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音樂治療與胎兒大腦發育(一)
【作者: 溫蘊 呂志紅】
試想一下,人類從一個簡單的受精卵開始,終將形成一個由數十億功能特異化的細胞所組成的有語言、思維和創造力的有機體,這是一個何等奇妙與精細的過程!而這種複雜性與精密性,在神經系統的發育中達到頂峰。
音樂與胎兒的大腦發育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胎兒的生長發育概況
1. 胎兒期及其分期
我們知道,新生命的旅程開始於卵子受精和第一次細胞分裂。通常,從受精卵形成至胎兒娩出前的這段時間在醫學上稱為胎兒期,共40周。
根據不同的生長發育特點,胎兒期可劃分為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後期三個階段,各期時間及特點如圖1所示。
圖1 胎兒期分期及各期特點
2. 胎兒外形特徵發育特點
從受精卵發育成胎兒,胚胎的外形特徵經歷著怎樣小心翼翼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胚胎學家們的經驗總結,詳見表1。
表1 胚胎的外形特徵與長度(鄒仲之 等,2008)
(主要參照Jirasek(1983)和Moore(1988)數據)
二、音樂與胎兒的大腦發育
1. 胎兒的大腦發育
眾所周知,我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是以健康的高級神經中樞——腦為前提的,大腦任何部位一點點的損傷或發育不良都會使我們不能適應環境,對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困難。
胎兒期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其大致可分為六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 胎兒期大腦發育的6個階段
2. 音樂與胎兒的生長發育
自古以來,音樂因其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效應,被作為一種輔助的醫學治療方法。音樂與孕婦及胎兒之間有什麼聯繫?音樂是否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相互作用?讓我們來看看相關的研究報道。
(1)音樂與胎兒生理
García González(2017)等對409名孕婦的研究發現,規律聆聽音樂的孕婦,其胎兒的基礎心率及反應度比無音樂刺激時顯著升高,並且,在給予音樂刺激後,孕婦的心率和血壓會顯著下降,表明音樂能改善孕婦的生理狀態,並且能通過提高胎兒的心率和反應度來影響胎兒的心臟功能,促進胎兒生長發育。
(2)音樂與胎兒情緒
音樂與胎兒的情緒也密切相關 。Teie (2016) 研究發現,在出生前4個月,胎兒聽到的各種聲音,如母親的脈搏、呼吸、腳步聲及說話聲音等,可促使其在大腦的邊緣系統形成永久性的音樂基礎。而大腦邊緣系統與人的情緒和記憶密切相關,在胎兒出生時已經完全形成。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特點能使他們聽到聲音,並將這些聲音及相關的情緒反應一直保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
(3)音樂與孕婦情緒
大量的研究證明,音樂能緩解孕婦的壓力、焦慮及抑鬱等不良情緒,促進胎兒的生理心理發育。孕婦產前的壓力、焦慮或抑鬱情緒與胎兒出生後的各種神經發育障礙如孤獨症、情緒或行為障礙、語言障礙等密切相關(O』Donnell et al., 2009)。英國的一項 ALSPAC 研究發現,壓力過大或焦慮的孕婦,她們的子女出生後情緒和行為障礙的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兩倍(O』Connor et al., 2002;O』Connor et al., 2003)。其具體機制可能與不良情緒對孕婦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內皮質醇的分泌相關(Talge et al., 2007)。
而音樂能通過雙向調節人體類固醇激素如皮質醇、睾酮、雌激素等的分泌,具有神經保護、神經修復和神經再生的神奇功能,增強大腦的可塑性 (Fukui & Toyoshima, 2008)。大量臨床研究表明,音樂可作為有效緩解孕婦日常壓力、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的一種非藥物治療方法,值得廣泛應用(Chang et al., 2008;Nwebube et al., 2017)。
三、胎兒的聽覺特點
1.胎兒從什麼時候開始能聽見?
我們已經知道,聽覺是胎兒感知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中樞感覺之一。那麼從何時起,胎兒能聽到聲音呢?我們一起來探討。
研究表明,胎兒在大約6個月大時耳朵開始出現功能,8個月大時耳朵的功能成熟。也有研究發現,胎兒在6個月前就能通過感知聲音對其皮膚的共振而對聲音產生反應。這時胎兒對聲音的反應不是通過耳朵聽到,而是通過觸覺感覺到的,也稱「反應性聆聽」(Gilboa ,2014)。
2. 胎兒會聽到什麼?會給胎兒帶來哪些影響?
在母親子宮內的胎兒,處在一個聲音豐富的環境中。它包含了母體內部規律性的聲音(如心跳、腸鳴音、胎盤活動和呼吸的聲音等)以及通過子宮外環境傳來的外部聲音(如交通噪音、音樂、電視、交談聲等)。與外部聲音相比,內部聲音更靠近胎兒的耳朵,因此胎兒聽起來也更大聲更清晰。
內部聲音中,血管搏動聲如心跳及其投射在子宮周圍的動脈搏動,以及子宮胎盤血流聲是胎兒聽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妊娠早期,胎兒主要被暴露在母親的心跳及其投射等低頻的聲音中。由於母親的心跳是持續不斷的,因此胎兒聽到的聲音也是一拍連著一拍、日復一日。
許多研究者認為,持續不斷的脈搏跳動必然是平靜愉悅的,因而子宮的聲音環境是平靜愉悅的。但我們知道,心跳的頻率(次/分)、強度(即血壓)和心率變異性受個人的心理生理狀態影響會有所波動。在休息時,心率和血壓是平穩的;而在壓力狀態下,心率會明顯增加,血壓也會升高。通常,孕婦不可避免的會時常感到緊張和輕度的焦慮,如果這些發生在妊娠後期,則會不知不覺的將胎兒暴露在大聲、快速以及節奏變化的聲音模式中。
母親的聲音是胎兒聲音環境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內部(振動的骨和身體組織)和外部(由口腔至腹部)兩種途徑傳導至胎兒,因此胎兒聽起來顯得更大聲。母親的聲音能被胎兒聽到這個觀點,引起了胎教史上一場革新性的創舉。很多准媽媽們會購買一些特殊的揚聲器直接放在她們腹部上來播放音樂或其他聲音,如胎教音樂腰帶,有些還會根據特定的計劃對胎兒說話或者唱歌,給胎兒提供一個最佳的「聲音飲食」。
這些「聲音飲食」的效果不可否認。但需要注意的是,胎兒不是只暴露在故意呈現給他們的母親的聲音中,而是暴露於母親聲音輸出的全過程:他們能聽到母親的對話、大聲或緊張的爭吵、笑聲、哭聲以及叫喊聲。因此,母親的聲音對胎兒來說並不全是平靜愉悅的。另外,與母親心跳不同的是,母親的聲音並非持續不斷的:它來去無規律,胎兒完全無法控制,也無法預期這些聲音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消失以及什麼時候又再出現。
與內部聲音相比,外部聲音則並非胎兒聲音環境的主要部分。柔和的外部聲音幾乎不會傳至胎兒,因為它們在通過母親腹部、子宮、胚胎膜以及羊水時會被減弱。只有響亮的外部聲音如大聲的音樂、戶外交通等聲音可能傳達至胎兒,但它們有怎樣的影響目前還不明確。部分學者認為,倘若一個聲音不會驚嚇到胎兒,那麼它就是令人愉悅的;反之,如果聲音是驚嚇的,尤其是與胎兒的睡眠——覺醒狀態不一致時,它們就是令人厭惡的。傳導至胎兒的聲音是否舒適取決於音樂的風格及其與胎兒的狀態是否一致。如果傳至胎兒的音樂與持續的母親心跳聲不同步,就有可能造成雙節奏的衝突,對胎兒造成混亂。
3. 胎兒對聲音和音樂是怎樣反應的?
相信許多孕婦在妊娠後期會感受到寶寶們對聲音的直接反應。這些有趣的經歷也被一系列的臨床對照研究所證實。他們認為,大於105dB的驚嚇刺激如大聲鼓掌或突然尖叫能增加胎兒的肢體(如手或腳)活動並加速其心率。相反的,85-100dB的聲音刺激則可引起心率輕度減慢且不會引起胎兒過度的肢體活動。相同音量的音樂,無論其風格(古典、搖滾或流行等)如何,也可引起與聲音類似的反應。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胎兒對不同類型的音樂反應不一樣。
音樂為什麼能成為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媒介呢?
胎兒的音樂治療是什麼樣的?
胎兒音樂治療需要關注些什麼呢?
下一次將繼續和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Reference
[1]薛辛東, 杜立中, 毛萌等. (2010). 兒科學. 第2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鄒仲之, 李繼承等. (2008). 組織學與胚胎學. 第7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3]金星明, 靜進等. (2017). 發育與行為兒科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4]Garcia, G. J., Ventura, M. M., Manchon, G. F., Pallares, R. T., Marin, G. M.,
Requena, M. M.,... Parron, C. T. (2017). Effects of prenatal music stimulation on fetal cardiac state, newborn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and vital signs of pregnant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 27, 61-67.[5]Teie, D. (2016).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iversal Elements of Music
and the Fetal Environment. Front Psychol, 7, 1158.[6]ODonnell, K., OConnor, T. G., & Glover, V. (2009). Prenatal stress and
neuro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focus on the HPA axis and role of the placenta. Dev Neurosci, 31(4), 285-292.[7]OConnor, T. G., Heron, J., Golding, J., Beveridge, M., & Glover, V. (2002).
Maternal antenatal anxiety and childrens behavioural/emotional problems at 4 years. Report from 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Br J Psychiatry, 180, 502-508[8]OConnor, T. G., Heron, J., Golding, J., & Glover, V. (2003). Maternal
antenatal anxiety and behavioural/emotional problems in children: a testof a programming hypothesi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44(7),
1025-1036[9]Talge, N. M., Neal, C., & Glover, V. (2007). Antenatal maternal stress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child neurodevelopment: how and why?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48(3-4), 245-261.[10]Fukui, H., & Toyoshima, K. (2008). Music facilitate the neurogenesis,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of neurons. Med Hypotheses, 71(5), 765-769.[11]Chang, M. Y., Chen, C. H., & Huang, K. F. (2008).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women during pregnancy. J Clin Nurs, 17(19), 2580-2587.[12]Nwebube, C., Glover, V., & Stewart, L. (2017). Prenatal listening to songs
composed for pregnancy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pilot study.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17(1), 256.[13]Gilboa. A. (2014). The dual nature of the womb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Nordic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Vol. 23, No. 3, 242-262.文章圖片來源於: http://www.sohu.com/a/654155_107718
【著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非商業轉載請遵循以下原則:
- 註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及作品來源
- 不得修改原作品, 不得進行再創作
- 不得用於盈利性目的】
【作者聯繫方式:
中文郵箱 changxiang_mt@163.com
英文郵箱 music_and_reflection@hotmail.com
微信公眾號 MusicAndReflection】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