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這群叛逆成性的青少年乖乖健康飲食?

小友(微信號:yosumn)說:當你吧唧吧唧地吃著零食時,是否覺得身上的膘也在不停地長?如果你想通過運動去消耗掉這些卡路里,那就太天真了。保持身材,其實要從娃娃抓起的。但是要說服娃娃拒絕垃圾食品,可就難了。

從前,薯片、可樂還有巧克力棒是一小撮人偶爾才吃的東西,但如今這些人們口中的「垃圾食品」已成為價值數十億英鎊的產業鏈,也成了很多(美國)人的主食。

零食公司的廣告經常聰明地請來運動明星做代言,似乎暗示著只要多做運動就能抵消掉吃零食攝入的卡路里。但實際上,你永遠沒法「跑掉」一個加肉芝士漢堡的熱量——最近研究表明,缺少運動並不是造成肥胖症增多的元兇,飲食不健康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飲食習慣一旦養成,再更改起來,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需要適應時間。因此儘早對兒童和青少年攝入垃圾食品進行干預很重要——畢竟事先預防好過事後治療,肥胖症治療起來很棘手。然而,很不幸,課堂健康教育對年幼的小朋友還有一定成效,但對青少年卻難以起效。

他們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愛和教條規範對著干,但他們的健康問題又是全社會的關注焦點,怎麼引導才對呢?

別慌!有個最近發表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大規模研究嘗試用創新的方式改寫青少年對健康飲食的態度。來自芝加哥大學Christopher Bryan和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David Yeager帶領一批研究者提出,過去那樣干預總是失敗,主要是因為他們犯了一個錯誤:先前研究都試圖讓人聚焦在「一個更健康的未來的自己」,並且假設未來時的健康狀況有充足吸引力來說服青少年拒絕垃圾食物。

與之相反,新的干預方式集中開發青少年的叛逆思想、自主意識和對社會公平的關注,順應他們的天性來引導。

Bryan和Yeager他們招募了500多個青少年(13~14歲;全部來自德克薩斯州某所郊外中學八年級的學生)。隨機抽取一批青少年去傳統的公共健康機構被洗腦,另一批作為空白對照組不受任何管教,剩下的一組青少年參與到創新的干預實驗。

最後那組青少年會進入創新干預的實驗步驟。首先他們要讀一篇有關飲食業的文章,這篇文章揭穿了行業內部機密——製造商會把垃圾食品包裝得讓人感覺健康又有吸引力,使得大家都買來吃。文章還展示了四名食品業高管及顧問的照片,稱他們是典型的「擅長操縱人性的偽善成人」。研究者希望青少年讀完文章後,會將選擇健康食品視作更具自主權,有獨立判斷能力的行為。

文章還補刀說,廣告會如何針對年輕人和窮人制定心理策略,專門誘導這些人群購買垃圾食品,而不顧對這些人脆弱軀體造成的傷害。研究人員進一步希望青少年認同,選擇健康飲食是對社會不公的一種反抗形式。

讀完那篇文章之後,參與者繼續閱讀一個(編造的)研究,研究中有年長一點的青少年準備通過 「減少購買和食用加工食品來反對生產商」。

最後,研究人員要求現實中的被試寫一篇文章來總結:他們認為人們為何如此義憤填膺?他們覺得應該怎麼去對抗垃圾食品行業呢?——這項要求是為了確保青少年們都內化了這個研究傳遞的信息。

結果是,經歷如上種種干預的被試會把選擇健康飲食與自主權、社會公正這些觀念聯繫在一起,對照組則不會。而且他們打分時還覺得健康飲食更具吸引力。

關鍵是新的干預方法對實際行動影響深遠。實驗結束後的第一天,在一個看似和實驗沒有關聯的情況下(說是為了感謝他們在實驗期間的辛苦付出)給同學們一個選擇零食和飲料的機會。

結果是:創新干預實驗組的同學比對照組更多選擇健康食物(比如水果和純凈水),而非不健康的食品(比如餅乾和可樂)。創新干預實驗組比控制組人均少消耗了3.6克(相當於一勺大小)的糖——分量已經超過日常健康攝入量的10%。兩天後,創新干預實驗組的青少年甚至看到軟飲廣告比其他組更生氣,喝碳酸飲料的慾望也大大減少。

這個簡單的課堂式干預能切實影響生活里人們的選擇和選擇的態度,且影響起碼持續了兩天,而傳統的教育方法卻幾乎撼動不了青少年的觀念。本研究同樣發現傳統健康宣傳和對照組的效果沒明顯區別——簡單粗暴地給青少年說教」垃圾食品對身體多不好「就和沒教一樣。

結果充分說明,想讓青少年少遠離不健康飲食,未來需要開發新穎有創意的方法。不過本研究的成果也有其不足:

1. 實驗基本依賴青少年自我反饋,他們只是在紙質問卷上回答健康飲食多吸引力、喜歡什麼零食飲品、以及多厭惡碳酸飲料的廣告,不一定客觀真實。

2. 這些回答或許無法準確反映他們的真實想法——青少年很可能猜到實驗者的某種期待並給予回應。比如,研究者給了參與者暗示,讓他們對食品行業義憤填膺:參與者被要寫一篇論文去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垃圾食品憤憤不平——而且好像沒有「不生氣」這個選項呀。

註:為了避免這類偏差,其實研究人員並沒有向參與者公開本實驗的真實目的,而是偽裝成讓學生對新的學校設置提供反饋,比如實驗後隔天選擇零食的測試也被介紹為對學生上個月辛苦學習的獎勵,但也有可能青少年早已猜到這個實驗真正的目的,這一點超出研究員的控制範圍。

今後研究可以採用更含蓄的測試方法,比如利用皮膚電傳導和內隱聯想測驗去測試他們潛意識的態度。另一種方法是用腦電檢測垃圾食品對大腦的獎勵刺激是否降低了。相比自陳報告,這些方法提供數據更客觀。

3. 另外,實驗對他們的影響只持續了兩天,而成功干預需要維持一段時間。在實驗完成的幾個月後繼續跟進青少年的飲食情況,看看他們是依然選擇健康的飲食呢?還是實驗效果轉瞬即逝?他們會依舊像成年人一樣,在自主意識和社會公正的驅動下選擇健康食物嗎?或者,當他們再長大些,我們是否要用其他的價值觀去吸引他們,設置新的干預內容呢?

把健康飲食與青少年的自我價值觀聯繫起來預防肥胖症,看似是值得期待的有效干預手段。未來的研究需要繼續優化這些干預方法,以確保青少年能做出健康選擇,不被食品行業的油嘴滑舌引誘。

-end-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友心人(yosumn)

友心人,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作者:Julia Gottwald

譯者:東移

友心人實習編輯

原文鏈接:Teens reject junk food when healthy eating is framed as rebellion


推薦閱讀:

成年後的我們,如何中止童年不良影響的延續?
歡迎參加ACT在昌平的live課程:如何正確的認識、評價自我
箭在弦上蔣欣是幹嘛的?
《我的世界去月球》中有什麼細思極恐的細節?
如何贏得他人的信任?

TAG:心理學 | 垃圾食品 | 膳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