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到藝術,進化留給我們的那些美麗
1、
在美妝的世界裡,有著一白遮三丑的說法,對於「膚白」的追求,好像我們東方人有著一種特殊的執念。
因為「膚白」,常常和「貌美」聯繫在一起,不管對於男性的審美,還是女性自己本身的審美來說,這像是一種自古有之的觀念。
那麼我們對於「白」的追求,來源於什麼呢?
回到對於「顏值」的評判標準上來,如果說我們把男人對於女人的判斷標準,還有女人對於男人的判斷標註列出來。
比如女人的胸大、翹臀、身材苗條,皮膚光潔、面色紅潤,這些可以總結出一個特質就是健康。
比如男人的身高,塊頭,體能,面色,這些可以總結出一個男的戰鬥力。
這些顏值上的偏好趨向,都來自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選對象的標準:女性是否健康,是否可以撫養一個健康的下一代,男性是否強壯,是否基因優良,是否可以給下一代帶來保護。
那麼「白」呢?
白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東亞文化受西方的影響特別深,所以造成了西方傾慕傾向,對於西方人的審美有一種文化上的模仿,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變的更白。
但是我比較相信另一種說法,對於黃色人種來說,皮膚越白的女性,身體能夠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就越高,能夠更加的有利於自身和胎兒的健康發育。
這和非洲人黑是因為光照太強,歐美人白是因為光照太弱,對於肌膚來說,越黑阻擋的陽光傷害就越多,所以相對來說膚色和陽光的強弱成反比的。
對於我們東亞人種來說,越白意味著胎兒的鈣就會更加的充足,自然生存能力就會越強。
2、
對於一個人美不美,顏值怎麼樣,來源於原始的生殖選擇的演化結果。
隨著文明的進步,婚姻的意義已經開始變得不一樣了,醫療的進步也讓原始的基因選擇失去了作用。
但是我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並沒有減弱,比如藝術。
「藝術」和「白」一樣,也是一直困擾著我們的,白至少還可以解釋成基因的選擇。
但是藝術就不一樣了,我們的祖先顯然沒有今天這樣的閒情逸緻。
那些在遠古文明遺迹中的壁畫,那些從祭祀演變而來的舞蹈,到底在進化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考古學家們發現,大概在距今4萬年左右,人類爆發性的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性和創造性的活動。
比如澳大利也和歐洲都發現了繪畫和雕刻,從西伯利亞和歐洲不斷的出土了象牙、骨頭、鹿角等雕琢過的工藝品。
許多學者認為,這種創造力的激增,是我們祖先又一次智力和創造力的飛躍進化,是因為人類大腦里產生了我們不清楚的變化,從而讓我們開始了創造的過程。
但是創造開始以後,在那個危機四伏的世界,為什麼一直不斷絕,一直演化到現金呢?
3、
進化論的核心就是,一樣東西能夠一直被自然選擇遺留到現在,那必然是對生存有利的。
藝術對於我們生存,它作用在哪方面呢?
傑佛里·彌勒教授認為,藝術就像孔雀的尾巴一樣,是一個適應性指標,是性選擇的結果。
我們一邊做著藝術品,還能夠生存,說明我足夠的優秀。
就像雄孔雀拖著長長的尾巴告訴雌性孔雀,自己身體足夠強壯才能拖著這麼長的尾巴還能生存。
不過孔雀的尾巴那也是因為環境的原因,天敵的減少才讓孔雀的尾巴越來越長,否則長到一定程度不利於逃跑,就會停止。
人類也是一樣,四萬年前,那時候人類遷徙到全世界,也吃遍了全世界,基本上沒什麼天敵了。
而《人性的善良天使》作者,史蒂文·平克則認為,藝術是大腦其他功能進化後的副產品。
大腦的進化是根據人類行為的設計而進化的,比如你吃高熱量的食物,大腦獎勵給你多巴胺,你找對象性交配,大腦獎勵給你快感。
而大腦進化成獎勵系統以後,這個多巴胺系統(阿片類成癮正是源於這個系統的設計硬傷)多了一個副作用,就是人類發現玩藝術也能獲得獎勵,於是藝術就傳承了下來。
艾倫·迪薩納亞克則提出了第三種觀點,藝術是源於社交的需求而傳承下來了,就像語言一樣。
從相互理毛社交,到用語言八卦社交,人類為了團隊合作已經演化出了世界上最神奇的一種東西——語言和文字。
而藝術的背後,則是為了增加族群的團隊,為了促進裝飾和促進重要的社會行為,比如祭祀、典禮這種集體行為的儀式感需要,從而一點點演化而來。
當然,最後藝術還有一種觀點,是人類想像力的核心,是分清楚虛擬和現實的開始,是人類講故事表達自己,表達未知的開始,藝術承載的就是這一份虛擬幻想世界中,學習和傳承起源。
有了藝術,才有了文明的開端。
推薦閱讀:
※Oyster · World 利器 の 蚝刀
※這個時代欠每個中國女生一次「早戀」
※「1001幅世界名畫」霍華德·霍奇金 Howard Hodgkin
※用了好幾年的表情包,竟是漫威御用漫畫師?!
※張睿在2016年有哪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