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談知識付費,為時過早

有個朋友發了條朋友圈說:得到最大的競爭對手,算是混沌大學?我回復他:這兩家最大的對手都是閑魚。

得到、混沌大學算是知識付費領域的領頭羊了,因為這兩個產品上的視頻音頻講座,在閑魚和淘寶上都是幾塊錢就能買到,還包更新。你還別嫌這些販子把知識賤賣了,閑魚和淘寶上有你的視頻音頻課程叫賣,說明你還算個角兒,至少在培訓界,sorry,在知識付費領域,你還算個人物。

如果這些盜版視頻音頻課程是粗製濫造、丟三落四的,可能我也會考慮在需要的時候去聽原版課程。可惜的是,這些課件與原版課件完全一致,畫質音質毫不遜色,而且由於是單獨的mp3、mp4、ppt、pdf文件,存放於雲盤,可以隨意在各種設備上使用,比起原版課件只能在App中觀看,體驗真的好了太多。這種情況下,原版課件對我的吸引力何在?

所以知識付費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我想了想,除了剛才提到的體驗問題,還是有幾個方面,讓現在談論知識付費,還為時過早。

以混沌大學為代表的、硬核的講座型知識付費產品,目前在產品策略上還不夠接地氣。

混沌大學主打研習社和創新院兩大產品模塊,年費目前分別是1198和2998。前者主打各種講座,後者主打成體系的課程。前者的講座可以單獨購買但單價都偏高,後者的課程不可獨立購買。

顯然,在這種價格體系的設計之下,是傾向於用戶以包年的方式來參與課程。問題是,作為一個只對其中部分內容感興趣的用戶,我並無意包年一併買下所有內容,哪怕分攤後的單個內容成本不算太高。這種情況下,盜版的優越性再次體現出來。我哪怕只選擇我自己想看的內容,其餘內容完全丟棄,也不覺得可惜。

當然,高價本身也是一種策略,讓用戶付出的代價越高,越容易贏得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式的認可,可能這也是一個手段。

得到和混沌大學,以及其他大部分知識付費產品,都很難挑戰人類懶惰的本性。

大多數人都做過類似辦了健身卡只去幾次這樣的事情。知識付費課程的到課率和結課率之低,向來是令人髮指的。其實這個與價格設置的關係並不大。

用戶再認可,定價再高,也抵擋不了用戶內心深處的惰性。每年一兩千的課程算什麼,大家捫心自問,大學時候一年學費近萬,上課的時候又好好聽過幾節?

花錢多少從來都不是問題,只要你腦子中意識到「我在學習」,渾身的懶肉就開始吶喊抗拒,因為學習和思考本來就是反人性的。通過產品設計,加入什麼互動、課後練習,都是治標不治本。花了錢就產生了我在學習、我很勤奮的幻覺,正如圖書買回來半年塑封還沒撕開,但心情仍然很好。

於是,既然大概率這個投入要損失掉,買盜版的好處是,買了不看,至少縮小了損失。

當下知識付費的產品,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定價理念上。

各種知識付費平台,應該是花了大價錢請講師、研發和製作課程。

但是,課程投資再高,高得過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上隨便拿出來的一部三流電影嗎?三大主流視頻網站的會員年費普遍在200左右,打折做活動的時候才100出頭,各種影視劇無限量看到吐,你的這些知識付費課程,憑啥年費上千?

有人可能會認為,知識和娛樂是沒有可比性的,因此價格也是沒有可比性的。我的觀點是,如果把那些知識付費的課件視為娛樂內容,用來消磨時間,反而可以讓學習這件事變得輕鬆許多。

而事實上,很多能堅持收聽收看課程的人,光有強烈的改善和提升自我的動機是不夠的,需要把這些內容作為和影視劇、動漫一樣的內容來對待。既然同是娛樂內容,消磨時間,則即便習慣了對內容付費的人,也無法接受如此的高價。三大視頻網站的定價,起到了價格錨定的作用。

因此,真正推動知識付費走向大眾化的,反而是更加平民化的價格,和更加實用的內容。成人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特點,本來就是講究實用的。以知識付費當下的內容實用性而言,很多都是大而空洞,連培訓都很難算得上。因此,破局的方法,還是要向娛樂內容付費看齊。

談知識付費,為時過早。大家現在只要能為正版內容付費,已然是很好了。

判官:十四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註於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公眾號:判官老司機

推薦閱讀:

月活躍用戶達3.76億後,微博的內容變現之路
【內容付費】知識付費與內容變現領域的會員體系設計
關於內容付費,知識付費的一點看法
加入闌夕的V+會員一周後,我收穫了這些……
我所理解的內容經濟——排遣自己的焦慮

TAG:知識付費 | 內容付費 | 得到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