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個概念,讓自學效率翻倍
這是一張關於知識與經驗的示意圖。
不少人看過此圖,但該圖僅呈現了知識與經驗的關係,對於學習還沒有太多指導意義。今天談談學習科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組塊(chunk)。
當你接觸到一個新知識(例如「遞弱代償原理」),這個新概念在你頭腦中呈現的狀態就像這樣。
組塊化(chunking),能讓我們將頭腦中的信息組塊,按照有意義的方式形成一個邏輯性、概念性的視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新知識,讓其呈現成這樣。
當這個新知識經過理解、練習後,它就會形成一個新組塊,存入我們的長期記憶,參與到下一次的組塊化中。
例如,書架上取書這一個動作,就包含了很多組塊:識別目標,確定位置,取書時用手抓住書脊,控制抓的力度,取出的路徑。每一個步驟都是一個小組塊(mini-chunk),而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些小組塊已經形成了一個大組塊,所以成年人只會用取書這一個組塊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多個小組塊。
相較之下,對於一個2歲的小孩子,完成取書這個動作就必須掌握其中的小組塊。每取一次書,他都必須按順序思考每一個組塊,一個組塊使用完,再思考下一個組塊如何運用。
那麼,組塊是怎樣被大腦運用的呢?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我在之前的文章《不明白大腦如何運作,自學是無效的》已經提到,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當前正在意識、思考的區域,比如你正在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信息以及你正在思考的內容,都在你的工作記憶中。
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早期的研究認為其容量為7個有意義的組塊(Miller,1956),而最新的研究得出結論為4個(Cowan,2001)。工作記憶位於大腦的前額皮質。
我們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組塊放入到工作記憶,利用這些組塊來處理問題。由於容量有限,我們放入的組塊只能有4個,如下圖。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進程。
你的工作記憶是一個章魚,它只有四個角,當你處理問題時,它就會從長期記憶中抓取組塊放到自己的肚子里。
以上文提到的取書為例,對於成年人來說,取書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個組塊,所以他們取書時,工作記憶中只需要放入一個組塊即可。而對於2歲的兒童來說,這個過程就很困難了,他們需要同時提取四個組塊放入工作記憶,每完成一步,就撤掉一個組塊,再放入下一個組塊,直到完成取書的工作。
所以,一次高強度的學習,通常會讓你產生認知力竭的感覺,也就是認知過載,需要動用的組塊容量超過了工作記憶。而日常學習,能收穫適量的認知力竭,是衡量學習有效性的標誌之一。
我寫這篇文章,就是幫助自己去chunking一個小知識點(mini-chunk),而自學這個話題至少能寫上萬字。但現在就去寫,就像小孩子學習如何取書,在沒有熟練mini-chunk時去做一個big-chunk是極其困難的。
在學校教育中,優秀的老師按照這個原理規劃教學,學生跟著課堂按部就班地學習,能系統地建立知識體系。而脫離學校進入社會後,由於缺乏這樣的引導,大部分人的學習都是盲人摸象,以讀書來說,就有兩種情況:把該學習的書當作娛樂消遣,把讀娛樂消遣的書誤當作學習。沒按照組塊的原理規劃學習,這樣微弱劣勢的長期積累,使得很多人僅有碎片化的知識,而沒有知識體系。
明白組塊這個概念,對於自學者來說極其重要。
推薦閱讀:
※極速搭建你的個人博客(一)
※大學裡,如何保持自學能力
※「意志」不夠,學習動力不足的根源
※自學到底有用沒用
TAG: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