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情懷XII:暴走暖男

在Premium汽車品牌里,論哪個品牌看起來最人畜無害,Volvo應該榜上有名。從外形到內飾,都是一副含蓄內斂溫文爾雅的模樣。而在Volvo的歷史上,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將現代三點式安全帶的發明人Nils Bohlin招至麾下,並將該專利開放給所有企業免費使用。

但是,真正了解Volvo的也知道,這個看起來很暖男形象的北歐車企,骨子裡其實是有鮮明的暴力基因的。不信可以去試一試那些尾部掛著小藍方塊的Volvo。

而在Volvo的歷史上,這個小藍方塊也是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去年,小藍方塊終於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品牌——Polestar,而在這個品牌的首發車型Polestar 1上,我一眼就看到了Volvo設計總監、今天Polestar CEO Thomas Ingenlath的想法——那是對Volvo幾十年前一段歷史的追憶。

失敗的嘗試

1927年,瑞典哥德堡地方製造業巨頭SKF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這就是Volvo歷史的源頭。在創始之初,SKF任命Assar Gabrielsson作為Volvo的總裁。1935年,SKF拋售了Volvo的股份,Volvo脫離SKF成為一家獨立公司,Assar Gabrielsson依然掌舵Volvo。

在一次出差到美國的時候,Gabrielsson看到了美國的國寶跑車——Corvette。這激起了Gabrielsson的興趣,也想讓Volvo品牌旗下有一輛跑車。

於是,Gabrielsson找到了美國的船舶製造商Glasspar的老闆Bill Tritt,讓他幫忙設計一款跑車。在50年代,Glasspar是玻纖車身的產業先驅。他們的Glasspar G2就是全玻纖車身的設計,而這樣的設計也直接影響到了GM,啟發他們開發了玻纖車身的Corvette。

Glasspar的早期玻纖車身產品,就包括這輛Volvo小跑車——Volvo Sport,又叫P1900。

Volvo P1900

P1900底盤為鋼管骨架,發動機則是來自Volvo PV444的1.4L發動機,功率為52kW,搭配三速手動變速箱。

這是Volvo在跑車領域的首次嘗試。然而——後果很慘烈。訂單數量一直波瀾不興,而且其質量也未能達到Volvo的平均水平。不過P1900一直在賴活著,直到Volvo第二任老闆的到來。

1956年,Gunnar Engellau接替Gabrielsson成為Volvo的老闆。他興沖沖地找來了一台P1900,準備在周末出去享受一下開敞篷車兜風自駕游,但是,這輛車卻讓他大為光火。第二周回到辦公室就要求停產P1900,並且丟下了一句話:

這貨開著怕是要散架。

P1900就這麼匆匆走完了整個生命周期。產量僅有68輛,多數都銷往瑞典本土和美國。

從任何角度來說,P1900都是一款失敗到不能再失敗的產品。但是它卻為Volvo積累了寶貴的運動車型設計與製造的經驗,並且再下一款車型上迎來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一個無心插柳的事情就是它逼著Volvo開發功率更強大的B16發動機來替代扶不上牆的B14,後來這款B16發動機裝到了長壽車型PV444/544上,終於Volvo的車擁有了足夠的動力,也因此得以進入北美市場。

捲土重來

因為憤怒的老闆的一句蓋棺定論,P1900的生命周期在1957年終止。

但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在歐洲和美國,小跑車是一種Lifestyle,是一種中產身份的象徵。面對這樣充滿誘惑力的市場,Volvo很難把持住。

於是在1957年,P1900還沒涼透的時候,新產品就提上了日程。但是由於P1900的重大失敗,Volvo上下對S-Seg都很沒信心。

一般情況下,面對一個自己沒譜的項目,最好的風險隔離的方法是什麼?

外包。

Volvo就這麼幹了。整個項目外包給了Helmer Petterson——需要強調,Helmer Petterson並不是Volvo的僱員,而是一名自由工程師。Helmer Petterson與Volvo的合作關係由來已久,上文提到的長壽車型PV444就是由Helmer Petterson主導研發的,這款車型生命周期長達23年,並且幫助Volvo成功打開了美國市場。有這樣的背景,Helmer Petterson自然成為了衝鋒陷陣(背鍋)的最佳人選。

而這款車的造型設計工作也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上陣父子兵」。這款新車的造型設計是由Helmer Petterson的兒子Pelle Petterson完成的。

Pelle Petterson

在設計這款車的時候,Pelle Petterson的正式工作是為義大利設計師Pietro Frua打工,但是承接新車設計工作的並不是Frua本人。不過由於這層關係,Volvo一直宣稱這款新車是時髦摩登的「義大利設計」,直到2009年才鬆口,表示這款車是「斯堪的納維亞本土設計師的驕傲」。

雖然Frua並沒有接下設計工作,卻也拿到了原型車的製造工作。Carrozzeria Pietro Frua為Helmer Petterson製造了三台原型車,分別命名為P958-X1、P958-X2和P958-X3。P代表「Prototype」(原型車),9代表完工的時間九月,58代表1958年,X則代表eXperimental(試驗性)。

P958-X1原型車

以Helmer Petterson的實力,研發工作順風順水,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就惡搞了——為了徹底的風險隔離,Volvo並不計劃在自己的工廠量產這台車,要Helmer Petterson自己去談代工廠。

1957年12月,一頭黑線的Helmer Petterson開著P958-X1一路前往德國奧斯納布呂克,那裡有一家足以承擔此業務的公司——著名的Karmann。早在P958-X1項目研發期間,Karmann就已經派出工程師前往Carrozzeria Pietro Frua解決一些工程問題,雙方早有接觸,因此Helmer Petterson找到Karmann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他希望Karmann能夠接下新車的量產合同,與Helmer Petterson一同前來的還有Volvo的總工程師Thor Berthelius,三方商討了很多細節,並且對P958-X1進行了諸多測試。三方都很滿意,會談在和睦友好的氛圍中進行。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第二年12月,這款新車就可以在Karmann順利投產。但是意外總會有的。Karmann當時最大的客戶就是大眾,而大眾在Karmann生產的產品就是Type 14,也就是著名的Karmann Ghia。

Volkswagen Karmann Ghia

毫無疑問,Karmann Ghia和Volvo的新車將是小跑車市場上針尖對麥芒的競爭對手,也因此毫無疑問,大眾絕對不想Volvo的新車能夠順利投產。作為Karmann的最大客戶,大眾向Karmann施壓,Karmann只得放棄這一訂單。

無奈之下,Helmer Petterson又前往一些其他代工工廠,如NSU、Drautz和Hanomag,但是Volvo和Helmer Petterson與這些代工廠接觸之後,都認為這些工廠並沒有達到Volvo的品控標準。在量產化階段,新車遭遇了巨大的挫折,項目幾乎遭到廢棄。

一切跡象都表明新項目即將完蛋,Volvo自己也心灰意冷,閉口不提這一新產品。但是挫折卻激發了Helmer Petterson的鬥志,他四處遊說,得到了兩家財團的支持,同時,大量新車的照片頻頻現於媒體,面對媒體的發問,Volvo也不得不做出讓步,在1960年的布魯塞爾車展上,這款新車正式對外發布,定名為P1800——因為1.8L的B18發動機。

P1800的量產也迎來了轉機——英國Jensen Motors正苦於生產線閑置率太高,通過考察,Volvo和Jensen一拍即合,Jensen拿到了1萬輛的生產訂單。而車身的製造工作則轉包給了蘇特蘭的Pressed Steel。在經歷重重危機之後,第一輛量產型P1800在1960年9月下線。

由於前期媒體的推波助瀾,消費者對這款車已經是望眼欲穿。當實車來到面前的時候,市場為之震動——太漂亮了!

相較於Karmann Ghia,P1800更加修長,線條更流暢,尾部也更有雕塑感。而讓P1800更為名聲大噪的是一部電視劇——The Saint(俠探西蒙),這部劇的人氣長年高居英國收視率榜單第二名。劇中主角Simon Templar的座駕正是一台Volvo P1800。

而扮演Simon Templar的那位看著如果眼熟的話就對了,他就是第三任James Bond扮演者Roger Moore爵士。

而P1800能夠在這部劇當中出鏡從而知名度暴漲也是很驚險,在1961年的日內瓦車展上,除了P1800,還有另一台跑車也吸引了劇組的注意。劇組向這家車廠請求一台車用於拍攝卻遭到了拒絕,而Volvo則爽快地答應了。

其實,如果兩家同時應下來的話,P1800必定會落選。因為那台跑車可是名垂千古風華絕代的Jaguar E-Type。而且歷史也證明,就算是沒有The Saint的出鏡機會,E-Type在今天的知名度一樣遠遠高於P1800,畢竟E-Type在我看來是汽車發明以來最漂亮的車沒有之一。

然而從商業上說,丟掉一個很好的PR機會是可恥的。進入70年代,ITV播出了The Saint的重製版Return of The Saint,Jaguar忙不迭地呈上了兩台XJS用於拍攝。但是想也明白有些事情錯過就沒法重來。那時候Roger Moore爵士已經成為James Bond功成名就,接替拍攝的Ian Ogilvy知名度遠不及Roger Moore,Return of the Saint也只拍了24集就停播了。更關鍵的是,XJS長成那副德行何德何能可以與E-Type平起平坐(其實XJS不算難看但是和E-Type對比的話……)

於是XJS並沒有在Return of the Saint上獲得太多知名度。

有Simon Templar為P1800打廣告,P1800的銷量蹭蹭往上飛。但是消費者其實也很清楚,P1800並不是一輛性能至上的車,買它更多的是因為顏值(還有更低的價格)。

——這再度驗證了Fiat 500那一篇里的論斷:地球人都特么是看臉的。

E-Type除了驚人的美貌,也有出眾的性能。極速動輒飛上200,這背後是強大的4.2L XK直列六缸發動機,而P1800則低調很多,它只裝備了一台1.8L B18直列四缸發動機,而這台發動機的來源很搞笑——

直列四缸很好搞的嘛,把卡車上的B36 3.6L V8發動機切開不就有了嘛……

當然嚴格說來,切開之後得到的是Volvo Amazon上的B18D發動機,通過重新設計曲軸和缸墊,P1800上搭載的是變型B18B,性能比B18D略強。與B18B搭配的是M40四速手動變速箱。1963年,在M40基礎上加裝了Laycock de Normanville電子超速檔,這就變成了M41變速箱。超速檔可以讓P1800在高速公路上以更低的轉速更省油地進行巡航——然而,極速卻因此被犧牲掉了。可能比較難以理解,但是事實上這是可能的。由於壓低了轉速,發動機並不能在最高檔獲得最大功率,也因此無法在最高檔獲得最高速度。M40變速箱可以讓P1800的極速達到193kph,而裝上M41之後,在超速檔上就只能跑到177kph。

P1800正順風順水的時候,卻遇到了另一個問題——豬隊友。

Jensen可以說是一家很典型的英國車企,包括後來著名的Jensen Interceptor在內的產品都擁有非凡的駕駛樂趣、夢幻的造型設計,以及糟糕的品控。

針對P1800的投訴越來越多,Volvo實在是受不了了,在6000多台的時候就提前終止了與Jensen簽訂的10000台製造合同。當然,這時候生產P1800也不再有任何顧慮,P1800的生產就挪到了位於Volvo總部的哥德堡Lundby工廠,這一遷移也讓P1800的名字變成了P1800S。這裡的S沒有任何今天常見的「運動」的意思,而是「Sverige」,即瑞典語中的「瑞典」。

P1800S從1963年生產到1969年,期間經歷兩次大的改進。1966年原版P1800S發動機功率從75kW提升至81kW,又在1966年提升到85kW,1969年B18棄用,更換為B20B發動機,輸出功率為87kW。

1970年,P1800換裝搭載了Bosch D-Jetronic燃油噴射系統的發動機,加裝燃油噴射系統之後,動力增加到了97kW,而且沒有犧牲燃油經濟性,這也是P1800歷史上第一次安裝全四輪碟剎系統。

P1800系列的最後一款車是1972年的P1800ES。這是一款三門Shooting-Brake車型,它最獨特的地方是全玻璃尾門。

也正因為這個玻璃尾門,P1800ES在德國和瑞士被稱為「Schneewittchensarg」,翻譯過來就是「白雪公主的棺材」。

通過更換髮動機缸墊,B20發動機的壓縮比有所下調,這台發動機被編號為B20F,峰值功率為92kW,但是由於外特性曲線更加平緩,在速度不那麼快的街道上,P1800ES反而更好開。另一個比較大的改進就是P1800ES首次配備了自動變速器選裝,這是一台來自Borg Warner的3AT變速箱。

P1800ES是P1800車系最後的一款產品,也是相當短命的一款產品。1974年,美國爆發石油危機,在這個當口,美國的汽車安全與排放標準猛增,Volvo沒有找到在成本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調整P1800的方法,而專門針對這樣一個比較小眾的市場重新設計車型也不現實,最終,P1800系列在1973年6月27日終結。

P1800系列總產量為47492輛,其中包括8077輛P1800ES。

P1800無疑是Volvo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車型,2010年6月13日,Viking經典車展上,Volvo舉辦了盛大的P1800 50周年慶典。在慶典上出現了超過350台Volvo,其中有80台P1800,包括首台原型車P958-X1,到場的還有兩個特殊的人物。Helmer Petterson早已不在人世,而他的兒子、P1800的設計師Pelle Petterson則來到了現場。另一個特殊的人物叫Irv Gordon。他並不是P1800的研發人員,而只是一個P1800車主。

那憑什麼Volvo邀請這麼一個車主到場?

原因就在他的P1800的里程錶上。

Irv Gordon家在紐約,是一位大學教師,他在1966年購買了一台當年最新的P1800S,隨後這輛小跑車就成了他的日用代步車和旅行車,除了日常買菜,他還開著自己的P1800S到過加拿大、墨西哥和歐洲各地,甚至到過哥德堡——也就是P1800誕生的地方。1987年,他的這台P1800S里程就達到了100萬英里(161萬公里),1998年,他的車則以169萬英里(272萬公里)的里程成為吉尼斯認證的未經易手的行駛里程最長的非營運汽車。到了2002年,這台車的里程已經達到了200萬英里(322萬公里)。在達成這一目標後,Irv Gordon也受到了著名汽車發燒友Jay Leno的邀請,到Jay Leno今夜秀場當嘉賓。

到了2013年,他的車已經達到了299.6萬英里(482萬公里)的里程,Volvo PR立即跟上,專門為這台P1800S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性能評估」工作,這一年9月在阿拉斯加,這台P1800S的里程突破300萬英里(483萬公里)。

P1800是Volvo品牌第二款也是至今最後一款量產型跑車。此後在市場定位與之接近的市場上,就是480、C30和今天的V40。其中480和C30用一種特別的設計表明了自己對P1800尤其是P1800ES的繼承關係——全玻璃尾門。

那麼問題來了,標題里明明說的是「暴走」啊,P1800並不算暴力,後續的480和C30更是很普通的家用小車,何談「暴走」?

來來,看看上面這台C30是什麼顏色的?

青藍之力

如果在街上看到一台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Volvo是這種特殊的青藍色,屁股後面和格柵上還貼著同樣的青藍色小方塊,最好小心。

Polestar,北極星,這是Volvo的高性能部門。

溫文爾雅的Volvo的暴力基因就是從這樣的青藍色中得到的。而且和AMG、M-Power一樣,Polestar常年混跡賽場。

1994年,Volvo進入BTCC,與他們合作的是TWR,雙方聯手打造了一輛850 Estate Super Touring。嗯,Estate,沒看錯。

當然850轎車也同時投放了。

在賽場上看見一輛非常奶爸的旅行車健步如飛也是相當新鮮。所以可得記住,把高性能旅行車玩得六的,不止Audi一家。當然,Volvo在94年的BTCC賽場上成果一般,全年積分103分,位居第八(倒數第三,倒數第二是日產,馬自達跑了一半跑路了於是墊底)。到了95年,Volvo就雄起了。奶爸車大爆發,全年拿下359分,位居第三,96年又是一個全年第三,可以說成績相當不錯了。但是96年,就在Volvo的老家瑞典,另一個相當有代表性的房車賽賽事開賽了——STCC瑞典房車錦標賽。對於自己老家的賽事,Volvo·哥德堡絕對不能放棄。他們找到了本土合作夥伴,剛剛在瑞典哈姆施塔德成立的Flash Engineering。這家公司的老闆是瑞典賽車手Jan Nilsson。

在BTCC身經百戰的850GTL(三廂轎車)回到老家瑞典參賽,面對的對手來自歐洲各地,有Mercedes 190E,有BMW M3 E30,有Ford Sierra。然而……

比賽簡直無聊至極。Flash Engineering把他們全部吊打。STCC在1996年的規則是全年總共5站,每站進行排位賽後,有兩輪正賽,只有第二站除外(只有一輪正賽)。這一年,全部5個桿位都被Flash Engineering的老闆Jan Nilsson拿下,9輪比賽中搞定了6輪。

第二年,Jan Nilsson繼續開著850 GTL大開殺戒,又拿下了一屆冠軍。1998年,Volvo在Flash Engineering投放S40參賽,1999年,Flash Engineering更名為Volvo S40 Racing Team Sweden,2001年,STCC增設製造商積分,第一年的製造商冠軍被Audi奪走,2002年就被Volvo奪回,此後一直到2008年最後一次統計製造商積分,Volvo都一直穩居前三。不過在統計的時候,2005年,車隊裡面出現了我們熟悉的名字——Polestar Racing。

2005年,Nilsson將Flash Engineering出售給了Christian Dahl,車隊也更名為Polestar Racing。隨即Christian Dahl也開始了針對Volvo民用車的高性能改裝工作,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C30 Polestar、V40 Polestar、S60 Polestar、V60 Polestar這類高性能Volvo的來源。

2011年,STCC改組為Scandinavian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縮寫依然是STCC,賽事在北歐各國輪流舉辦,參賽車輛日漸增多,而Polestar Racing也一直呆在第一陣營。今天STCC已經變成了TCR系列賽的一部分,而Volvo也早已不見蹤影。

它去了哪裡?

南半球,澳大利亞,國際V8錦標賽。那時候的Polestar Racing已經更名為Cyan Racing。

更名的原因之一是在2015年,Volvo全資收購了Polestar的民用車業務和「Polestar」的商標,自此,北極星成為了Volvo的內部部門,更是在2017年成為一家獨立子公司。

出任Polestar CEO一職的竟是一名造型設計師——Thomas Ingenlath。Polestar的第一輛車,卻也讓人一下子聯想起了半個世紀前的P1800,優雅與暴躁在這一刻交織為一體。

設計挂帥

在進入Volvo之前,Thomas Ingenlath的知名度約等於是沒有。當然設計師可能知道,面很窄。

沒辦法,誰叫他當時是在VAG工作呢。VAG一向懶於把自己的設計師拉到聚光燈下為自己的產品站台,儘管手下人才濟濟,卻都沒多少人知道。這不,Peter Schreyer跳槽之後知名度飛起,Wolfgang Egger跳槽後知名度飛起,邵景峰跳槽後知名度飛起。

Thomas Ingenlath在2005年前擔任的是Skoda設計總監,曾經帶隊設計過第一代Skoda Superb和Skoda Roomster。

2005年,Ingenlath調往狼堡擔任大眾外飾設計主管,一年後,又調任波茨坦設計中心總監,並在那裡待了6年。2012年7月,他出任Volvo Design VP(副總裁級別),Volvo更是給他創造了一個「Chief Design Officer」的頭銜。

隨後,就是一系列重塑Volvo品牌形象的動作,其中打前站的就是2013年發布的Volvo Coupe Concept。

這輛概念車,沒有任何疑問,就是對P1800的一次復刻。而在當時正處在十字路口的Volvo Design也宛如一張白紙,給了Thomas Ingenlath最佳的發揮平台。在這輛Coupe Concept上,現在我們看到的Volvo的設計理念——極盡考究的比例和姿態(中大眾的毒很深)、挺括的曲面(卻又不像大眾那樣瘦骨嶙峋)、富有邏輯感的曲線(卻又比大眾多一些自由)。而更為強大的是,隨後發布的一系列使用了「雷神之錘」設計概念的量產車——XC90、S90、V90、XC40、XC60、V60,無疑證明了這一設計理念是一個既有彈性,又有充分視覺統一性,並且可以用在各種車型上都不顯違和的良好框架。

Thomas Ingenlath為Volvo Design打下了牢靠的基礎。而這時候,Volvo的高性能子品牌也呼之欲出了。

幾乎是沒有疑問的,這個品牌的名字只能叫Polestar。而為了順應時代潮流,Polestar將主打高性能新能源車。出任這個全新子公司CEO的正是設計師Thomas Ingenlath。

2017年底,Polestar的第一款車發布了,與當年的Coupe Concept幾乎無異,但是Volvo標誌性的斜對角線已經不再,換成了Polestar的四芒星。

這款車的名字也是相當簡單粗暴——Polestar 1。這是一款2+2 Coupe混合動力車型,搭載了一台通吃天下的Volvo Drive-E I4渦輪增壓汽油機,另外還有電機補充,輸出達到600PS/1000Nm,純電續航里程為150km。後續的Polestar 2將是一款D-Seg級別的BEV,Polestar 3將會是一款大型BEV SUV。這三款車都將基於Volvo SPA模塊打造,工廠也位於中國。Thomas Ingenlath這樣評價Polestar 1:

Polestar 1是第一款以Polestar品牌發布的量產車,它將是一輛搭載先進科技的優美的GT,這對Polestar而言是一個美好的開始。Polestar的未來將堅持全電動動力總成,打造高性能電動跑車的品牌形象。

而更好玩的是,Polestar 1——不賣。Polestar的全部車型將都採用月租的模式對外出租。按Polestar的想法,這可以讓性能愛好者不去管那些煩人的事情——保養、保險等等,而專註於駕駛體驗。在Polestar的月租計劃當中,甚至包含了保養的提車與送車——車主完全不用開著車到店保養。

除了月租,Polestar還提出了更為靈活的分時租賃,用戶可以在手機上說明對車輛有哪些需求,在送達的時候,這些需求都將得到滿足而安裝在車上。並且Polestar也不是嘴皮子利索,他們已經開發了一種技術,其實有些類似於Car2go,叫「Phone as Key」。

當然,我自己對這樣的願景也是有一些疑慮的,其中最大的一條就是——高性能車主是否真的願意放棄一輛車的所有權。這個我是存疑的。我自己就會投出一記反對票,至於真正的消費者會怎麼選擇,這得調查過後才會知道了。這些激進的出租計劃會如何執行,執行之後效果如何,只能靜觀其變了。

不管怎樣,就Polestar 1這個產品來說,P1800的顏和小藍方塊的心在這裡結為一體,那還是讓人挺激動的。

從電視上的花樣美男,到練好了肌肉的花樣美男,這算是一種進化。但是進化完成後的Polestar所承載的電氣化、共享化的「互聯網+高性能」,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TAG:汽車歷史 | 沃爾沃Volv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