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篩選信息

古有書本,課堂;今有視頻,電視,彈幕,推送;互聯網時代,信息可謂層出不窮。身邊的大多數人平均每人訂閱50-100個公眾號,按每天一個公眾號發3篇文章,每篇文章2000字來算,平均一個人一天要閱讀300000-600000字。就算你一天不吃不喝24小時都盯著文字,也未必能讀得完。就算讀完了,你能記住的能有多少,無非像長江之水付之東流罷了。信息時代,我們都渴求信息,一方面是獵奇心,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自己在信息的洪流里被湮滅。要想在信息的巨流里站穩腳跟,我們首先要學會甄別。

如何甄別信息

信息基本可分為兩種:有營養和無營養。有營養信息包括:期刊論文,文學著作,高質量博文等;無營養信息包括:肥皂劇,無病呻吟的公眾號文章,矯揉造作的網紅直播等。信息時代,特別是當你要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時,需要閱讀大量的覆蓋範圍廣的著作。大量閱讀後,也許你會抓不住重點,於是就有了我們下一步的策略:信息組塊化加工。

在編程領域,程序員會把程序組分成不同組塊,並針對各組塊進行加工優化。人的大腦也一樣。大腦先是接受信息,記憶信息。這時候如果只是到記憶信息這一步為止,不進行加工的話,信息因為得不到有效提取,大腦會逐漸把信息清除出腦里。為了加強信息能用性,我們需要把記錄的信息進行組塊化加工。組塊化加工後的信息會得到以下幾種效果:

1.信息壓縮後,去其細枝末節,僅留精華。

2.同類信息進行合併。

3.某些信息抽象到更高層次。即從歸納→抽象。抽象即尋找共性。同類信息往往會有一個共同的來源,比如現代進化論和進化心理學都來自於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們應該用進化的眼光看待信息的演化。

輸出大於輸入

信息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識儲量。我們現代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他有讀寫能力,他存儲的信息量一定遠遠大於任何一個古人。我們缺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大量信息充斥著我們的頭腦,如果沒有信息輸出,我們永遠也只是在消費信息。消費信息,和打遊戲,看電視劇,吃喝玩樂之類娛樂並無本質上不同。

信息輸出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寫作。寫作可以倒逼你去整理腦袋裡亂成一團的碎片知識,並通過合適的語言匯聚成河。

尋找不同知識的連接。

知識被人為地分成理科知識,文科知識,其中理科又分成物理化學數學等;文科分成文學哲學語言學......這些知識的分科雖然便於我們進行科學研究,卻也導致知識的隔離。學文學的理解不了程序員;理科男又看不慣文青......其實,所謂知識,就是我們人類大腦對於客觀世界的陳述性描述。這些描述(包括論文,著作,藝術,以及所有形式的文本,口頭語言,編程代碼等)組成了我們的知識之流。無論學習什麼知識,其本質都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進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比如讀完《反脆弱》後,我驚訝地在《物種起源》里找到了生物通過自然選擇進化所具有的反脆弱性。在這裡,心理學與生物學遙相呼應,現代理論與前人洞見完美結合。

站在信息最前沿

也許可以用進化理論解釋知識的進化。知識的發現,即生物學裡的「突變」,其存在不確定性,且具備地域差異;知識能否得以傳播和發展,能否被得到有效利用,要看知識能否適應當前環境,即我們所說的「自然選擇」。知識的「突變」主要發生在:各名牌大學或國家實驗室,創業基地(矽谷),或者是分散世界各地的作者,極客的大腦里。因此,要想第一時間得到最前沿的信息,1.到最前沿的知識「突變」基地。2.讀最新學術論文。3.與產生知識「突變」的高人為伍。

「未來已經發生,只是分布不均」。

推薦閱讀:

這些社會心理學知識你聽說過嗎?
待踏馬蹄清夜月——李煜(陳可抒講座實錄)
張兵:一個讓她少奮鬥30年的方法
想通過看美劇快速提高英語?你別逗了
豪放自有訣竅——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陳可抒講座實錄8)

TAG: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