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越南陳朝行政區劃

陳初,分天下為十二路,各置安撫使。到了陳末,存在二十餘路安撫使。順宗光泰十年(1397年),陳朝對原有的政區模式進行了改革,此次改革將原先的路-府、州-縣三級區劃改為路-府-州-縣四級區劃,改革之後的政區為明初所沿襲,可通過《明太宗實錄》中的記載復原。而在光泰十年以前的政區,因史料缺失,諸說不一。

一、京師

李朝時期有「都護府[路]」。黎崱《安南志略》中有「大羅城路」。陳朝第三帝聖宗紹隆八年(1265年)有「京師大安撫使」的記載,此是一路。

二、國威路

李末陳初有國威州,《安南志略》亦載「國威州」,這說明陳初此處尚是一州。按李朝有南京應天府,屬明時期威蠻州(國威州)管山定、清威、應平、大堂四縣,應平縣原作應天縣。後黎朝復改應天府。開泰五年(1328年)的《延福院碑》有「留鎮於國威路」的記錄。據此可知陳中期置國威路。此後可能又將國威路分為上中下三路,目前僅見「國威中路」,據陳朝碑銘可知國威中路其範圍包括上福州、國威州。國威上路可能是屬明時期慈廉州,國威下路可能是廣威州。

三、利仁路

利仁是李時的利仁行宮(蒞仁),陳朝置路,《安南志略》無利仁路。《吳家氏碑》載陳英宗興隆年間(1293年—1314年)有利仁路。

領利仁州。

四、北江路

《安南志略》有「北江路」,此後又以月江為界,將北江分為上下二伴(路)。《開嚴碑記》中有「北江路上伴」。

領武寧、嘉林、北江三州。

五、諒州路

《安南志略》有「諒州江路」,此路一作諒江路。陳裕宗紹豐三年(1343年)《翠浴山靈濟塔記》有「諒州路經略使」。大約在光泰十年後,諒州路後分為諒山、諒江二路。

六、快州路

《安南志略》有「快路」。李朝時有藤州,陳仁宗重興五年(1289),加封御元有功的阮蒯為列侯,賜一郡為湯沐邑,名曰「蒯路」,後改為快路。

領快州。

七、洪州路

《安南志略》有「烘路」,此路系唐末之郡州、鴻州。陳末分為上洪、下洪。

領上洪、下洪二州。

八、南策路

《安南志略》有「南柵江路」。陳末分為南柵上下路。《青梅圓通塔碑記》載南策上路有至靈縣,據此可知南策上路就是屬明時期的南策州。南策下路未詳所在,可能在平河縣。

領南策州。

九、新興府路

新興府路見於胡開大二年(1404年),屬明時期改新興府為新安府,即後黎朝荊門府和安邦海東府。

領新興府、安邦州。

安暹路,陳明宗開泰二年(1325年)有「春,置諸路廉訪司,以鄧輅充大黃、安暹兩路廉訪使。」即後黎朝時期的山南承宣太平府,屬明時期安暹路屬於新興府。安暹路於陳末被廢,省入新興府。

十、龍興府路

陳初以龍興之地置龍興府路。《安南志略》載龍興府,「舊名多岡鄉。陳祖微時,夜過溪橋,既渡、四顧、橋不見矣。未幾,陳氏有國,人號其水曰龍溪,改龍岡為龍興。」

領龍興府。

十一、天長府路

陳初,以龍興之地置天長府路。《安南志略》載天長府,「舊名多(即)墨鄉,陳祖所生地。及其有國,建行宮於此,歲一至,示不忘本,更名天長府。」

領天長府。

十二、建昌府路

陳初置路,《安南志略》不載其名。陳明宗開泰二年(1325年)有「春,置諸路廉訪司,以鄧輅充大黃、安暹兩路廉訪使。」《安南志略》有「大黃江路」,《明太宗實錄》中提到「乘勝長驅至黃江,直抵悶海口」、「建昌縣之黃江口」、「交阯都指揮陳忠等敗賊黨黎侄等於建昌縣小黃江」。關於大黃江路,或者越史記中提到的大黃江州,史家多認為是今寧平省,而發現於太平省武舒縣協和社安底村的《福明寺碑》中提到「黃州蔓底鄉」,黃州蔓底鄉即武舒縣協和社安底村,而武舒縣即建昌府一帶,所以建昌府當即大黃(江)路。

領建昌府。

十三、建興府路

陳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始見建興府,原是應豐行宮,後名顯慶,屬於天長府。屬明時期,建興府改為建平府,下領長安州。長安州,陳初有長安府,置長安府路。至陳裕宗紹豐七年(1347年)尚有長安路。大概是陳藝宗時期升建興為府,置路,將長安府路為州來屬。

領建興府。

十四、三帶路

三帶路是唐代峰州所在,陳初無三帶路。應該是大羅城路的一部分,順宗光泰七年(1394年)八月「以黃晦卿為三帶路安撫使。」

領三帶州。

十五、三江路

三江即沱江、洮江、宣江。陳初無三帶路。應該是大羅城路的一部分,陳末置路。。

領沱江、洮江、宣江三州。治所在洮江州。

十六、歸化路

《安南志原》有「歸化江路」。陳末置歸化鎮。

十七、宣光路

《安南志原》有「宣化江路」。陳末置宣光鎮。

十八、嘉興路

《安南志原》有「沱江路」。陳時置沱江道、沱江道,光泰十年,改天興鎮。此後不見記載,屬明時期有沱江州,屬三江府。而嘉興鎮另外是一鎮。

十九、太原路

《安南志略》有如月江路,可能是此處。睿宗隆慶三年(1375年)有「冬十月,以上皇子叔□為司徒,知太原鎮,司徒元旦知廣威鎮軍事。」可知陳末置有太原鎮。順宗光泰五年(1392年)《永報寺碑》有「太原路安撫使兼轉運使」。可知路、鎮同在。

二十、清化府路

陳初沿襲李制,置清化府路,《安南志原》亦載其名。有清化鎮,光泰十年改清都鎮。

領清化府、九真州、愛州。

二十一、演州路

《安南志原》有「演州路」,《陳史記》光泰九年(1396年)有「冬十月,以胡綱為演州路大知州,鄧思成判州事。」演州有望江鎮。

領演州。

二十二、乂安府路

《安南志原》有「乂安府路」,裕宗大治十年(1367年)《顯曜塔碑》載乂安府路兼任乂安尹。有臨安鎮、大安海門鎮。隆慶三年(1375年),分乂安為日南路、乂安南路、乂安北路、乂安中路。日南路即屬明時期的日南州。後又合為一路。

領乂安府、驩州、日南州。

二十三、新平府路

《安南志原》有「布政府路」,大約在英宗朝,路治從布政州遷至臨平州,所以改為臨平府路。睿宗隆慶三年又改新平府。有新平鎮。

領新平府、布政州、明靈州。

二十四、順化路

英宗興隆十五年(1307年),取占城烏、里二州,改為順、化二州。大約在裕宗時期,置為一路。陳末有順化鎮。

領順州、化州。路治在化州。

關於陳初分天下十二路,《安南志原》的作者黎崱於1285年歸降元朝,其所記之路大概是其所處年代陳朝的建置,是推定十二路的重要依據。書中記有十五路,分別是:大羅城路、歸化江路、宣化江路、沱江路、諒州江路、北江路、如月江路、南冊江路、大黃江路、烘路、快路、清化府路、乂安府路、演州路、布政府路。其餘龍興府、天長府、長安府原是大羅城路屬邑,後增置。

推薦閱讀:

堅太王行狀
越黎朝清化三司
萬象國21芒小考
越南陳朝外任之官

TAG:越南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