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變淡是從我們變得隨便開始的,儀式感,真的很重要

如今——

有了全年無休的商超,再也不用費盡心思地囤積年貨;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遲滿足」留到年初一;

貼春聯很少人家用漿糊了,透明膠紙一粘很是方便;

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也越來越吃不出不同;

春節晚會還是年年都播,但已淪落成我們刷手機的背景音;

沒有小孩會熬一整夜守歲,人們年初一起床的時間是越來越晚;

不再是需要磕頭拜年的年紀,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

過年的儀式越來越精簡,到最後連對過年的期許都精簡掉了,才漸漸覺得丟了什麼。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麼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隨便的結果是,節日不再像節日,也不難怪,年味越來越淡。

物質的豐富,讓我們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感,儀式的精簡,讓春節變成日曆上形神分離的某一天。

#儀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說起儀式感,人們最常喜歡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是會讓平凡日子發光的魔法,是我們對庸常生活的復仇。

比如婚禮。很多男人會不理解女人為了一個做給別人看的儀式去花費那麼多心思和精力。其實,婚禮除了是做給父母親朋看,也做給自己看。當我們在婚後的一地雞毛里甩門而出去買刀的路上,也許想起了婚禮那天他熱辣誠摯的誓詞心中為之一動,就放棄買刀轉彎去買了他最愛吃的菜。

比如吃飯,你以為去米其林餐廳吃一頓繁複講究的法式大餐才是儀式?我在微博關注了一個漫畫家,他把每天媽媽做的早餐都拍照,配文#早飯要吃好#,就是這份每天的早餐竟然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沒有華麗的擺盤,文藝范的濾鏡,但菜式多樣營養均衡,升騰起的是最真實的人間煙火氣。

正像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霍莉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宛若變成盛宴。儀式感,是心不在焉的生活里一頓隆重的早餐。

比如化妝,我們都知道出席正式場合化妝是對別人的尊重,但平白化個大濃妝還自拍大頭照發朋友圈什麼的真不是多麼討喜的行為。我朋友圈就有這樣一位「神仙」,一個因為工作原因加了好友卻並不熟悉的朋友。當我看多了她隔三差五的濃妝大頭照之後才漸漸明白過來,原來每次化上大濃妝穿戴得超級美艷是要去赴一場特殊的約會——住院化療。

有時候儀式不僅僅是生活里的小情趣,竟也是一種強大而積極的暗示。雖然我病了,但我並不會蒼白憔悴狼狽不堪,滾蛋吧腫瘤君,你休想看我的笑話!禁不住莞爾,也禁不住敬重。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多需要儀式感

還記得那些兒時的儀式感喚醒過我們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記憶嗎?因為不愛吃米飯姥姥每次給我盛好飯都要顛顛顛把飯倒扣,變成一個「鍋蓋」,每次我都在飯桌前端正坐著等待姥姥的「鍋蓋」作品;記憶里跟父母第一次出遠門旅行結果拍的照片都糊了,我的臉也哭花;那些年抄著我們最愛歌曲的本子,逢年過節孩子們的小型歌會……

所以,不要再因為怕麻煩而一再取消帶娃出遊的計劃,不要小看一頓精心擺盤的輔食、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親子活動,不要再看不起那些「窮講究、瞎折騰」,就是在這折騰里,孩子學會了感恩、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憶,也更懂得了時間和成長的意義。

BBC有部紀錄片叫《中國新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定居英國的媽媽,帶著丈夫和一雙兒女回北京過年探望父母哥哥。來之前她不忘讓孩子們畫了一幅全家人的畫像,並且認真裱好千里迢迢帶回中國。身患老年痴呆的老父親手裡接過那張「全家福」,目光灼灼淚水盈然。

祝大家:

新年新氣象,

狗年汪汪汪!

-END-

內容摘選:綜合自網路,侵刪。

編輯排版:愛飛的木


推薦閱讀:

378.看圖說話42~春節的合影
50張珍貴老照片,5個年代的老北京春節,您喜歡哪個?
到底是誰在抵制華人過春節?
日本人的「年夜飯」竟然是一個小漆木盒
740.與喵共舞365~春節5初一朝陽公園

TAG:「年味兒」漸濃 | 春節 | 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