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稱作「瘋子」的,正是我們所應變成的

今年上映的《莫娣》和《至愛梵高》不知是否巧合,都是「怪人」藝術家的傳記。莫娣和梵高這兩個藝術家,同有著「瘋子」的稱號,卻又「瘋」出各自的色彩。梵高的平生想必大家都很了解,為愛情的自殘、以槍自殺等等。但卻少有人知道莫娣。

莫娣於1903年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出生,患有少年類風濕關節炎,小時候是個快樂的孩子,頗得母親的寵愛。她受到母親的藝術熏陶,通過賣手繪的水彩聖誕賀卡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莫娣先前的家境還不錯,但父母於1935和1937年相繼去世,按規矩她的兄弟繼承了家園。在她兄弟的婚姻失敗、房子被賣之後,她被送去和她的姨媽居住,幾乎身無分文。

姨媽家還舒適、她也受歡迎,但莫娣卻出現在貧窮的靠兜售魚為生的單身漢埃弗雷特的家門口,響應他在當地商店發布的尋住家保姆的廣告。不久之後他們結婚了,當時埃弗雷特44歲,莫娣約36或37歲。

他們的家是一個很小的棚屋式結構,只有三個窗戶和一個閣樓,不到16平米,非常靠近道路,卡車司機可以搖下車窗,把香煙仍在他們家的門口。莫娣每天陪伴丈夫去向客戶兜售魚,同時用25美分出售她製作的聖誕卡。經過一番成功後,她在各種材料的表面和家中的各個地方繪畫,並得到丈夫的鼓勵。他們的生活一直很貧窮,家裡只有油燈,木爐是烹飪和生活的唯一熱源,他們的大部分錢來自於出售Maud的藝術作品。莫娣一直抽煙,1970年因肺炎去世。

莫娣和埃弗雷德的愛情

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兩個「怪人」之間。莫娣逃離自己姑姑家,和粗野、不善表達、自尊心強、不合群、害怕別人說三道四、口是心非的埃弗雷德住在那遠離城鄉,處在一片田野邊的房子內,他們在這個房子里漸生情愫。

埃弗雷德從小從孤兒院長大,這種孤僻、倔強、好強以及物質在他骨子裡遊盪。當漁夫弗蘭克說他每天被埃弗雷德騙時,莫娣說他不會騙人,他是好人。而弗蘭克說莫娣不了解他,看完全片發現真正不了解他的人是以弗蘭克為代表的世俗,他們只看到表象,他們無法理解像埃弗雷德這樣的「怪人」。而莫娣卻能夠理解埃弗雷德,他知道他的口是心非,了解他用憤怒和暴躁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柔軟和對人群的恐懼。

埃弗雷德和莫娣之間特別的愛情溫暖人心。我總是在網上看到一些「愛情就是......」的大道理空話,無一不透露著愛情當中人們的不願付出,只想被寵溺、被愛浸泡。可這極其不現實,甚至說這根本不是愛情。而《莫娣》則展現了愛情真正的樣子,並不是寵溺並不是性,而是我將你改變,變成一個更好的人,而你卻毫無抱怨;我們相依為命,做出妥協,互相支持。埃弗雷德從一開始的粗野蠻橫到打莫娣到後來替莫娣罵售貨店老闆愚蠢再到最後的不浪漫情話,以至他從來沒有哭過,卻當莫娣要死之時流淚。我想很多女生如果遇到這種男生又要破口就罵直男癌了,更別說愛了,而莫娣在死前最後一句話是我被愛過。

莫娣及她的藝術

「浮生一世,都早已被框成一幅畫,就在那裡,從未變過。」莫娣的這句話透露了她的人生觀,我們的人生在生下來已經註定,快樂也好痛苦也罷我們無法改變,就像一幅已經完成的畫,無法修改,因為修改只能讓畫越來越醜陋,你能做的只有把它掛在牆上接受它欣賞它,你就會發現它其實是如此美麗。

當別人在看電視時,他們依舊在讀報紙。這座小屋就像是獨立於時間之外,經歷了許多春夏秋冬,麥田由綠變金變白再變綠,它依舊佇立在那片稻田邊,沒有大房子沒有電線杆。儘管莫娣承受自小喪親和喪失孩子的痛楚,但莫娣畫的卻是花朵、雲彩,如此美麗如此美好。不論世界如何變化,有多少痛苦,進到那棟畫滿了鳥兒和花朵的房間中,一切都煙消雲散。

其他

整部電影看下來讓我想起《倫敦一家人》,雖然主題不盡相同,但風格卻十分相像,電影充滿著鳥鳴的聲音、水流、木塊撞擊的聲音,如此真實。很喜歡莫娣作畫時的配樂「Final Painting」,悲傷里透露著快樂和希望。就像她在悲痛的生活中靠藝術活出自己的快樂。同時要讚歎莎莉·霍金斯的演技高超,表情的閃閃爍爍把莫娣這個角色的「瘋癲」演繹的淋漓盡致。

但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傳記,它似乎以莫娣的視角和口吻說出了對這個世界追名逐利、甚至為了名利摒棄道德的骯髒。它嘲笑世俗眼光之狹隘,以莫蒂成名前和成名後人們對她態度的轉變嘲諷人們被「名」所遮蔽雙眼的愚昧。

影片拍到莫娣去世很快就結束了。在實際生活中,莫娣離世後,埃弗雷特繼續住在他的小房子里,沒有明顯的收入來源,但社區里許多人都相信他有財物藏在家裡。1979年,在拒絕向強盜透露錢的位置時,他死於暴力。這更是諷刺,如此純粹的人卻死於世俗的慾望之下。

以此緬懷莫娣和埃弗雷德。


推薦閱讀:

什麼是台劇網?
《發條橙》好看嗎?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怎麼樣?
《成龍電影全集》中最喜歡哪一部?
《霸王別姬》究竟是不是陳凱歌拍的?

TAG:電影 | 電影鑒賞 | 豆瓣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