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小滿嗦
昨晚的台北小巨蛋,迎來了一位重量級歌手的個唱,他演唱會名字叫做: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而他,叫羅大佑。
01
1982年,羅大佑發行首張專輯《之乎者也》,專輯文案的第一句話這樣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
6歲的羅大佑,聽著窗外孩子們奔跑呼喊的歡笑聲,自己卻只能在笨重的鋼琴前練曲。
他的童年就在這般嚮往絢爛的黑白中度過。
很多人認為那首羅大佑改了5年的《童年》,是描寫童年的諧趣時光,但很少人察覺到歌詞中流露出的孤寂和反叛。
一向乖順的羅大佑,在成長中不得不直面理想與現實的脫軌。
喜歡音樂的父親,雖有意培養羅大佑的音樂特長,但內心更希望他成為一名醫生。
於是,從台北中山醫學院畢業後的羅大佑,一邊做音樂,一邊當醫生。
28歲的羅大佑,憑藉專輯《之乎者也》大獲成功。
在台灣那個思想動蕩啟蒙的年代,羅大佑求新的音樂風格,一經問世就得到了整個時代的歡呼和追捧。
墨鏡,捲髮,黑衣,羅大佑手握吉他站著麥克風前,在《鹿港小鎮》說著《之乎者也》,回味《童年》里《光陰的故事》,為愛人吟唱起《戀曲1980》。
此時的羅大佑,是社會文化壓抑許久後的一次噴發,是年輕人內心崇拜的符號化偶像。
他帶著憂傷的浪漫,以及憤怒的思考,緩緩推來了一道華語音樂的嶄新之門。
02
隨後兩年,羅大佑相繼發行了專輯《未來的主人翁》和《家》。
對新作品滿懷期待的羅大佑,卻遭到市場意外的冷遇,昨日那個風光無限的羅大佑,今日過街彷如已是無人識。
就這樣,羅大佑失去了往日驕傲的笑容,那些曾經響徹耳畔的呼喊和尖叫,似是前塵往事,遙遙相距。
同時,他也失去了與家人周旋的資本,他的音樂理想前途渺茫,他開始重新思考從醫於人生之得失。
1984年年底,羅大佑舉辦了一場告別演唱會,宣布暫別樂壇,隨後聽從父親的建議,離開台灣,飛往美國。
在離開音樂的那些日子,羅大佑在不斷尋找方向,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左邊是摯愛的音樂理想,右邊是付出十多年努力的醫學事業。
這場關乎夢想與現實的選擇題,羅大佑終於在1987年解出了答案。
這一年四月,羅大佑寄出信給父母,表達自己正式決定離開醫學行業的決心,他要將餘生完全奉獻給音樂。
第二年,在樂壇沉寂四年的羅大佑發表專輯《愛人同志》,專輯一經發行便大獲成功,其53萬張的銷量,至今仍是羅大佑專輯銷量的頂峰。
03
在1994年的發表專輯《戀曲2000》之後,羅大佑再次陷入漫長的沉寂,而這一等,就是10年。
新世紀至今,羅大佑只發行過兩張專輯,一張是2004年的《美麗島》,一張就是今年發行的全新專輯《家III》,而這兩張專輯又是相隔13年的光陰。
我們不得不接受,當年那個叛逆青年已經老去的現實,他當年那些對社會提出控訴的強烈怒吼,如今已幻化為對人生感慨的切切之音。
我們看見他從那個黃金年代磕磕絆絆的走來,看見他失去摯愛的傷情,看見他針對政治的勇敢,看見他這浪漫且憂傷的一生。
羅大佑擁有藝術家的感性靈魂,也擁有知識分子的理性主義,他試圖向世界表達真的自我,也試圖替民眾指明方向。
他的作品帶有時代的烙印,封存著那段時光里的歡笑與哀愁,儘管時光流逝,卻依舊不減風采。
我雖未完全親歷那個年代,但依然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華語音樂和電影所深深吸引,那時的人們很幸運,見證著一個個經典的不斷誕生。
那時的藝術作品,在今天,被後世不斷的用各種方式消費和懷戀。
或許,怪那段泛黃時光太過精彩。
又或許,是眼前這個繁華世界太過蒼白。
04
在今天,我們只能眼看著,那些當年擁有無限才情的少年漸漸老去,自己一邊迷惘,一邊繼續探尋人生的意義。
羅大佑說: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
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
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
第三個家,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
羅大佑1985年離開台灣,2014年帶著妻小回台北定居,29年海外漂泊,如今落葉歸根。
當我們剝去羅大佑身上的種種光環後,遇見的,似乎是一個平凡人的一生。
當年那個意欲追夢的孩子,在外面的世界用力踩下流浪的痕迹。
他遇見過愛情,認識過朋友,完成過夢想,品嘗過失去。
如今父母百年,膝下有女,他回歸故鄉,回到人生與夢想的起點。
這是一段故事最好的結局,也是塵世宿命的使然。
我們,只是走在半路上的那群人。
——END——
推薦閱讀:
※A-lin: 我已經有理由忘記你
※華語金曲·第十一回 ——「兩人兩事」9.480 分斷離舍 貼心涼薄
※林俊傑和周杰倫的差距?
※234:《刺蝟》
※來說一下你為什麼會喜歡許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