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數學史淺談搞數學科研為什麼難

標題起的有些大,而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相信讀者僅從局部片段多少也能感受到當代數學科研的困難之處。其實文章也想起個副標題《我為什麼反對過於抽象地學習數學》。

根據我讀數學文獻和看數學家傳記經驗,大部分大部分純數研究是在抽象與構造間的一個平衡,像抽象代數幾何學習者們崇拜的G那樣的數學家是極少的,也是極端的,連Serre和Atiyah都不贊同別人學G那樣思考。

把構造簡化理解成具體例子也是過度了,構造一般確實基於一個模型或積木,但也要挖掘這些積木中的內在隱藏的數學性質。這些性質也許事後看不難理解,但卻有些出乎意料。特別地,在已知積木中挖掘出隱藏的性質並不顯然,有時也與你掌握最新知識的多少關係不大。長久以來,發現一些數學系本科生有過度重視抽象,輕視構造能力訓練傾向。長此以往,在以後的數學科研中,可能會失望。

舉兩個例子,我盡量避免陷入抽象的術語排列,主要講講思想方面。

第一個栗子:我們要證明a=b,你根據熟悉的知識,知道存在一個抽象的萬有參數空間R可以參數化對象a,當然也能參數化b,但是兩個參數化映射f和g無法直接建立聯繫,把你卡住了。最後的解決,也是最困難的地方,是你需要構造一個具體的參數化空間T,然後證明R=T是同構。R參數化a,對應參數化映射為f;T參數化b,對應參數化映射仍記為g。最後利用R和T之間的同構映射h把f和g聯繫起來,進而證明a=b。構造T和證明R=T是同構,這兩步都是非凡的工作,Wiles當年就是這麼乾的。

第二個栗子:我們研究一個抽象對象M,證明祂具有某些數學性質P。數學中,一種抽象的思維方式是引入一個抽象的等價關係(不是P),然後研究M在此關係下的等價類M class。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要在M class里找到一個數學結構簡單的代表元C,搞明白了C,再由等價關係傳導到M,自然理解了前述數學性質P。看起來很自然,難在哪?很抱歉,數學史表明,往往不是證明這個簡單代表元C是存在的,而是要具體構造出C,這個構造往往出人意料。我們知道R4上存在怪異微分結構,第一個怪異R4的發現依賴於一個結論:E8+E8不是4維光滑流形。而這個結論是由Donaldson對角化定理推出來的-----這依賴於M配邊等價於若干CP2的無交並集-----依賴於規範場理論(通過擾動,以此構造出C)。

更完整的表述見附圖:


推薦閱讀: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我們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寫在21歲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最犀利的思維方法論
在追求女孩的過程中,如何利用思考方法(如SWOT、目標倒推)分析自身制訂策略?

TAG:數學 | 思考方法 | 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