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健身市場現狀,健身軟體如何能告別一家獨大的現象
一兩年來,健身作為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和時尚潮流紅遍了全中國。互聯網的時代給創業者們帶來了巨大機會,體育產業也勢頭強勁。懂球帝新一輪融資一億元,加上 Keep 又拿下了騰訊的 C 輪融資,體育健身 + 社交的模式成為了創投圈討論的熱點,同時大家也擔憂其盈利能力。但在很多人看來,這類項目的變現不是當務之急,加大流量入口才是戰略重點。這次 FellowData 就用數據來展現健身 + 社交類應用的發展情況。
健身軟體融資率達 40%,融資輪次多處於早期階段
從產品功能看,32 個健身軟體類(不包括跑步、計步類的相關項目)項目可分為以下幾類:
健身內容:以健身視頻為主,代表案例 Keep。
健身 O2O:以健身館、課程及教練的線上挑選為主,代表案例小熊快跑。
教練定製:主要根據客戶需求專門定製私教或者網約教練為主,代表案例逆襲學院。
定製健身課程:根據客戶需求個性化定製健身課程為主,代表案例 E 健身。
這類項目的融資情況如下:
32 個創業項目中,融資率達到 40%,除了課程定製類軟體沒有拿過融資之外,其他三類的融資比例都在 40% 以上。他們的輪次分布情況如下:
目前融到 B 輪的僅有 3 個項目,融到 C 輪的也只有內容為主的 Keep 一家。而教練定製和課程定製兩類項目,融資狀況並不樂觀,他們不被資本青睞的原因主要在於:一方面沒有解決健身房「貴」的痛點,另一方面僅僅是把互聯網當做中介的方式無法吸引大眾客戶。
內容類健身軟體備受投資人青睞
不難發現,內容類的的項目雖然新創數量不是最多,但是融資表現卻最好,融資事件數量和融資總金額遠遠的超過了其他兩類。好的內容才能吸引大眾流量,和我們之前分析過的的虛擬現實領域一樣,好內容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大家喜聞樂見,資本青睞有加。
諸多項目中,Keep 顯然暫時成為了行業領跑者,近兩個月在 App Store 的排行榜一直處於前 100,蘋果應用累積下載量多達 56 萬,安卓應用累積下載量多達 3295.8 萬。可是,這個領域裡 Keep 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當然不是,我們看到內容領域除了融到 C 輪的 Keep 以外還有一個融到 B 輪的項目,叫做 Fittime。我們對這兩款軟體進行了比較,發現兩者的運營方式及其相近,各有優缺點,在此我們簡單的總結一下這兩款軟體的優缺點。
Keep:幾乎是所有體驗者公認為體驗過程最好的 APP,無論是 Keep 在設計上的顏值,還是內容體驗的好評都很高。一方面在訓練內容的設置上比較全面,另一方面在視頻的處理上也比較方便大眾使用。每一段視頻處理之後的大小都不超過 5M,但是在健身器材方面的訓練內容還有待增加。在社交方面,用戶產出的圖片也會經過加工處理,使得美觀程度有所提升。
Fittime:這款軟體有藍、黃兩個版本,藍色版的內容生產方面其實還不錯,但是訓練內容比較貼近在健身房的用戶,沒有實現用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健身的目的,而且 Fittime 的界面普遍被認為有缺少美工的感覺。黃色版本在內容上比較偏向女性,健身諮詢和界面設計還不錯,但是核心的視頻功能比較弱。
經過對比我們發現,貼近大眾需求的產品才比較容易吸引流量,能夠考慮到不想去健身房的人群還是很多,真正做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實現大眾健身的產品會更加受歡迎。另外,顏值也是不能夠忽略的因素,好的視覺效果一般都能夠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人們第一次選擇下載時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初衷,佔領流量入口不愁沒盈利
也許很多人都在為 Keep 的盈利模式感到擔憂,甚至很多人都認為這類軟體能夠活下去的可能性較低,但其實移動互聯網的老套路不就是先佔領流量入口再考慮盈利模式么,無論是打車軟體大戰還是百團大戰,最後的盈利模式都無需大眾擔憂。對於 Keep 來說,變現盈利也不是當務之急,能在該領域形成壟斷,流量越大,產生消費的可能性也就越多。
移動互聯網時代,平台流量被 BAT 牢牢控制的格局下,體育細分垂直領域依舊有機會,雖然 Keep 現在處於領跑位置,但是移動與聯網也經常出現後來者居上的情況。優質的內容體驗很重要,在有了一定用戶流量的時候,內容可以再多元化一些,領域可以再垂直一些,比如瑜伽、舞蹈、健身操等。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形成線上參與的習慣,提高單個用戶的價值,可變現的方式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實現。
聲明:本文為FellowPlus原創稿件,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推薦閱讀:
※平昌冬奧會中國常馨月跳台滑雪首秀,跳台滑雪有哪些高科技?
※為什麼下象棋的人喜歡買貴的棋子,下圍棋的喜歡買貴的棋盤?
※丁俊暉為什麼這麼牛逼?
※在所有人都在噴某局長的時候,我想為跨界選拔說幾句話
※張繼科的個人簡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