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比我們更懂中國的文化,是我們的恥辱

中國故事,本來我們最有資格講好。

外國人卻講得比我們還好,我們應該覺得羞愧和恥辱。

不久以前,劉亦菲強勢刷屏了:

世界動畫巨頭——迪士尼正式宣布,

真人版《花木蘭》的女主角,

將由劉亦菲出演。

聽到這個消息,

我們極度興奮:

好萊塢寫中國女人的電影,

就該由中國女人來主演啊!

好萊塢這次選中劉亦菲出演花木蘭,

這是一次強勢的文化輸出,

全世界一定會刷新對中國的印象,

中國文化勢必再次風靡全球。

很多人都是這麼希望,

然而事實是這樣嗎?

迪士尼的花木蘭,

不喜歡嫁人,不喜歡束縛女性的三從四德,

偶爾喜歡偷偷懶,

這是典型的中國女性嗎?

不是。

電影最後有一場戲:

皇帝被匈奴單于劫持,

要救出皇帝,所有士兵都必須男扮女裝,

才能混入皇宮。

這是對女子地位低下的一種反諷。

在中國的社會中,這有可能發生嗎?

不可能。

因此,這是包裝上的中國故事,

內在還是西方價值觀。

文化輸出,是主動的, 別人看到你的故事和產品,

他覺得很好,向你請教、向你要,

你給了,這叫輸出;

別人發現你的東西很好,

但覺得你自己沒有挖掘出來,

他拿過去改造、重新創作,

幫你把內涵發揮出來,

這不叫你的文化輸出,

應該反過來說,這是出口轉內銷,

是他對你的文化輸出。

所以,面對這樣所謂的「中國輸出」,

我真的高興不起來:

我們有太多好東西,

自己不珍惜、也沒做起來,

被別的國家拿去了,

風靡了全世界。

本來我們應該講好自己的故事,

卻讓外國人替我們講了,

這是我們的恥辱。

外國人把中國元素做得越好,

我們越應該覺得羞愧。

起源於中國、卻讓外國人做得比我們好的中國元素,

至少還有以下這些:

熊貓是中國的:

我們送過給美國,送過給日本,

送過給法國,送過給英國、德國、墨西哥、西班牙,

我們拿熊貓來交配產後代、

拿熊貓做動物園王牌,

拿熊貓作為中國的象徵。

卻從來沒人把熊貓作為電影主角,

讓熊貓發聲、表達思想,

給全世界看。

還是好萊塢發現了熊貓的魅力,

做出了《功夫熊貓》:

功夫熊貓,

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

但「功夫熊貓」就已經不是中國的了。

曾經有位影迷總結得很到位:

「主角熊貓阿寶的形象,

眉骨突出、牛氣哄哄、浮腫的大臉,

那都不是中國人的特徵,

而是美國人的特徵。

而阿寶爸爸——鴨子的高鼻子及氣質,

則是典型的英國人。」

看電影的時候,

很多人都疑惑:

為什麼阿寶這隻熊貓的爸爸,是一隻鴨子?

編劇的解釋很簡單:

「我們希望阿寶是片中唯一的熊貓。」

而這,只是為了讓電影變得更有趣。

這是外國的趣味,

完全不在乎中國傳宗接代的概念。

因此,這還是借用中國因素,

講西方的價值故事。

這是文化輸出嗎?

這是別人借中國元素,

澆自己胸中塊壘。

《功夫熊貓》系列,

全球票房過十億,

風行全球,

但真的不要以為與中國有很大關係,

我們最多就是提供一隻可愛的動物罷了。

1988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有一部電影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最佳劇本等九項大獎,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末代皇帝》,

講的正是中國的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所有場景都在中國拍攝,

所有演員都是華人,

但這是義大利導演貝魯托奇的作品,

無論是溥儀還是慈禧太后,

是宮女太監還是文革的紅衛兵,

所有演員說的語言都是英語。

電影從清末到文革,

涵蓋了溥儀的六十年人生,

如此宏大的史詩,

公認是反映中國歷史的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貝托魯奇說:

「如果問我溥儀多大,我會說,四千歲。

中國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他們比我伶牙俐齒,比我精通世道,

也比我簡單純樸。」

雖然是外國人,但貝托魯奇真的懂中國。

貝托魯奇喜歡在片場邊吹著中國民歌調子的口哨,邊用望遠鏡觀察中國傳統民樂隊的演奏

中國有濃厚的歷史文化,

中國人有豐厚的歷史感,

但拍不出這樣的作品。

張藝謀拍《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時候,

曾經給著名編劇蘆葦看過劇本。

蘆葦一看,就說這個劇本不行,

張藝謀說:

「你信不信,憑著周潤發、鞏俐、周杰倫這幾個名字,

票房就能收回來。」

嚇得蘆葦出了一身冷汗。

這是中國最好導演的識見與眼光。

中國是財大氣粗,

熱錢滾滾,

但不尊重自己的文化,

眼光只想著賺錢,

最常見的結局就是錢沒賺到,

文化價值也丟了。

1958年,日本。

東映動畫公司製作了一部電影——

《白蛇傳》,

這是取材於中國的經典故事。

一個讀政治經濟學的日本小青年,

看過這部片以後,

靈魂被震顫了:

「我得很懺愧地承認,我愛上了女性英雄主義的動畫。

與劇中人物的執著比起來,

我為自己感到非常羞愧,

哭了一整個晚上。」

這個被中國故事感動的年輕人,

立志成為一名動畫師。

這個人,叫宮崎駿。

後來他的所有電影,

都圍繞著充滿攻氣的女主角:

《風之谷》女主角娜烏西卡

《幽靈公主》女主角珊

《千與千尋》女主角千尋

《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女主角波妞

其實,早在抗戰時期,

中國就製作出了亞洲首部動畫電影——《鐵扇公主》,

比日本製作出《白蛇傳》還要早17年。

二十年後,我們還能拍出《小蝌蚪找媽媽》:

這是中國特有的水墨動畫,

一舉拿下了當年戛納電影節「特別榮譽獎」。

這是一部史詩片:

一隻青蛙餓得沒東西吃了,

看到別人家的蝌蚪,

雖然不忍心,

但是它不得不一顆一顆把他們全吃了來充饑,

這才產下了自己的卵子。

動畫發表的這一年,是1960年。

之後的中國動畫,

已經鮮有這麼大膽的藝術創作。

1984年,宮崎駿終於來到了中國:

在他心目中,

這是動畫的聖地。

他精心準備好了禮物,

還搜集了一些素材,

希望能夠在中國取景拍攝。

可當他到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準備學習更多動畫製作技術時,

上美的領導問得最多的是這些問題:

日本動畫的計件薪酬制怎樣,

原畫一張多少錢,

動畫一秒鐘多少錢……

宮崎駿這才發現:

原來這些人關心的不是自己的藝術和文化,

而是利益。

他憤而離開中國了,並且說:

「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

多年以後,當宮崎駿站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拿下終身成就獎的時候,

中國的孩子看的國產動畫,

只剩下喜洋洋和灰太狼。

你現在去任何一家奶茶店,

都可以點到抹茶。

全世界做抹茶最好的,

公認是日本。

其實抹茶最早的發明者,

是中國。

隋唐時期的抹茶,

叫「末茶」,

是把綠茶葉蒸青、焙乾、研磨之後得到的粉末。

你可以沖水泡開,也可以直接拿來吃,

我懷疑禪宗裡面經常說的「吃茶去」,

就跟抹茶有關。

可是,源於隋朝、

興於唐朝、盛於宋朝的抹茶,

由於製作工藝複雜,

在明朝的時候沒落了。

泡茶興起了,

抹茶過時了。

南宋時期,

日本和尚將抹茶技法帶回國內,

「茶聖」千利休由此創立了「抹茶道」,

一直發展到今天。

日本抹茶細膩的粉末,不僅可以作為茶飲,

還可以用來製作西式點心,

真正征服了全世界的精緻生活者:

細碎的粉末帶出獨特的茶香,

這種魔性的味道,

一下吸引了全世界年輕人。

從成本上來說,

普通茶粉70-120元一斤,

抹茶200元一斤以上,

頂級的抹茶甚至可以到1000元以上。

而大多正宗品牌,都來自日本。

在日本,茶行業的發達程度已經趕上了咖啡行業,

喝茶已經是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而且還大量出口美國,

深刻影響西方人。

一切真正好的文化,

都不會過時。

一切過時的文化,

都可以成為當代文化。

我們差的不是文化,

而是將文化帶到當代的眼光。

「木匠精神」源於中國,

現在公認的代表卻是日本。

《莊子》里記載過一個叫梓慶的頂尖木匠,

他製造的樂器「鐻」,

「見者驚猶鬼神」。

每次製造木器之前,

他必須齋戒三五七天,

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然後入山挑選木材。

他造出來的傢具,

都注入了自己的靈魂和溫度,

才造成了鬼斧神工的手藝。

這種木匠精神,在中國已經失落了。

有個日本人叫伊藤洋一,

據說問過很多外國人這個問題:

「你去詢問一下貴國小學生今後想從事的職業,

你覺得都會有怎樣的回答?

有沒有人回答『木匠』」

其中中國人的回答是:

「不可能,會想早點成為有錢人,走出中國。」

2017年,日本保險公司「第一生命」對日本小學生做了個調查,

問他們最想從事什麼職業,

結果發現「木匠」居然排在第五位。

日本要求小學生從小學起學做木工,

一直延續到初中。

秋山利輝

現代最著名的日本木匠是秋山利輝,

他培養一個徒弟,

堅持一定要8年。

就靠著這種嚴苛的培養制度、

社會對木匠的巨大尊重,

在世界家具行業上,

日本的木製傢具,

佔全球市場份額30%以上,

日本也是擁有最多百年老店和創新企業的國度。

日本木匠,徹底取代中國,

成為耐心、質優、堅韌的代名詞。

中醫是中國的,

日本漢方葯卻是世界一流的。

目前,日本佔據了全球90%的中藥市場份額。

中醫傳入日本以後,

日本人融入了本國特色,

形成了「漢方葯」,

成為日本進入現代社會以後、

對治各種慢性病的良方。

因此,早在上世紀60年代,

日本就通過立法,將漢方葯的生產和推廣規範化,

只用了15年時間,

就使漢方製劑生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據說,日本醫學權威大肪敬節曾經激勵弟子:

「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

10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

他做到了。

現在,中國引進了日本醫生所著的醫書,

比如《金匱要略研究》。

而《金匱要略》的作者,

就是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

書法是中國的,

但最好的書法字帖卻是日本出的。

國內字帖,大多不會把原碑照片放出來,

但日本二玄社的字帖做到了。

他們對真跡的複製品,

做到了相當了不起的品級:

「下真跡一等。」

很多中國人學習書法,

購買的也還是日本出版社的字帖。

據《環球時報》統計,

五個日本人裡面,就有一個練書法。

真正能夠稱得上是書法家的、

能舉辦個展的人,

有100萬之多。

日本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書法,

一直到初中畢業。

每年元旦,男女老少都要到寺院寫毛筆字,

再恭敬地供奉起來,

表達自己的虔誠。

而在中國,

就連拿起硬筆來寫字,

年輕人都已經不願意了。

陶瓷是中國發明的、

並且傳播出去的,

但在現代藝術陶瓷領域,日韓在我們之上;

在工業建築陶瓷領域,

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才是三大高峰。

日本九穀燒

歐洲瓷器

中國瓷器從9世紀開始傳入世界各地、

稱霸歐洲,

歐洲人只能一步一步學,

一學就是上千年。

轉折點發生在1800年:

這一年,英國人發明了骨瓷,

他們在制瓷過程中摻入動物骨粉,

發現燒出來的瓷器,

比傳統瓷器更薄、更透、更白,

硬度也極大提升了。

骨瓷取代中國陶瓷,

成為世界公認的唯一「高檔瓷種」,

號稱瓷器之王。

也就是說,在陶瓷領域, 雖然我們領先了上千年,

最終還是被別人登上了「王座」。

英式骨瓷茶具

參觀過莫高窟的壁畫書法、舞蹈藝術之後,

余秋雨先生說了這樣的話:

「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裡擷取了一個舞姿,

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

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裡帶走一些線條,

就能風靡世界畫壇。」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無論是器物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數起來都夠填充恆河沙數個莫高窟。

只要你願意取、願意鑽研,

隨便一樣拿出來都足夠驚艷全世界,

但你要有無限的勇氣、定力和耐心,

孜孜以求的創造、

百折不撓的扛挫商,

才能夠造出新意、影響世界。

否則文化不會和你息息相通,

也不會煥發出新生命。

多麼希望完成這種壯舉的,

能有再多幾個中國人。

否則,讓外國人比我們更懂中國的文化,

這真的是中國人的恥辱。

精彩推薦:

林語堂:什麼樣的人才能叫受過教育的人

他給紙箱裝上拉鏈,一年賣出6個億,馬雲、雷軍、三隻松鼠排著隊找他合作!

當今的中國有一個可怕的現象: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多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定位」?

P圖的最高境界,你與網紅只差一個PS!

一個絕佳版本的《行書筆法圖》


推薦閱讀:

比起你們愛看的明星綜藝,中國非遺文化更走紅國際!
為何說《侗族大歌》承載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文化使命?
夢中出現的那個人是你嗎?(——致我們的親人、愛人)
《那片星空那片海2》收官 誠意滿滿?
除了物質,我們能否擁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TAG:深度 | 中國文化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