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名校,國之重器
《奇葩說》第一季海選時,一個清華在讀博士帶著對未來從業的迷茫來參選,被高曉松批判其愧對名校對他的教育。他說名校,是國之重器。名校的學生,該有名校的風範。而諸如清華等國內名校如今的校風卻跟很多技校沒了區別,這是讓人痛心的地方。
前幾天看《圓桌派》,幾個嘉賓在討論現在的大學生似乎都得了「空心病」,不知道生而為何。誰能說這跟大學的文化氛圍以及想傳達給你的價值觀念是毫無關係的呢?
作為一個從沒有念過名校的路人,對《大學的精神》這本書,只能是抱著開眼界的心情來拜讀。記者能在短期內對幾所世界名校進行如此深刻的解讀,不得不讓人感佩。
而長久屹立於世界名校之巔的這幾所大學,無不從歷史深處走來。而你我都知道,歷史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如同清末結束八股文科舉制,走上現代教育之路。
國外的名校也同樣面臨一個「路在何方」的問題。比較令人感喟的是,諸如哈佛、耶魯這樣的大學,沒有僅僅滿足於自己頂尖名校的地位,也沒有止步於作為貴族象徵、領袖符號這樣的地位。他們在歷史的大潮中不斷思辨,究竟把校園打造成一所應用型大學,還是保留有最純凈的學術風範,成了他們長久爭論的一個話題。誠然,固守在烏托邦內搞學術研究,將學者和外面的世俗隔離,或許能讓一所學校保持住「高嶺之花」的形象,然而當社會不斷發展,國家迫切需要你輸出應用型人才的時候,大學是否還能安坐於室、無動於衷?
曾經貴族化、精英化的頂尖大學,一直在強調知識的權威不容蔑視,但也承擔著為國家輸出人才的責任。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他們大都也放下了與生俱來的「身段」。
了解過幾所名校之後,不得不提到大學中神秘的俱樂部。哈佛的烤豬,耶魯的骷髏會。
骷髏會這樣神秘的社團,曾經用排他性作為彰顯地位的標誌。她就像美國未來的統治階級青年時期的社交俱樂部,外人難以窺探。不過好在,她雖然貴族化,卻也更注重能力和才華,而不是僅靠家庭背景。
斯坦福大學,地理位置臨近矽谷,成了培養創業者的搖籃。在傳統的思想中,大部分大學都不認同教授經商,認為商業有悖於學術精神。但斯坦福的精神恰好是一個有力的反擊,她鼓勵你搞學術研究,並將其轉化為商業產品,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所以在這樣一個積極的環境之下,斯坦福內誕生了一大批創業者,也是後來的科技巨頭,諸如蘋果、谷歌、英特思科、惠普以及臉書等等。
如果說斯坦福和麻省同樣孕育出眾多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科技產業,斯坦福無疑在互聯網科技方面成績優異,而麻省則在更加細化的領域功勛卓著。比如赫爾教授發明的假肢,他讓殘疾人更有尊嚴。而曼庫弗教授對音樂的研究,很可能對某些特定人群產生極大的幫助。這是更具有普世情懷的研究與創造。
除此之外,麻省對航空航天、大腦等領域無休止的探索,也令人嘆為觀止。
牛津大學是紳士的搖籃,說到這很難不讓我想起裝著一口「牛津腔」的蓋茨比。她抗拒粗糙的進步主義,成了文學與詩性的國度。牛津的學問,更加追求品味與極致,她精雕細琢。在時光流逝中,歷久彌香。牛津給人感覺更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永遠不疾不徐,娓娓道來。
劍橋大學雖然自稱實用主義是她的一大缺陷,但是誕生出的偉大人物諸如凱恩斯、拜倫、利維斯等人物卻都有著詩一般瑰麗的生命。甚至著名的中國詩人徐志摩也曾一度放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來到劍橋,雖然據說是為了追隨林徽因,但冥冥之中,他成了中英文化交流使者。
海德堡大學,雖然並不是德國哲學的標誌,卻有諸多這人如費希特、謝林、黑格爾曾「路過」她,這裡流傳著他們的故事,這裡卻又並不是他們的終點。
七所名校,都帶有從歷史深處走來獨有的氣質。但她們向我們傳達的統一觀念是,大學並不是教會你謀生技能的地方,她教會你如何思考,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名校,也不該止步於教會你如何謀生。《奇葩說》某期辯題討論名校畢業生回家做家庭主婦是不是浪費這個話題,談不上浪費,從主觀角度上講,活得開心就可以了,別的都可以不談。
但我深以為,擁有這樣淵博的學識,卻沒能更多實現自我價值,始終是種遺憾。
推薦閱讀:
※2017讀書札記
※重來一次並不一定是最好的
※哲學可以殺人嗎?
※頂級的善良,需要頂級的聰明去理解
※十分鐘讀完《Growth Hack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