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旅遊營銷就是,讓人一聽,能立馬有去的想法
從事旅遊行業也有十多年的光景,回首這十年來,做過計調,整天在組團、地接之間價格殺來殺去;跑過市場,當過業務銷售;做過行業網站,噹噹編輯,寫寫文字也挺不錯;當過行業最早的網路營銷先鋒,經歷了從不理解到逐步認識再到認同的過程;到現在還在這個行業里,從事著目的地營銷,服務更多的景區。這幾年來,反覆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旅遊營銷究竟是什麼,遊客需要怎麼樣的營銷才能被打動?有朋友說,是錢,因為有錢才能宣傳;有人說,是需求,滿足各方面的需求;有人說,渠道維護好;還有人說。。。。。。眾人眾有說,但真的能得通嘛!個人認為,最好的營銷就是說一個能立馬打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有景區、有活動、有文化、有產品,更有渠道,宣傳及長遠發展格局。
無論從現有遊客,還是企業需求而言,無非就是為什麼到一個地方去(來),我(他)能在這裡感受到什麼,我(他)能在這裡消費什麼,能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分析這樣的需求,不難看出,旅遊不再是單純的,上車睡覺,下車wo尿,停車拍照,回家看照片的時代,更多的是從身體舒適體驗,感官感受,物質消費,乃至探險獵奇,學養身心,寓教於樂,親子互動等上提出更高的需求。
遊客不想整天跟團,感受購物時間大於景區遊覽,才有自由行;遊客不想局限在大巴車裡「集體」生活,才有了自駕游;遊客不想在周邊及國內轉轉,才讓境外市場火了起來,說不定哪天,登月之旅也是常見的。而在這一切的過程中,我們又為此做過什麼,引導過什麼?自由行讓電商火了,作為延展目的地參團、專車+轉導等成為新的業態發展;自駕游讓原來的戶外俱樂部轉型為自駕車旅行社,結盟服務,既讓參與者可得到高額油補,也走出周邊,跨區域自駕體驗;境外更不用說,從東南亞,到日韓,到歐洲,美洲,都出現了中國大媽的身影以及一些不雅言論,眼界更廣闊了,這是我們想得到的結果嘛?
如今市場競爭激勵,為了贏取市場空間,不得以出現了低價團(只含車費,非負團費),是贏得了市場,卻損失長久的利益;為了贏取遊客,各景區紛紛拿出高額團隊獎勵,從最早的門票折扣,到現如今動輒50元,高到500元的油費補貼(視景區與目的的遠近而言),比比皆是;宣傳上,成功景區一旦選擇投放,其他無論內容及主題是否合適都進行跟風投放,難怪有人說媒體的價格不是自身發展所能控制的,找上幾家大戶,免費一投,後面的生意自然來了,至於刊例價都是浮雲,執行價暗藏玄機。而遊客在從中得到什麼?低價的出團費用,高額的油費補貼,還有一些被誇大的事情,這真得給他們帶來很好的體驗,真是遊客所想的嘛?不是,遊客其實沒我們這群營銷人所想得複雜,他們只是想有一個嚮往,一個可寄託的地方,感受一段與其他人不同的旅遊經歷,有一個可以炫耀的談資,僅此而言!但不是每一個遊客都是編故事的高手,他們其實需要一個能為他們故事撰寫提綱的人,然後他把旅途中的人、事、物加入到故事裡。那從這裡反推過來,其實旅遊營銷就是講故事,講一個讓人聽了就向立馬行動的故事。
那怎麼來講這個故事,才會讓人一聽就可產生要去的衝動?又該包含哪些東西,各方面應該怎麼進行協調配合?
若把一個旅遊的全程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那也可將故事分為前期(宣傳引導),發展(決定出行),高潮(旅遊體驗)及結束(傳播口碑)四個部分,這幾部分里景區、媒體、渠道又各自扮演什麼角色,那些外力有在裡面起到決定因素的作用,以一個遊客的角度來看一下:
從這樣的一張表上,不難看出故事可以從當地文化、特色旅遊商品說起,利用好景區自身資源開展可執行落地的活動,讓媒體、渠道成為有利的武器,把握好行業或群體的領袖人物,營造出好的口碑,從而有組織的參與到旅遊過程中,為之後的傳播帶來好的效果。而每一個因素都不是在全程都中都佔有同等的權重,會根據事態發展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但某個環節出現虛假誇大、盲目求功、生硬移植等情況,這個鏈條即便完美,也是短時的。
我不是一個會將故事的人,只是說了自己這些年的所見,所感,望各位大佬給予意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