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生死,明感恩

導讀:清明節是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是孝道與感恩的故事,因此我特別喜歡這個節日。

文/陳春花

又到清明節,陪媽媽和家人去為外婆和爸爸掃墓,天氣很好,帶著外婆和爸爸喜歡的東西,也帶著香燭與祝願。到了墓園,我們默契而安靜地做著每一個程序,在這過程中,大多數是大姐帶著我們和外婆、爸爸交流,向兩位老人介紹家裡發生的變化,最常說的是孩子們的進步,我們知道這是兩位老人最關注的話題。牽著媽媽的手,看著圍在媽媽身旁的家人,一種很愉快的心情充滿四月的空氣中,略微熱的自然溫度,也很襯托暖暖的親情。

每一次掃墓結束,我們就會一大家子人去聚餐,也許是還沉浸在與過世老人聊天的時空里,大家又開始回憶過去生活的種種來。每每到這個時候,媽媽會特別神氣,我們這一代人也會有極大的共鳴,小一輩們除了充滿好奇之外,多少還有些跟不上節奏。看著他們不斷問問題,媽媽和姐妹們驕傲地回答,在一起的美好,就這樣呈現了出來,時光也一下子就推到從前,推到我們年幼的時候,推到我們成長的歷程中。

爸爸是個地質工作者,從事勘探水文地質的工作。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每年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與我們在一起。每逢爸爸回來的那個月,都是家裡盛大的節日,一整個月的節日啊!

爸爸、媽媽都是湛江人,因為爸爸的工作,媽媽隨著爸爸到黑龍江工作,因為當時生活條件還很艱苦,媽媽會想辦法節省細糧留著爸爸回來吃,而爸爸回來的那個月,家裡充滿著歡聲笑語,因為爸爸喜歡講故事,把他在野外作業的故事講給我們聽,我記得最深的是黑熊的故事,林中的黑熊會在人背後襲擊,它會跟著人走,然後從背後躍起,搭在行人的背後就如老朋友一般,如果你以為有老朋友從背後摟過來,轉過頭去和朋友打招呼,你就上了黑熊的當了。如果你不理它,不回頭繼續走,黑熊會覺得沒有趣,走一段時間後,它會自己離開。

說實話,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只是覺得爸爸講這個故事給我極深的印象,腦海里一直留著一個趴在人肩膀上走路的黑熊樣子,覺得完全不可思議。

爸爸很熱愛學習,喜歡寫文章,他總是寫啊,寫啊,可惜的是,他都是寫工作報告,所以我們也沒有機會看到。爸爸喜歡穿戴整齊,一絲不苟,在我的印象里,似乎爸爸愛穿平整的襯衫,整潔的工裝。到了改革開放後,爸爸很早是那個穿西裝系領帶的人,所以在我的內心裡,爸爸非常帥氣,而且還有點書卷氣。爸爸雖然每年在家只有一個月,但是他會寫信給我們,寫信的習慣一直保留到我上大學。他在信里總會談論學習,談論進步,談論要做一個有用的人,這些交流,我相信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

可惜的是,因為爸爸很少回家,我們能夠一起生活的時間真的少得可憐,因此在我生命的痕迹中,媽媽佔據了絕大部分空間,能夠讓我憶及爸爸的東西真的很少。但是在那樣一個時代,爸爸選擇了把自己貢獻給國家和山川野外,確保孩子們能夠有溫飽,家得以安穩,應該也是盡了爸爸自己最大的努力了,每念及此,我都在心裡暗暗感激他,雖有遺憾,卻也無怨。

外婆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從湛江來到黑龍江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外婆是一個非常堅強的女性,這一點在她與她的父母做鬥爭,反對裹小腳的鬥爭中可見一斑。外婆可能是在他們那個時代,少有的「大腳」,因為她不肯裹腳,我曾經問過她這個問題,她總是笑笑回答說,她堅持了也就成功了。

外公在媽媽很小很小的時候就病逝了,外婆一個人獨立撫養媽媽長大,也許是因為此,外婆的性格中有著極其堅毅的成分,也保留著非常強的韌性以及追求美好的秉性。小時候記得外婆很愛乾淨,小孩子們如果要和她住在一起,要在她的監督下洗澡,她才放心。她喜歡關注身邊的變化,特別喜歡新東西,我最清楚記得她第一次看到電燙斗的時候,希望買一個給她,她好奇為什麼看不到加熱,就可以把衣服燙平,所以當她第一次拿到電燙斗的時候,她用原來的方式來感受熱度,讓電燙斗太靠近自己的臉龐了,差點燙壞自己的臉。

外婆是一個特彆強調自力更生,自我管理的人。在她已經超過 90 歲的時候,還是自己清洗內衣,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發現自己可以幫助把門擦乾淨,而且她特別喜歡我家的大門,覺得整個小區里,只有我家的大門最好看,所以她每天都去擦拭這個大門,所以我們家的大門一直保持著一塵不染的潔凈程度。

外婆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她會認真去看新聞,從她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世界和時代。記得有一次她和我的朋友們聊天,她說改革開放好,我的朋友問她為什麼這麼說,她說她以前沒有工作,改革開放後她的外孫們都有工作,她覺得這真好。當時在場的朋友都被她這個觀點給愣住了,也許在我們習以為常之中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但是在一個 1915 年出生的人眼裡,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進步和成就啊!

外婆直到 92 歲去世,都保持著自我管理的習慣,以及理性對待生活的態度。她會珍惜每一分錢,理解每一個努力的艱辛;她會珍惜每一個進步,理解每一個潮流的活力;她會珍惜每一個新的事物,欣賞每一個新的東西。這份自律、理性以及面向新事物的特徵,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讓我們也具有了很大的開放性,以及接納變化的能力。

挂念著逝去的老人,總讓我們有團聚的機會以及敘舊的緣由,每每這個時候,會讓人更感受到家的溫暖,以及在一起的美好。我們可以回饋給先輩的很少、很少,唯一能夠回饋的,就是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每時每刻,儘可能多地陪伴著他們。所以,每年這個節日,或者其他節日,我都儘可能讓全家人在一起,這些相聚的時光,讓每個家人的生命具有了恆久的豐富性,也讓我們在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有著永恆的穩定性,因為這些記憶,這些相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顯現出內在的凝聚力量來,會化作一代又一代傳承的脈絡,根植於血液里,秉性中。

我曾經資助過一個學生讀大學四年,他本科畢業後,告訴我想繼續深造,要繼續讀碩士,我建議他不要繼續讀碩士,而是應該先去工作,等自己有了供自己讀書的能力,再來讀碩士。他回答我說,想不到我會不支持他深造,並說我讓他很失望,至此之後這個學生不再與我聯繫。說實話我在心裡為這個學生惋惜,因為他不懂得感恩與回饋,我之所以不再繼續支持他讀碩士,是因為同樣的資金我決定給其他貧苦的大學生,而他大學已經畢業,就不該再要求資助讀碩士,雖然我講清楚了不再資助的理由,他依然覺得是傷害,並採用了斷絕來往的行為,我除了覺得惋惜之外,還有一點點失望。

有時候遇到學生給我寫信,問到這樣的問題,他想到國外去深造,但是家裡非常困難,他該如何選擇?我都會回答說,先在國內把大學讀完,去工作,幫助父母改善生活,然後再考慮自己繼續深造,或者出國深造的事情。如果父母有能力支持你,你自然可以選擇先讀書,但是也需要你記得,讀完書之後,還是要好好回報父母。

父母之於我們是生命之託,也是生命之重。他們賦予了我們生命以及因生命而來的一切體驗;他們賦予了我們成長以及因成長而來的一切美好;他們賦予了我們機會以及因機會而來的一切可能。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給予父母的又有多少呢?

中國文化中,雖然一直講「孝」,但是人們內心中「向下關懷」的習慣卻根深蒂固,對於孩子們所需要的一切,甚至未需要的一切,父母都竭盡全力去滿足,但是孩子們卻很少以相同的力度來回饋父母。

我很幸運,外婆和爸爸都可以很開心地與我們在一起,而在他們晚年的時候,我們也有能力照顧到他們並安頓好一切。我更幸運媽媽現在就坐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牽著她的手,走在春光里,走在笑語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但是希望在這其中也加上父母的需要,如果可以並行考慮,兼顧到彼此,人生真的可得圓滿。

清明節是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是孝道與感恩的故事,因此我特別喜歡這個節日。(本文完)


推薦閱讀:

時刻抱有感恩的心態真的很好嗎?
當有人對你好的時候,你應該如何去回報,去回饋?
燒烤故事(2):廢郵箱

TAG:清明 | 感恩 | 孝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