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志 | 願你的雅緻生活,從一把好琴開始

但凡講才藝,「四藝通曉」是對一個人極高的讚許。但凡講古人的雅緻生活,「琴、棋、書、畫」是一個文人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符號。 四藝之中,琴排首位,非偶然約定俗成,而是與中國的哲學思想相暗合。《易經》里有句話:「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大意是說無形的事物比有形事物更高明。《道德經》里有詞曰「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音希聲」等,都是在說有形的事物發展到極至就是如同虛無,無形勝於有形之意。

撫琴,於中國古人,不是一件簡單的音律演奏之事,它更是抒發心境、覓求知音、傳達愛意的一種,帶著中式婉約、隱顯之美的生活方式。

相傳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

這四張琴不僅是難得一見的好樂器,更是承載著一則則流芳千古的佳話。這四大名琴指的是秦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相傳「號鍾」是周代名琴,音洪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傑出琴家伯牙曾彈奏過此琴。齊桓公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奏「號鍾」與之呼應。「號鍾」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淚流滿面。

「繞樑」據說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楚莊王從得到「繞樑」以後,常撫琴作樂,陶醉其中,有一次,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事都拋在腦後。

「綠綺」是西漢時梁王為答謝司馬相如為其所作的 「如玉賦」,而回贈的禮物。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了千古佳話。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

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於灶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通透美妙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留有焦痕,故取名為「焦尾」。

望前塵,琴與人,如有靈性之物與人相伴,綿綿不絕後人之瞻念。 品舊事,琴與家國、兒女、情誼交織,滌盪了心田一片。觀未來,由前塵照見來時路,心懷初心嚮往,把古琴文化傳承發揚下來,成為當今的中國人風雅生活的體現,則是「古韻龍吟名家古琴網」創始人孫鑒先生的「造夢」工程。

很有趣的是,孫鑒,這位學西洋音樂出身的北方人,卻在中式古典音樂的道路上一路馳騁,越走越寬。

一個午後,我抓住難得的機會採訪了孫鑒,「應該說西洋音樂跟中式古琴表現的音樂是不同的方向吧。您怎麼沒從事西洋樂器的運作,而跳轉到古琴行業中來?」

「太不相同了!沒錯,我是學的西洋音樂。我以前曾經在部分媒體和網路上發表過我對中西方音樂的一些理解和認識。西洋音樂講究配合,和弦編配和多音色的立體結構。它是一種集體行為形式的立體音樂。歐洲的『英雄情節』是遠古海盜,是群體英雄主義,通過各種樂器的協作演奏達到恢弘的效果。相比起來,中國的古典音樂就有點江湖大俠的『孤膽英雄』意味。常是一人獨處時,修心,與自然相處,心緒表達而奏。

它注重自然,講究情緒的釋放與旋律的自由徜徉。很多時候,根據所表達的思想內涵的不同,演奏者所有心情跌宕都會通過一種含蓄的方式體現,音量甚至有些段落還要往回「收」,而不是「放」。這特別體現中國人與自然、社會相處的內斂哲學思想,也是賢明君王、文人雅士思考世事,以樂抒情的一種方式。它講究的是自由,洒脫,奔放而不失雅緻。」

「現代人,學音樂有很多目的,是要成為專業的音樂家、表演藝術者?還是陶冶情操,學習傳統文化之所用?古琴適合單人表演,也適合平常彈奏怡情,這不需要很費事的找很多樂器配合,而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但這一個人的演奏要求卻很高,因為沒有其他樂器給你的差錯與不和諧音律做「掩護」,從始至終都表現的是你一人的全部水平。所以練好古琴,是需要磨練心性的。心靜下來,不斷去感悟,急躁不得,加以正確的方法和時日,用心在歷史、哲學等文化知識和音樂技法的探索中不斷前行,才能彈得一手妙音絕律。」

而彈琴最先要做的便是選得一床好琴。從2000年起,一個機緣巧合,孫鑒陸續結識了當代古琴斫琴大師張玉新先生、倪詩韻先生、劉揚先生、曹華先生、李明忠先生等。在見識到名師所制的好琴音色之後,又深入了解了一床好的古琴製成從音板、配件(岳山、承露、龍齦)、灰胎、漆面、琴弦的選材到製作的全部過程和關鍵地方。

孫鑒當即認識到,一床好琴不僅讓學琴者一開始便步入正軌,不會被劣質琴音色所帶偏審美,而且經過悉心保養的可以使用一輩子甚至更久。作為一個融匯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音樂人來說,他認為有必要向古琴學習者、愛好者揭開這個規則,讓傳統古琴文化真正被傳播、推廣開來。

於是,他開始著手實施自己的古琴文化傳播「造夢」計劃。一方面,他在《樂器(Musical instrument)》、報紙、網路上發表了《古琴的選購常識和注意事項》等文章,一方面籌備起了自己的「古韻龍吟」古琴網,這個平台實體以銷售全國各代表派系的斫琴名師之琴為主,同時舉辦古琴演奏、品鑒的交流和傳授、培訓活動。

2010年,孫鑒和上海導演盧新元策劃的第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系列活動之「盛世和鳴」2010年第二屆金秋民樂節的《名家奏倪琴——中國古琴演奏會》在上海星舞台成功舉行。梅庵派、虞山派、吳門琴派、浙派、廣陵派研習人及音樂學院的音樂人用精心挑選的多床倪琴演奏,為聽眾帶來了一場「滿漢全席」的古琴彈奏視聽盛宴。

2013年,孫鑒和德贏教育等文化機構在石家莊籌辦了古琴音樂交流會,邀請了台灣著名古琴師李孔元先生、梅庵派著名琴人兼斫琴師倪詩韻、太原古琴演奏家彭建軍、淮安斫琴師項陽、石家莊青年琴師陳飛穎等人,為石家莊市民獻上了古琴音樂文化的「饕餮盛宴」。

2015年5月,孫鑒策劃的「古韻龍吟名家古琴網」與中國民族貿易促進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交流中心合作的「古韻琴風——首屆名家古琴藝術專展」在北京開展。梅庵派琴人代表倪詩韻、廣陵派琴人曹昊將聽眾帶入中國傳統的古琴之韻,受到一致好評,活動被北京電視台選錄播送。

「我很慶幸選擇了古琴,並把石家莊這樣一座非傳統古琴發源地的北方城市,做成現在這樣富有古琴文化的城市。」

「選古琴,要花時間,去認真聽一把琴的音色,不僅僅是當下,還要看到這床琴的未來。好琴是經得住時間來檢驗的。現在很多人太著急,沒有時間好好去聽,只顧著當時買的時候聽到的感覺,不懂得一床古琴的傳統製作工藝到底是什麼,古琴聲音的潛質是什麼,這就造成了很多市場上的琴在「灰胎」等材質上做文章,這樣迎合了廣大不懂古琴的古琴初學者,雖然錢賺到了,但這是不利於古琴文化的正確傳承與正確發展的。對大的古琴市場的健康運行也是有害的。甚至,出現了初學者提什麼要求,斫琴師就去修改製作步驟去迎合的局面。這種短視的急功近利會扼殺古琴的未來。

——「我要古樂的未來!所以有必要把名師好琴和正確的古琴文化以這種方式傳承下去。」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說:「我們於日用必須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秋河,賞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練愈好。」——這就是中國人的雅緻生活。願你的雅緻生活,從一把好琴開始。

本期作者:霽藍


推薦閱讀:

古琴淺談
做人做事2個字:心、眼——正麟殿分享
現在彈古琴的人還多嗎?
古琴初遇 | 零基礎公益體驗課·春日讓古琴撩到你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是什麼?古琴和古箏又有什麼交集?

TAG:古琴 | 生活方式 | 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