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教焰口

施食,也稱「焰口」,其宗教意義主要是救度冥界諸鬼,尤其是打入十八層地獄的戴罪之鬼,使他們得以開喉進食,免罪消災,皈依三寶,得受九戒,超出苦海,脫化人天。 道教的施食科儀來源很早,《道藏》記載甚詳,並且流傳久遠。就現在通行的有《靈寶施食科儀》、《薩祖施食科儀》、《薩祖鐵鏆施食科儀》、《沃山焰口》、《關公施食科儀》、《斗姥施食科儀》等等。全真道教一般通用的是《薩祖鐵鏆施食科儀》,並以四川二仙庵清代雕刻板為藍本,但此板不知因何少了《大救苦引》一韻。

「放焰口」是道教施食科儀的俗稱,即齋主設置水陸道場,請道士念咒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為醍醐甘露,賑濟九世父母及各類餓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脫,往生天界,永離苦海。通過莊重肅穆的法事活動,讓神靈認知齋主敬天法祖、報答親恩的孝心功德,從而保佑生者福壽康寧,吉祥如意,讓死者脫離苦海,共涉仙鄉。唐人歐陽詢在《藝文類聚》中稱:「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采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這段浩大的場面描述說明,至遲在唐代,道教的施食科儀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影響。

因與民間習俗相結合,道教的放焰口通常會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舉行:一是鬼節,即農曆的清明、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每逢鬼節,閻羅給鬼魂放假一天,打開鬼門關,鬼魂可以到陽世接受親友的奉祀。二是人死後第三天,俗稱「接三」、「迎三」、「送三」,相傳,因為亡魂三天內在望鄉台回首故鄉,這時給亡魂布施,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仙鄉。三是應齋主之約,在特殊的紀念日為齋主九世父母放焰口。

如果是在傳統鬼節舉行的「放焰口」,一般法事規模都比較大,場面也比較隆重,因為這種有固定日期的施食科儀往往沒有特定的齋主,而是針對普天之下的各路幽魂,為他們施食贖罪,祭煉祈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放焰口活動對普通信眾最有吸引力,其社會影響也最大。 每逢清明節、中元節和農曆十月初一,許多道教宮觀都要裝飾一新,為舉行場面浩大的放焰口活動做準備。那些道教色彩濃厚的名山勝地更是成為法事活動的中心,其輻射範圍之廣,信眾參與熱情之高,既充分展示了道教放焰口活動的傳統魅力,也生動地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孝親美德的普遍認同。

例如,在道教聖地武當山,每逢傳統鬼節,山上各大宮觀的放焰口活動會吸引無數虔誠的善男信女。他們既有來自武當山地區十里八鄉的本土信眾,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遠道信眾。這些善男信女扶老攜幼,跋山涉水,不以奔波勞碌為苦,皆以身與其事為榮。有的信眾還舉家赴會,連年不輟,行孝之心眷眷,慕道之心綿綿。屆時,主持法事的高功法師和參與法事的經懺道士身穿各色法衣,手執各種法器,誦經施法,為天下蒼生祈福禳災,廣大信眾則俯仰相隨,跪拜有節,鼓樂與山谷齊鳴,青煙共蒼松一色,場面非常壯觀。 如果是在人死後第三天或在特殊的紀念日應齋主之約而舉行「放焰口」,那麼施食科儀就有了固定的齋主和特定的超度對象。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放焰口活動即使齋主家境殷實,出資大方,其規模和影響仍然相對較小。這種法事活動的參與者都是超度對象的至親好友,因此,整個法事過程始終都瀰漫著深沉悠長的哀思,氤氳著莊嚴肅穆的氣氛。 屆時,齋主及其至親好友多身穿孝衣,表情凝重,在高功法師和經懺道士的導引下,伴隨著陣陣哀樂和裊裊青煙,或跪或拜,或歌或哭,通過一系列規整有序的法事活動,向亡靈敬獻禮儀,遙寄哀思,虔誠祈禱已故親人早登仙界,往生天國,並惠及四生六道和各類孤魂野鬼,希望他們也能享受法食,永離苦海。

放焰口時,都先要搭建布置好壇場,壇場規模大小不一。一般,焰口壇場都會選擇在較為空曠的場地,「務令寬廣,仍戒喧雜」,做到無污穢、無葷腥、無雜物。壇場中央為焰口台,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等主神位。左邊為孤魂台,台上安奉齋主祭祀的九世父母及已故親友的亡靈牌位,還懸掛有書寫放焰口原因的黃榜。右邊為閻羅台,掛有十八層地獄鬼王的畫像。所有台前的供案上,都擺放有鮮花、香爐、水果、水盂、斛食、長明燈等六種必備供品。香、花、水果主要用於供奉拔度鬼魂的天尊,燈、水、斛食主要用於賑濟被超度的亡魂。壇場外左邊高插十八面杏黃旗,是高功法師招役神將的號令旗;壇場右邊高插十八面招魂幡,為高功召喚各路餓鬼、遊魂前來赴法會之用。壇場內,神像赫赫,靈位森森,香煙裊裊,燈火熠熠;壇場外,旌旗獵獵,幡影飄飄。齋主親友,神情肅穆;高功法師,儀錶端莊。神秘玄妙的宗教氛圍,渲染了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 壇場中央的焰口台設有高功、提科、表白三主位,他們都是道行比較高深的道士,高功誦經,提科念咒,表白說文。在一陣深沉、低回、略帶憂傷纏綿的思靈曲後,身著五顏六色八卦道袍的高功們,首先帶領經懺道士到各壇繞壇一周,然後回到焰口台,參拜救苦天尊,並向天尊報請職位,大意是說,自己是玄門弟子,修道有年,受無極上道,奉行祭煉科事,恭請天尊垂慈,大賜恩光,施食普度。具職完畢,禮官上香,高功念說表文,經懺道士們同聲應和,放焰口道場正式拉開帷幕。

接下來,高功雙手捧香,同全體經懺道士,俯首恭立於救苦天尊像前,念誦寶誥,誠邀上天各路神仙降臨焰口大法會,聆聽真誥秘文,品嘗齋宴佳肴,共度冥界幽魂。仰啟降臨法會的諸路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酆都閻羅,各級別、各階層的都有。仰啟眾神的目的,是由高功代理諸路神仙說法念咒,普度眾生。高功每誦一段經文,禮請一路神仙,道士們就要擊打奏響手中的樂器,並有節奏地隨聲附和,而且韻律要慢,聲調要低沉,以引發齋主的悠長哀思,引起強烈的心靈共鳴。

在道教看來,餓鬼幽魂,久處十八層地獄之中,不是披枷戴鎖,就是飽受重刑折磨。向他們施食,首要的是先把諸鬼魂從地獄中解脫出來。所以,在諸路神仙陸續到位之後,高功存神變形為救苦天尊,左手甘露盂,右手楊柳枝,施法雨遍灑於幽靈,以左足向艮戶書符,吟唱《破獄咒》、《追魂咒》等破地獄符命,眾道士也隨聲奉和。意思是說,元始天尊傳下法旨,各路幽魂都要趕赴焰口,冥官吏卒,不僅不能阻攔,還要停止行刑,打開柵欄,解脫鬼魂,這是無量功德,必須立即照辦。然後,高功依次召請四生六道和各類孤魂野鬼赴筵。從歷代帝王、后妃嬪御、陣亡將士、草莽英雄,到士農工商、文人秀士、九流之士等所有的黃土白骨、舊墳新屍,在招魂幡的引導下,一起來到焰口壇場。這時,高功化符誦咒,運用法力,讓水盂變為蓮池,收一切鬼魂入池中沐浴凈身,各更衣冠,整肅威儀,為接受斛食做好準備。

道教認為,無論陽世時的尊卑貴賤,到了陰間一律平等,一律都是孤魂野鬼,都沉淪於饑渴幽暗之中,都需要享受法食和升登仙界。但餓鬼眾生由於久處地獄陰霾之中,咽細如針,飲食入口即化為炭火,根本無法下咽。雖饑渴難耐,卻進食不得。因此,要達到施食效果,必須先為眾鬼開啟咽喉。這時,在經懺韻律的伴奏下,高功於壇場念誦秘咒,為亡靈開通咽喉,令其胃管生津,旋繞斛筵。如此念咒七遍,幽靈餓鬼方能進食。與此同時,高功還要勸說眾鬼魂皈依道、經、師三寶,只有這樣,才能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經文誦過,高功開始存想變食,因為放焰口的斛食是陽世飯食,在施給鬼魂食用時,就要變化為法食。高功意念之中,救苦天尊出現在萬道金光之內,自己則代替天尊,左手執楊柳,右手端水盂,遍灑甘露,變食如山,充滿世界。「變化法食,皆是雲廚甘靈,異品珍餚,果是交梨火棗、丹李蟠桃之類,品味香美,遍滿無邊,餒腹皆充,食之無盡」。天下九州分野,十類孤魂,猶如細雨密霧而來,沾濡法食,各得飽暖;萬事皆忘,冤讎盡釋;逍遙快樂,聞法超生;盡承道力,俱登仙界。整個施食過程,高功、提科、表白三法師會同全體經懺道士,在道樂的伴奏下,在道經的誦念中,帶領齋主親友繞焰口台、孤魂台、閻羅台三匝,依次拋灑斛食、聖水,場面隆重,高潮迭起。

道教放焰口,有做一天道場的,也有做三天道場的,有單獨舉行的,也有和佛教共同舉行的,但不管哪種形式,放焰口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從下午 6 點開始,到夜晚 11 點左右結束。這是因為在民俗觀念里,鬼魂每天吃東西就在晚上 6 點到 11 點之間,過了這個時間段,鬼就不能吃食物了。當法食布施完畢,齋主們供奉的靈位、紙俑、冥鈔都隨同火紙一起全部焚燒。道教相信,冥物只有化為縷縷青煙,飄上天空,鬼魂才能接受。在焚化現場,絲竹清越,鑼鼓鏗鏘,鞭炮脆響,經韻悠揚,齋主們紛紛跪拜,虔誠祈禱。相傳放焰口道場火紅的烈焰,給陰陽兩界帶來了光和熱,折射出地獄無情,人間有愛。最後,回到壇場,道士們把作為供品的糖果向人群拋灑,眾人爭搶帶回,以示功德圓滿。經懺道士同念救苦誥,放焰口道場圓滿結束。

本文轉載自道教之音

文章封面背景源自浙江玉環楊府廟於今年上半年所做三元焰口


推薦閱讀:

「日本倭寇」「韓國棒子」「印度阿三」「俄羅斯老毛子」這些稱謂的由來?
為何世界各地的傳說中都認為人的真名具有神秘的力量?
秦叔寶和尉遲恭這對門神,誰的地位更高?真相
中國哪些少數民族習俗 , 悖於現代意義上的文明?

TAG:道教 | 民俗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