從2017年發生的事來看,中國經濟分明是每節車廂都有動力的動車組,車廂越多速度越快。

所有人都在分享這個時代的機會,也在給這個時代創造動力,這是 2017 年經濟發展的獨特景象。

羅胖採訪了滴滴的總裁,柳青。

滴滴的成功,緣於對「技術」的點滴積累。

為了讓用戶快速打到車,滴滴不斷優化演算法,已經具備提前15分鐘預判的能力,準確率達85%。

京東方,一家本土老牌國企,2001 年盯上了液晶產業,一路迭代死磕到今天,目前出貨量佔世界 25%。

期間沒有技術飛躍,更重要的是必須做一遍才能獲得的知識:只有結合實際、點滴積累,才能逐步提升質量和效率。

原來我們把中國理解成綠皮火車。

而今天的創新,就像動車組,每節車廂都在貢獻力量,很多事並不吃力。

很多中國公司,也已被歐美主流市場接受:

中國的遊戲業世界第一,騰訊還以參股的方式,幾乎滲透到了全球每一家重要的遊戲公司。

美國 Netflix 買下了優酷自製劇《白夜追兇》

英國的《衛報》說,郭靖將很快與《指環王》的弗羅多、《冰與火之歌》的瓊恩?雪諾齊名

實體行業更是如此,我國新四大發明獨步世界:

這些模式在中國變形、創新、放大,然後向全球輸出。在可見的未來,這些壯舉還會在很多領域再現。

這是中國規模化全面崛起帶來的競爭優勢,從0到1,我們還不擅長,但從 1 到 10000 、到 N,我們獨步天下。

你可能覺得這樣的創新太過簡單。簡單到乏味。但是,管理大師德魯克早就說過——

這確是大者越大、強者恆強的時代,但機會還很多,屬於傳統行業和普通人的機會也很多,這些都是「中國式機會」。

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平凡創新時代」,每一節動車都可以獨立成章、動力驚人!

問:剛剛進場,怎麼找到新的玩法?

熱帶雨林腦洞

第二個腦洞

這兩年,快手快速崛起,去年日活用戶3000多萬;現在的日活已過億,成為最大的互聯網產品之一。

快手的創始人宿華講了一個拉二胡老頭兒自拍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孤獨感,他每天直播,6萬人關注他,點歌、刷禮物,他成了一個不孤獨的老人。

快手的價值,正是為市場製造了新的連接。

高壓線上的午餐,手機的出現,讓這些畫面能夠被記錄下來

中國這麼大,每一撥人湧入互聯網,都需要全新的連接器。

藉助中國完善的網路基礎設施,那些最難被連接、記錄的人……那些社會末梢的人,被短視頻接入進這個時代。

快手抓住機會成為了連接器,這樣的機會絕不是最後一個。

紅杉資本做了一個00後消費者調查,有些詞聞所未聞——

與以往不同的是,00 後有錢——月均零花錢 500 元左右;人均存款 2570 元。這是不小的消費力量,就看誰有本事把他們連進市場?

新玩法層出不窮,成就一撥連接器,就能誕生商業新物種。

你可能會說,這跟BAT原來的老玩法不是一樣么?

老玩法主要依靠流量思維,流量這個詞冷冰冰,而且已經基本瓜分完畢。

跨過互聯網流量爆發時期,2017年,新的創業公司只好改變玩法,精耕細作。

商業打法也從「流量思維」轉到「超級用戶思維」——

超級用戶怎麼來?在芸芸眾生中找到親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繳費。

「超級用戶」模式的真正著眼點是「關係」,「普通用戶」和「超級用戶」之間的關係,就像一般女生和女朋友——向別的女生釋放善意沒問題,但你更關注應該是女朋友。

這個模式早就被美國大公司驗證過了——

Prime會員會費99美元/年,但會員年均消費是非會員的近兩倍

Costco商品銷售虧損7000萬美元,但會員費高達28.5億美元

這個商業邏輯,越來越像是一個熱心小伙兒,一年到頭為街坊鄰居服務,鄰居們覺得小伙兒不錯,給了點小費,於是小伙兒賺錢了,還不是小數目。

超級用戶模式雖然由美國人首創,但是中國市場正在賦予它更大的想像空間。

德魯克說過:「企業的使命是創造並留住客戶」。

這句話,在今天的「超級用戶思維」里,聽起來格外真切。

超級用戶思維不止是收費模式的變化,本質上還是一種商業文明的變革。它需要為用戶建立榮耀感。

超級用戶思維,要求創業者必須轉身向內,服務好超級用戶,建好一座城池,不愁沒人投奔。

羅胖說,推廣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堅持做兩件事:

第一,做讓用戶覺得長臉的事;

第二,絕不給用戶丟臉。

這第二個腦洞,讓羅胖想到了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生態。

700萬平方公里,是地球最大的獨立生態系統,物種極為奇特,光昆蟲就有250萬種

中國有足夠的規模、足夠的內部多樣性……不論你選擇做物種連接器,還是維持一個獨立小生態,都有充足的機會,都是不錯的活法。

這是羅胖 2017 年開的第二個腦洞——「熱帶雨林腦洞」。

問: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如果辦法跟隨,是不是一定會被淘汰?

比特化腦洞

第三個腦洞

2016年10月13日,馬雲和雷軍在同一天提出「新零售」概念。2017年,劉強東提出了「新零售革命」。

2017 年新零售發展太快,大家搞不懂這是什麼,只好加了個「新」字。

多家大公司湧進了新零售戰場,阿里投資布局很多項目、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但新零售的演化還遠未到終局。

就在12月15日,騰訊投資永輝超市;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投資唯品會,電商格局又一次重組。

看來新零售的真正大戲要明年才能上演,但新零售的關鍵詞很簡單:效率。

新零售的本質,是讓消費者「想要就要,馬上就要」。貨一點一點地逼近人,然而還未到想像力的極致。

一線城市核心區的家庭主婦已經在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家裡還要不要冰箱?

從城市中心倉、到小區前置倉……有家創業公司甚至已經把超市開到了計程車上。

從人工智慧,大數據,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到樓下夫妻老婆店……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全面動員。

這場關於效率的戰爭,還有更快的打法——在用戶腦子裡繼續比拼效率,爭奪認知高地。

2017年,小米開了 210 家線下店,到 2019 年底總共開到 1000 家。

以往不敢相信小米的利潤空間可以支持開線下店,據說小米智能音箱售價只比成本高 1 塊錢……

出人意料的是,小米之家的平效達到了 27萬元/平米——就是每平米店面面積,每年賣出 27 萬元的貨。

這個數字僅次於蘋果,全球排第二,這意味著小米線下店可以盈利。

小米之家如何做到如此高的平效?大數據選址、人工智慧鋪貨……這些只是表象。

雷軍借用戶的話道破天機:「進小米之家,可以閉著眼買東西。」

對於大部分中產階級,小米的產品是一種最節省認知帶寬,最高決策效率的產品。雷軍的打法不是價格戰,而是認知戰!

小米賣東西不賺錢,靠服務、遊戲可以賺錢,賣貨只是小米吸引、黏住用戶的手段。

在這麼強調效率、速度,飛速演化的新零售領域,那些沒有主動跟進的人怎麼樣了?

2017年,傳統產業的互聯網轉型焦慮,也在2017年突然消失了。

線下資源成了香餑餑,阿里、騰訊拚命爭搶。

馬雲說,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未來30年,互聯網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

所謂「互聯網革命」,躲都躲不掉,根本不需要你轉型,所有企業都變成了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已經是不可能迴避的基礎設施。

2017年,「賦能」這個詞大熱,湖畔大學教務長曾鳴說:「贏得未來的制勝法寶,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

只要你握住比特世界的賦能之手,就能獲得互聯網基因,再無轉型焦慮。

只要你有專長,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會主動邀請你,不用急著出發,你終會「被抵達」。

跟不上時代變化會不會被淘汰?在比特化的世界,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什麼都不用擔心。

新零售也是世界比特化、數字化進程的一個縮影。世界一直在變,但本質卻不陌生,有兩個趨勢永遠不變:效率會越來越高,分工會越來越細。

這就是羅胖在2017年開的第三個腦洞——比特化腦洞。

問:中國人口太多,資源太少,會不會遇到增長的天花板?

拔河腦洞

第四個腦洞

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師認為,10月20日很重要,因為這一天,坦尚尼亞批准了巴加莫約港口項目。

之前這裡只通鐵路,運行非常緩慢。一旦港口修建完成,坦尚尼亞就可以和全世界、尤其是和中國連接起來。

這意味著中國幾億畝的飼料用地可以轉移到坦尚尼亞,這並不會威脅我們的生存,但騰出來的土地將轉化成巨大經濟資源。

還意味著沿線城市被激活,這個地區將上演深圳般的經濟奇蹟。

涉及中國「一帶一路」的所有國家地區,都展現出這種可能。思考今天中國,不能局限於自身,還要放眼全球。

「得到」有本開腦洞的書——《超級版圖》,作者康納說,人類過去只會用兩種範式來思考世界:自然地理和地緣政治。

但是在今天,它還能概括這個真實的世界嗎?

坐高鐵從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只需要5個小時;我從北京坐綠皮火車到張家口,176公里,也是5個多小時。請問哪個更近?

軍事力量,能捍衛地緣政治、捍衛以國境線構成的地圖。

可是,國境線不僅沒有產生阻隔,還往往是交流最頻繁的地方。

正如亞歷山德拉·諾沃賽洛夫所言——

世界,也不再只是國與國的拼圖,逐漸變成了由供應鏈連通的網路。

與全世界25萬公里的國境線相比,基礎設施的連線更值得驚嘆——世界不再是分散平攤的塊塊,而是連起來的點點和線線,世界越來越像互聯網。

城市化,其實就是把世界由平攤的面收縮為聚攏的點,然後連成網路。

當人口都聚集在城市之後,城市必須要和其他城市連接在一起才能呈現自己的價值。

所以,過去的城市,重要的是怎麼描述自己;而未來的城市,重要的是如何強調自己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分工和定位。

20 年來,中國國內基礎設施每年以 40% 的速度增長,用掉了全世界半數以上的水泥和鋼材。

與此同時,中國的 50 萬海外施工大軍參與到了尼加拉瓜大運河、達爾文港等大量項目的規劃、建設、施工中。

本次跨年演講,幻燈片中最炫酷的動畫效果

美國和中國的思維模式不同:美國人眼裡的博弈是拳擊賽、是強者的競技,讓自己強大,擊倒對手、讓輸家下場。

世界已經越來越混為一體,僅在商業世界,就已經有各國千絲萬縷的聯繫。拳擊比賽的邏輯正在變得越來越艱難,因為你再也找不到具體的敵人。

《超級版圖》這本書提出「拔河遊戲」這個精彩的比方,中國人眼裡的博弈,就是一場人人皆可參與的「拔河遊戲」,只有讓更多的人站到自己的一方,才能把供應鏈上高價值的部分拉過來。

在全球互聯互通的大趨勢中,中國看到了參與拔河遊戲的機會。中國擁有規模優勢,就具備了主導權。

誰主導拔河比賽?——規模大的。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積极參与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供應鏈,為什麼倡導「一帶一路」。

中國在拔河遊戲中的優勢怎麼產生?

vivo用幾百萬片晶元、相比之前60倍的訂單搞定了高冷的美國製造商,這是用規模去主導產業鏈的例子。

中國龐大的市場,讓寶馬 101 年歷史里,首次把最核心部件工廠置於德國之外的地方:中國瀋陽。

對於企業而言,或許這只是一次主動布局。但站在中國的角度看,這是拔河賽共贏的結果。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說——

如果打開拔河腦洞,你就能看懂——中國增長會不會遭遇天花板?

當然不會,因為在拔河遊戲的規則之下,在供應鏈構成的互聯互通的世界裡,天花板根本不存在。

問:中國經濟的持續性如何?

終點站腦洞

第五個腦洞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關乎每個人的選擇。

一直以來,中國雖然發展迅猛,但發展模式貌似並不獨特。

對這一輪中國經濟奇蹟的解釋,流傳最廣的當屬日本學者提出的「雁陣模型」——

這個轉移就好像從美國到日本,再到亞洲四小龍、中國……

言外之意是:中國雖然規模大,但乾的是低端行業,不可能永遠是「世界工廠」。

就連我們自己,也對此深感糾結……

十年過去了,預言並未應驗——

清華大學的魏傑教授說,中國正在啟動一次全新的全球化。

不論是日本的經驗,還是西方的「比較優勢理論」,都解釋不了現在這個啥都做、啥都行的中國。

對於這個問題,核心著眼點在於——到底是西方國家不願意干?還是他們幹不了?

第一次產業革命造出的火車能用至少30年;

第二次產業革命造出的汽車大概能用10年;

可是,本次革命,造出的手機只能用1年……

比特世界拖著原子世界飛速迭代,這是任何原來的製造體系都承受不了的速度。

當西方國家整體進入了創新經濟時,它只做觀念層面創新,必須把生產流程外包,把轉型的成本和風險甩給別人。

當年諾基亞引以為豪的生產線,恰恰是拖死它的沉重肉身

這個承包方必須能同時滿足效率和彈性——這兩個矛盾的要求,放眼世界製造業領域,只有中國可以做到。

中國的供應鏈網路由很多專業化、高密度的小企業形成,既有高度分工帶來的效率,又有隨時動態重組帶來的彈性。

有了精細化的能力,可以實現靈活對接

這也緣於中國超大規模的獨有稟賦,恰巧在特定時間踩對了節奏。

上世紀 90 年代,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各地興起「開發區」「產業園」大潮,形成了很多既有「高度分工效率」又有「高度網路彈性」的企業群落。

大量開發區湧現,大量農民工進城……這時出現了巨大歷史機遇——西方國家產業升級,出現了前面提到的創新經濟。

於是,中低端製造業很快大量轉移到中國,形成一個龐大的供應鏈網路。

「得到」專欄作者、也是投資人的王煜全老師,對未來全球分工的判斷是——美國科技、中國製造、全球市場。

只有中國製造,才能夠賦能美國創新,讓美國創新落地。

10月25日,沙烏地阿拉伯為機器人索菲亞發了公民身份,王煜全勸說這家機器人製造商——一家美國西雅圖的公司,把總部遷到中國香港,就是為了靠近中國製造業基地

何帆老師從另一個角度也解釋過這件事,在他的「得到」專欄里就提到過——中國承接產業轉移之後,「產業間貿易」變成了「產業內貿易」。

80年代的中國,乾的就是「產業間貿易」,成品換成品,十幾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

現在我們乾的是「產業內貿易」,蘋果要生產iPhone,中國分擔其中的部分環節。

規模不再只是規模,規模本身就是能力。

可是,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後,產業會不會轉移呢?

特朗普希望蘋果的生產線能遷回美國,但庫克的回答是——

只有在中國,能找到足夠的人才,和滿足要求的供應商。

如果你理解了這些,你會得到關於產業轉移問題的答案:產業不會轉移出去,中國製造業已經是「大者越大,強者恆強。」

如果製造業向外轉移,除非是這三種情況:

1. 對供應鏈要求不高、對遠距離物流成本非常敏感的製造業工廠(而非整個工業體系),能轉走;

2. 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網路會向東南亞自然擴張(而非轉移);

3. 出現無法想像的技術變革、行業大洗牌的時候……(羅胖認為短期內幾乎不存在這一可能性。)

這個「終點站腦洞」,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

中國是兼具效率和彈性的供應鏈網路,所以,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是全球製造業轉移的其中一站,而是終點站。

問:中國能不能營造一個良性的全球空間?

樞紐腦洞

第六個腦洞

在《樞紐》這本書中,施展老師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

「中國一直是世界秩序的自變數。」——只要它變了,系統也隨之變化。

自變數說明中國的重要性,但還不能說明在全球結構中的位置。這個位置不是爭來的,是世界格局演化中逐漸形成的。

我們來看看非洲這幾十年經歷:

二戰結束後,非洲有西方國家急需的資源,日子很好過;

但在1970年石油危機之後,西方國家將經濟結構轉向第三產業,西方繁榮時期反而成為了非洲最悲慘的10年,屠殺、饑荒、政變……

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裂縫誰來填?——中國。

看一眼這個中國人最喜歡的數字,8 ,中國在哪兒?就在這個銷魂的小蠻腰的部位。

西方國家與欠發達國家的經貿循環必須經由中國,中國是全世界的路由器,是全球經濟體系的「樞紐」。

8 的下半部分,是欠發達國家,通過中國這個製造中心,把產品出口到全世界;

8 的上半部分,是西方發達國家,反過來促進中國製造業和基礎設施能力。

中國不僅向原材料產地國家輸出資本和基礎設施,向西方發達國家提供工業品和創新落地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中國還在參與塑造全球秩序。

西方不輸出繁榮和秩序,就要被輸入貧窮和動亂。

這個過程,也一定繞不過中國。

二戰之後,西方國家直接援助非洲,但最終換來的是非洲的腐敗叢生和戰火不斷。

西方國家也曾嘗試繞過政府,給非洲人民提供生活用品和糧食援助,可是反而摧毀了非洲的本地經濟,企業倒閉、農民破產……

幫助建立秩序,必須把簡單的金錢援助,轉為具體的經貿過程,這隻有中國可以做到。

中國2016年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總額為 361 億美元,占非洲外資總額的 39%,世界第一。

這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把非洲和全球連接起來。

西方通過中國投放秩序,欠發達國家通過中國在分享全球化帶來的繁榮。這就是中國的樞紐作用。

把視野放大,中國作為超大規模國家,歷史上一直在發揮樞紐的作用。

19世紀中期,大清帝國的海關稅收做擔保,通過滙豐銀行籌款1500萬兩白銀的軍餉。

左宗棠西徵收復新疆,安定了中亞地區的動蕩局勢。

這是一個將海洋世界的資本秩序,轉化為政治秩序的例子,轉化的媒介正是中國。

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中國都是中介和樞紐。

這是中國的歷史宿命、時代責任,也是我們的中國式機會。

以上中國式機會的「樞紐腦洞」,是由《樞紐》一書引發

2017年即將結束,羅胖想到了 1776 年的英國,那時的英國完全比不上歐洲強國。

直到瓦特改進蒸汽機引發工業革命、亞當·斯密著成《國富論》奠定經濟學基礎,英國走上全新的道路。

從一堆眼花繚亂的事實中,把一個全新的東西指認出來,這是思想的力量。

三個半小時,回答了六個問題,回應了六種焦慮,在六個腦洞中我們認出了六種「中國式機會」。

帶著對中國式機會的思考,我們一起進入2018!

人生演算法

跨年之後

下面我要說的話,只能是說給你們這樣少數人的。它只跟少數人有關,也只對少數人有用。這是2017年我感受很深的一個詞——人生演算法。

過去,我們對於人生策略有一種誤解。以為最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因為尋找到了某種規律。我們總覺得,這規律應該是客觀的,是不能改變的,是躺在那等著你發現的。但是,只要找到了,就可以一把解決所有問題。

但是,在人生演算法看來,成功策略不該是這樣的。

哪有什麼一成不變的規律,只有可以不斷增大的概率。

哪有什麼可以直接登頂的人生,只有根據反饋不斷迭代的過程。

為了說清楚什麼是「人生演算法」,我的朋友喻穎正考過我一個很好的問題。今天也考考你。假設你現在面對兩個按鈕——

按下第一個按鈕,直接給你一百萬美元;

按下第二個按鈕,你有一半的機會拿到一億美元,當然還有一半機會就什麼都沒有。

這兩個按鈕只能選一個,你選哪個?

有人會選第一個,因為落袋為安。100萬美元也不是個小數。有人會冒個險,選第二個,因為萬一成功,從此就成了人生贏家。

但是,出這道題的喻穎正告訴我,這道題的本質,不是考這個。這道題目,是有唯一正確答案的。那就是要選第二個按鈕。有一半機會拿到一億美元。

你可以找一個人,說,我有一半機會能拿到一億美元。咱倆關係不錯,如果你給我一百萬美元,我就願意把這個機會分享給你。你去按,什麼也沒有,你認倒霉,如果拿到了一億美元,咱倆平分。

有的演算法,雖然引入了風險,但是沒有風險的控制機制,所以也不怎麼樣。有的演算法,引入了風險共擔者,有的演算法引入了市場。演算法越迭代,成功的概率就不斷地提高。

這就是「人生演算法」的力量。

我牢牢地記住了達利歐的下面這段話:「演算法,就是在連續性基礎上運行的原則。」

我們總覺得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憋著什麼發財的訣竅,但是查理·芒格說:「當成功概率很高的時刻,下最大的賭注,而其餘時間按兵不動。」這就是在說人生演算法。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這也是在說人生演算法。

如果還是覺得費解,喻穎正也寫了一個公式:

成就=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說得更簡單一點,人生演算法就是你面對世界不斷重複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複它,強化它。你抓住中國式機會,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

2018年已經開始,我們這群人即將分頭前行,各自啟動自己的人生演算法。祝各位好運。下一次,我們聚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現場的時候,希望每個人都會像木心先生所說的那樣:

「歲月不饒人,我也未曾饒過歲月。」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網路,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感謝原作者辛苦創作,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機會在哪裡?
發財致富的機會革命:超投必投

TAG:機會 | 商業 | 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