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三觀:科學觀、宇宙觀、哲學觀

北京時間2018年3月14日,一代大師斯蒂文·霍金逝世了,胡先笙作為一名科學愛好者,對此深表惋惜,當天情不自禁加入了浩蕩的緬懷霍金人潮中,倉忙的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霍金——虛時間中永恆》以示哀悼。而今天,是霍金的頭七,雖然不是西方的習俗,但胡先笙還是想在此再次緬懷一下這位偉大的科學先賢--這一次,只有從容,沒有慌亂。

霍金雖然走了,但他的成就永遠如霍金輻射一般,在浩渺的宇宙散發著微弱的光芒;又永遠如黑洞一般,吸引著嚮往科學的人們。此時此刻,我覺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霍金的三觀----他的科學觀、宇宙觀和哲學觀。一則作為對這位科學大師的紀念,二則我們從中學習感悟,感悟科學、感悟宇宙、感悟哲學。

霍金的三觀是一個整體、是糾纏在一起的,猶如夸克禁閉,胡先笙很難將之剝離,所以只能揉在一起來講:似乎正在講科學觀,但緊跟著宇宙觀就上了,不知不覺中又上升到了哲學觀。霍金之三觀,蔚為大觀,我等猶如劉姥姥、進入到霍金的大觀園。

一、霍金:實用主義的科學觀

科學是什麼?在霍金看來,科學就是人們為了便於描述、解釋世界而建立的理論模型。霍金這話說得有點兒那個,難道科學不是在反映客觀真理嗎?霍金進一步認為:科學是人為製造的一種工具,人們可以根據需要採用不同的科學模型,哪種模型用著方便就選用哪種。

霍金,你怎麼能是這樣的呢?大家別急。其實大家應該明白這樣一個很直白的道理,對於任何自然現象,我們都可以建立起很多理論模型來解釋它,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可以建立起來無數種理論模型來解釋它。

當我還是一個高一學生的時候,我就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放在冰箱里的肉就腐敗的慢呢?你們一定會說:那是因為在低溫下,細菌繁殖的慢。我說,或許可以這樣解釋:時間是依賴於溫度的,溫度越低,時間就走的越慢,冰箱內一天相當於冰箱外一個月。所以你在冰箱外呆一個月,打開冰箱一看,喔噻這肉還好好的,為啥,因為這肉才過了一天,它怎麼能變壞呢?

各位,你能反駁我嗎?你總不會說:那我們在冰箱里放一塊手錶,看看它走的慢了沒有?其實,我這個解釋是沒法駁倒的,這就是所謂給冰箱內腐敗變慢的另一種理論模型。那我這個模型為啥沒人接受呢?因為這個模型太麻煩,令時間成為了溫度的函數,搞得很麻煩。

實際上, 在科學研究中, 科學家就是要在多種理論模型中做出選擇,這些理論模型經常是互相對立的,究竟該選哪一個理論呢?有朋友會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話沒錯,但問題是,如果這些理論都可以解釋現有各種觀察和實驗,那你準備選哪一個理論模型呢?

霍金嚴重指出:在這種情形下,科學家應優先選擇簡單、實用的理論。這個觀點絕不是霍金的原創,科學界早都是如此了,而霍金只是說的特別明確,把他那實用主義的科學觀表達得特別直白,毫不隱晦。

你再聽聽,他是這樣說得,原話:「物理理論不過是我們用以描寫觀察結果的數學模型。如果該理論是優雅的數學模型,它能描寫大量的觀測,並能預言新觀測的結果, 則它就是一個好理論。」看到沒有,物理理論不過就是一個數學模型而已,好理論就是要優雅、要能預測實驗結果。在輪椅上,霍金身體力行,為黑洞和宇宙構建了數學模型,而且是很優雅的數學模型,由此預言了黑洞和宇宙應該會怎麼樣,只可惜還沒有得到觀測的證實

話說到這裡,就必須要觸及一個關鍵問題:客觀世界是否存在?大多數朋友會說:廢話啊,當然存在,客觀世界當然存在。那陸象山為啥說: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王陽明又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那是因為這兩位是唯心主義,還是主觀唯心主義。

我們現在從小受科學的熏陶,大多認同科學實在論,而且是傳統的科學實在論,認為客觀世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更為具體的來說,傳統的科學實在論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客觀真實的世界之中,其性質是確定的,與人類的感知無關,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

是的,經典物理的確是非常支持科學實在論的,但隨著相對論、尤其是量子力學的出現,科學實在論越來越困難了。霍金對此的評論是「實在性的幼稚的觀點和現代物理是不相容的」。

霍金為啥會這樣說呢?竟然認為傳統的科學實在論是simple and na?ve呢?

大家都聽說過缸中之腦吧?我這裡在給大家複習一下。想像一下,你被一個腦外科的醫生做了大手術,整個腦子被切了下來,而且放入一個大缸里。這個缸特別好,裝滿了維持腦存活的營養液,所以你的腦子在缸里活得特別好,而且還沒有司馬光砸缸。更為重要的是,你的大腦的每一個根神經末梢都連接在計算機上,這台神奇的計算機會按照程序向大腦傳送信息,讓大腦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所以,對於你的大腦來說,一切都是正常的,各種人呀、八卦呀、霍金去世的消息呀、藍色的天空呀、美味的泡菜呀還都存在,就連模擬你身體感覺信息都準確地輸入了你的大腦,你可以非常真實地感覺到清晨在環城公園慢跑,還聽著PAGE SEVEN胡先笙講黑洞、講引力波、講成吉思汗。一切都是那麼的正常,但其實你只剩下大腦了,是缸中的營養液在維持著你。

有人估計不耐煩了:胡說啥呢?我只是向大家介紹一下缸中之腦,這裡的關鍵是,我們怎麼能保證,我們現在就不是缸中之腦呢?估計有人愣住了,但也有人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很欣慰地說:我有腿,我不是缸中之腦。但不要忘了,你掐腿的感覺,很可能是計算機向你輸入的一個刺激信號。

聽完這個故事,大家就明白,為什麼說傳統的科學實在論是simple and na?ve,為什麼陸象山和王陽明會那樣想。

但我們今天關心的是,霍金是怎樣認為的,這位輪椅上的偉人,輪椅上的大腦,他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客觀世界是否存在呢?

霍金竟然也說了另一個版本的缸中之腦。看過科幻影片《黑客帝國》的都知道,影片中的人不知不覺地生活在由外星人製造的模擬環境中,是外星人用電腦製造的模擬實在之中,而且還能夠保持平靜而滿意。當然這是科幻片,大多數人對這個「模擬實在」是一笑了之。但霍金嚴重指出:何以得知,我們不過是一部電腦製作的肥皂劇中的角色呢?

這個問題太令人深思了,我們直接沉默了。或許有人可以這樣反駁,如果我們真的活在電腦製造的模擬環境中,那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就不應該有任何邏輯,也不應該服從任何定律,應該特別隨意。這個反駁是不成立的,因為外星人給我們設計的程序是固定的,而且程序設定的就是邏輯一致性、定律的一貫性,那我們的感覺就自然是這樣的。而且這種軟體設置,對於外星人來說也是最方便的。外星人忙成啥了,哪有時間編邏輯跳躍、定律不定的軟體。

霍金用這個例子想說明,我們其實是無法判斷我們是活在真實的客觀世界之中,還是活在了虛幻的模擬環境之中。由此霍金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一個物理理論和世界圖像是一個模型(通常具有數學性質)以及一組將這個模型的元素和觀測連接的規則的思想。」

這就是他提出的依賴模型,實在是太抽象了,不好理解,所以我們先放一放,先說些輕鬆的,然後再攻堅。

二、霍金:理論比實驗重要

現在看看霍金對理論和實驗的態度。

可以想像,霍金特別重視理論,他是這樣說的:「我從未看到任何僅僅基於實驗而發展的主要理論。首先是需求優雅而協調的數學模型提出理論, 然後理論作出可被觀測驗證的預言。如果觀測和預言一致, 這並未證明該理論, 只不過該理論存活以作進一步的預言, 新預言又要由觀測來驗證。如果觀測和預言不符, 即拋棄該理論。」

霍金這段話表明兩點:其一,先有理論,然後才有實驗,理論是實驗的先行者。其二,即便這個理論預言被證實,也不表明該理論是正確的,因為這個理論新的預言可能會被未來的觀測所否定,一旦否定,我們就要拋棄這個理論。

霍金又繼續說了:「在實際中, 人們非常猶豫放棄他們已投注大量時間和心血的理論。通常他們首先質詢觀測的精度,如果找不出毛病的話,就以想當然的方式來修正理論。該理論最終就會變成醜陋的龐然大物。然後某人提出一種新理論,所有古怪的觀測都優雅而自然地在新理論中得到解釋。」

這段話說明,即便理論預言與實驗觀測不一致,人們也不會馬上放棄這個理論,而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結果是越描越丑,最後複雜不堪、臃腫難看,終於有英雄橫空出世,提出一個革命性的新理論,將所有不符合舊理論的觀測都解釋了,而且解釋的特別優雅、特別有風度。

舉個例子來說明吧。人們原先以為, 逆著光運動比順著光運動一定會測量出更高的光速。也就是說你拿著手電筒所發出的光速如果是c,那你奔跑起來,奔跑速度如果是v,那麼此時手中的手電筒所發出的光速應該是c+v。但是麥克爾遜-莫雷實驗告訴我們:不管光源還是觀測者如何運動,光速總是相同的。

咋回事兒呢?當時的科學家就開始對原來的經典理論進行修修補補,什麼以太拖拽論都出來了。

終於有個小人物站了出來,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你們修補個nothing,光速就是不變的,在任何參照系下觀測、其速度都是c。由此,時間不再是獨立的,而是和空間耦合了起來,共同構成了四維時空,不但優雅,而且有范兒,完全變革了我們對於空間和時間的觀念。

這個例子,就是說明了霍金所說的,面對古怪的實驗觀測,舊理論總是要掙扎許久,終有大智大勇之人提出優雅風度的新理論。

與牛頓、愛因斯坦一樣,霍金追求統一,追求統一的科學理論。他在霍金輻射中,就把引力理論、量子理論和統計物理進行了統一,而且統一得還挺優雅。

反正,霍金特別重視理論,其貢獻也只是在理論,認為理論要優先於觀測。

三、霍金的上帝觀

科學家經常把上帝掛在嘴邊,為什麼呢?一則是西方的傳統;二則是用上帝來指代自然規律;三則,也是最重要的,科學似乎解決不了終極問題。比如你說我們現在的宇宙是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而來的,那肯定有人問大爆炸以前是咋回事?爆炸物本身是哪裡來的?這時候就似乎要求助於上帝。就是物理學家在刨根問底、追索源頭的時候,最終追不到了,就姑且歸於上帝。

比如,牛頓將第一推動力歸因於上帝,愛因斯坦也說:「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創造了這個世界。」霍金清楚,要想從科學的角度否定上帝的存在,就是要從用科學的方式解決宇宙的起源、物質的起源,否則就要求助於上帝。

為此,霍金創立了量子宇宙學的無邊界學說。他認為,時空是有限而無界的,宇宙不但是自洽的,而且是自足的,它不需要上帝在宇宙初始時的第一推動。宇宙的創生與演化都是由物理定律所決定,也是僅僅由物理學定律所決定。由此上帝在宇宙中沒用了,無所事事了,從而把上帝與宇宙萬物隔離了。

大家都知道宇宙大爆炸理論——The Big Bang Theory,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霍金證明了:宇宙大爆炸必然從一個奇點開始。然而,奇點的密度無窮大,一切科學定律都失效了,連時空概念也失效了,所以奇點是不可能真實存在的,是非物理的,這就構成宇宙學的最大疑難:奇性疑難。

為了解決這個奇性疑難,霍金引入了兩個大殺器:「無邊界宇宙」的設想和「虛時間」概念。

一旦引入了虛時間,宇宙中的奇點就消失了,也不需要上帝給邊界條件了。尤其是宇宙在虛時間中既沒有創生也沒有終結,它就是存在。在這個宇宙中發生的一切可完全由物理學定律所確定。宇宙就再也沒有選擇初始條件的自由了,宇宙只能是現在這樣的宇宙,宇宙只能選擇宇宙要服從的定律的自由。既然上帝沒有選擇的自由,那他還是萬能的上帝嗎?難怪霍金是無神論者。

有關這個虛時間的概念,我在霍金去世的當天在知乎發了文《紀念霍金——虛時間中永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虛時間,真的很虛,因為是用數學上的虛數來表達時間,你說虛不虛?但虛時間的引入,就能解決宇宙起源問題,因為由這個虛時間,霍金用數學推導出,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無始無終、圓融自在,不用麻煩上帝來創造宇宙萬物。

霍金在有一次演講中,是這樣否定上帝的,演講標題是《一切都是註定的嗎?》,他的原話是:「贊同宿命論的論證通常是這麼進行的,上帝是萬能的並且外在於時間,所以上帝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怎麼還會有自由意志呢? 而如果我們沒有自由意志的話,又怎麼能為我們的行動負責呢?如果一個人註定要去搶銀行,這不能算是他的過錯。那麼,為什麼他要為此而受懲罰呢?」

坦率地說,霍金這段話,是欠缺邏輯的。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呢?這是個大話題,很哲學、很科學、也很玄學,霍金竟然用搶銀行是否該受懲罰來論證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說明啥?說明這個果然是一次演講,一次沒做認真準備的演講而已。

如果一切都是註定的,那個人搶銀行也是註定的,那他受懲罰也是註定,宿命論在這一點上,邏輯非常自洽,根本就沒有自由意志啥事兒。

說了半天,霍金是不承認上帝的存在性。

四、依賴模型

好了,我現在又要回到剛才的主題,霍金到底認為有沒有真實的客觀世界,這才是霍金最重要的三觀。

在科學界和哲學界,一直都有兩大尖銳對立的派系,科學實在論認為:真實的客觀世界是存在的,而且科學理論就是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但是,反實在論者認為:所謂的客觀世界,只不過是人們頭腦中想像,客觀個nothing,科學不過是個工具而已,科學理論沒有什麼客觀性和真理性。

雙方是爭論不休,狼煙四起,霍金不甘寂寞,推著輪椅,加入了論戰。我們且看看霍金站在了哪一方。

作為科普大家,霍金特別善於用生動的類比來說明問題。想像一個魚缸,一個彎曲的魚缸,裡面養了一條金魚,那麼這條魚看魚缸外的世界,就是一個彎曲的世界、一個扭曲的景色,對吧?

但問題來了,你憑什麼說金魚看到的是扭曲的世界呢?你會說,因為它在彎曲的魚缸里啊,那你怎麼知道我們不是在一個大缸之中,一個很大很彎曲的缸里呢?話這麼一說,就很霍金了。

在彎曲魚缸中的魚,若要描述魚缸外物體的運動,就需要比牛頓力學更複雜的運動理論,其中就包含魚缸所導致的變形效應。這樣,金魚所締造的物理學與人類所締造的物理學是很不一樣的,但是都可以去描述、解釋和預測魚缸之外物體的運動,你能說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嗎?

如果我們一定要說金魚所認識的世界是被魚缸所扭曲了,因而是不真實的,那麼我們必須要捫心自問:我們所認識的實在就一定是真實的、未被扭曲的?

其實,在金魚看來,它們的科學理論成功地描述了事物,也成功地預言了物體的運動,因此金魚們非常相信自己的科學。這樣說來,人類和金魚是旗鼓相當,難分伯仲。

霍金舉這個例子想幹嘛?大家覺得,從金魚類比來看,霍金是屬於實在論的,還是反實在論的,他到底是認為有沒有真實的客觀的世界呢?

估計大家有種feeling,這輪椅上的霍金好像是反實在論的。但霍金不承認這點,那他的觀點到底是什麼呢?這有些複雜,要慢慢說。

金魚在魚缸里看到魚缸之外的圖像,與我們人類看到的魚缸之外的圖像是不一樣的,所以雙方締造了不同的科學理論,可見所謂的客觀實在必須要依賴於自己所看到的圖像。而且基於這個圖像,還要配合上某種模型或理論才能建立起實在的概念。

比如說,我們看到房間里的一個桌子,我們可以摸它,還可以捶它,感覺它很實在,房間里就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桌子。但略懂科學的人都知道,事情沒有那麼簡答,你覺得到有桌子,那是一個物理、化學、生理的過程。是視網膜接受到的桌子的反射光,是摸桌子的手感受到桌子電磁力的排斥,從而導致我們神經中的電位變化,然後將這個信號傳遞到大腦,最終需要依賴大腦中的某種模型或圖像才能形成「這真的有一張桌子」的認識。

所以我們所謂有個桌子的這個實在,是要基於大腦所形成的圖像。

再比如,到底是太陽繞地球轉,還是地球繞太陽轉呢?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就是前者,而哥白尼的宇宙模型就是後者。那麼哪一個模型是真實的、是客觀實在的呢?在霍金看來,這個問題本身比較可笑,我們只能問哪個模型更優雅、更簡潔。其實,無論地心學說,還是日心學說,只不過是坐標原點的選擇問題。如果你將坐標原點選在地球,那太陽就是在繞地球旋轉,這是個實在,是基於坐標原點在地球的實在;一旦將坐標原點選在太陽,那地球就在繞太陽旋轉,這也是個實在,是基於坐標原點在太陽的實在。如果我們把坐標原點放在織女星,我們會發現地球和太陽互相繞著對方轉動,這也是實在。

說了這麼多,霍金的實在觀就是:「不存在與圖像或理論無關的實在概念。物理理論或者世界圖景是模型(通常是數學性質的模型)以及將模型元素關聯於觀察的一組規則。」這就是霍金所提出的「依賴模型實在論」。

他的意思就是說,任何所謂實在都是要依賴於某種圖像,或者某種模型,或者某種理論的;不要去問是否有完全獨立的客觀實在,因為問這個毫無意義。

各位朋友,大家覺得霍金的依賴模型實在不實在呢?我的感覺是,霍金是在黑實在論。霍金的依賴模型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實在就是依賴於人們採用何種理論來描述它;這幾乎是在認為實在依賴於心靈。霍金,你有些王陽明了。

估計有朋友會追問,既然霍金加入了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大論戰,那他到底站在誰的一邊了呢?霍金是這樣說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並不重要,「去問一個模型是否真實是無意義的,只有是否與觀測相符才有意義」。在霍金看來,理論就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優劣之分、只有是否有用之分,關鍵在於理論模型是否可以與觀察或實驗的經驗數據相符合、相一致。

但是,如果兩個不同理論都可以解釋現有的實驗觀測,那咋辦?霍金大手一揮,哪個理論方便就用哪個。哥白尼的日心學說比地心學說方便,我們姑且認為地球是繞太陽轉的。

總之,霍金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將實在與模型相結合,締造了依賴模型,不談真假、只說優劣。

為了更好地認識這個依賴模型。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一個關於夸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質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組成的。但我們是永遠無法觀測到夸克的,因為有「夸克禁閉」,夸克被關禁閉了,永遠無法直接被觀測到。

既然不能被觀測到,但還信誓旦旦地說夸克,還說夸克有六種,甚至還煞有介事地說: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的,中子是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組成的。

所以不少科學家和哲學家就質疑了,夸克永遠都觀察不到,你憑啥說夸克是客觀存在,是一個實在?你這不是在玩玄學嗎?霍金進一步設想,外星人可能也在研究宇宙萬物,也進行了實驗觀察,但是在建立理論模型時、並不用夸克這個模型,而是構建了其他模型,甚至是更簡潔的模型,畢竟人家是外星人。

那既然是這樣,夸克還是一個真實的客觀存在嗎?霍金對這個問題很生氣,我都說了半天了,不要脫離模型去談實在,難道你們忘了我的依賴模型了嗎?我們雖然看不到夸克,但夸克模型所導出的一系列預言陸續被為後來的實驗所驗證。這樣夸克模型就是有用的,它這麼有用,說明夸克就是一個實在,是基於自身理論模型的實在。

五、總結

總之,霍金一方面認為傳統的科學實在論是很幼稚的、經不住推敲的,但同時也不同意反實在論的觀點,因為反實在論認為所謂的客觀世界都是我們的想像而已,說得很過分。

面對如此困境,如此的dilemma,霍金悍然提出了依賴模型,將自己凌駕於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上,非常雍容大度地說;以後不要再討論科學理論是否反映了真實的客觀世界了,因為那是沒有意義的;你們就好好學習我的依賴模型,領會其精神,體會其氣質,剛日讀《時間簡史》、柔日讀《大設計》,警惕人工智慧、提防外星人;莫要讓我太牽掛。

感謝霍金,為我們留下這麼多好東西。

我的新浪微博東方胡先笙

我的微信號:victorshenglizi

加微信後,我拉你入群討論。討論霍金,討論黑洞,討論宇宙萬物。

《參考文獻》

霍金《大設計》

眭 平《史蒂芬·霍金的科學觀》

趙 煦《論霍金的依賴模型的實在論》

趙緒濤,王伯魯<依賴模型實在論解析>


推薦閱讀:

由對稱性到角動量(一)
Angular spin current
拓撲周期表的導出
物理學的華山:這次弦理論大師如何向惠勒拜劍?

TAG:霍金StephenHawking | 宇宙學 | 理論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