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收到消息「在嗎」?

我們偶爾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經常聯繫的朋友突然給自己發消息,「在嗎?」。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希望收到消息「在嗎」?因為,這種消息的發送者一般都不是要好的朋友,多為一些常年不聯繫的同學、同事。突然聯繫的目的,往往都是來找自己幫忙的。很多時候,這種消息常常伴隨著借錢、推銷等後文。

一般而言,很多人不喜歡這類消息,並非不樂意幫忙,而是這種「有事兒才聯繫」的態度,實在讓人不爽。多年朋友不聯繫,自己更希望是以一種敘舊的形式出現,而不是目的性特彆強的「幫忙辦事兒」出現。此外,只發送兩個字「在嗎」,而不說明緣由,也是一種套路:不回復那麼看淡友誼的責任在你,回復的話你又可擔心有麻煩的事情。

朋友之間,更希望能有事兒說事,不拐彎抹角,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

比如:

場景一

A:在嗎?

B:恩。

A:能幫我取個快遞嗎?

場景二

A:在嗎?

B:在的。

A:剛才下班走得急,你要不著急的話,幫我把桌子上的材料複印一下去蓋章,然後送到主任那裡,看看有什麼意見,然後告我一聲吧。

場景三

A:在嗎?

B:恩。

A:這是我們公司的保險APP,註冊一下,只用存100塊就行,明天就能取出來。

場景四

A:在嗎?

B:恩。

A:手頭緊,能借一些錢嗎?

場景五

A:在么?

B:在的。

A:我是小學同學A,好久不見了還記得我嗎?我要結婚啦!一定要來哦~

場景六

A:在么?

B:在的。

A:我還沒到公司,今天肯定要遲到了,幫我打個卡吧。總監問起來就說我上廁所了。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在嗎"之後,是聊聊友誼、談談感情,一起吃個飯或者出遊玩耍。

現在更多的「在嗎」,讓我們成為彼此的一種資源,而非一種友誼;讓友誼成為了「有難同當」,而非「有福同享」。真正的朋友,不是單純的幫助與索取幫助,而是不給對方帶來麻煩。

歡迎關注「鯉魚學堂」微信公眾號,微信號liyuxuetang2017,加入年輕人最愛的線上知識學習平台讓你輕鬆擁有一技之長。文章原創,嚴禁未授權轉載,否則將採取維權騎士等維權手段。


推薦閱讀:

這樣和裝修隊談錢,雙方都不吃虧
生在戰國時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中國的導航為何不如外國?
明知道鞋底邊容易弄髒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休閑鞋用純白的鞋底?
《神秘巨星》,你看到了什麼?

TAG:生活 | 工作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