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Blackboard和Quality Matters 看美國大學網路課程設計

大約在2004年,筆者和另一位從事網路平台和課件設計的同事一起寫了一篇博文一從WebCT看美國的網路教學設計。在那篇博文中我們簡要介紹的幾個網路課程的特徵包括明確的導航,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媒體的選擇,互動交流的手段以及學習評價。

時光荏苒,一轉眼十年過去了,美國高校的網路課程設計是否又有新的發展,其走向又如何呢?本文再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以質量要素(Quality Matters)為指導,利用學習管理系統(例如 Moodle, Canvas 或Blackboard)為工具的網路課程的基本結構和學習活動特徵,旨在給廣大的網路教師和課程設計者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和實踐性的經驗,以開闊高校網路課程設計者和教學設計與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視野和思路。

關鍵詞:網路課程,教學設計,質量要素

隨著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特別是Web2.0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推廣應用,網路教育也以井噴的速度在不斷的擴展。在美國,網路教育以其跨越時空的特性很受高校管理者和學生的青睞,特別是受那些有工作的或是不便到校園上課的成年學生的歡迎。據2013年Allen & Seaman (2013)的一項調研顯示,2011年秋季學期有760萬學生至少選修了一門網上課程。[1]選修網路課程的學生數將有所增加。進一步提高網路教學的質量和對網路教學進行有效的評估是擺在我們面前重要的課題。

一、網路課程的定義

一般認為,80%以上的教學和學習任務是通過網路來實施便可稱為網路課程。這也是我們以下所討論的網路課程所用的標準。[2]

二、質量要素(Quality Matters)

質量要素(Quality Matters), 以下簡稱QM,是高校從事網路教育的教師根據近年來有關網路教學設計的科研成果所開發的評價網路課程設計的標準。這一標準包括八大部分,課程簡介,學習目標,學習評價,教學內容,學習活動,技術手段,學習支持,信息無障礙化及可用性。[3]

三、網路教學(學習)管理系統

網路教學(學習)管理系統是指網路課程的開發系統、教學支持系統、學習管理系統以及教學管理系統。目前這一糸統又增加了為學生提供網上交流的社交糸統和用於學習成果展示的自我展示糸統。這個糸統/平台的優劣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關糸到高校網路教育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目前在北美各高校廣泛使用的網路教學(學習)管理系統是Blackboard, Moodle, Canvas, E-College 等系統。以上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筆者使用Blackboard Learn進行課程開發多年,對該系統有較深的了解。所以本文以Blackboard為例,對網課程的基本結構與設計加以說明。

四、網路課程的結構

(一) 課程介紹

學生進入網路課程後,應該很明確地了解課程的目的和結構,以便順利地開始學習。「從這裡開始(學習引導)」、「學習大綱(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應出現在主頁的顯要為置。這有利於學生在課程內找到他們所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從而順利開展學習活動。這一部分還應告訴學生首先應該完成的任務,例如閱讀學習大綱,熟悉課程結構,進行自我介紹等等。

(二)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指學生在完成一門課程或一個學習單元後能夠達到的能力,比如說使用網頁開發工具製作動態網站丶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學習目標是教師設計課程的基礎。制定可評定的學習目標之後,教師才能根據這些目標來選擇教材、設計講義、設計學習活動、選擇技術手段幫助學生完成學習活動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根據這些學習目標教師可以設計學生測試評估材料來檢查學習狀況。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目標能使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前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有針對性地學習,構建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有效地準備考試。學習目標應該是可評估和測試的,不能籠統地說,「學生將學到......,」「學生將了解......」。因為這種籠統的學習目標是很難測量和評估的。

(三)教學材料和學習活動

教學材料和學習活動可以以學習單元的形式呈現。這一部分是網路課程的主體。教學設計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習目標將課程分成若干單元來完成設計任務。學生可以根據每個單元的目標、內容及進度來完成學習任務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這一部分可以根據加涅(Gagne, R.M.)的九段教學模式來設計。[4]設計時應考慮的九個步驟,請參考前面的博文。

(四)測試以及測試的種類

測試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的一環。通過測試才能得知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得知教學是否成效。測試的種類很多,但採用什麼的測試必須根據學習目標來自設計。在設計測試的時候一定要把要求寫得簡潔明了。學生可以根據測試要求來完成測試項目。

五、學習活動設計的理論依據

理論是從實踐中產生,也可以用來指導實踐。教師在設計時可以參考有關學習活動的理論或模型,比如Engagement theory, motivation theory,iCARE。

(一) 動機理論ARCS-V Model

倘若一個人想實現一個目標的動機十分強烈的話,阻止該人堅持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很小(Keller, 2010). [5] 所以我們在設計學習活動時一定要把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容入設計的活動之中。Keller 所描述的設計模式包括以下幾個特點:引起注意, 提高相關性,增強信心,增加滿意度,以及意志的保持。

(二)專註式學習理論Engagement Theory

專註式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積极參与能夠調動大腦皮層的認知能力的學習活動,比如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進行決策的和評估類的學習活動。同時學生的內在動機也由於參與此類學習活動而得到激發(Shneiderman, 1994; Kearlsey 1999)。

專註式學習活動有三個部分--關聯(relate), 創造(create), 和貢獻(donate). [6]關聯是指學習活動的團隊性,即學習活動強調團隊協作,來煅練學生的交流丶計劃丶管理、協調和社交能力。創造是指學習活動是一個創造性的有目的的活動。學生需要確定所要完成的項目並且使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來創造性完成項目。貢獻是指完成學習活動的同時能夠幫助他人或造福社區。也就是說學習與實際相結合。根據這一理論設計的網路學習活動會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學生能專註與學習活動。從而達到予期的學習目標。

(三)iCARE 模式

按照這個模式設計的學習活動有以下幾個特徵:互動性, 協作性,模擬/真實性,反思性(You et al, 2013)。[7] 這幾種活動必須通過簡單易用的網路工具來實現。互動性是指學習活動必須調動學生與內容,與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協作性是指學生通過與他人協作完成對知識的理解來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實性是指學習活動必須是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反思性是指學生通過反思性的學習活動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同時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所反思從而提高將來的學習效率。

六、實現學習活動的技術手段

技術是工具不是目的。技術的選擇要根據學習目標來確定。首先技術必須能夠有助於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其次學生能夠擁有並使用這些技術。幫助學生在學習前了解並熟練使用這些技術也十分重要。

(一)網路日記:記錄目己學習心得的最佳工具。

(二)網路博客:也是記錄目己學習心得的最佳工具。同時也便於他人給自己的學習日誌提供反饋意見。

(三)網路討論組:是能夠很好提高學習互動的工具之一。一個良好的小組討論包括有意義的並且發人深省的問題和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評價方法和標準。

(四)網路維基:網路維基特別實用於小組學習項目,比如說專題報告寫作。

(五)網路會議:網路會議工具越來越多而且很多工具都是免費的。學生只要註冊一個帳戶便可以使用。比如谷哥hangout, Skype, FaceTime, WeChat等等。網路會議視頻糸統可以用於開課時的課程介紹,小組學習協作與報告,個別輔導,考前複習等等。

以上的技術手段可以將學生想法、觀點等學習過程和結果通過文字、音頻、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

七、結束語

在美國,網路教育的發展己有三十幾個春秋了。網路教學不但在高等教育中的效果十分明顯,而且己向初中等教育和職業培訓練領域內發展。再者,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成形,能夠滿足學生的網上學習需求。網路教育人應集中精力進行網路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網路資源的開發與評價,教師網上授課技能的培訓,以及網路課程設計與教學的評估。

八、參考資料

1. Allen & Seaman(2013). Changing the course. onlinelearningsurvey.com

2. Allen & Seaman (2013). Changing the course. onlinelearningsurvey.com

3. Quality Matters.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

4. Gagne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mindtools.com/pages/art

5. Keller (2010).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6. Kearsley (1999). home.sprynet.com/~gkear

7. You (2013). Integrating iCARE design

Source: toledochinese.org/peopl


推薦閱讀:

TAG: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