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是怎樣上路的?這裡有一份自動駕駛車輛監管制度全球性調查

我們對國際規定進行了調查,挑選出一些主要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地方正在適應公共道路上自動駕駛技術的測試並對其進行部署。

撰寫 | Tony Peng(彭君韜)

如今大多數人都意識到,自動駕駛汽車在運輸和交付系統領域點燃的革命之火遲早會成燎原之勢。雖然迄今為止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多來自 Google Waymo、福特、通用汽車和特斯拉等明星巨頭,但是立法者和地方政府在研發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仍然不容忽視。

沒有政府的許可,在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基本上在各個國家都屬於違法行為。1968 年通過的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是一項管制國際道路交通的國際性公約,公約規定駕駛人必須始終充分掌握並對他們的車輛在交通中的行為負責。

美國和德國、英國和荷蘭等歐洲國家是為自動駕駛汽車頒發許可的先驅國。這些國家引入了公共道路的自動駕駛汽車法規並頒發自主測試許可證。而亞洲國家在過去的三年中也迅速趕上並制定了類似的法規。

機器之能對國際規定進行了調查,我們挑選出了一些主要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地方正在適應公共道路上自動駕駛技術的測試並對其進行部署。

1908 年,福特公司推出大規模生產的 Model T Ford 時,美國就成為了第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能夠負擔得起汽車的國家。如今,這個「山姆大叔」仍然是整合自動駕駛技術的先驅。

美國的每個州都自主對自動駕駛汽車立法進行規範。去年,美國有 33 個州通過立法、發布行政命令或是提出倡議等不同方法紛紛在公共道路上適應自動駕駛汽車。

毫無疑問,加州是自動駕駛汽車開放性以及準備狀態最好的一個州。加州於 2014 年 9 月推出了自動駕駛測試法,法律要求自動駕駛汽車中必須有一名隨行的人類駕駛員,時刻準備好接管車輛的控制權。最近,加州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可以不用人類安全員隨行即可在道路上運行。

Fortune 報道,有 50 家自動駕駛公司都在加州測試他們的技術。Google 的 Waymo 和通用汽車在自動駕駛汽車英里數上領先:截止到 2017 年 11 月之前,12 個月內 Waymo 在自動駕駛的公共道路上共積累了 352,545 英里(共計 567,366 公里),而通用的自動駕駛汽車則在 2017 年共跑了 131,676 英里(共計 211,912 公里)。

與此同時,亞利桑那州也移除了部署自動駕駛汽車的障礙,培養了一個對自動駕駛汽車友好的環境,如今可以與加州的環境相媲美。2015 年 8 月,亞利桑那州州長 Doug Ducey 簽署了一份行政命令,指示各機關「採取必要的措施支持自動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公路上的測試和運行。」今年 3 月,Ducey 對行政命令進行了更新,進一步允許了沒有安全員隨行的自動駕駛汽車的公路測試。現在有超過 600 輛自動駕駛汽車賓士在該州的公路上。

佛羅里達、密歇根和賓夕法尼亞等地同樣是適應自動駕駛汽車速度很快的幾個州。

中國離成為一個適應自動駕駛汽車的法規國家還很遙遠。雖然中國擁有很多如百度的 Apollo 、景馳科技和小馬智行等在內的多家著名自動駕駛公司,但是立法和許可仍然起步緩慢。

如今,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一線城市尤其如此。本月早些時候,上海首次頒發了自動駕駛汽車牌照,允許兩家製造商在公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雖然測試被限制在嘉定區 5.6 公里(3.5 英里)的一段公路中,但是上海是中國第一個智能網路和自動駕駛試點城市。

今年 1 月,北京市交通委宣布將在郊區亦庄修建全市首個自動駕駛測試點。與此同時,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的故鄉杭州也將開設一條自動駕駛測試道路,距離阿里巴巴主園區僅 1.4 公里。中國自主汽車產業樞紐廣州最近也允許小馬智行和景馳科技在特定區域進行車輛測試。

去年 12 月,重慶市政府宣布計劃在 2019 年之前指定一個大型開放的道路測試區域,區域內包括城市、山脈、高速公路、隧道和橋樑,並且要實現地域 5G 信號的覆蓋。當地政府還出台了《重慶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以規範自動駕駛汽車在地方公路上的測試。

去年 12 月,深圳巴士集團在福田保稅區 1.2 公里的道路上引入了「智能駕駛巴士系統」。

儘管北歐在自動駕駛方面沒有美國或是中國那樣受到廣泛關注,但是比起其他國家,荷蘭和瑞典等國家更有可能實現全國範圍內交通系統的自動化。

2018 年畢馬威發布的全球自動駕駛汽車成熟度指數報告列出了 20 個自動駕駛汽車成熟度最高的國家。荷蘭位居榜首,遠超位於第 7 的美國和位於第 16 位的中國。畢馬威對荷蘭高度利用和維護良好的道路網路讚譽頗佳。荷蘭還建有近 3 萬個電動汽車充電點並且擁有高質量的無線網路,便於與自動駕駛車輛之間互傳數據。

2015 年,荷蘭的部長理事會首次批准了自動駕駛車輛的道路測試,並於去年 2 月更新了法案,允許在沒有人類駕駛員隨行的情況下進行測試。荷蘭政府花費了 9 千萬歐元對國家超過 1000 個交通信號燈進行了調整,讓這些信號燈與自動駕駛汽車互相通信。

2016 年,荷蘭政府在荷蘭的中心城市部署了 Wepods。這是世界上首個電動無人駕駛巡迴車,Wepods 可以容納 6 人並在城市固定的車道上運行。

瑞典在畢馬威 2018 年的報告中排名第三。這個誕生了宜家家居(IKEA)、Spotify(音樂服務網站)、愛立信和沃爾沃的國家在過去幾年裡加大了對自動駕駛的支持力度。

2015 年,瑞典政府率先進行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最後得出結論認為可以在瑞典公路上進行各級自動化的測試。從 2017 年 7 月開始,道路運輸管理局可以依法授權許可並監督自動駕駛實驗。

去年 12 月,沃爾沃推出了 Drive Me 項目,該項目在哥德堡給許多人提供了自動駕駛汽車用以日常使用。這個項目旨在收集用戶的反饋從而進一步打磨公司技術。

去年 11 月,沃爾沃與 Uber 簽署了一項價值 3 億美元的協議,為這位打車巨頭提供 24,000 輛自動駕駛 Volvo XC 90 Suv 旗艦車型。

德國議會去年 5 月通過了一項法律,允許公司在公共道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現在德國已經成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溫床。駕駛員可以把手從方向盤上拿開讓車輛自行駕駛,在此過程中駕駛員可以用手機來打發時間。但是駕駛員必須隨時準備好接管車輛的控制權以處理可能的緊急情況。

新法規還要求自動駕駛汽車要使用黑匣子——一種自動駕駛汽車的對應數據記錄儀,用於記錄系統數據和行動以備之後的事故複查。

英國同樣正在逐漸完善自動駕駛汽車政策和法規。雖然大多數歐洲國家都遵守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但是英國並非締約國之一,所以英國被認為在通過立法吸引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初創公司方面佔據優勢。英國政府計划到 2021 年前要在道路上廣泛採用自動駕駛汽車。

2013 年,英國交通部允許半自動汽車在車流量較少的農村和郊區道路上運行。三年後,女王在年度演講中談到了頒布新法律的重要性,「讓英國為成為自動駕駛汽車領域開拓者做好準備。」

去年,英國政府通過了一項法案,制定了與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的責任和保險政策。

新加坡可能是亞洲甚至是世界上首個廣泛採用自動駕駛的國家。新加坡擁有世界第三高的人口密度,政府面臨重建運輸系統的巨大壓力。

畢馬威 2018 年的報告在自動駕駛汽車和法規方面給予新加坡最高的分數。2015 年 7 月,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批准了一條 6 公里長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路線,並在一年後將長度增至一倍。2017 年,LTA 將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平台擴展到臨近區域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科學園 1 & 2 以及 Dover 和 Buona Vista 等地,為現有的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線路新增了 55 公里的長度。

去年,新加坡政府通過立法,承認機動車輛可以不需要人類駕駛員,並且在公共道路上調節這些車輛的運行。這些規則豁免了違反現有法律的自動駕駛汽車和操作員,現有法律要求人類駕駛員必須在道路上對機動車輛的安全使用負責。

新加坡的支持性環境吸引了波士頓的自動駕駛汽車軟體公司 NuTonomy。這家公司被 Delphi 以 4.5 億美元收購,於 2016 年 8 月推出了免費試用自動計程車的服務,並且希望能在今年第二季度結束前在城市開展自動計程車服務。

韓國可能是政府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投資最積極的國家。這個三星、現代和 LG 的發源地允許獲有許可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行駛(兩段高速路和四段常規線路,共計 320 公里),並且韓國正在建造一個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的人造小鎮。

去年 11 月,韓國國土交通部宣布開放 K-City,這是目前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的試驗城鎮模型。K-City 耗資 110 億美元,提供了 35 種不同的駕駛條件,包括收費站、行人、火車過境點甚至還有坑窪的公路和建築工地。

在近期結束的冬季奧運會上,韓國方面展現了自己自動駕駛的優勢,現代汽車公司部署了自動駕駛車隊而韓國電信公司則提供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接送服務。

紐西蘭在早期就積極採用自動駕駛汽車,根據畢馬威 2018 年度的報告來看,紐西蘭在具體政策和立法方面僅次於新加坡排名第二。

紐西蘭政府鼓勵對半自動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並積極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早期採用。該國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汽車一定要配備人類駕駛員。

紐西蘭最近批准了一項由矽谷初創公司 Kitty Hawk 提出的自主飛行計程車試驗,Kitty Hawk 由 Google 創始人 Larry Page 建立。


推薦閱讀:

從Uber無人車事故談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
基於行為模仿的自動駕駛
AI倫理學教授:機器人也要講道德 人類有意識是偶然
體驗:華為Mate 10 Pro用AI操控保時捷實現無人駕駛
加州發布自動駕駛路測新規:沒有安全駕駛員也能上路

TAG:人工智慧 | 自動駕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