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一起讀(322):關於道德的一些想法——《分成兩半的子爵》代讀後感
《分成兩半的子爵》這個故事很簡單,也不怕劇透,說的是子爵在戰爭中被一顆炮彈劈為兩半,兩半卻都單獨地活了下來。右邊的一半是子爵壞的部分,做了各種各樣的壞事,左邊的一半則是好的部分,做了各種各樣的好事。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也許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想如果不糾結這個「本」字,只注重對十幾二十歲以上年齡的人的考察,我想大家不難接受一個結論,就是人們身上普遍是善惡並存的。因為不糾結「本」,我們不考慮它們誰是先天的誰是後天的,總之人是善和惡的結合體,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聖人和禽獸的結合體。
現在這個結論不那麼普適了,因為子爵的遭遇,我們現在有了一個純惡的人和一個純善的人。這兩個人會怎麼樣?純惡的人的行為並不出人意料,他殺人放火,毫無人性,符合我們心中對「魔鬼」「禽獸」的看法。而純善的人呢,他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好事,善良,正義,富有犧牲精神,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不出人意料。有點出人意料的是這麼一句,即人們說,「這個善的好像比惡的更讓我們難受」。
因為善人總在努力地勸大家都做一個像他那樣的善人。世界上道德說教的人不少,大部分人是「寬於律己,嚴以待人」的,這樣的人很討厭,不用多說。但也有待人待己都嚴格的,善良的這半個好人就是。他要求你做好事,你不能說他虛偽,因為他明明白白的是在以身作則,大家有目共睹。他做得這麼好了,他又來要求你也做得一樣好,你願意嗎?你能夠嗎?
網路上流行一句話,「道德是約束自己的,不是限制別人的」,這句話之流行,極大原因是「寬於律己,嚴以待人」的人特別多,總是以道德的名義,要求你這,要求你那,你一旦沒做到,就給你扣大帽子批判你,而他自己呢,做得還不如你。幾乎人人都被這種人噁心過,所以「雙標」是大家非常討厭的,也是非常常用的一個詞。但是,如果一個真的做得非常非常好的人,來以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你,你會有什麼感受?
我們會敬仰,我們會慚愧,但我們很可能,還是會抵觸,甚至厭惡——你好好地做你的聖人就好了,幹嘛來干預我們俗人的事?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惡的一面,這是人性,是本性,歷來如此,人人如此。怎麼因為你這殘缺不全的半個人,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一棒子打翻,通通否定?全都不可以秉承原來的活法?你提出這樣反常規的苛刻的要求,是否能夠對合理性進行論證?如果不能,你這樣要求我們,究竟是行善還是作惡?你是不是在以正義的名義,行侵犯我們自由之實?
偏偏「道德」問題是哲學史上的一個經典的,至今也沒有普遍公認結論的問題。義務論,功利主義(後果論),美德論,各有百分之幾十的支持者。面對這樣一個無解的問題,極大可能你——我們尊敬的衛道士——是無法給出強力的論證的,你也許可以自圓其說,但是你沒辦法證明自己唯一正確、比其他道德觀點更正確。既然你沒有辦法給出強力的論證,那你對我們的要求就很可能是偏激的,至少,我們沒有遵從你的道理。
比如說,你要求我們把自己的東西捐給受苦的人。受苦的人值得同情,我們也願意施以援手,但是,是不是應該量力而行?難道因為你這個聖人把一切都捐了,我們就理當「毀家紓難」?要求人做好事,不是這樣的要求法。你也許反對我們趁機漲價,認為是「乘人之危」,但這個問題正是《公正》一書開篇就討論過的問題,它值得討論,也難以得出結論。不能因為你個人的道德自覺,就要求我們都做出同樣的行動,說不客氣的,這是我們的自由,你沒有侵犯我們自由的權力,即使你是問心無愧,一腔道德。
所以,我們知道你是道德模範,我們尊重你。但你也應該理解和包容我們這些持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或者是,在道德上不那麼完美的人。人有點私心,想吃好的,住好的,這有什麼錯。我們不偷不搶,不侵犯別人的自由,不侵犯別人的權利,我們在自己許可權範圍內,盡量讓自己過得更好,我們賺錢,賺的是堂堂正正的錢,我們做事,做的是光明正大的事。但是你為什麼,要逼我們承擔本不屬於自己的義務?每個人應當承擔的義務都有限度,你願意多付出,那是你的事,我們無權干預,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我們不願意多付出,這也是我們的本分,你也無權干預我們。你如果幹預我們,說實話,不也是作惡?雖然你沒有雙標。
嚴於律己和寬以待人是不能分開的。嚴於律己中包括了寬以待人,因為「寬容」是一樣好的德性,應該在「自律」的範圍之中。寬以待人中也包括了嚴於律己,因為只有認清自己和他人的權利和義務的邊界,不瞎說話,不瞎伸手,管好自己,才能實現對別人自由的尊重和包容。世界上不存在嚴於律己也嚴以待人的情況,如果你對人過於苛刻,那顯然你是沒有好好的自律。道德上的完人很多被目為怪物——這可不是親昵的稱呼,如果不是讓人感到壓力和恐懼,人們怎能以怪物視之?他們是可敬的,他們堅定不移地堅信著自己的道德理念,每時每刻都在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他們很可能從來沒有好好地享受過,他們受人尊敬,卻不受人喜愛,他們為別人付出了一切,卻仍然與人保持著一個遙遠的距離,好像是「天人永隔」,這是聖人和俗人的距離,在俗人眼裡,聖人太死板,僵硬,不近人情,而且可怕。
這就是聖人的悲劇和孤單,或者說如果「偏激」和「偏執」是不夠明智和不夠寬容的表現,他就為此承擔著代價。他的要求太偉大,太完美,以至於寸步難行,沒有人跟得上。在歷史上,我們常常看到一串孤單的腳印,他鐵骨錚錚,他堅定不移,他九死無悔,他用自己的犧牲寫下了歷史上壯麗的詩篇,也以其精神帶給後人久久的感動。但是在他身邊,受他連累而受苦甚至丟掉性命的人,卻未必能夠理解他、愛戴他。後世為他感動的人,擦乾熱淚,也常常就繼續眼前的苟且。
我們只是俗人,我們不想做聖人,我們會為聖人感動,感動之下多做幾件好事,但我們受的感動就止於此。極少的人會受到聖人的感動而走上聖賢之路,那條極為艱辛痛苦的道路。他們同樣的受人尊敬,也同樣的讓人感到遙遠,我們知道,是他們支撐著時代的信念,他們是這個古老民族最堅強的骨頭。但我們,只盼著每天吃點好吃的東西,吃得高興了唱兩句歌,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只剩下一半身子的子爵,你還想讓我們怎麼樣呢?
好的社會,是每個人都承擔他本該承擔的那部分,不找借口推脫,也不被強迫著多做。推脫的,受到譴責,自願多做的,受到表揚,強迫別人多做的,也受到譴責。好的社會,不該依賴於一部分人的過多的付出。從這個意義上,好的一半的子爵的倡議是對「各司其職,充分運轉」的社會模式的挑戰,他以過高的道德凌駕於人,又把同樣高的道德強加於人,這是危險的,這會讓不那麼高尚的靈魂顯得低等。那一半子爵以更高的地位對人們的肉體橫加暴虐,這一半的子爵則以更高尚的靈魂對人們的精神苛刻要求,難怪人們會感到雙重的壓迫。
所以,故事的最後,分成兩半的子爵被拼回成一個整體,回歸成一個普通的人,不那麼好也不那麼壞,人們不必再被欺負,也不必再被苛求,世界回到了那個人性化的,把人當人的世界。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子爵變回了一個完整的人,人民也可以過正常的日子,無論對這方還是那方,他們的生活都會更加幸福。
讓理想接點地氣,別太苛求自己,更別苛求別人。大家都是人。好好地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