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公益創新」背後的價值拷問
企業做公益,經常被質疑為「作秀」——品牌宣傳力度遠遠大於實際公益價值。而標榜普惠金融的企業近年來更是在社會公益方面不遺餘力,不斷創新著公益形式,甚至打破了公益的邊界。另一方面,質疑者認為這不過是一貫熱衷品牌營銷的企業「作秀新高度」罷了。金融科技企業到底是不是作秀?這些創新改變了什麼?麻袋研究院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對所謂金融科技「公益營銷秀」進行一次深入的價值拷問。
金融行業的社會責任現狀
針對傳統金融企業的社會公益現狀,麻袋研究院採集了三家傳統金融上市企業披露數據。浦發銀行、華泰證券和平安銀行近3年扶貧捐贈資金如下圖所示,各企業目前在公益投入上,捐贈/收入佔比分別為0.0104%、0.0334%、0.0055%。
據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7)》數據顯示,屬傳統金融的銀行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為50分(滿分100),而近年來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平台由於發展時間較短,得分僅為6.5。
但互聯網金融平台以民營企業居多,而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已經有了長足進步,2017年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較上一年增長6.4分,高於國有企業的2.6分。
傳統公益與創新公益
企業執行公益的形式五花八門,麻袋研究院認為,企業公益形式可分為兩大類:傳統公益和創新公益。傳統公益是輸血式扶貧,即物資救濟,主要包含衣食住行用品、民生基礎設備、救濟金等形式;創新公益是造血式扶貧,即可持續發展,包含人才培養、創業扶持、環保旅遊扶持、文化建設等形式。而無論哪種公益形式,金融都是重要的驅動力。
傳統公益:是「愛心過剩」,還是信息不對稱?
據上海宋慶齡基金會負責人介紹,現在的物資類慈善捐贈進入了尷尬的局面,很多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衣物、籃球、電腦、圖書等物資,也許並不匹配受助群體。
有個小孩告訴這位負責人,「阿姨你知道嗎,我現在有好幾個新書包了。」事實上,這個小孩可能更需要一些課外書拓寬視野。
同樣的案例還有,2007年攀枝花市米易縣得石鎮中心校在網上發帖,希望網友能為孩子們捐贈一些禦寒衣物, 10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一直沒有停止,學校收到的衣物越來越多,但這卻讓學校犯了愁。
是因為沒有窮人需要這類救助物資了嗎?也不盡然,儘管近年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幫扶已經極大改善了貧困區現狀,但仍有未被關注到的貧困死角。互聯網信息的開放性,並不能完全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果這種「過剩」的愛心持續上演,真正需要受助的人永遠看不到希望。
創新公益:探索更多可持續發展模式
中國社會經濟變遷的大背景下,從最初的輸血式物資捐贈到造血式產業扶貧,公益事業不斷催生新的需求點,企業社會責任也在踐行公益的道路上,開始注重長期戰略需求。與此同時,剛過去的2018全國兩會報告中,兩次提到普惠金融,並多次提到科技創新、創新驅動,再次吹響 「脫貧攻堅戰」的號角,方興未艾的金融科技企業由於具有資金管理能力強、突破地域界限、減少信息不對稱、金融服務高效等一系列優勢而大有可為。
農村金融探索
農村金融仍然是金融科技企業創新公益實踐的主戰場。從市場參與主體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機構:1、涉農信貸平台;2、電商平台;3、農業產業鏈龍頭企業。
1、涉農信貸平台:以「出借」代替「捐贈」
宜信和翼龍貸算是涉農信貸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金融科技平台,這種以「出借」代替「捐贈」的三農金融服務模式,是商業公益化的創新之舉。從擴張模式上來看,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直營模式,二是加盟模式。
直營模式,是指由總部直接在各個城市或區域成立分公司或營業部,並由總部統一管理各個分部的所有業務流程如融資、風控等業務的擴張模式。
宜信的直營放貸模式是在各地自建地推團隊,通常客戶經理身兼數職,既要負責業務開拓、現場盡調、信用評估,又要負責款項回收、逾期催收等貸後工作,還要給農戶提供農業知識輔導。宜信在2015年初就提出,將在全國自建1000個基層金融服務網點。
區別於直營模式,翼農貸則是通過各地盟商尋找債權,實現風險前置,盟商+總部的風控模式:以借款人、出借人為紐帶,把平台和加盟商聯結起來,由總部進行控制經營。
目前,翼龍貸的盟商逐漸形成市級、縣級、鎮級盟商制度,相應地形成了四級風控模式,縣級盟商加盟費為50萬元,如果出現壞賬盟商兜底,盟商對借款來源的風控負有直接責任。對於農村熟人社會而言,翼龍貸的盟商有些鄉土氣息,比如村會計或鎮里有名望有號召力的人,他們在農村有廣泛的人脈關係,盟商可以輕易掌握借款村民的情況。而城裡人投向翼龍貸的理財資金獲得收益的同時,還扶植了大量的農民創業家。
麻袋研究院認為,直營模式的優勢在於,可以相對有效管理員工行為和服務質量。但其培訓成本和推廣速度太慢,跨地域管理能力要求很高,可能在長期的標準化風控體系和隊伍建設過程中,還沒來得及全國布局和複製模式,市場環境就發生了改變。相比之下,加盟商的優勢在於,利用當地熟人能夠有效控制風險而且業務擴張速度較快。但是近年來,貸款員借用農戶身份證騙貸捲款事件屢見不鮮,這對加盟商模式的員工管理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此外,加盟商能力參差不齊,一個地域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外地就不見得適用。
2、電商平台:將消費場景嵌入金融服務
農村電商這個概念並不新鮮,2014年起,阿里巴巴推出的「千縣萬村」計劃就已初見雛形。其模式是依託電商平台建立線下體驗店或電商服務站,並建立農村自有物流體系,打造一個「工業產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軌B2C電商服務平台。
麻袋研究院赴雲南文山調研了解到,類似的網路代購模式,當地的縣域電商平台也在嘗試。按理來說,阿里基於村淘布局和物流便利的優勢,創業企業很難分得一杯羹,但縣域電商基於當地熟人模式和政府的雙創扶持以及農民的信任基礎,也有其天然優勢。
以螞蟻金服的旺農貸為例,三農信貸業務模式分為3種:1、數據化平台模式,為傳統農民解決小額分散的消費信貸需求;2、線上+線下熟人借貸模式,為小微農企業及個體經營戶解決養殖經營需求;3、產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為大型農業主體解決生產資料需求。貸前風控仍然是田野調查式的人工操作,另外有夫妻聯保方式共同還款,創新在於,基於產業鏈的優勢,貸款用途是指定的,即只能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購買農資器具,以保證其真實用途。
麻袋研究院認為,阿里的電商平台產業鏈金融之所以能很快布局,一是農村淘寶服務點的合伙人對村民足夠了解;二是資金成本較低,和網商銀行合作,可以利用央行徵信系統進行農戶信用風險管控。但它過於依賴電商平台,客戶群覆蓋面較窄,使得只能在平台體系內運轉,而線下地推和風控人員投入卻很大,這就需要企業有足夠的資源和資金運營儲備。
3、農業產業鏈龍頭企業:資源整合,數據為王
這種模式是依託平台積累的大數據,建立農業互聯網平台生態圈。以大北農的「豬聯網+」 模式為例,將養豬戶、屠宰場、飼料廠、中間商、金融機構等主體聯接起來,平台提供豬管理、豬交易與豬金融三大板塊:豬聯網管理以提高養豬效率;聯網交易提高豬流通效率;再通過農業小貸降低養殖戶的融資成本。據東方財富網報道,2016年大北農的「豬聯網」業務交易規模超280億元。
麻袋研究院認為,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平台通過資源整合,融入各方的利益訴求,將資源高效利用;融入技術培訓、社交功能,增強了用戶黏性,逐步構建出農戶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但農戶對這種形式的依賴度卻很難掌控,目前需要吸引農戶加入平台,沒有對農戶設置壓力和約束,若想建立起信用大數據,還得通過線下盡調輔助進行。
金融科技構建公益生態
除了上述3種企業涉足農村金融創新外,傳統金融機構在不改變自身業務主體布局的情況下,也可通過自身業務和科技創新優勢,跨界合作,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回到前文所說的傳統募捐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京東的「區塊鏈+公益」就是通過科技創新改變募資邏輯而備受關注。從獲取農村學生的物資需求,到愛心人士的資源匹配,再到按發運批次對捐贈物資的流程批次信息進行採集、整合、記錄和展示,愛心人士可以追蹤到自己贈送給孩子的每一份禮物的去向, 實現了全程可追溯,這就解決了前文所說的傳統募捐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麻袋研究院認為,傳統金融企業除捐款外,更多流程複雜、不同形態的創新公益,可以嘗試通過區塊鏈技術解決。
比如,將產業鏈金融模式擴大到國家參與層面,由政府牽頭,社會各界一起參與,包括電商平台、農具租賃機構、公益保險理賠機構、國家審計機構、政府扶貧辦等分工協作。電商平台將農民的消費檔案同步到雲端,「賬本」信息由所有參與方共同確認後生效,建立起由政府數據中心存檔的數字存證扶貧電子檔案,然後批量預授信貧困戶一定的信用消費額度,指定借款用途,如農具、種苗、化肥等;通過大數據進行風險定價,即對不同還款風險程度的農民分級定價;對於逾期者,由保險公司提供兜底保障,政府扶貧辦為逾期農戶提供不同的幫扶方案,包括救濟金、技術培訓、特殊政策優惠等一對一精準扶貧,提升農民內生動力,最終構建一個完整的公益生態圈。
這一過程中,政府扶貧辦的角色更多是兜底和救濟,但如何提高農民金融意識、規範農民的生產行為、提高自我驅動力,是任何一種扶貧邏輯都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提升農民基礎金融素質顯得尤為重要,相應的金融教育也需同步。
企業做公益的形式從傳統的糊裱紅紙的愛心捐贈箱到如今流程上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科技創新,無疑縮短了城市和農村的物理空間距離,提高了捐贈和幫扶的工作效率,擴大了受助群體,製造了除了事件本身外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而金融行業一直以來就被民眾賦予了做公益的期待,這與金錢扶危濟困的屬性有著天然聯繫,如何放大資金使用效用、促進貧困地區融資和產業發展,是金融行業社會責任的長遠命題。
推薦閱讀:
※美國給金融科技公司發銀行牌照的啟示
※剝下金融科技的神秘外衣,FinTech為何讓金融巨頭恐懼?
※金融科技公司有哪些可能的盈利模式?
※FinTech Club:「行之有效」的金融行業增長秘籍
※大灣區經濟制度創新報告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