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與人工智慧的關係到底有多大?
半個世紀前的一個普通的夏天,麥卡賽、明斯基等科學家舉辦一次足矣載入人類史冊的Party,共同研究探討用機器模擬智能的一系列問題。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概念,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台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充滿智慧。
然而人工智慧的發展卻一波三折,運行成本昂貴、經濟價值低、無實用性等問題是它一直被束縛在象牙塔中,無法轉化成產業。直到近幾年,隨著雲計算、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等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才讓人工智慧展現出它迷人的一面。
AI雲化是大勢所趨
不久前,騰訊CEO馬化騰在《雲上生態的新探索》演講闡述AI雲化的現狀。他表示:隨著亞馬遜、微軟、谷歌以及騰訊、阿里等一眾企業相繼進入雲計算市場並發布對應的產品,基礎雲服務的同質化愈發的明顯,而隨著人工智慧在雲計算領域應用的展開,讓大數據、人工智慧和雲計算有望真正走向融合重新定義「效率」。數月後,亞馬遜在AWS re:Invent大會上宣布推出了AI的新服務。
「AI將不可避免的遷移到雲平台中」,商業智能軟體公司Bottlenose的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創始人Nova Spivack說道。「如果你談論的系統必須連續分析數千億的數據,並在其上運行機器學習模型,或者做自然語言處理和非結構化數據挖掘,那麼,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存儲、數據、計算,將它們集中在雲端中運行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著名AI記者Mike Barlow對此表示贊同並稱,「我們很明顯感覺到AI在全球的增長態勢,並且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雲計算實現的,現在掣肘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大問題是手機、電腦等設備無法承受AI所需的應用和數據集,我們需要通過雲平台來激發AI的潛力,讓AI繼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不難看出,云為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提供平台,人工智慧反過來提升雲計算的「智商」,未來隨著數據體量的增長,只有人工智慧才能使雲更好地被用戶使用,讓雲變成互聯網的「中樞大腦」,
最終形成「使用AI的用戶越多,AI越智能,AI越智能,用戶越多」的良性閉環。
AI雲化推動技術創新
小i機器人總裁朱頻頻認為,人工智慧在雲端中運行其實是本地和遠程技術之間的連續的相互作用。朱頻頻介紹說,數據收集和壓縮是在設備中進行的,而先進的過程,如語義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在雲端中執行。高級過程創建的一些見解和知識會以程序的方式傳回設備,從而創建了一個動態反饋循環。智能的系統和虛擬助手獲得專業的知識,並且將這些知識轉移到與人類直接交互的物理機器人身上,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小i機器人早在2012年就建立雲平台,並在2015年發布智能機器人云操作系統iBot OS,可以嵌入到家電、車輛和各種設備中,從而實現雲端與本地技術的連續作用,將雲端的智能交互能力賦予實體機器人或硬體終端。
基於雲平台的AI產品和服務比on-premise(內部部署)的版本更容易更新。Nervana系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Naveen Rao說,「我們不斷的研發新功能,來保持產品的不斷迭代。NervanaSystems是一家通過Nervana Cloud提供AI-as-a-service服務的公司,而且該公司已經被英特爾收購。
數據科學家和軟體開發人員David Laxer表示,從人工智慧自由開發者的角度來看,雲端是最好的交易平台。開發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雲端中租用資源,降低的成本被投入創造更好的AI服務,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導致AI在雲端上的應用數量增長明顯。
AI雲的商業價值
開發者並不是AI雲化唯一的受益者。AI雲給許多傳統的AI公司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企業通過該AI來管理雲上的大數據,節省運營成本。通過深度學習等技術,AI的智商還會不斷提高,為用戶推送更精準的服務,更好的服務。AI開發者與雲服務提供方各取所需,實現產業化應用幫助人工智慧落地。
BBC預測,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1190億元人民幣。由AI帶動的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的迭代升級與發展規模更是不容小視。越來越多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和政府機構開始使用人工智慧技術,AI雲的時代已經到來。
而在處理客戶服務運營時,消費者也能明顯感受到AI雲所帶來的變化,矽谷科技高管Kanishk Priyadarshi說:「AI將遵循之前的路徑策略,以此來降低呼叫中心的人力成本。而且AI不但不會降低服務質量,而且還會有很大的提升。
「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通過勞動套利來削減成本的不良風氣盛行,這嚴重削弱了消費者零售業呼叫中心的運營水平,嚴重破壞了品牌和信譽。但是AI可以扭轉這種不利形勢,並在許多行業提高客戶滿意度水平,而這都需要通過雲來實現。」Priyadarshi解釋道。
聊天機器人Next IT公司銷售總監Rick Collins表示,公司正在為美國陸軍、美國鐵路公司、美國電信公司和美國安泰保險金融集團等客戶構建了智能聊天機器人和虛擬助手,力圖將商業AI轉化成更深入有效的客戶戰略工具。它們與蘋果Siri、微軟Cortana不同,這些商業AI機器人將為客戶提供更深層次的專業知識。
而在國內商業AI機器人提供專業領域知識的模式已實現,並通過雲端快速普及推動AI商業化進程。小i機器人從2009年為上海科委設計第一款智能機器人以來,為國內數百家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政府機構提供商業AI智能機器人服務。今年美國人工智慧協會年會AAAI-17還邀請小i機器人參加AI應用產業展會,向全球AI企業展示小i機器人最新的產業應用,與會廠商包括IBM、亞馬遜、百度、騰訊等科技巨頭。
不難看出,AI在雲計算的支持下高速發展,那麼它的極限在哪裡?專家、學者都無法給出定論,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們正在迅速接近這個極限。人工智慧這台火箭,以大數據是燃料,雲計算做引擎,不斷躥升,突破數據網路、安全問題等「大氣層」,去發現那顆縈繞在人工智慧從業者腦海60多年的「星球」。
推薦閱讀:
※阿里雲產品頭條
※3分鐘帶你了解負載均衡服務
※kubernetes的kube-scheduler性能將提升40%
※國內哪個雲平台比較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