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的遺憾——《容齋隨筆》選讀(三)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北川闇然日章(anrrzh)

by(北川)

朋友遇到事情,找你出主意

一激動言無不盡,知無不言

好像動動嘴皮子毫不費力

其實,可能你已經虧大了

《容齋隨筆》選讀(三)

「謀聖」張良的遺憾

朋友碰到問題找你出主意,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講,好朋友遇到事情能夠想到我,還來找我出主意,這才是真正的好閨蜜、好基友啊!朋友如此看重我,當然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否則怎麼對得起好友的這番信任呢?當然,有的時候我們的主意確實不錯,幫了朋友也彰顯了自己。然而,也有很多時候,我們看似給了朋友一個乾淨利落的答案,自己動動嘴皮子好像也沒啥,其實很有可能你已經虧大了。特別是一些特別重大,關係到很多人的事情,亂出主意,不僅會害了自己,還有可能要遺禍子孫。

在洪邁的《容齋隨筆》里,就記錄了這樣一段歷史案例,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當然,這其中還牽涉到另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一直以來,張良在歷史上都是足智多謀,審時度勢的代表。他幫助漢高祖劉邦打下了天下,之後又非常智慧地功成身退,潛心修道,成功避過了後來的政治迫害,成為歷史上少有的,顯赫一時又善始善終的人物。似乎,「謀聖」張良的一生都很成功。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張良後代的結局並不好……

《容齋隨筆》 卷二 · 張良無後

張良、陳平,皆漢祖謀臣,良之為人,非平可比也。平嘗曰:「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矣,以吾多陰禍也。」平傳國至曾孫,而以罪絕,如其言。然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絕,後世不復紹封,其禍更促於平,何哉?予蓋嘗考之,沛公攻嶢關,秦將欲連和,良曰:「不如因其懈怠擊之。」公引兵大破秦軍。項羽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即解而東歸矣。良有養虎自遺患之語,勸王回軍追羽而滅之。此其事固不止於殺降也,其無後宜哉!

—— [宋] 洪邁

| 白話大意 |

張良和陳平,都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謀臣,但是張良的為人,卻不是陳平所能比擬的。陳平晚年曾經說:「我常常使用陰謀,這是天道所忌諱的。我的後代應該很快就會滅絕的,都是我為子孫們種下了禍根啊!」果然陳平傳國到他的曾孫,便因罪而被廢絕,和他所說的一樣,他去世後僅僅四十多年,子孫的地位就失去了。然而張良的爵位,卻只能傳到他的兒子,距他的死才過了十年便終止了,後代無法繼承,遭到災禍的時間比陳平還短,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曾考察過,沛公劉邦攻打嶢關(今陝西藍田縣東南)時,秦國守將想投降,張良說:「不如趁守備鬆懈趕緊攻打。」沛公聽了張良的話,打敗了秦兵。還有一次,項羽和漢王立約,平分天下,之後項羽便帶兵東去彭城了。劉邦也想回關中,張良這時諫言,這是養虎為患,勸劉邦回兵追擊項羽滅掉他。這兩件事,比誅殺降兵還厲害,因此他應當沒有後代啊!

(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中,就本人而言,「謀聖」張良的結局是最好的。不過從子孫和長遠來看,張良還是可惜了。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北 川 曰

| 出來混,總要還的 |

給人出主意,由此的結果都有你一份

生活中儘可能地說好話做好事,多積陰德

對於那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出言要謹慎

| 看人看事,眼光要長遠 |

不僅看這一生,還要考慮家族後續

從個人來看,張良一生看似比陳平好

但從子孫後世來看,張氏結局並不好

行善積福,冥冥中遺陰德於子孫

是我個人比較認同的,家道興旺的建議

當然如果您覺得太玄乎,也可一笑而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北川闇然日章(anrrzh)


推薦閱讀:

名門創始人隆乾:立湘西之命,做無效社交的造反者
寰行中國橋 | 從林徽因見橋文化
我是一個從接觸佛教到信奉道教的姑娘
安順600年前大明遺風----"地戲"
家庭篇(三)選擇:重塑代際關係的可能之路

TAG:歷史 | 中國文化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