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看懂UE現狀

做UE的小夥伴經常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朋友親戚或者一塊聚會的小夥伴同學,當有人問到工作時,不知道如何解釋。不是同行,機智的回答互聯網,同行就開始解釋,但是經常解釋一通對方也雲里霧裡的。那為什麼不管同行或者其它行業的小夥伴們很多人都不懂UE是幹嘛的呢?我們先來看一下UE的定義

UE的定義

User Experience,中文叫做 用戶體驗。 縮寫為UE,或者UX。 國外習慣稱為UX,國內習慣稱為UE。

這是百科的名詞釋義,但這樣看依舊不知其所以然。我的建議呢,如果是在給其它人解釋的時候,別說UE。說用戶體驗就好。那什麼是用戶體驗?怎麼去闡述用戶體驗呢?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來解釋。

我們去超市買水果、蔬菜、飲料,結賬時要了一個大的購物袋,拎回家過程會發現一個問題:勒手! 沒錯,由於太重塑料袋擠成了一跳繩似得,不用多長時間手就勒的麻了。針對這人情況,有人發明了一個拉環。類似這種。

加上這個以後再去超市購物,就不怕拎的手疼手麻了。這就是用戶體驗,當你去使用去感受一件事物的時候,心理會產生一種評判標準。 讓你手捧著,懷抱著從超市買的雜七雜八回家,你肯定覺得這體糟糕極了,而如果給你個購物袋把東西放到裡面你會感覺方便很多,但是不好用!勒手!再給你拉鉤,你會覺得太贊了,不勒手了,但是沉!拎著5斤東西走20分鐘,多累。 這時候如果再給你個購物車……哇咔咔,這簡直比用懷抱著爽太多了。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個體驗的晉級過程

套用這個場景,如果需求是顧客把商品帶回家,那麼用戶體驗就是為顧客提供良好的攜帶方式。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做互聯網的好多人也不知道什麼是UE呢?

1、行業人員專業知識參差不齊。 太多半路出家的人。他們可能以前是做銷售的,賣保險的,做平面的,做財務的,做編輯的……等等。轉行做了PM ,做了UI,做了項目經理,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自己也不看書,培訓機構他們也懶得去。搖身一變,踏入互聯網圈。總之對互聯網領域只憑一槍熱血就扎進來了,但是卻不夠充實,所以導致認知不足。

2、所處公司環境受限。 小公司、小團隊,人員結構並不完善,一人當兩人用。崗位分工並不夠精細。老闆不是圈內人,有錢任性,就插足互聯網,崗位分工混亂。這種情況包括老闆、員工,可能也知道UE的存在,但是確實不知道是幹嘛的,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但是不明其意,不知其責。

前面解釋了什麼是UE,也就是什麼是用戶體驗,那麼涉及到互聯網公司崗位定義與崗位職責,到底什麼才是UE呢? 好多公司招聘的時候直接說我們招聘UE,而在崗人員往往給自己的頭銜也說UE。但是細心的話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大公司不管是招聘還是在職人員,他們的頭銜都是交互設計師。

那麼交互設計師是否等於UE呢?

答案是不等於。用戶體驗它是方方面面的,從百科上我們看到已經有人總結出用戶體驗的四個點:有用性(可用性) 易用性 友好性 視覺。 從這四個點我們可以看出用戶體驗是滲透到整個產品流程的各個環節。因此可以說,交互設計是以用戶體驗為根的,它只是用戶體驗中的一部分。現在有很多公司已經成立了UED部門,即用戶體驗設計部,它包含用研、交互、界面設計,也有將前端納入UED部門的。

UE的發展

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情節 一

老闆: 我們要做一個收發信息的功能。

經理:好的,您看這樣子……巴拉拉……xoxxxoxxx……如何?

老闆:可以,開干吧。

經理:我們要做一個收發信息的功能,大概是這個樣子xxxxxoooox,你們抓緊做

開發:好的!

於是,項目歡樂的啟動了。

在經過一番拼搏以後,產品上線。公司開始盼著市場的反饋,初期效果不錯,可是漸漸的用戶數量開始下降,公司高層們開始著急。

情節二

老闆:咱們的產品現在反應並不是很好啊,你看這個同類產品比我們做的好看多了,也好用很多,咱們需要改進

經理:老闆,他們產品用的是現在很流行的設計理念,國外已經流行了,只是我們國內剛起步。

老闆:什麼設計理念?

經理:具體不太清楚,但是他們聘請了一位海歸設計師。據說叫做UI設計師。

老闆:設計師?UI設計師是什麼?招招招!!!

情節三

經理:老闆,我們是不是該招聘個UE。

老闆:UE?什麼是UE?幹什麼的?

經理:就是做用戶體驗的,具體的我也剛明白,但是其它競爭對手已經都設立這個崗位了。

情節四

經理: 老闆,現在我們是否要成立個UED部門來專門做用戶體驗這塊。

老闆:招招招!!!

一個崗位,或者說一個趨勢,它是隨著科技水平以及大家的認知,逐漸變化提升的。UI 也好,UE也好,並不是突然就出現,一下子就很成熟。都是從最初的一點概念慢慢發展成熟然後壯大,被世人所重視。如同這個故事一樣,從未知到懵懂到熟悉,現在大部分公司仍舊在走這個路線,也正因如此才出現崗位定義,崗位職責,互不統一,紛紛雜雜。1、

UE的崗位現狀

1、如同上面故事第一塊情節一樣。 這種情形大多發生在創業公司,可能三五個人,也可能更少。老闆或者產品負責人擔任UE角色,從產品需求到用戶體驗,直接解決了,然後丟給開發,直接做。

2、如同情節二,有了設計人員,按互聯網定義是UI設計師。單身老闆也好,員工也好都不懂得UI是做什麼的,一致認為:他就是個美工!!!! 這時候,用戶體驗進一步分化,UI設計師承擔了很多因用戶體驗而產生的責任。前期的工作重心已經交到設計身上,通常老闆或者主管口頭下需求,UI設計師理解消化,然後出交付產物。UI充當為UE角色,交互跟視覺體驗一手抓。 這也就是為什麼好多招聘公司招聘崗位標著:UI/UE.

3、依舊是情節二。同樣的團隊規模並不大,但團隊質量上升了很多。存在比較專業性的產品經理,這時候的工作流程與交付物有了新變化。 老闆提需求,產品處理優化,並出原型,UI按照原型進行界面設計。 除原型外,還可能有需求說明文檔(這個需求文檔其實更側重交互說明文檔)。這時候UE角色是有產品經理與UI共同擔任的,UI主視覺體驗,產品經理主交互體驗。

4、類似情節三。團隊已經設立UE崗位,崗位制度已經趨於健全,工作任務職責分工明確,產品負責需求,UE負責原型圖,UI負責視覺圖。但是,雖然設立了UE崗位,並不代表這團隊構建已經成熟。這時候的UE崗位性質更多趨向於交互設計。作為用戶體驗要素中比較重要的用研環節,並沒有細分。比如,你會發現很多掛著UE頭銜的人並不懂的用研,重心更在的是流程、結構,體驗。

5、情節四。組建UED部門,包括 用研、用戶體驗設計師(少數公司擁有)、交互、UI、視覺,也有公司將前端劃入UED部門的(根據工作交接內容判斷)。這樣的UED部門規劃在目前來講已經很完善了,但是事有利弊,因其劃分過細,很必然的就增加了執行時間,因此有些公司在UED部門壯大以後反而開始削減人員,甚至取消。部門名稱也有很多,比如 CDC MUX UDC MUED UCD

故事講完了,回到文章開頭,我們向別人解釋不清楚什麼是UE,以及小白無法很快的明白UE是做什麼的根本原因在於UE它綜合了很多元素。如果你跟別人說,我是畫原型的, 這就簡單多了!曾經我有個小夥伴,他跟我說,他想做UE問我該學什麼, 我說你先把原型畫好吧。 於是乎,他學了大半年原型,跳槽,20K成了一名UE設計師。嗯。
推薦閱讀:

2017-2018互聯網類腦巨系統研究報告,互聯網大腦、城市雲腦和AI
第1期:創刊號-互聯網的起源
互聯網如何更多的去獲得流量?
PC28開獎網站有沒有穩賺不賠技巧呢?
互聯網簡訊-20180301

TAG:用戶體驗設計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