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有用武之地了!

《醫聲大事件》第二十一期上線啦~

醫生!

用武之地了!

▼▼▼本節目建議在WiFi環境下食用

https://www.zhihu.com/video/954723239772033024

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一篇題為《醫生不是公立醫院附屬資源》火遍了朋友圈。文中引述了近兩年已逐步趨於成熟的「醫生集團」的發展模式和服務特點,文中強調醫生並不是公立醫院的附屬資源!鼓勵並號召廣大的醫護人員走出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能夠施展自我才華的用武之地!

醫療作為特殊行業,是帶有其獨特的行業使命感,但是由於待遇、醫患關係等熱門關係,近兩年在醫生圈內引起不小的動蕩。報考醫學的考生越來越少,轉行的醫生越來越多。其實這並不能怪醫生本人,在溫飽、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的前提下,使命感又有什麼意義呢?當然,作為大李本人,還是深深了解這些醫療同行們的苦衷的。希望有關部門的整改政策能夠更快的調平醫療圈的天平。

從行業角度來看,我國目前的醫療服務確實很難滿足人們的多元化的醫療需求,如果僅僅依靠單一的公立醫院的模式是不能滿足全社會的需求的,所以國家近兩年來不斷推出醫療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醫生多點執業,全科醫生的培養和試點,藥費挂號費等,特別是《「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的簽約服務或者組建「醫生集 團」等。主持和鼓勵的政策為「醫生集團」孕育和生長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醫生集團」可以存在於體制內、體制外、線上線下等各個地方。

而「醫生集團」的主導者也由醫生、資本方擬或是葯企等多角色的充當。國家衛計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苗艷青的粗略的統計:自從 2014 年第一家「醫生集團」正式成立到 2017 年全國註冊的「醫生集團」已達到 160 家,這裡還不包括哪些剛剛成立的,不為業界所知的「醫生集團」。但無論是怎樣,「醫生集團」的醫療模式,既能給患者提供他們在公立醫院所不能享有的醫療服務,又能給醫生提供他們施展醫療技術的平台!

目前的醫生集團是以公司的形式存在,由技術水平較高的醫生並且是有管理有組織地執業,強強聯手為患者提供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醫療服務。像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門診部,它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是 2016 年正式下發的。

該醫生集團有近 300 名簽約的專家可在門診部開展疾病診斷與治療,臨床學科有 26 個專業:其中包括甚至超過我們在公立醫院能接受到的疾病診療範圍和服務。而川派醫生集團是專註於疼痛醫學領域的專科醫生集團,目前他們購置了一家二級規模的中西醫結合醫院,將其命名為「川派醫生館」。

還有一種醫生集團,它相當於醫生的經紀人:主要負責提供與醫生執業相關的管理服務——比如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幫助醫生選擇簽約醫院,集中談判,風險應對等服務;還有一些互聯網醫生集團,依託互聯網來實現醫生和患者的對應服務,一方面為醫生提供諮詢,品牌傳播,客戶開發,服務運營,支付體系,法律風險控制等,同時還作為醫生和患者的信息發布整合的平台。像醫聯,目前作為一個成熟的醫生經紀人,也在執行互聯網醫生集團的全部功能和職權。

推薦閱讀:

為啥吃涼的會痛經?
莫名頭疼、頭暈,竟可能是寄生蟲在作怪?
很多老百姓對於換膝關節的理解有3個誤區是什麼?
106名同學染艾滋,我們該如何加強傳染性疾病的宣傳力度?
什麼是腦死亡?

TAG:醫生 | 醫學 | 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