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論「英國脫歐」
最近英國公投脫歐的事情牢牢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圍觀的,看熱鬧的,嬉笑的,怒罵的,各個有之。局內人身處歷史的漩渦而不自覺,局外人一陣哄鬧也沒有看出個底細。一兩天過後,大家就開始各自散去,唯獨剩下少部分好奇者繼續咀嚼著英國人傲慢之後的獨自悔泣。用不了幾日,這曾經轟動全球的大事件也將成為明日黃花,無人去睬。惜乎熱鬧之後,旁觀眾人終究是沒有看出個門道。
英國與歐洲的歷史
那麼英國這頭約翰牛到底為什麼非要掙脫歐盟這個大牛欄不可呢?這個說起來話就長了。很久很久以前,英國不是現在的英國,歐洲也不是現在的歐洲。那時候還是公元5世紀,勢力最遠曾經到達英格蘭的羅馬帝國正在衰落,並且已經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來自東方的蠻族日耳曼人不停地衝擊著帝國的邊疆,直至帝國的心臟。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衰落起來卻很快。沒過多久,日耳曼人就徹底地毀滅了這個西方的大帝國並且取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王國。這些王國不停地分分合合,最後終於形成了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和以高盧人為主體的法蘭西王國以及一直處於分裂中的義大利。曾經部分被羅馬帝國統治的不列顛群島在羅馬勢力消退撤離之後,則再也沒有被歐洲大陸統一過。從此群島上的居民真正過著天高皇帝遠的幸福日子。
好景不長,好動的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央格魯-撒克遜人從大陸出發,跨過英吉利海峽,登上不列顛群島,征服了當地土著,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王國。以後來自傳說中的北歐海盜不停地入侵英格蘭,還不成熟的英格蘭不停地感受著來自大陸的問候。一波又一波問候之後,終於在11世紀由來自法國諾曼底地區的另一支日耳曼人——諾曼人給英格蘭社區送了一次徹底的溫暖。諾曼征服之後,統一的英格蘭發展迅速,國力逐漸強大,與大陸的一流國家對抗時也不落下風。13世紀《大憲章》頒布之後,英國成為最早的君主立憲國家。16世紀在歐洲大陸已經如火如荼的文藝復興傳入英國,英國的文藝與科學迅速發展,湧現出了莎士比亞、培根、休謨、貝克萊、牛頓等多個領域的巨匠。18世紀中葉英國率先發生工業革命,從此國力蒸蒸日上,沒過多久就開始獨領風騷,並且開始把觸手伸向全球。從前不怎麼入得了歐洲大佬們法眼的英格蘭小弟竟然一騎絕塵,把大佬們直看得目瞪口呆。
風景自然是這邊獨好,反觀歐洲大陸,則是一地雞毛。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分分合合,皇帝大權旁落,已然無法有力領導帝國內部的一眾諸侯。普魯士等諸侯開始逐漸強大,不再服從皇帝的號令,皇帝也就能管管直轄領地比如說奧地利的自家事務。義大利則是分裂狀態從來沒有終止過。靠著地理大發現從美洲運來大批銀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已經衰落,暴發戶的幸福日子,終究是不能長久。北歐在海盜的輝煌之後這時節也早已經消停了下來。東歐的波蘭剛被瓜分,俄羅斯咄咄逼人,西歐開始感受到北極巨熊的「溫暖」。恰好長期以來在歐洲處於強勢地位的法國的公民們一時腦熱,玩起了大革命,烏托邦之後是恐怖與血腥,拿破崙順勢而起,也不謙讓,大喇喇地拿起皇帝冠冕就往腦門上蓋。國內稱帝之後就是國際稱霸,拿破崙的鐵騎踏破歐洲,直到英國勇敢地站出來大聲說「NO」。
難道不列顛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不怕這千古梟雄一怒之下,把法蘭西的鐵騎傾瀉在英格蘭的頭上?原來這拿破崙雖然強勢,英格蘭卻也並不是花拳繡腿銀樣鑞槍頭。英格蘭此時手握幾大優勢,一者工商業發達,能夠生產歐洲大陸生產不了的產品,英國貨,大家都想要;二者商業發達所以有錢,而且支援反法聯盟從不吝嗇;三者海外殖民地廣闊,資源豐富,敢跟拿破崙死磕;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以上幾點英國人的海軍非常厲害,稱霸全球,歐洲大陸與英格蘭之間又隔著英吉利海峽,所以英國人不用擔心拿破崙的鐵騎能夠飛過來征服不列顛群島。
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
既然拿破崙除了封鎖歐洲大陸禁止與英國人通商之外對於英國人並沒有辦法,而且就是封鎖也並不十分見效,英國人何苦要出錢出力下苦功夫跑到歐洲大陸去非把拿破崙推下皇帝寶座不可呢?這裡就涉及到英國多年來所奉行的基本國策了。英國強大之後,把雄心放在全球,目光所及之處,要在這地球上建立一個看不到日落的大帝國。歐洲大陸則是這日不落帝國的大本營的後院。英國人要想集中精力在全球大力拓展殖民地和市場,就不能讓後院起火。所以英國人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一個統一的強權國家,以免威脅自己相對薄弱的大本營。為什麼英國人不直接統一歐洲卻要費盡心思在歐洲不同強權之間玩均衡呢?答案很簡單,因為英國人沒有那個實力。歐洲整體的發展水平相差不多,英國即使領先一點,也沒有形成絕對優勢,不像在征服非洲和美洲土著時那樣一邊倒的簡單迅速。以人口而論,英國只佔歐洲的很小一部分,想以如此少的人口征服發展水平接近的大量人口,那也是痴心妄想,即使有可能,也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最後換來的結果就是歐洲包括英國的整體衰退,這一點歐洲人在三十年戰爭中已經體驗過了。所以聰明的英國人吸取了經驗教訓,不去浪費精力試圖征服歐洲大陸,只要大陸不干涉不影響自己對海外的擴張尤其是不要威脅自己本土的安全即可。而要徹底解除歐洲大陸對自己的威脅,就必須讓歐陸處於分裂的狀態,內鬥不休,自然無力顧及不列顛群島。英國人則可以坐山觀虎鬥,只管維持天平的平衡,哪邊重了往下壓就往另一邊加砝碼。這就是從拿破崙到希特勒時期英國人對於歐洲大陸的一貫政策,名為大陸均勢政策。
就這樣,幾百年來,英國人一直是歐洲統一最大的障礙。明明自己最強大,卻不去統一,別人誰強大了想統一就打誰,分分鐘教你做人。這位子,老大不坐,你們誰也別想坐。這樣鬧騰著,大陸的這幫大佬們徹底不滿了。法國在拿破崙之後就基本上失去了霸權,德意志卻忽然在普魯士的領導下撇開奧地利一飛衝天了。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國之前在拿破崙的高壓之下已經解體,這次撇開原先皇帝領導的奧地利而建立起來的德意志帝國以後就號稱第二帝國。第二帝國崛起以後,卻總是被大英帝國強壓一頭。德意志認為自己的實力已經超過了聯合王國,要求重新排個座次,大哥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按理說這個要求也不算太過分。可惜這座次問題不僅關係到在江湖上的面子,還關係到太多的實際利益,大哥當然是不肯主動讓位的,何況旁邊三當家的法蘭西不停地挑撥。法蘭西自從普法戰爭巴黎被圍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後就一直對德國佬懷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後快,無奈實力不夠,甚至與德國差距越拉越大,於是到處尋找幫手,恰好英國人也越來越看不慣德國佬不把自己放在眼裡,二者一拍即合,再加上因為其它的事也對德國及其友邦不滿的俄羅斯帝國,三者形成了大聯盟,共同對付德國和他的小夥伴奧匈帝國和土耳其。還有一個義大利則是搖擺不定,最後終於加入了英法俄集團,可惜被人當猴子耍,出力賣命最後卻沒有拿到說好的報酬。這場戰爭打得難解難分,慘烈程度乃人類史上前所未有,還是聰明的美國人瞅準時機在最後關頭作為重量級選手加入戰團,直接改變了戰爭天平的平衡,導致了德國及其盟國的失敗投降。這可以算是美國人第一次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就已經大放異彩,所以說美國人其實相當聰明,總是在恰好的時機出現,出少量的力,就能有大把的收穫。
一戰之後,協約國商量懲罰同盟國,法國想徹底整垮德國,英國則不作如是觀,因為他們害怕德國徹底倒下後法國又作為歐洲的霸權崛起,所以英國以及美國對於德國都是暗中回護,加以援手,並不趕盡殺絕。不過由於法國損失最大,所以發言權也最大,在高盧雄雞的堅持下,德國人受到了苛刻的懲罰,直接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德國人從不認為自己一戰失敗是因為實力不濟,實際上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東線已經取得歷史性的勝利,西線則戰場仍然在法國的領土上。德國人認為自己失敗是因為當時自己受到了欺騙,這欺騙主要就來自當時國際上盛行的一些主義,導致德國國內不時爆發反抗軍事命令的行動甚至是起義,直接影響了戰爭機器的繼續運轉,從而讓德國不敗而敗。後來美國發生經濟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這一下就讓德國陷入惡性通貨膨脹,使普通德國百姓墮入赤貧。這一場全球經濟大蕭條被歸因為金融資本家的貪婪與惡意操縱,而這些主義與金融資本的操縱都被歸結到國際猶太人的身上,所以德國人開始強烈地痛恨猶太人,以及在德國人看來給猶太人撐腰的國際資本主義。這一切仇恨的力量都為納粹所用,反過來也助長了納粹的崛起。
德國畢竟是個一流強國,即使是在一戰之後被宰割也還是迅速復原,關鍵就在於德國的教育和科技以及工業在當時都是領先世界一步。英國此時已經開始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的傾向,英國人開始把金融玩得風生水起,而在新興的化工、電力和汽車等工業方面則是落後德國很多。在德國重新崛起的過程中歐洲東部也崛起了一個巨人,那就是蘇聯。對於蘇聯,西方國家都是感到比較害怕的。隨著蘇聯的崛起,西方強國對德國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美國在一戰之後就退出了歐洲,重新搞起了孤立主義。英國的態度比較曖昧,暗中支持德國在一定限度上強大起來,對抗蘇聯的同時也順便壓製法國稱霸歐洲的勢頭。法國開始對待德國非常嚴厲,對蘇聯也不假以顏色,後來德國迅速崛起,實力再次超越法國,法國又希望聯合蘇聯甚至波蘭擠垮德國。
德國再次崛起,當時的納粹德國又號稱第三帝國。第三帝國的過於強大導致英國人再次玩弄均勢,即使希特勒一再向英國示好,約翰牛也是頭也不回地加入了反德陣營。美國人再次玩弄孤立,在戰爭初期袖手旁觀,珍珠港受襲之後才徹底加入戰團。蘇聯最初野心勃勃,試圖染指西歐,戰爭開始後遭受重創,苦苦支撐,最後終於在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以及盟國的幫助下成功反轉局勢,最後與西方盟國一起打垮了納粹德國。
德國這次真的成了廢墟。英國和法國雖然最終取得勝利也遭受了重創。美國再次選中合適的時機出現在戰場上,通過這一戰就成為了世界警察。蘇聯在付出巨大犧牲反而變得更強大了,開始與美國分庭抗禮。歐洲衰落了,美蘇成為世界的兩極,歐洲成為了刀槍與棍棒中間的魚肉。英國為了這場慘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此不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徹底由世界霸主淪為二等強國,並且經濟上還需要仰仗美國的資助。既然不是老大了,是不是英國人就不再需要費腦子去玩均勢了?當然不是,老三也有玩均勢的必要,讓老大和老二斗,自己也有利益空間。所以丘吉爾最先提出「鐵幕」的說法,從此拉開冷戰序幕。
為了對抗蘇聯,英國和美國並且說服法國又開始扶植已經被徹底削弱的德國, 讓德國成為西方的一道有力的防火牆保護西歐不受蘇聯攻擊破壞。要打就在德國領土上打吧。禦敵於德國領土。這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又是英國和美國再次玩弄的均勢,老大扶植小弟對抗老二。德國已經無條件投降,生死操於人手,不得不低頭。
在英國以及後來聯合美國的均勢政策下,德國和法國都是如過山車一般享受了數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待遇。拿破崙時期,法國過分強大,威脅到英國,於是英國聯合德意志第一帝國內的奧地利和普魯士等邦國再加上俄羅斯聯合抗擊法國。一戰之前,德國過分強大,威脅到英國,英國又聯合法國和俄羅斯以及美國共同打擊德國。二戰之前,同樣是德國過分強大,仍然威脅到英國,英國再次聯合法國和蘇聯以及美國打擊德國。中間只有一個時代一個人成功地打破了英國的這種均勢政策的神話。那就是傳說中的俾斯麥。他在連續打敗丹麥、奧地利以及曾經強大的法國之後,直接協助創建了歐洲大陸最強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卻沒有引起英國的強烈反應。這就與俾斯麥過人的見識和外交本領有關。法國當時剛剛戰敗,並且輸得十分徹底,與拿破崙時期普魯士慘敗之後在奧地利和俄羅斯的援助下再次開戰不同,法國身後沒有強大的陸軍國家支持,英國的陸軍歷來不算最強,俄羅斯則被俾斯麥拉攏與奧地利一起建立了三皇同盟,而且俾斯麥明確表示不想挑戰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所以德國的這一次強大乃至統一併沒有受到英國的強烈反彈。因為一者英國找不到足夠多的合適的盟友,二者德國還沒有強大到威脅英國的生存的地步,而且主動對英國示好。之後因為德國太強大,並且開始公然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國必欲打壓之而後快。而這兩次世界大戰都由於德國過分強大,光是聯合歐洲其餘盟國包括法國甚至再加上俄國(蘇聯)都難以打敗之,英國不得不邀請美國參戰,從而讓美國通過兩次大戰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英國與歐盟的恩恩怨怨
二戰結束以後,東西方以美蘇為首形成了對立的兩大陣營,英國緊跟在美國後面當小弟,德國一分為二,分屬兩個陣營,東德跟隨蘇聯,西德跟隨美國。法國仗著自己原先有點底子,搞了一段時間獨立自主,甚至一度退出美國牽頭成立的北約組織。這個時期的法國,很有點像曾經還不強大的美國,採取的是門羅主義,強調歐洲人的歐洲。這個時候歐洲大陸上除了蘇聯,就是法國國力最為強大。實際上法國再次稱霸歐洲的野心也是顯露無疑。所以法國率先在1951年發起成立了歐洲煤鋼聯盟,拉了五個小弟分別是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以及西德,試圖通過控制煤和鋼這兩項戰略資源達到控制德國的目的。後來幾個聯盟組織包括歐洲煤鋼聯盟在1965年一起整合成為歐洲共同體,也就是歐洲聯盟的前身。
在戰後的世界秩序中,法國佔有重要地位。法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又是有核國家,再加上曾經廣闊的殖民地帶來的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影響力,法國可以說是當時除了三心二意的英國以外西歐唯一的政治大國。德國則由於二戰期間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國家幾乎被毀滅,經濟遭受重創,精神層面上則成為國際上所不齒的戰爭發動者和暴行犯罪者,一時間幾乎抬不起頭來。這段時期法國是大哥,德國是小弟。法國人在戴高樂將軍的帶領下再次做著稱雄歐洲的夢。此時法國人對於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想法是拒絕的。因為法國是老大,不希望英國加入進來稀釋自己的權力。當然借口是很好找的,比如法國人可以說英國是美國安插在歐洲內部的棋子,是特洛伊木馬,所以為了維護歐洲的獨立自主,有必要把英國關在門外。就這樣,法國在戴高樂的領導下於1963年和1967年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法國想一直維持自己歐洲老大的位置,並且用之稱雄歐洲,甚至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開始時不遺餘力地推進歐洲的聯合。可惜法蘭西的運星已過,德意志再度崛起。德法之間的實力對比再次發生逆轉。德國的這一次崛起當然又與英美尤其是美國的扶持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在一個強勢的法國領導下出現統一的歐洲是並不符合英美的利益的。這又是一次英美聯合玩弄的大陸均勢,不過這次主角換成了美國,英國則淪落為了配角。德國實力越來越強,眼看著法國已經罩不住了。歐陸的大佬們又要重新排座次了嗎?法國人當然不甘心拱手讓出老大的位置。即使競爭的天平無可挽回地向德國傾斜,也不能讓德國人當大哥當得那麼舒坦。怎麼辦?把英國人找過來吧。英法聯手,再次對付德國。正好英國人在前兩次被法國拒絕之後並沒有氣餒,而是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地繼續申請,終於在1973年獲得成功,跟丹麥和愛爾蘭一起加入歐洲共同體,成為這個組織的第二批成員國。
英國人一向都是比較高傲的,紳士氣質十足,這次卻為什麼不顧顏面,兩次被拒絕之後還要死纏爛打非要加入歐共體不可呢?主要是當時英國所處的政治和經濟環境都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說明還是形勢比人強,不得不低頭。
政治方面,英國在二戰以後為了在遭受重創的情況下繼續維持自己世界大國的地位,基於自己的獨特情況,提出了「三環外交」的政策。第一環是大英帝國原來的殖民地獨立後以英國為中心組建的英聯邦,第二環是與美國的特殊關係,第三環才是與歐洲的聯繫。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前兩環都出現了破缺,英國不得已只能加強第三環。
隨著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深入發展,大英帝國原先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並且與英國之間的離心力逐漸加大,英聯邦只是一個鬆散的不具有約束力的組織,而且聯邦之內除了英國其餘的國家在國際上都是政治影響力有限,在當時主要國際背景為美蘇爭霸形成冷戰的情況下並不能為英國帶來太多額外的政治影響力。而且1961年英國指責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導致南非憤而退出英聯邦一事對於英國和英聯邦都造成了一定打擊。英國開始重新思考英聯邦對於自己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性。
在二戰之後,英國與美國一直維持著特殊關係,但是美國當時的重點在於與蘇聯對抗,如果英國不能為此做出更大貢獻,則英國在美國眼中的地位必然下降。美蘇對抗的前線就在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領土。美國為了在對抗中佔據優勢,勢必要加強對抗的前線,所以美國對於西歐一體化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在這種時候英國人憑著自己的大國優越感不願意加入歐洲一體化進程是與美國的核心利益明顯相背的。美國持續對英國施加壓力希望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並且表示將在英國與歐共體之間做出選擇。美國希望歐洲強大主要是防禦性質的,當然並不希望歐洲強大到超越自己,它希望英國加入歐共體還有牽制西歐的考慮,讓英國從內部影響歐共體規則的形成,通過不停地縱橫捭闔,造成歐洲在防務以外的方面一體化進程緩慢,從而不至於出現一個真正強大統一的歐洲合眾國。
英聯邦出現鬆動並且政治意義下降,美國傾向於歐共體並且對英國施加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不得不認真考慮加入歐共體的問題。
經濟方面,20世紀60年代英國的經濟增速在世界幾大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低的,並且中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英國經濟實力下降,落在日本和德國之後,與法國接近。英國倒是想加強與英聯邦內國家的經濟聯繫推動經濟發展,可惜事與願違,英國與英聯邦內貿易佔英國貿易總額比例越來越小,與歐共體貿易所佔比例卻是越來越大,英國與歐共體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這個也很好理解,英聯邦內大多數都是原先的殖民地,發展水平比較低,在二戰後發達國家大力發展高端工業與服務業的情況下,這些國家並不能像幾百年以來一樣繼續為發達國家的先進產品提供足夠廣闊的市場,英國這個原先的宗主國的大宗產品只能是與發展水平接近的歐美進行貿易,所以英聯邦對於英國的經濟方面的重要性也降低了。由於英國很早就開始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產業空心化比較明顯,工業相對於美日德等相對落後,經濟發展形勢也遠為不如。英國要想加速經濟發展,就必須加強與歐洲大陸高度發達地區加強經濟聯繫,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加入歐共體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樣政治和經濟的多方面壓力之下,英國決定一定要加入歐共體,即使再多被拒絕幾次也沒關係。這個時候英國對於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是單相思,簡直就是「歐共虐我千百遍,我待歐共如初戀」。
雖然以後又經歷多番波折,包括加入歐共體兩年後英國就出現公投決定是否退出,不過英國和歐共體總算風風雨雨一起走過了四十多年。期間歐共體進一步升級,成為歐盟。之後歐洲統一貨幣歐元出爐,英國出於對英鎊的自豪和財政獨立的考慮沒有加入歐元區。不過英國與歐盟內其它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卻是不爭的事實。
加入歐共體(歐盟)後,由於廣闊的低關稅甚至無關稅的統一市場對於貿易的推動,英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令人滿意,當然這也與英國自身進行的改革有很大關係。經濟的問題解決後,英國人回頭一看,感覺其實歐盟好像也不是很重要,除了不停地拿走英國的部分主權以外,好像也沒有給英國帶來很大的好處,尤其是最近的難民和移民問題更是讓廣大的英國人民怒火中燒,恨不得立即關上英國大門。這就是典型的過河拆橋了。
英國人本來就對歐洲一體化表示懷疑,因為英國人歷來的光榮孤立傳統讓英國人本能地與大陸保持距離,尤其不願意把主權讓渡給別人,即使是整個歐洲的聯合也不行。英國人在內心裡更親近講英語的國家和民族,而不是歐洲大陸講著幾十種語言、傳承著幾十種文化習俗的博覽會。這幾十年來英國與歐盟也是一路磕磕碰碰,憑藉著自己較大的經濟體量和政治影響力,英國一直要求在歐盟內部獲得特殊待遇,稍有不如意便拿出退歐作為威脅。包括這一次脫歐公投也是如此,卡梅倫本來只想用之作為與歐盟談判的砝碼,他預期的前提是公投結果肯定是留歐,可惜現實打了他的臉。事實證明他玩過火了。歐盟內部對於英國不停地要求區別對待早已經感到厭煩,這一次堅決不再退讓,而且結果出來之後歐盟敦促英國儘快辦理脫歐手續。算是把麻煩趕走,省得煩心。
幾家歡喜幾家愁
公投結果一出,震驚全球。除了英鎊暴跌,各國股市也是劇烈震蕩。可謂是波及深遠。英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的重要國家,如此重大的舉動,當然早就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絕大多數與英國和歐洲有著利益關係的國家都表達了對於英國公投脫歐的關切,大部分表示建議英國留歐,美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國在公投之前就已經表達了強烈的希望英國留歐的意願,並且總統奧巴馬專程趕到英國發表演講,希望影響公投結果。美國的多位在任的和前任的高官都表達了對英國脫歐的反對。美國甚至表示如果英國脫歐將會不得不在英國與歐盟之間做出選擇。
同文同種,再加上兩次世界大戰同一個戰壕用鮮血結成的友誼,讓英國和美國形成了特殊關係。這種特殊關係即使在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也沒有改變過。但是如今隨著英國脫離歐盟卻發生了一點變化的跡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二戰以後,美蘇兩大國在全球展開了激烈的對抗,歐洲夾在中間就成為了美蘇競相爭奪的勢力範圍。英國提出了自己的三環外交,美國人也有類似的辦法。美國把北美作為自己的大本營和最核心的一環,往左越過太平洋以日本和澳大利亞為第二環,再往外延伸以南朝鮮和越南為第三環,用以從東方抵禦蘇聯的攻勢;往右越過大西洋以英、法等國為第二環,再往外延伸以直接與蘇聯勢力接壤的北歐和德國為第三環,用以從西方對付蘇聯在歐洲的擴張。與二戰一樣,歐洲仍然是各方爭奪的焦點,美蘇兩國在此用心最多,花費精力最大。由於法國奉行大歐洲主義,鼓吹歐洲人的歐洲,很多時候與美國步調並非完全一致,英國在美國的歐洲戰略中就顯得格外重要,英國不僅是美國在歐洲的橋頭堡,就像兩次大戰時期那樣,也是美國在歐洲的代理人,美國希望英國加入歐共體從而在內部影響歐洲的決策,使之符合美國的利益。在冷戰時期,英國可謂是忠實地執行了美國的這一策略。
冷戰結束以後,蘇聯解體,俄羅斯實力大損,與美國對抗性下降。兩德統一,德國實力上升,歐共體升級成為歐洲聯盟,歐洲政治格局發生劇烈變化,美國與歐洲的關係開始由單純的合作對抗蘇聯威脅變為既合作又競爭,英國作為美國的代理人,在歐盟內部起著實現美國意志的作用。英國的策略就是,既要讓歐洲繼續與俄羅斯對抗,減輕美國的壓力,又不能讓歐洲加速一體化進程,成為強大統一的歐洲合眾國。遵循這個邏輯來看英國這些年來在歐洲的作為,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英國不停地鼓動歐洲與俄羅斯對抗,在烏克蘭危機中也是對俄最強硬者,另一方面,英國不停地破壞歐洲的統一規則,包括統一的貨幣,統一的市場及其規則,以及統一的政治。英國人保留自己的貨幣英鎊,拒絕加入歐元區,拒絕人員自由流動,拒絕加入申根協定,拒絕歐洲加強對於自己銀行金融業的監管,拒絕讓渡更多主權。英國一直在要求特殊對待,歐盟一方面因為貪圖英國巨大的經濟體量和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英國背後還站著美國,歐洲現下絕對不想得罪美國,所以對於英國一直是奉行綏靖政策,英國的要求一般都會得到滿足,儘管如此已經對歐洲的統一原則造成了不小的破壞。
那麼這一次為什麼歐盟終於鼓起勇氣決定不再遷就英國了呢?一者英國這一次的要求已經觸碰到了歐盟的底線,連歐盟內部的移民也開始抵制,這是歐盟所不能容忍的;二者美國此時自己也麻煩不斷,孤立主義開始抬頭,所以歐盟不怕美國會過來找事。其實歐盟曾經與美國有過較量,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時候,除了英國大力支持以外,以德國、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大多強烈反對。這個時候歐盟實力正在上升,歐元區啟動不久,歐盟剛剛完成東擴破天荒地一次性吸納了10個成員國,歐盟自我感覺良好,所以大膽挑戰美國的權威,可惜當時美國實力更為強勁,態度也非常強硬,較量的結果就是最後德國、法國都不得不服軟,甚至被迫主動向阿富汗增兵以求緩和與美國趨冷的關係。不過現在形勢又不同了,美國國內特朗普為首的孤立主義正在盛行,這一派人對於英國脫歐漠不關心,所以歐盟抓住機會挺直腰桿對於英國不再退讓,果然就把英國這顆美國的棋子或者說特洛伊木馬給逼了出去。
這樣的結果對於美國當然是重大的打擊。一方面歐洲在今後處理與俄羅斯的關係時將會享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如此將會增加美國對抗俄羅斯的壓力,甚至可能破壞美歐對俄一致行動的形成;另一方面歐洲在一體化的進程中不再會受到強有力的內部反對,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統一派將會佔據絕對優勢,若歐洲走向統一和強大,對於美國的地位也是一種威脅。美國在大西洋方向上的防禦圈的第二環被自己最堅定的盟友英國親手打破,這樣的結局將會破壞二戰以後美國精心打造的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體系。
由於上百年孤懸海外不在世界政治中心,美國人形成了強烈的孤立主義傾向,很有點中國古代儒家所講的「有達則兼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心理。美國在一戰之後由於自己的意見不受主導國際體系的英國和法國重視,便又退回美洲,連自己倡導建立的國聯也不參加。二戰中一路高歌猛進之後就將觸角伸向全球,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以及現在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最終得不償失之後國內反對抗議聲不斷,所以又開始戰略收縮。尤其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最終不僅未能解決問題反而引出更多更複雜的問題讓美國人認識到自己的無力,原有的簡單設想遭遇現實的無情打擊。現在面對中國和歐盟乃至印度實力上升的事實,多極格局開始真正出現,世界政治開始去中心化,中東政局糜爛至無可收拾,再加上恐怖主義的滲透性越來越強,讓歐美國家防不勝防,不像冷戰時期,美國現在很難找到固定的對手,「亞太再平衡」其實就是想尋找一個單一的對手,實現自己力量的聚焦。但是現實情況是國際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美國人開始感覺有力無處使,或者乾脆就是有心無力,為了避免錯誤的對抗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又開始抬頭。就像在關掉燈光而變得黑暗的房屋中人們首先傾向於退回牆角一樣。由於恐怖主義的盛行以及世界多極化導致原有的世界秩序開始倒塌,世界這個屋子現在正在逐漸變得黯淡,對手可能出沒在任何地方,繼續站在房子中間開始變得越來越危險,人們都傾向於退向牆角。這就是為什麼不按常規出牌傾向於孤立主義的特朗普竟然出乎大批精英的意料獲得如此眾多的支持的重要原因。英國這一次的公投結果,對於美國人主導的世界秩序甚至是僅存的雄心壯志都造成了重大的打擊,可謂是雪上加霜。在這樣一種影響下,特朗普選舉獲勝的概率已經大為增加。美國再次回到孤立主義也不再是毫無意義的夢語。
美國人認為英國應該繼續留在歐盟發揮作用,英國人卻認為自己的任務差不多已經完成,再待下去快要被移民和難民吞沒了,更要緊的是國家主權也快要被歐盟吞沒。英國本來是美國對付俄羅斯的戰略中的一環,但是現在卻自斬臂膀。在烏克蘭危機中英國人就發現自己堅持對俄強硬立場在歐盟內已經成為了少數派,英國人對自己的定位是第二環,是後方,當然不願意直接與俄羅斯對抗,現在既然在烏克蘭等的影響下歐盟與俄羅斯的衝突註定不可避免,而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大陸主要國家對俄羅斯的態度又已經發生轉變,那麼及早撤出歐盟,也可以免去以後成為第一線與俄羅斯高烈度對抗的麻煩。這當然是一種典型的孤立主義,那麼英國人為什麼不顧大局,不管美國國內的情況和美國大佬們的擔心,如此堅定,就是不聽美國的多方勸阻呢?
投票脫歐的大部分英國人固然是為了移民和難民甚至恐怖主義威脅以及那一筆交給歐盟的會費的問題,但是要說那些脫歐運動的領導者不會算經濟賬,不懂得在經濟方面脫歐弊遠大於利,那就是低估了英國人的智商和這幾百年領導世界形成的政治敏感。表面看來這次公投是一場社會底層對於精英的勝利,實際上底層仍然不過是被部分精英利用、被煽動了而已。那些領導脫歐的精英們心裡到底在打著什麼算盤呢?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這兩年中國在國際上的一次露臉,那就是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當時英國是發達國家中最早遞交申請要求加入的。俗話說無利不起早,英國人當然也是看到了其中巨大的機遇,才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一杯羹。英國的這種行為實際上與美國和歐洲地區其它大國的意願是並不一致的,但是英國卻一意孤行,說明英國已經把賭注壓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身上,非常看好中國的前途。一直以來中國與英國打交道,尤其是經濟方面,更多是把英國當做進入歐洲統一市場的橋頭堡,中國與歐洲大陸包括德國和法國等的經濟聯繫更加密切,貿易量更大。英國想必是不滿足於僅僅成為中歐貿易的通道,而是想更大程度上成為目的地。英國脫離歐盟就能夠在對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貿易中享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反正留在歐盟內也總是讓德國和法國搶走風光,不如脫離歐盟的管制,自由而直接地與中國等新興國家進行貿易。當然英國脫離歐盟讓中國原來想通過英國進入歐洲市場的願望也落了空,從這個角度來講,英國和中國都會有一定的損失。在這個問題上,日本、中國香港包括李嘉誠等個人的損失原因相同。為什麼英國又悍然不顧國際上廣泛的投資者的警告,寧可承受一定的經濟損失也要退出歐盟呢?
我們再來看英國曾經的三環外交,第一環是英聯邦,第二環是與美國特殊關係,第三環是與歐洲的緊密聯繫。當初英國加入歐洲是因為前兩環都面臨削弱,現在英國卻主動削弱後兩環,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英國人認為加強第一環的時機已經到來,並且如果不削弱後兩環尤其是第三環,將無法加強第一環。這個時機體現在哪裡?英聯邦包括54個國家,主要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南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一定有影響力的國家,其餘國家相對較弱,無關大局。英國是否又開始格外重視起這些國家來了?答案是肯定的。2013年英女王簽署了首份闡述英聯邦核心價值觀的文件——《英聯邦憲章》,這被認為是英聯邦發展與革新曆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什麼英國又開始重新重視這曾經鬆散、沒有約束力的國家組織呢?因為這些國家裡面出現了能夠撬動世界格局的新情況。這些國家中近期能夠發生的對世界格局影響最大的事情是什麼?那就是印度的崛起。印度早前也很中國一樣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後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改革,比中國晚了一二十年。改革之後印度發展迅速,從去年開始,印度的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大國中排第一位,今年預計也是如此。如果印度的改革能夠持續下去,預計在將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都可以保持快速的經濟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印度將會形成巨大的市場,這一點對於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甚至中國等新興國家都會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英國如果留在歐盟內以歐盟成員國的身份與印度打交道,顯然不如以英聯邦中心國家身份來的便利。憑藉英聯邦的聯繫,英國在與印度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形成相對於德國、法國等歐盟軸心國家的獨特優勢,如果留在歐盟內,反而受到德國和法國等大陸國家的牽制,不能發揮出這種優勢。所以英國悍然脫歐,其實是想通過加強英聯邦內部的聯繫尤其是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的聯繫而獲益。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英國把賭注壓在了以印度為首的英聯邦內新興國家的身上。英國人在賭印度成為下一個美國。這也就是英國不顧眼前的經濟利益的底氣。為了這種期待,英國寧可儘早退出歐盟,以免日後泥足深陷,難以自拔。英國在現在歐盟處於艱難時刻的時候選擇離開,必然被視為背叛者而難以獲得歐盟內部其它成員的寬恕,所以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都不存在再度返回歐盟的可能性。這樣一次選擇,對於英國的命運來說,這可謂是一場世紀豪賭。到底英國能否成功,我們拭目以待。不過從印度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英國人的算盤可能的確打得不錯。
英國人在政治上的主要考慮是,如果隨著歐盟一體化的進程,英國最終湮沒在歐盟的大海里,成為服從布魯塞爾領導的一個地方政府,那麼不僅美英特殊關係將會因為華盛頓直接聯繫布魯塞爾而化為烏有,而且英國也將很難繼續作為中心國家領導英聯邦。而這兩層關係,都是英國非常珍視甚至是為立國之基礎的。沒有了這兩層關係,英國很難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扮演大國的角色,何況加深融入歐洲,本身就淡化了英國的國家屬性和主權。這對於領導世界幾個世紀的大英帝國的後裔們來說是絕對難以容忍的,所以英國寧可退出歐盟,也不願意失去與美國和英聯邦的緊密聯繫。在歐盟變得強大之際,英國脫歐之後可以繼續作為美歐之間的平衡力量,從中漁翁得利。而且英國現在在公投結果出來之後故意拖延,一方面是脫歐在短期內將會給英國自身帶來比較大的衝擊,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給歐盟增加不確定因素,想要渾水摸魚,最好在自己離開的時候也帶幾個小弟走,算是再為美國做一次貢獻。
不管英國怎麼打算,作為被拋棄者,歐盟其他國家還是反應比較激烈。德國還算是比較溫和。法國和義大利在英國公投之前就鄭重地警告英國,法國一名內閣部長甚至宣稱如果英國投票脫離歐盟,那麼英國就會變成無足輕重的小島。為什麼法國人會對英國脫離歐盟反應如此激烈呢?一方面英國脫歐在短期內看來是對法國倡導的歐洲一體化地重大打擊,另一方面我們之前已經說過法國允許英國加入歐共體就是為了均衡強大的德國的勢力,在英國離開後,法國將會勢單力孤,即使聯合義大利和西班牙,也無法抗衡德國以及常常團結在德國周圍的北歐國家的影響。從此以後,在歐盟內部,自從希臘危機以來形成的德國中心地位將會得到加強,法國將會更多地屈服於德國強大的經濟影響力,德國和法國互相借重的平衡將會發生反轉。在對外政策中,以往是法國自擁政治大國地位,藉助德國的經濟實力,對外發揮地緣政治影響。以後則是德國依靠經濟大國的實力,藉助法國的政治地位,對外發揮實力和影響。而這一點,對於法國甚至義大利、西班牙,在心理上都是比較難以接受的。所以這些國家都表示了遺憾、失望甚至悲傷的情緒。
不少人認為俄羅斯在此次事件中是局外的贏家。因為歐盟縮小了,實力減弱了,以後在與俄羅斯打交道時將不會再對抗意味十足,而是更多妥協與讓步。但這只是短期內的影響,從長期來看,英國退出以後,歐盟內部將會加強團結,剩下的歐盟仍然很強大,所以俄羅斯也不會有可趁之機。俄羅斯在這次事件中從長遠角度來看並沒有直接的利益。
日本和韓國作為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助手,則擔心英國退出歐盟打破美國在大西洋上的戰略圈以後,會造成美國承諾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無法有效實施,另外也擔心英國公投會助長美國的孤立主義,所以日本和韓國表達了一定的擔憂。從經濟層面上講,日本和中國一樣,此前預想的通過英國進入歐盟市場的願望也落了空,因而承受了一定的前期投入戰略布局的損失。
至於中國,短期內也難以看出此事件的直接影響。英國與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合作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但是英國本身對於中國經濟的意義可能會略有下降。
歐盟是否會因此出現衰退
眾所周知,歐盟在英國脫歐事件中是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與影響的。近年來歐盟接連遇到希臘債務危機並演化為歐元區危機、烏克蘭危機、恐怖主義襲擊與難民危機這一連串的困難與麻煩,導致歐盟內外對於歐盟前途的悲觀情緒普遍滋長蔓延,現在英國在歐盟的艱難時刻選擇脫歐,會不會如同外界部分人士預測的那樣,將會成為壓垮歐盟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歐盟造成致命打擊,甚至導致歐盟因此而分崩離析呢?恰恰相反,這些危機包括英國脫歐不但不會削弱歐盟,反而會使歐盟變得更為強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歐盟的一體化不會受到影響,以後反而會加速進行。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經濟體,在英國脫離之前,內部有英法德意西荷等多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其中英國和法國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以及擁核大國,強強聯合,卻不能發揮出與美國等齊的政治影響力,原因就在於美國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歐洲在政治上還遠遠不能算是統一,所謂的聯合還停留在比較表面化的層次。歐盟越是走向一體化,就越能夠加強並且發揮出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治影響力。所以歐盟走向強大的關鍵就在於加速一體化進程。歐盟近幾次遇到的危機及其解決過程也反覆驗證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歐盟內部緊密團結加強統一就能夠解決危機,反之則會困難重重。
歐洲曾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領導世界,後來被兩次大戰徹底摧毀,最壞的情況下歐洲淪落為美蘇刀俎之間的魚肉。痛定思痛,歐洲人決定走向聯合的道路。痛苦越深,反思越深刻,這一條道路的堅定程度,比之當年德意志呼喚統一,亦是不遑多讓。所以歐洲的統一這一大的趨勢,不會因為個別國家的退出而發生動搖。而英國因為沒有過歐洲大陸的這種慘痛的經歷以及隨時成為戰場面臨毀滅的威脅,本來就一直對歐洲表示懷疑,又憑著自己的大國優越感不願意與歐洲大陸攪合在一起。英國這樣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和擁核大國的離開確實會在短期內造成歐盟政治影響力的顯著降低,但是這樣一個三心二意的盟友,實力越強,對於歐盟的一體化進程的阻撓作用就越大,越不利於歐盟走向統一。英國留在歐盟內,只會不停地破壞歐洲的一體化,現在清除了這個強有力的破壞分子,反而能夠加強歐洲內部的團結。其實歐盟內部其它成員國早就已經對英國不停地要求特殊待遇破壞歐洲的統一原則感到十分不滿,所以才會出現公投結果宣布之後,歐盟領導人立刻聯合敦促英國儘快啟動退歐程序的現象。大家對於英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以及英國在歐盟內部私下裡搞的小動作也並非不了解,現在英國自己主動要求退出,大家還樂得清靜。少了害群之馬,整體的團結反而能夠加強。而歐洲大陸其它多個國家相繼出現的退歐呼聲都很難說是主流,不會形成真正的政治決斷。
歐洲走向統一的天然有利條件就是歐洲人文化習俗相近,更重要的是存在共同的宗教信仰,近來天主教與東正教的逐漸共融,以及與新教的加強溝通和解,更是加強了宗教信仰的統一,增加了向心力。歐洲有沒有可能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合眾國,就如同最初打造歐洲共同體的人們所設想的那樣?當然有可能。「民族」和「民族國家」這兩個概念本來就是歐洲三十年戰爭最後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形成的,最早在歐洲誕生,也可能最早在歐洲消解。歐盟本身就是逐漸消解民族和國家的產物。當然,歐洲統一最大的障礙應該還是語言的多樣化,多種語言造成大家相互之間的隔離。歐洲有沒有可能最終出現一種統一的標準的語言?這種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曾經拉丁語和法語都在整個歐洲廣泛流行。對這些曾經的通用語加以改造或者吸收現在歐洲多種語言的特點重新創造一種新的語言作為標準語言,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如果這一點能夠解決,歐洲的統一會大大加速。
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也與外部威脅有著莫大關係,在冷戰時期,蘇聯威脅歐洲,所以歐洲通過結為聯盟加強合力,現在俄羅斯雖然實力衰落,但是雄心不減,烏克蘭危機就給歐盟各國又上了生動的一課。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烏克蘭等靠近俄羅斯的國家,對於歐盟的向心力都會加強,在他們的擠壓下,歐盟內部會團結得更加緊密。中國等新興大國的崛起也會對歐盟造成一定的刺激。作為曾經的世界領導者,歐洲本身的雄心並未消退,只是一直隱藏在現實的外衣下。在當前新興國家普遍崛起的新形勢下,歐洲要想恢復超級大國的影響力——這一點正是德國和法國等曾經的世界一流大國所夢寐以求的,就必須走向聯合的道路。而且歐盟加強團結以及政治上的合作也是應對希臘危機等金融方面的挑戰的現實要求。
其次,歐盟在科技與教育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梯隊。中國的科技研發和教育水平在快速迎頭趕上,但是與傳統的科技強國美、日、歐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歐盟尤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大科學裝置比如已經做出大量成果的設在瑞士和法國交界處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現在正在建設的位於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等領域領先世界,在天文學、生物學、醫學等等基礎科學領域也都是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即使英國退出,歐盟的科技研究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相反英國的科研可能受到比較大的衝擊。而且歐盟持續加大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可以預料,在今後較長時間內,歐盟仍然將是世界範圍內科技領域的重要領導者。
再次,歐盟的產業發展水平比較高,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很大的比較優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歐盟國家能夠從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崛起的過程中通過合作分享到很大的發展紅利。
而且歐盟內部人口眾多,市場巨大,經濟發展水平多樣化,後發國家新形成的市場能夠助推歐盟整體的經濟增長。雖然近期歐盟內部多個國家出現經濟危機,但是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如果這些國家能夠持續改革,並且釋放出改革紅利,將會促進歐盟整體經濟的持續增長。
最後,烏克蘭和土耳其等有較大地區影響力的歐盟外圍國家申請加入歐盟,對於歐盟擴大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形成比較大的助力。當然,機遇中也帶著很大的風險和挑戰,烏克蘭與俄羅斯不可避免的衝突與互相敵視,怎樣在歐盟協助下加以妥善解決,土耳其帶來的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信仰衝突問題,以及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敘利亞難民等問題,怎樣從根源上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都考驗著歐盟領導人處理棘手難題的能力與水平。如果能夠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則吸收這兩個國家入盟將會帶來歐盟實力的再一次顯著增長。
綜合這些考慮,歐盟並不懼怕英國的脫離,所以才有自信在得到英國公投的結果之後立刻表示不會為挽留英國做出任何舉動,並且敦促英國儘快離開。至於英國自身到底利弊如何,就看英國人民處理問題的智慧了。
德國是英國脫歐的最大贏家
歐盟從長期來看應該是英國脫歐的受益者,但是短期內肯定會受到不小的衝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時對待英國脫歐態度強硬,敦促英國儘快行動,不要只是嘴上說說。而私下裡不少國家都表達了遺憾和失望的情緒。義大利總理甚至說這是一個悲傷的時刻。只有德國表現較為淡定。在大家敦促英國儘快離開的時候德國總理還表示不用太著急。為什麼德國能夠淡定?其實德國人的內心裡是喜悅的,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因為德國才是這一場混亂的最大贏家。
二戰結束以後,德國成為一片廢墟,並且在戰勝國的主導下一分為二。為了鞏固歐洲防範蘇聯,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對西歐進行大規模經濟援助,有此助力,西德再次崛起。但是作為曾經的戰爭發動者和戰敗國,在戰後由美蘇等戰勝國主導的新的世界秩序裡面,德國的命運和空間已經被預先設定。即使經濟實力逐漸強大,德國從來都是韜光養晦,跟在法國身後,不主動發揮政治影響力。與美國的關係也是一直強調跟隨與協調。無論是北約還是歐共體的形成,德國都不是主導者而是重要參與者。直到冷戰結束,兩德統一,歐盟形成,歐元啟動,歐洲實力大為增長,國際觀察家普遍開始把歐洲作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一極。這個時候德國才開始與美國出現不一致,最明顯就表現在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德國聯合法國等歐洲國家一致表示反對。但是現實證明脫離美國走向完全獨自自主現在還是不是時機,所以後來德法又通過多種方式主動緩和與美國的關係。
近年來美國深陷多重危機,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得不償失,恐怖主義在全球蔓延,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復甦乏力,加之中、印等新興國家崛起導致國際政治格局的轉變,俄羅斯加強與美歐對抗,種種問題讓美國疲於應對。歐洲開始抓住機遇趁勢擴大外交政策中的獨立自主,並且削弱排擠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希臘債務危機以及後續演變的歐元區危機中德國由於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堅定的救助立場,逐漸成為整個歐盟的主心骨,連法國也開始不得不表示贊同甚至是順服。烏克蘭危機中德國聯合法國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四國閉門磋商,最終拿出了令人大體滿意的解決方案。德國開始成為歐洲的領導力量,不僅在事實上,而且在表達上也更加自信,德國開始自覺接受並且適應自己的領導角色,由於選擇的時機恰當,這一點並沒有受到曾經害怕德國強大的周邊國家反對,而是收穫了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美俄的贊同。
在德國再度成為領導者的過程中,英國人心裡是並不好受的,簡單地說就是「羨慕嫉妒恨」。英國本來就是法國拉來助拳、美國塞去攪局的,除了加強防務對抗蘇聯以及後續的俄羅斯這一共同的目標以外,英國在歐盟其它所有政治經濟重大事項上幾乎都是反對派。英國拒絕加入申根協定;拒絕加入歐元區;在美國出兵伊拉克時緊緊跟隨美國而與德法大相徑庭;希臘債務危機時不願增加出資、不顧德法強烈抗議而反對加大救助希臘力度,當時德法與英國矛盾激化到了頂點,法國總統薩科齊甚至怒斥英國首相「你們不過是一群小島上的島民,大陸上的事情你們懂什麼」,引發歐盟內部激烈紛爭;債務危機擴大化成為歐元區危機時,歐盟要求加強對於英國金融業的監管也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反彈,英國認為這是對其主權的干涉,後來不得不作罷;烏克蘭危機時英國又緊隨美國要求嚴厲制裁俄羅斯加大對抗力度,不顧德法切身利益和意願,德法大力斡旋取得成果時又冷嘲熱諷;現在歐盟面臨敘利亞難民危機要求在歐盟內部分配難民名額竟然直接導致英國威脅退歐。可以說英國在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中一直就是以攪局者的身份存在。
隨著德國的領導地位得到確立和加強,原來的德法軸心逐漸演變成德國中心,一向對此表示反對、並不希望歐陸出現佔據絕對優勢的強權的英國在無奈之下選擇退出歐盟。英國這個攪局者的退出對於德國加強在歐盟中的中心地位是十分有利的。
德國有著領導歐洲大陸的傳統。自從日耳曼部落衝垮西羅馬帝國,日耳曼人在西歐就作為征服者而居於主導地位。他們向西征服了高盧,向北征服了北歐,其中的一支央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了英格蘭。後來在公元962年以日耳曼人為主體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被認為是德意志民族形成的開始。是以後來神聖羅馬帝國又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此後幾百年間神聖羅馬帝國一直是西歐最強大的力量,帝國君主是西歐唯一的皇帝,也是羅馬的監護人和天主教世界的保護者以及世俗最高統治者。這段時期內德國商人還曾組建強大的經濟聯盟「漢薩同盟」,在歐洲大陸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後來北歐、英國以及法國相繼崛起,不停地衝擊帝國,並且為了自己的利益扶植帝國內部的諸侯反對皇帝,標誌性事件就是歐洲宗教改革之後信奉天主教的皇帝與信奉新教的諸侯開戰,北歐的丹麥、瑞典,西歐的英國、法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跑來參戰,這些國家共同的利益就是削弱帝國皇帝的權威,結果在德意志的領土上打了三十年,消滅了帝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最後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標誌著民族國家的誕生和崛起。皇帝的權威更加被削弱了,帝國也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再也無力抵擋新興的法國和英國等大國的攻勢。拿破崙興起之後在1806年直接取締了神聖羅馬帝國,從此第一帝國就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拿破崙戰爭對於德意志民族是極大的刺激,民族主義開始興起,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要求統一,最後終於在強盛起來的普魯士的領導下接連打敗丹麥、奧地利以及法國,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成立了新的強大的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此過程中俾斯麥因為做出了艱苦卓絕的貢獻而成為舉世聞名的德意志英雄和巨人。第二帝國時期是德意志民族在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期,科學、教育、工業、文化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科學文化巨人與商業巨子不斷湧現,德國也成為世界各國眼中文明的高峰。
好景不長,第二帝國捲入與英法的矛盾和衝突之中,薩拉熱窩的槍聲拉開了歐洲沒落的序幕。一戰過後,戰勝國施加的苛刻的懲罰再加上突然爆發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德國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納粹乘勢崛起,建立第三帝國。為了仇恨和生存空間,納粹德國再次發動大戰,最終在全球反法西斯勢力的反擊下再次失敗。大戰期間以及之後戰敗被懲罰的這一段時期是德意志民族歷史上的黑暗時期。這一段時期的影響直到現在還沒能完全消除。德意志民族的非理性行為以及由此犯下的暴行將會永遠被世人銘記。
1945年無條件投降之後很長的時期內德國都不是一個正常國家,甚至直到1955年德國都不是一個享有主權的國家。德國人和全世界受到德國傷害的人用了很長時間,花了很大心血才逐漸淡忘過去,達成和解。兩德統一之後德國在政治上才越來越表現得像一個正常國家。恢復自信之後,抬眼一看,世界已是大不相同。蘇聯解體,但是俄羅斯軍事力量仍然強大。日本迅速崛起,成為國際力量的重要一極。美國藉助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再度恢復在世界上的強勢主導地位,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結束了,但是歐洲也是真的沒落了。要想恢復歐洲在國際上的傳統優勢地位,就必須加強歐洲的聯合,讓歐洲的各個國家形成一股合力。這就是英法德當初繼續深化歐洲一體化、將歐共體升級成為歐盟的原因。後來三家在歐盟內部不停地縱橫捭闔,最終確立了德國的核心領導地位。現在德國促進歐盟一體化向著打造歐洲合眾國的道路上前進,讓人很自然地想起普魯士統一北德意志打造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過程。雖然德國現在在歐盟內部佔據的優勢並不像當初普魯士在北德意志內那麼明顯,但是英國的退出卻與奧地利被排斥一脈相承,只不過英國是主動選擇退出,而奧地利則是被排擠出去。
難道德意志第四帝國即將崛起?綜合來看,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歐洲的德國還是德國的歐洲?這個問題早已經深深印在歐洲人的腦海。近年來歐盟遇到的幾次危機已經加強了德國的領導地位,德國在歐洲的進一步一體化的過程中是否將會扮演更加強勢的角色?答案是傾向於肯定的。歐洲遇到的危機,只要能夠加強團結和統一,一般都能夠予以解決。而加強統一,則勢必加強德國的領導地位。國際形勢對於德國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美國雖然將重點轉向亞太區域,但是歐洲作為美國傳統的勢力範圍,在與俄羅斯的戰略競爭中也是不容忽視。如此美國將會加強與歐洲的合作,在歐盟沒有英國、美國這隻雄鷹被折斷翅膀的時代,美國人將會加強與德國的合作交流與溝通。歐盟國家傳統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也讓德國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此次德國高調接收敘利亞難民,就可謂是一石二鳥,既逼走英國,又顯示了自己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讓自己成為解決國際重大問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從而使各方不得不加以依靠。如此不僅對於德國的國際形象是極大的提升,對於德國的國際地位的提高也大有幫助。長此以往,德國謀求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也不是沒有獲得的可能。而德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於整合歐洲也是更大的助力。
德國在經濟方面也是充滿雄心壯志。這幾年德國提出的「工業4.0」給全球觀察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融危機以後,美國政府針對製造業外流、產業空心化的現象提出了製造業遷回本土的戰略。中國憑藉製造業的強勢在國際經濟一片低迷的時候一枝獨秀,並且開始轉型升級嘗試向上游攀升。作為傳統的製造業強國,德國如何向上游應對美國製造業回歸強勢,向下游應對中國製造業升級換代搶佔市場份額?德國人勇敢迎接挑戰,把握機遇,提出了以信息化的智能工廠為核心的「工業4.0」概念,一時間在全球掀起跟進學習的熱潮。
「工業4.0」能否在未來對德國經濟做出顯著貢獻?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看「工業4.0」到底是怎麼回事。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18世紀在英國誕生、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此蒸汽動力取代人力;19世紀後期在德國和美國誕生、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從此電力取代蒸汽動力;20世紀中葉開始的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德國人認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風口已經到來,核心就是生產以及物流過程的智能化。通過感測器採集並分析生產車間的各種信息,向消費者反饋,得到指令後再由機器人進行生產。由此可以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定製,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並且不同生產線之間可以通過快速重組、動態協同來創造產品,這既可以減少產品投放時間,還能增加市場份額,同時還能夠分擔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設備投資費用等,減少經營風險。另一方面製造企業還能夠將採集到的各種信息集成與共享,從而發現更有價值的信息,開拓更多的、新的商業機會。生產過程的信息化與智能化是「工業4.0」對以往的工業生產過程最大的顛覆,如此將會提高德國產品與客戶需求的契合度,實現產品價值的提升,從而使德國的製造業進一步走向生態鏈的頂端,鞏固德國的製造業強國地位。
此外,對於德國來說生產過程的全自動化是更有意義的,相比於中、美、印等經濟大國,德國的人口數量較少是一個明顯的劣勢,智能工廠、機器人的興起可以大量減少人工,並且機器人相對於人工精確度更高,有助於提高產品質量,對於德國和日本等佔據製造業頂端的國家來說,將會大大加強自身的實力。隨著機器人成本降低,中國、東南亞等處於製造業產業鏈中下游國家的人工成本優勢將化為烏有,中國必須提早應對,加速產業升級,才能免於受到來自製造業頂端自上而下的衝擊。在機器人全面興起抵消德國人口較少並且還在進一步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前,德國可以整合利用歐盟內部大量的高素質人群,以及來自土耳其等國家的高素質移民。甚至這一次的敘利亞難民危機對於德國的人口形勢也是一種資源,經過幾年的考察之後,德國可以選擇留下那些願意融入德國並且具有較強學習能力或者本身已有較高素質的人群,來對德國短缺的勞動力加以補充。當科技發展到這個水平的時候,人口數量或許將會不再成為決定國家實力乃至潛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德國距離其一直以來的政治大國的夢想也會更近一步。。
很久以後,當大家回頭再看的時候,或許就會發現,今天正在發生的這一幕,其實不叫「大英帝國的沒落」,而是叫做「第四帝國的崛起」。
結語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除印度等少數國家經濟開始發力以外,全球基本面上,歐美日經濟復甦乏力,中國經濟增速也相應放緩。非洲和拉美的部分國家則重新陷入危機。歐元區債務危機尚未完全解決,敘利亞難民危機又對歐洲造成巨大衝擊。中東亂局頻現,恐怖主義襲擊在全球此起彼伏,讓各國防不勝防。世界就像一個封閉的屋子,光線逐漸暗下來,對手從各個方向和角落出擊,原來站在中間的美國英國想要退回牆角,而另一邊原來站在稍微邊緣的德法則拉動一幫小弟嘗試走向中心,並且手拉手圍成防禦圈抵禦可能來自各個方向的威脅。英國脫歐對於全球政治格局影響深遠,或許是美歐實力對比開始發生逆轉的起點。中國需要認真研判,才能認清形勢,抓住機遇,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大國的崛起。
推薦閱讀:
※英國脫歐是好是壞?
※英國補給船春潮服役了嗎?
※脫歐(Brexit)後續——總結實用信息
※英國脫歐有什麼壞處?
TAG:英國脫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