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展」層出不窮,對設計真的是好事么? | 【設計之癢】聊聊設計展(中)

「競爭?還是互懟?不如打破各個小利益集團的壁壘,實現真正的全城聯動,讓設計真正進入百姓生活。」

上一期的「設計之癢」基本把「設計上海」的前世今生都聊了一下,在文末提及了上海的其他幾個設計類展會,包括米蘭設計展等,關於這個局面——或者說上海、乃至國內設計類展覽的江湖風雲——到底競爭多麼激烈,這期就來跟大家聊一聊。

除了「設計上海」,上海其他的一些比較有規模的設計展主要有這麼幾個: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上海設計雙年展,中國國際傢具展覽會,時尚家居展,去年剛剛去辦的中國(上海)國際傢具博覽會,和米蘭家居展上海分站。把「設計展」的定義範圍再擴大一點,那還有「上海藝術設計展」。

前六個展名字都差不多,看上去有點暈,我們用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方法分成三對——一對官方展、一對國內展、一對國外展。

首先是一對官方展,「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上海設計雙年展」,這兩個展會主辦方有著強烈的官方背景,網上資料也較多,水平和規模大家都可以查閱一下,這裡就不展開了。

「展覽會」 VS 「博覽會」

我們來詳細說說一對國內展,他們全稱是這樣的——「中國國際傢具展覽會」「中國(上海)國際傢具博覽會」,一看這名字就能想見競爭多激烈了吧!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叫「展覽會」一個叫「博覽會」。

先說「展覽會」。「中國國際傢具展覽會」一直在上海,所以也被叫做「上海國際傢具展」,這個展應該算是在這條戰線上奮鬥的最成功的例子了。論規模、參展人數都是相當可觀的,展會從1993年開始,到去年是第22屆,參觀人數達到11.9萬!它立足國內參展商,從家用到辦公,從衛浴到照明可謂一應俱全,可以說是觀察整個家居設計行業業態的一個窗口。前幾年開始為了挖掘新市場,還開展了針對國內的新銳設計師的DOD展,Design of Designers,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雖然辦了幾次以後感覺有點後繼乏力,而且本土背景立足國內,國際上的參展商比起「設計上海」來說較少,不過22年下來,「中國國際傢具展覽會」可以說是上海最強的一個家居設計展了。

第22屆中國國際傢具展覽會現場

有趣的是,去年從南方廣州殺過來個「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傢具博覽會」,「博覽會」從1998年開始,一年舉辦兩次,到去年來上海舉辦的那一屆已經是39屆了。「博覽會」和「展覽會」的定位幾乎一樣,規模也一樣恐怖,頗有叫板的趨勢。

第39屆中國(上海)國際傢具博覽會現場

說實話從去年的觀展經歷來說,去掉展會的標誌和很小一部分特定的展覽,幾乎看不出「博覽會」和「展覽會」有任何的差別。更要命的是,這兩個展都放在9月,今年也是,參展是個體力活,這實在叫人有些受不了。而且非但參展商受不了,報道的媒體受不了,有興趣的觀眾更受不了。從市場規律來講,長此以往,無論是展商還是觀眾,一定在兩者之中會擇其一,哪個能存活下來?誰也預判不了。今年兩個展同樣在9月舉辦,屆時會如何發展、互懟、撕,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法蘭克福展 VS 米蘭傢具展

和「展覽會」、「博覽會」的互懟相比,一對國外的展覽就比較和善,規模上一大一小,時間差的不遠,但不重疊。

我們先說小的,和「展覽會」、「博覽會」一起在9月,叫「上海時尚家居展」。它依託的是法蘭克福家居展的背景,同時聯動的還有東京家居展。和前面兩個對比來說,參展的國際品牌也比較多。值得一提的是——「時尚家居展」是「家居展」不是「傢具展」,所以也比較偏重餐廚和軟裝,順帶還有一些家居設計類的小物件。「上海時尚家居展」到去年共舉辦了十年,餐廚類產品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佔到了45%。無論從展覽規模、展品體量來說,時尚家居展都相對較小,屬於「小而專」的類型。

2016年時尚家居展主題展示區——流動的盛宴

米蘭傢具展在國際上的設計類展會中都稱得上是巨頭。去年來到上海,辦了第一屆上海展,開展第一天排隊之長讓人望而生畏。我直接扭頭就走了,等到第三天人流少點了再進去,才發現值得一看之物少之又少,有點像本地經銷商的庫存展示。

2016年米蘭國際家居(上海)展覽會現場

更誇張的是——也許是為了控制人流,也許是為了提升逼格——很多展商甚至都拉起了隔斷,只有驗明身份或者受邀才能進去瞧一瞧,這可是超級豪車才能有的展覽待遇,傢具設計也不見有過白金鑲鑽,何來如此一出呢?米蘭傢具展上海展從預熱開始就辦了很多場活動,還拉來了幾位義大利高官壓陣,也許是期望太高,最後我是狠狠地被摔了一把。今年11月,第二屆會如期而至,會不會有起色,我們拭目以待。

設計展的奇葩——藝術設計展

本文開頭羅列到「上海藝術設計展」的時候,我說要「擴大定義範圍」才能算上這朵奇葩,主要是因為名字里多了「藝術」兩個字,但展會本身即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展,也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設計展,兩邊都不能靠。那麼展的是什麼呢?

2016年上海藝術設計展由「聚變力」、「新物種」、「泛學科」、「未來場」4個角度展示「設計之變」,探究未來生活面貌。

我們如果仔細地去分析「藝術」和「設計」在近10年、20年的發展方向,會發現這兩個本來各不相同的領域之間的界線在漸漸模糊。從「藝術」角度,商品化越來越無法避免。藝術家們和品牌合作,推出很多藝術衍生品,這也是原本「設計」領域的商品;現代的藝術家也會做許多藝術裝置,放在展覽、或是公共空間中去,這本來是「設計師」、「建築師」們涉足的領域。從「設計」的角度,國內外也誕生了很多「限量」、甚至「超限量」的作品,他們的販售方式也不是常規的商店零售,而是畫廊的運作模式,這樣的設計產品擺脫了商品的大批量售賣的概念,製作和工藝上也因此更趨向手工、高端定製等方式。

Studio Job,由比利時設計師Job Smeets與荷蘭設計師Nynke Tynagel創立,圖中的藍色高大年夜的雕塑裝配與其說是設計作品,其實更像是雕塑藝術作品。

Carpenters Workshop畫廊中的限量傢具產品

「上海藝術設計展」就是在這種情境下誕生的,在這個展上我們能看到兩方面很多有意思的結合。展覽由主策展人和另外幾個策展人進行協調,而策展人每個人的審美、品味、資源、目標各有不同,因此最後呈現的效果角度很多,無論是設計師還是藝術愛好者都可以各取所需,讓人大開眼界,不過這樣的模式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呈現效果有些雜。不過總的來說,這是個很值得一看的展覽。

林明弘 Michael Li——昌迪加爾之後

馮峰,楊小滿——鴨兔

Marcus Beck & Simon Macro——懶椅

在這些展覽中如果一定要我選出「必看」的,那我推薦兩個——上期說的「設計上海」,這仍然是上海目前最國際化的設計類展會;以及「中國國際傢具展覽會」,強調下,是「展覽會」,我認為這仍然是觀察國內業態最佳、最全面的選擇。

全城聯動的啟發——北京設計周

說來慚愧,除了好多年前陪我的義大利師父Aldo Cibic一起去過深圳的設計展,以及前年入選賓士設計年鑒去了趟北京設計周之外,國內其它的設計展覽我並沒有親身體驗過太多,沒有太多的發言權。深圳的設計展當年規模也非常小,比較偏重室內設計,參展作品也沒有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不過聽說現在規模已經非常大了,也日益國際化。

這裡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北京設計周。從運作角度角度,北京設計周對國內、特別是上海的這些設計展會來講,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北京設計周這個後起之秀,並不是一個集中型的展會,而更像我在04年時候參觀過的柏林設計五月,它們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中心展覽區域,而是把展覽散布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去年的北京設計周只在中央世紀壇藝術館有個主題展覽,而在其他地方設有許多交易會、論壇、頒獎活動,設計師們可以租用場地,或者直接開放自己的工作室,形成一個全程遍地開花,全城聯動,處處有設計小展的格局。在城市的核心區域中,普通人在距離一兩公里的範圍內就能有一個設計活動可以看,大家可以隨意的投身其中。這對設計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一座由四合院改建的展廳

北京服裝學院「發現北服創新園」主題活動

另外,北京沒有一個大規模、全面的設計展,只有這個設計周,也正因為如此,在設計周期間,幾乎所有的品牌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亮相,讓整個首都設計產業做一次全面展示。

相比之下,上海的設計展太多太雜,說實在的,沒有形成一個合力,大家各自為戰,想必從前文的介紹中大家也能領略一番。「上海設計周」期間也有類似「北京設計周」的活動,但是從規模,數量和影響來說遠不如北京設計周,我想這更需要政府層面的出力和支持,打破各個小利益集團的壁壘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全城聯動吧。

好了,中國的設計類展會我們就說到這裡。下期「設計之癢」我們走出國門,看看世界上的設計展覽,也會談談設計展和社會經濟、消費習慣的關係。如果各位在國外看過什麼影響特別深的展覽,或是某件展品,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

歡迎關注公眾號:PHAIdesign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投稿或版權合作請洽:tang@phaidesign.com

(「設計之癢」電台節目也已登錄喜馬拉雅FM,可搜索PHAIdesign,或在PHAIdesign公眾號底部「設計閑話」中選擇「設計之癢FM」收聽!)

推薦閱讀:

巴塞爾香港2018|如果有錢,我會買這80件作品
假展覽/王青山:再造自然
關於展覽展會成功的竅門
隈研吾|是建築大師,還是金句網紅?
你對於展廳設計的印象是什麼樣的?

TAG:設計 | 展覽 | 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