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己的職業發展談起,分享一些對醫療器械創新的看法(3)

頭圖是大學蹲實驗室發的文章,當時想法還很簡單,『做一名科學家』。後來發現『科學家』只是小學口號,家裡期待的延續,這種鑽入細枝末節的基礎研究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做一名科學家』這個小學時代通用口號唯一帶給自己的發現,就是創造一點東西,是能帶人快樂的。

這裡也想分享山本耀司說過的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去促成某種合作,開發有趣有用的產品,整合資源,這些主流的職業技能中都包含了創造的成分。醫療健康領域監管強,狹義的看,醫院醫生藥品器械領域動不動人命關天,這是造成其保守且難於創新的源頭。但是往遠處看,這套體系又無法滿足日益加劇的老齡化問題,同時預防導向的實踐任重道遠,這又是在醫療領域迫切需要創新的地方。


產品是公司的生命線,醫療企業也如此。

從生命線的角度去考慮,除了可以使用的『產品』,產品也許會有其他內涵,就如美劇『矽谷』里那位中年CEO所說,公司最重要的產品是股價;一些創業公司也許也會將『估值』在某個階段當做公司的主要產品,但也許會上了當『市值產品經理』的癮,變成賈躍亭。

我想討論的產品,還是狹義上的產品。如果供職於一家大公司,產品定義這種大事可能會有一個複雜的流程來進行風險控制,例如『產品定義 - MBA智庫百科』中所提。但是在小公司,往往在『錢少-時間緊-CEO壓力大』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必須要果斷作出產品選擇,這樣就需要快速去基於公司優勢和大環境腦暴方向,同時用一些簡化了的原則來拷問自己的靈魂。

從個人觀察到的失敗和成功出發,對於醫療行業里開發周期相對短的產品,我總結了五個問題來幫助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常常涉及到對自己常識的顛覆,甚至世界觀都可能受到拷問,所以我給這個自我拷問的過程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靈魂五問。

電光石火之間,你有了一些想法。這個想法就如同一團蒸汽,逐漸會凝結成了一些相對清晰的形狀,再飛入一些人的口袋,和口袋裡的其他物品去競爭,期待著某個事件能規律地觸發口袋主人來寵幸你。

第一問:你要做一個什麼樣子的產品?

產品應該有一個模糊的形象,長什麼樣子,怎麼使用。做軟體需要有原型草圖,做硬體也需要先畫畫草圖,丑之類的都不是問題,要能把想法溝通清楚,才能讓大家去提出質疑和改進的建議,才能讓擁有不同技能的人來幫助你實現細節。

第二問:服務的用戶是誰?

這個模糊的產品形象,應該放在什麼類型的用戶手中。比如,這要考慮性別,年齡,職業特性等,對於醫療產品,還要考慮是用戶給自己用,還是用戶給別人用?他們各自的耐受程度如何?如何去平衡易用舒適等方面的投入?

第三問:用戶的使用場景是什麼?

用戶拿著你的產品,會在什麼情況下去用?當然還要考慮,如果做得是一個實體產品,做出來的時候,這個場景還存不存在?

第四問:解決了用戶此場景下的什麼問題?

需求可以是明確的,但是競爭也是存在的。為什麼用你的產品,ABCDE產品不是也挺好?HIJK產品是不是可以作為替代方案?無論你解決的是用戶使用更便捷的問題,還是單純用戶『窮』的問題,只要能坐實一點優勢,就是可以的。

第五問:誰,會為用戶的使用買單?

這點是搞清楚買單方的意圖,更進一步,要對買單人數做一個預估。就像小年輕在北京買房子,使用者是小年輕,但是支付者是父母,弄清楚了這個要點,對於拖家帶口人群瞄準父母『有電梯方便上樓』、『附近菜市場多』的需求就比照顧小年輕『附近3家電影院』來得實在。

以上五個問題的邏輯符合發問者的思考角度,挺適合作為vc們評估早期產品的思考框架。從做產品的思考者出發,可能需要根據自己的思維習慣調整順序或進行合併。

除了純產品層面,作為醫療硬體創業者,額外要考慮到的因素就是法規和監管,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例如你在做一個定位於II類的產品,那麼第一時間諮詢清楚,產品屬於II類中的哪一類,應該符合目標市場的醫療標準都有哪些。一個產品有標準,意味著後續的型式檢驗,甚至臨床方案都有據可循,通過早期就開始使用標準指導研發,可大大降低行政審批的不確定性。

法規監管的效率不知抹殺了多少好漢的熱情,所以如果要進入cFDA(真慢)/CE/FDA監管領域,請提前繫緊鞋帶,備好乾糧,做長跑準備。


如果想做出這個新產品前保證公司不關門,更理智的做法是,先找一些現金流業務。

聽過很多公司,從銷售起步,再做仿製,再做一些微創新,頗有一些打怪升級的感覺。也聽過一些跨界玩家,無知者無畏,設想大膽,產品激進,有的未銷售就倒下了,有的找到了一些羊腸小道去生存,有的家底厚,搞清規則也投得起,預期未來收穫時肯定不會太差。

這裡又涉及到一些公司基因的問題,往往大家在研發和銷售市場的平衡上容易走極端,過度重視研發,則總會產生無產品可賣,或者產品上市即過時的可能性;過度重視銷售市場,則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後續疲軟的窘境。

無論公司定位成生存者,創新者,還是跟隨者,只要是真心想去改善一個問題,去創造一種體驗,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推薦閱讀:

蓋茨:「赤腳醫生」對中國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俄羅斯醫療體系解讀
ICU 停電,醫生用嘴吸痰液:除了「點贊」,我們還有哪些思考?
在上海地租最貴的地方開家全球最大的單體診所是什麼體驗?
醫貿技巧:寫高回復率的郵件就用這四招兒!

TAG:醫療器械 | 醫療行業 | 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