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讀書筆記

雌火雞是一個很合格的母親,充滿關愛,警惕性高,不斷的做好保暖和清潔工作把小火雞照顧的舒舒服服。可這裡有個奇怪的地方,上述母愛行為幾乎都是靠一樣觸發的:小火雞發出的「嘰嘰」聲。只要是小火雞發出「嘰嘰」聲,火雞媽媽就會照料他,要是它不發出這種聲音,火雞媽媽根本注意不到它,有時候還會誤殺了它。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經(hen)典(sun)的實驗,對於雌火雞來說,臭鼬是天敵,每次雌火雞見到臭鼬都會產生攻擊行為。於是心理學家,找來了一個模擬玩具臭鼬,同時該玩具還可以模擬小火雞,發出「嘰嘰」的聲音。

當把「臭鼬」放到雌火雞面前,就會遭到雌火雞的猛烈攻擊,奇怪的是當「臭鼬」發出「嘰嘰」的聲音,雌火雞就會對「臭鼬」像小火雞一樣百般呵護,如果聲音一停,攻擊又會開始..

這種固定的行為模式,就好像刻錄在了磁帶上,植入到動物的身體里,只要小火雞發出「嘰嘰」聲。 雌火雞的磁帶就開始,嘩啦啦的播放,並且按照標準順序執行,開始照顧小火雞。

那麼人也是否具有這種磁帶功能呢?

某著名旅遊城市有一個珠寶店,無論商店使用任何銷售技巧,店裡的珠寶銷售似乎都止步不前,於是老闆讓店員把所有珠寶都打1/2折,但是由於字跡寫的過於潦草,店員以為所有珠寶的價格都乘2,於是把所有珠寶加價一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大跌眼鏡,價格翻倍以後,銷量反而激增,不久珠寶就賣光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後來心理學家給出了如下的解釋:首先能來買珠寶的顧客大多數是遊客,而且具有一定的購買能力,其次,每個人對珠寶的認識並不多。所以人們會套用一套標準的範式:貴就是好,一分錢一分貨。許多研究表明,要是人們對一樣東西的質量拿不準的時候,經常會使用這一範式。

所以人類也具有這種磁帶的功能,並且大部分的情況,我們的範式是正常的。比如雌火雞根據小火雞「嘰嘰」的叫聲來照顧小火雞。人根據價格的高低,來決定質量的好壞。只有在心理學家故意捉弄,或者店員把價格弄錯以後,才把雌火雞和人表現的很蠢一樣。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磁帶行為?因為比較省時省力!人類社會經過不斷的演化,哪怕是短短的一天,每一件事,我們也不能把所有的事情方方面面全部分析出來,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所以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頻繁的使用範式,從而省時省力。試想,假如我們去買珠寶,難道我們還得要學一次珠寶鑒定,以此來判斷哪件珠寶是否值得購買嗎?是不可能的。

但是有一些想要獲得利益的人員,會不斷的充當「錯誤的店員」的角色,來觸發人類裡面的磁帶,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利益。下面是幾種觸發人體磁帶的「按鈕」。

1.互惠

互惠是成熟的禮尚往來系統,著名的考古學家查理德*李基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也正是因為有了東西給出去,但是並不是擔心真的損失掉了這種天然的基石,求助,送禮,貿易等複雜行為有了實現的可能,並且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人類社會從互惠原理中得到了一項重大的優勢,由此必須保證社會成員的每一個人全部被同化,尊守並信用這一個原理。但凡有人違背這一個原則,必然會貼上「揩油」,「佔便宜」,「不守信用」等標籤。

所以但凡有一個人對我們施加了恩惠,我們不去報答,內心就會有虧欠感,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有些人員就會利用這個技巧,來巧妙的播放我們體內的磁帶,以此來達到各種目的。

克利須那協會的發展就是一個例子,該協會是一個古老的東方教派。20世紀70年代,這個教會蓬勃發展,信徒大增,財富和資產也隨之膨脹。在獲取經濟的渠道上,最主要也最引人注意的一種手段,是通過在公眾場合向路人提出募捐請求。早起的募捐請求,效率特別低下,克利須那領導層後來想出個絕妙的方法,在向路人請求募捐前,會在路人身上強行別一朵花,然後在向目標發起捐款請求,成功率大大提高。

安利,這個中國人耳熟能祥的名字。在推銷產品之前也用了互惠技巧。安利早期在地下室辦公,但是很快就發展到每年15億美元的銷售額,多虧了一種叫做「臭蟲」的免費試用手法。安利銷售人員,把殺蟲劑等類似的產品,免費留在消費者家裡,並且承諾絕對不收取任何費用,只是希望他試試這些產品。等試用期結束之後,安利的銷售代表在回來,而顧客會覺得,既然免費試用了,不買又不好意思,所以就可以順利拿到訂單。

所以該原理是,只要先給我們一些小恩小惠,就能要求我們做一些回報更高的事情,同時該原理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一個人如果硬塞給我們一些好處,也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由於互惠安排在人類社會體制下極其重要,一旦欠了人情債,我們就條件反射般的感到不舒服。

互惠原理高級技巧篇-後撤式讓步

有一個心理實驗這樣的。

心理學家和助手們,假裝是「縣青年輔導項目」的代表,在校園裡面隨機採訪大學生,問他們是否願意花一天的時間陪一群少年犯瀏覽動物園。對於這樣無聊的要求,對於大學生來說,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只有17%的人願意這樣做。可是,當心理學家們,選擇同樣的樣本,並且換了一種詢問手法。在發出請求,讓大學生花費一天時間陪少年犯瀏覽動物園這個真是要求之前,先請求一個更大的「善舉」,問他們是否願意每星期花費兩個小時當少年犯的輔導員,為期兩年;(所有人都拒絕了),等拒絕了以後,在提出陪同去動物園的請求,結果成功率達到了51%,是之前的三倍!

所以當一個人想要達到某種目的之前,會先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然後進行妥協,這樣會產生一種自己吃虧,而對方佔便宜的錯覺,從而讓對方產生虧欠感,更好的答應自己的目的。

2.承諾一致性

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選擇,或許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立刻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做。

Sarah和Tim是男女朋友的關係,兩個人戀愛不就後便同居了。而後對Sarah而言進展的很不順利,Tim丟掉了他的工作,懶做在家,同時Sarah希望Tim把多年的酗酒給忌掉,並且想要結婚。衝突了好一陣子以後,雙方都並沒有妥協,於是Sarah決定放棄這份感情,結交了一個新男朋友。並且已經跟新男朋友訂婚,這時候Tim出現了,答應Sarah會改掉他身上的毛病,重新找份工作,許諾和她結婚,希望Sarah跟他重歸於好,Sarah猶豫了一陣,最後決定取消了婚約,答應了Tim的請求。後來事情也並非Sarah想的那樣好,Tim還是那樣的酗酒,懶做。並且沒有和她結婚的意思,但是Sarah親自說,自己更加愛Tim了。

人一旦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就很相信自己選對了。並且會自動的生長出一些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選擇。如上述的例子,Sarah說Tim更加的愛我了,會為我做一些雞肉卷等。而本質上Tim並沒有改變。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的欺騙自己,以便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下面我們看一個玩具廠商運用承諾一致性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例子。

每個家庭,都會對孩子的玩具的花銷有一定的預算,同時玩具的銷售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一般在聖誕節是銷售旺季,家長會花光家裡的預算給孩子買玩具,而後就是一個銷售淡季。那麼玩具廠商就面臨一個兩難的境地,如何在旺季的時候保持銷量,而在淡季的時候能平穩健康的銷售呢?

解決辦法:首先玩具廠商會在聖誕節前夕,生產一批非常誘人的玩具,然後開始在電視等媒體不斷的打廣告,孩子們經不住誘惑,就會要求自己的父母在聖誕節,將該玩具作為禮物送給自己。而後當父母去商店購買該玩具的時候,就會被告知「庫存無貨」等理由,這時候家長就會選擇一個妥協方案,買一個等價值的玩具,送給自己的孩子。 等到淡季的時候,玩具廠商又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廣告,而由於之前家長已經許諾給孩子,所以孩子們,會要求家長實現之前許下的諾言。而家長為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不得不在次購買該玩具,送給孩子。

那這種力量是從哪裡來呢?是什麼按鈕播放了人體內的磁帶呢?答案是承諾。那它的力量到底有多麼強大呢?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做過的一次實驗。

研究人員要在業主房子正面的草坪上立一塊碩大的公益廣告牌「小心駕駛」。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大多數的業主都拒絕了,只有15%的業主答應了下來。

然後研究人員又找到了另外一批業主,先讓他們做了一個對駕駛員安全的小小承諾,然後在門前立一塊3英寸的警告牌,這個要求太微不足道了,所有的業主都答應了下來。兩個星期以後,在要求立一塊碩大的公益廣告牌,成功率居然提高到了76%!

研究人員又找來了另一批樣本,讓這些業主,簽署一份「保護美好環境」的協議。並且在兩周以後要求安裝一個碩大的廣告牌,成功率也超過了50%。

弗里德曼的實驗證明了,在接受瑣碎請求時務必小心,因為一旦同意了,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會提高我們更大的順從度,同時還是使我們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干的事情。

這裡有一個利用承諾一致性,來提高順從手法的技巧,拋低球。

這種拋低球的技巧是這樣定義的:先給人一個甜頭,然後誘使人做出有利的決定,而後,決定做好了,在巧妙的抽走甜頭。這時候會發現,個人承諾會自動的建立起一套自圓其說的系統,來為最初的決定找到新的理由。

還是在之前提到的Sarah和Tim的戀愛為例,Tim對Sarah承諾,只要Sarah肯回心轉意,自己一定會戒酒,並且找一份工作然後和她結婚(甜頭),於是Sarah決定重新回到Tim的懷抱(做出決定),然而Tim還是老樣子,並且過一段時間以後覺得婚事還需要推遲(抽走最初的甜頭),而Sarah覺得更愛Tim了,他會為她做雞肉卷,更加關注Sarah(Sarah的自圓其說系統),可事實是,Tim什麼都沒有改變,還是老樣子。

3.社會認同

「罐頭笑聲」,是指在觀眾該笑的地方,插入笑聲錄音。有的時候,演出的節目明明很假,但是插入了「罐頭笑聲」以後,我們還是會覺得很好笑,比如《生活大爆炸》,《愛情公寓》等節目。

那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罐頭笑聲」如此之假,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人覺得漏洞百出的節目很搞笑呢?那就是社會認同原理在作怪。

社會認同原理: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翻譯過來白話就是,別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錯不了。這種情況在大部分都是正確的,會使我們體內的磁帶嘩啦啦的播放。然而這些無意識,條件反射的認同原理,也會被某些偽造的證據所利用。

最常見的莫過於,

捐款箱內,會提前裝入一些錢,產生很多人捐過錢的樣子..

淘寶上面的刷單行為...

某些演講場所裡面的托,當演講到關鍵時候,托會主動鼓掌,來帶動別人一起鼓掌,最後產生群太效應。

那社會認同原理最適應的條件是什麼時候呢?

在美國,有個袖手旁觀的兇殺案件,轟動了當時整個美國的新聞界。

一個20多歲的姑娘,名叫凱瑟琳深夜下班回家,在離家不遠處的街道上,遭到歹徒殺害。而她並不是直接遭到攻擊死掉的。而是受到持續攻擊很長時間,弄出了很大的聲響,而且這一切就發生在大街上。襲擊者追上她,攻擊了整整三次,她大喊過救命,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38名鄰居從公寓的窗戶眼睜睜的看著,居然沒有一個人打電話報警!報道播出後,整個紐約就瘋了,「社會變得越來越冷漠」,「現代生活把人變得鐵石心腸」這種新聞報告接踵而來。

心理學比布*拉坦娜同樣給出了難以置信的解釋:38個守法公民,沒有報警,恰恰是因為當時有38個人在場~

為了驗證以上的假設,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實驗。讓助手偽裝成癲癇病發作,在發生現場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得到救助率是85%,如果在場有5名在場時候,「病人」得到的幫助率是31%。同時為了研究一下,旁邊者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提供緊急援助,還是真的是「社會無情冷漠」,心理學家又做了另一項實驗。

這一次讓研究人員模擬事故現場,讓一位維修工人出演,演出的幅度比較大,非常明顯的看出來需要幫助。前後做了兩次實驗

第一次,當「維修工人」受傷,需要幫助時,100%的人都出手幫助。

第二次,當「維修工人」受傷,並且告訴旁觀者可能連帶觸電,但仍然有90%的人出手相救。

而且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主動幫忙的概率都很高。

所以這裡的出來一個結論:旁觀者群體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不能確定。這時候我們更容易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該怎麼做。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使用條件,相似性: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來看一則看似荒唐的統計:每當自殺類的新聞上了頭條,該地區死於車禍和空難的人數就會猛增,報道的強度越大,死亡的人數就越多。心理學家菲利普斯認為,一些內心飽受折磨的人,讀了別人的自殺報道,就效仿了這種做法,了斷了自己。這是社會認同原理的一個病態例證:這些人會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而後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菲利普斯從美國1947年到1968年自殺統計數據中找到了證據。每當自殺事件上了頭版,其後兩個月里自殺的平均人數就會比平時多58個,即每條自殺新聞就會殺掉58個本來能夠活下去的人。

之所以每當自殺新聞上頭條後,就導致該地區的死亡人數增加,正是因為社會認同效應,模仿自殺在作怪。看到別人自殺,覺得自己自殺也是一條出路,於是模仿自殺。出於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保護自己的聲譽、讓親人獲得保險),他們並不希望自己的死亡像是一場自殺。倘若真的是這樣,那麼安排自己的死亡,必然會盡量致命,從而減少自己的痛苦。從交通統計數據中也可以看得出來,轟動性新聞自殺過後,車禍更為致命,這類車禍受害者的死亡速度,比正常車禍死亡的情況快4倍。而後還有個更明顯的特徵,當自殺新聞的主角是年輕群體,那麼該地區的車禍死亡人的平均年紀要年輕一些,如果是老年群體,則死亡人的平均年齡要較高。

所以人們會根據相似性,來判斷自己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廣告公司開始用普通人來做廣告。比如某英語在線教育網站,經常會用白領,學生,考試人群等群體來做廣告。因為跟該網站的目標用戶,具有相似性。

4.喜好

在賓夕法尼亞州,曾有研究人員在開庭之前,給74位被告外表美麗打分,一段時間過後發現,英俊男人所得到的刑罰明顯輕很多。具體來說,張的不好看的入獄概率是長得好看入獄概率的兩倍。其他實驗還表明,長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時候獲得幫助,在改變聽眾意見時也更具有說服力。日本一個性理學家做了一個社會實驗,讓同一個女孩,分別化妝的特別丑和特別美,然後在大街上以「我有點急事,需要一些錢」為由,向路人請求幫助。 結果「特別丑」的情況幾乎無人捐款,而特別美的情況,成功率高達90%以上,且有些人還留下了電話號碼,以便該女孩以後尋求幫助。

那麼如果提高,喜好這條影響力,可以順利的讓人體內的磁帶嘩啦啦的播放呢?研究人員找到了如下幾條:

1)外表魅力,一個人的正面特徵,就能主導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我們會自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點,如:有才華,善良,誠實和聰明等。而且我們在作出這樣的判斷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外表美麗在其中發揮作用。

2)相似性,我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處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我們總有這樣的傾向。

這裡要注意的是,請求者還有另一種利用相似點提升好感,增加順從概率的辦法:他們假裝跟我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和興趣。例如,訓練汽車銷售員的時候,公司會要他們注意觀察客戶舊車上的蛛絲馬跡。要是貨箱裡面有野營器材,銷售人員就會說一有空就到遠離城市的地方去;要是車上有高爾夫球,那就說但願今天別下雨,自己下班以後還安排打18洞球呢。一位研究員核對了保險公司的銷售記錄,發現要是銷售員在年齡,宗教,政治立場,吸煙習慣等方面跟顧客相似,那麼顧客購買保險的可能性會更大。

3)恭維

世界上最偉大的汽車銷售員「喬*吉拉德」說他成功的秘訣就是讓客戶喜歡自己。他平均每天會賣掉5輛汽車,一直是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保持著。表面他會做一些又蠢又麻煩的事情,每個月他都會給自己13000多位老客戶寄送印了字的節日賀卡。節日賀卡的名目每個月都不一樣(新年快樂,感恩節快樂),但印在封面上的信息卻從未改變,上面寫著「我喜歡你,喬」。而他其實搞懂了人性中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特別喜歡聽人的恭維奉承。

4)接觸與合作

合作會造成一種「我們是一夥的假象」,從而增加順從度。比如說,汽車銷售人員,總會說,自己向老闆爭取了多少多少優惠,從而做出了有利於「我們」的事情。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好警察與壞警察了。無論是在真實場景中,還是在電影里,總會有一個壞警察恐嚇不斷的咆哮,然後借口出去買杯咖啡或者抽支煙,然後好警察說我其實是站在你這邊,只要你交代什麼事情都好辦。

5)條件關聯和反射,

天氣預報員,在報道不好的天氣的時候,經常會受到一些謾罵,指責,甚至是生命威脅等。即使我們知道,天氣的變化他們掌控不了,只是播報而已。糟糕的消息會讓報信人也染上不詳。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哪怕報信人跟壞消息一點關係也沒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種說法,從小就我們的腦海裡面紮根,媽媽從小就會教育我們不要跟壞孩子一起玩。相反的,也會產生正面的關聯,比如汽車博覽會一般都會邀請一些性感的模特,想要把模特身上的漂亮、性感的標籤投射到汽車的身上。某些食用油的生產商,也會找一些體育明星來代言,以此來展示出,體育明星的好身體,全是通過食用我們公司的食用油才獲得的。人們更願意跟積極的事物聯繫起來,跟消極的事物保持距離。

5.權威

有一則心理學實驗,很好的解釋了權威。研究人員以「電擊矯正學習的目的」,找來了兩名受試者,一名是隨機抽選出來的受試者,另一名則是研究人員安排的「卧底」。然後讓兩個人「隨機」抽籤,以此來決定誰是老師,誰是學生。當然角色的選擇早已經是內定好的,只不過給受試者一種隨機的假象。受試者被「隨機」到了老師的角色,而「卧底」則被隨機到了學生的角色。實驗的規則是這樣的,老師隨機出一道題,如果學生答對,則繼續出題,如果學生答錯,則會受到電擊懲罰,可怕的是,隨著學生回答錯誤的增多,懲罰的力度也不斷的累加,最大的電擊幅度為450伏,足以致命。

實驗開始結束後,得到令人震驚的一幕。

伴隨著「學生「錯誤的增加,「老師「的懲罰力度不斷加大,直到「學生「受不了,發出激烈的慘叫,但是「老師「還是義無反顧的按下了懲罰按鈕,過了一會「學生」已經昏厥過去,本以為實驗結束了,但是「老師」,還是繼續的無情的按下了懲罰按鈕,一直到懲罰的最高級別。

唯一不同的是,該實驗學生的角色,其實是研究人員安排好的卧底,臨時請的演員,所有的假象都是演出來的。但是令研究人員吃驚的是,及時在對方有生命危險的前提下,所有的受試者(老師),依然聽從了研究人員的指令,按下了懲罰按鈕。

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從小開始,老師和家長就比我們懂得更多,我們發現採納他們的建議是有益的。成年以後,我們的權威人物變成了老闆,法官,政府領袖。因為他們所處的地位更高,接觸到更多的信息,並且掌握更多的權利。一旦我們意識到服從權威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好處的,就很容易不假思索地服從。

有些時候,是真正的權威,但有些人卻利用我們體內的磁帶,假裝權威。根本不用拿出來真正的權威,光是看起來權威就夠了。這樣就可以使我們體內的磁帶嘩啦啦的播放。那麼如何提高權威呢?可以從二個方面來討論:

1)頭銜

這裡講一個自己的真事。還是在吉林長春上班的時候,駐紮在移動,維護一個辦公系統,下午回來的時候,屋子內多出了兩個人。其中一個人算是比較善談,於是就跟他聊天,頭幾天很愉快。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寫郵件居然用的全英文,我當時的一個反應,好牛逼啊~居然用全英文寫郵件,於是我問他是做什麼的,他說他在spss公司做數據挖掘,現在是一所大學的特聘教授。尼瑪,瞬間我們兩個的話風就變了…我開始對他畢恭畢敬,感覺他說什麼都是對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假冒偽劣產品,在電視上打廣告的時候,找出來xxx專家,xxx教授親自講解,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

2)身份標誌

心理學家用轎車在馬路上做了一次這樣的實驗。

找來3種不同的車子,經濟型轎車,豪華車,超級名車。分別在十字路口,指示燈變綠色以後故意不啟動汽車,然後觀察後面車子按喇叭的情況。發現,

如果是經濟型轎車,那麼幾乎所有人馬上都按了喇叭。

如果是豪華轎車,後面的駕駛員會等待一款時間,然後按喇叭。

如果是超級名車,超過50%的駕駛員,會畢恭畢敬在他後面,直到他終於啟動離開,也沒有按下喇叭。

6.稀缺,數量少的說了算

物以稀為貴,同時有研究表明,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獲得同一種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某汽車銷售員:這種xxx款的汽車,只剩下了3輛,以後再也不生產了。

agenda酒店預訂:當你在為了選擇某個酒店猶豫不決的時候,下面則會不斷的彈出來提醒,告訴你xxx已經預訂了該酒店,目前僅剩4間。

無論是汽車銷售員,還是agenda目的都一樣,讓顧客相信一樣的東西很緊俏,從而提高他們在顧客眼中的價值。

和「數量有限」技巧相對應的是「最後期限」戰術,比如說易道,「沖300贈送300活動,僅限一段時間。如果在不充值,以後這樣的優惠就沒有了」。

稀缺原理運用的最佳條件

社會學科家戴維斯,曾靜指出,一個國家在經濟和社會條件改善後,要是在短期內出現劇烈逆轉,最有可能爆發革命。而且最容易爆發衝突的,不是那些社會底層的人們,這些人已經把窮困潦倒看成社會的自然秩序了。相反,走上革命道路的,往往是平常過了更美好的生活,然後突然間失去的這群人,於是他們對進步產生了更迫切的慾望,甚至不惜採取暴力來保護既得的進步。美國兩個歷史案例:

1)美國獨立戰爭。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歐洲人口正在面臨著不斷的膨脹,而隨後的幾十年,歐洲移民不斷的在美洲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同時與本土印第安人產生矛盾衝突,其次隨著新大陸的發現,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這時非洲黑奴的買賣交易得以盛行,並且英國當時正疲憊應付著和法國的「七年戰爭」,使英國對於美洲殖民地,沒有太過精力管轄。所以對美洲殖民地進行了相對放縱與縱容政策。這時的美洲殖民地,依然信奉英王,喬治三世。伴隨著英國和法國的7年戰爭結束,英國全面控制了法屬殖民地的多塊領土,急於鞏固領土的喬治三世,改變了對美洲殖民地的政策,由原來的開放放縱轉為後來的高壓稅收,通過各種手段,不斷的增加賦稅,最後導致美國的獨立戰爭爆發。(原來給殖民地各種優惠政策,殖民地人民習慣以後,突然增加了很多賦稅,矛盾衝突,導致了獨立戰爭)

2)美國城市的種族衝突。在美國的300多年歷史里,黑人大部分時間都飽受壓抑,生活窮困潦倒,可他們卻選擇在社會最為進步的60年代發出了反抗的怒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20年,給黑人群體帶來巨大的政治和社會利益。1940年,黑人的教育,交通,住房都受著嚴格的法律限制,就算是教育程度相同,收入也是白天家庭的50%左右。15年之後,聯邦廢除了種族隔離,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人的經濟收入已經佔到白人家庭收入的80%。然而廢除種族隔離法雖然頒布,人們的意識,並沒有跟上去。在法令頒布的四年後,出現了530起,以黑人為目標的暴力事件。暴力的行為讓黑人感覺權益在倒退,因為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每年平均只會出現78起針對黑人的暴力事件。更嚴重的是經濟權益出現了倒退,1962年,黑人的同等教育平均收入,下滑至同等教育白人家庭的74%,黑人又一次感覺到權益的倒退,最後爆發了,瓦茨,底特律的大規模反爆運動。

這種模式為統治者提供了一條寶貴經驗:自由這種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而人們經歷過實踐也證明,到了手的自由,不經一戰是沒人會放棄的。
推薦閱讀:

PM的江湖(3)- 你是喬布斯嗎?
你對2013年的互聯網產品、移動互聯網產品有哪些期待?
這真是難過的一天
成為頂級互聯網運營人員需要有什麼思維?
跟著賭場學做用戶體驗

TAG:銷售技巧 | 心理學 | 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