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公司的利潤從何而來?
最近都在關注供應鏈成本利潤問題,剛好看到這個話題,就索性總結一下吧。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裡的供應鏈管理公司,應該先做一個界定。因為在國內,有非常多的供應鏈管理公司,但是實際上業務鏈條非常短。例如,有的公司只做倉儲環節,只是把倉儲出租給到客戶,或者有些還附帶提供一些倉儲運營服務,它也叫供應鏈管理公司。也有不少供應鏈管理公司做全鏈條服務的,利豐(利豐供應鏈管理(中國)有限公司_百度百科)是個非常好的例子。它把從原材料採購、供應商選擇、產品產供銷網路、倉儲物流到進出口貿易等各個環節都全覆蓋。我認為這種才是綜合性的供應鏈管理公司。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盈利哪裡來。眾所周知,利潤=收入-成本(粗略地計算)。那麼盈利無非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增加收入,一個是減少成本。
首先看看第一個方面,增加收入。那麼要怎麼樣去增加收入呢?這個相信動動腦筋大家都可以想到很多方法了,比如開拓新市場,增加新業務,推出新產品,核心的點就是增加訂單數量和質量。那麼供應鏈管理公司怎麼去增加收入呢?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子,順豐速運。大家都知道,順豐是靠去香港拉貨起家的,所以它的最初業務只是港貨的「搬運工」,面對的客戶群也僅僅局限在珠三角。([ 實戰案例 ] 順豐發家史,比你想像的還要野蠻!)順豐的發展軌跡,就是典型的供應鏈管理公司增加收入的例子。從快遞起家,順豐不斷開拓新業務,形成了以中小件、重貨、航運、冷鏈、國際運輸業務、供應鏈金融等業務為核心的綜合性物流企業,這些新增的業務,就是它營收的來源。(順豐速運)供應鏈管理公司的發展歷程也可以見證,只做單一環節的企業,是很難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的,也註定會被時代所淘汰。業務範圍擴大,就可以增加不同的客戶,收入自然不斷地增加。
第二個方面是成本,這個是現今所以企業都在思考和發力的主題。現在增加收入所有的招式,基本上所有公司都知道,而且也相對透明。這就使得企業間的競爭越到後面,越是看誰的成本控制能力最優,誰就能拔得頭籌。供應鏈管理公司也是一樣的,無論是自己做供應鏈,還是輸出供應鏈管理能力,目的都是降低成本。2018年提得最火熱的詞,莫過於「降本增效」了(降本增效促物流業健康發展,供應鏈管理服務市場潛力大_資訊中心_中國物流與採購網)。現在問題來了,要怎麼樣去減少成本呢?大方向的思考,大家都是知道的,比如說規模經濟效應(規模經濟效應_百度百科),集中大量的需求訂單以獲取更低的價格,這個早在20世紀就被各大企業玩得拈手即來了。最著名的當屬世界最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了,最低價的口號,就是靠規模經濟效應鍛造出來的。(沃爾瑪公司(沃爾瑪成功之道)_百度百科)那麼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各種資本的加入,很多資金門檻的競爭變得不再是少數派的遊戲了。只要看中有利可圖,國際間各種資本集團會聞風而動,早年共享單車的風口,君不見有多少「豬」飛了起來?不過飛得有多高,死得就有多快,現在生產下來的,無非是摩拜和OFO而已。所以成本的競爭,才是最關鍵的比拼。這裡提供幾個方向供參考。(PS: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美團沒有收購摩拜。現在資本並沒有耐心去做更久的等待,短期利潤最大化成了資本驅動的首要因素)
引用製造行業慣用的做法,去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地區開廠。寶成集團下屬全球最大的鞋類製造企業裕元集團,幾十年前在東莞高埗、石碣、黃江一帶投資建廠,為世界一線品牌Adidas,Nike等代工鞋類產品。可以說是一家企業就帶動了一片地區的就業和GDP。隨著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裕元也不堪重負,在幾年前將大部分工廠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留給東莞的就至少空蕩蕩的廠房,遲遲沒有能夠接盤的企業。(台灣製鞋業基本將鞋廠遷移到東南亞)這個商業行為,很多人習慣用道德來譴責,實際上只是商人逐利,司空見慣。像李嘉誠撤資,也是降低成本的合理行為,大家都沒必要用德道去上綱上線。站在供應鏈的角度,這個行為為企業本身和它的客戶都減低了成本,增加了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力作業。這個方面在一些對人才有著較高要求的企業尤為普遍。(東莞無人工廠的理想與現實(組圖))東莞被稱為「世界工廠」,有著數量眾多的製造型企業,而且多為勞動力密集型。隨著現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使用機械手臂或者機器人代替人力作業,就變得越來越普遍。有些人會問,這些企業為什麼不像裕元一樣都搬遷到東南亞呢。這個就回到剛才提到的,這些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還是相對較高,東南亞國家較之中國,沒有能力提供數量龐大且知識技能水平較高的人才,也就滿足不了企業發展的需求,所以有些企業會選擇在原地改造升級。這個現象在供應鏈領域同樣多見,現在特別多企業使用AGV,無人機等機器設備來代替人力,大大減低成本,提升效率。
最近幾年,又在供應鏈領域興起了一種新的減低成本的方法,那就是「共生經濟」。(賀鏗:共生經濟――中小企業未來發展之路)利用大數據和最新的科學技術,各個企業間可以利用各自的資源來完成這個共生經濟,用最小的成本來完成同等的商業輸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商行業各個巨頭與各自合作的企業打通庫存,互相利用各自的優勢,完成對終端客戶的服務。京東與沃爾瑪實現庫存互通就是最好的案例之一(京東深度牽手沃爾瑪 「三通」背後意味著什麼?)
利潤是商人永恆的追求,沒有利潤,也就沒有商業服務的升級換代。供應鏈管理公司的盈利來源於對於客戶服務的投入,滿足了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增加了商業收入;與此同時,通過轉移、機器人替代人力和共生合作等各種方法,減低經營成本,提升商業效率。在這一增一減之間,供應鏈管理公司的盈利就變得越來越高了。總之一句話,盈利來源於對客戶體驗的極致追求和對企業自身的不斷改善。
推薦閱讀:
※「喝王老吉可延長10%壽命」,還有哪些「無底限」廣告?
※北京超市活魚下架原因成謎,你怎麼看?
※HarrinBear文化店,休閑零食行業的獨角獸?(深度)
※真正的人脈不容易拓展,但總有「秘籍」
※麥當勞和肯德基賣股權無人接盤,洋快餐因何在華輝煌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