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乘旦:《大國崛起——英國》

今天我們進入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英國。

它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走向衰落,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我想同學們不一定清楚,如果想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我還有一門課叫做英國史專題,我們到了英國這一個部分,世界大國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她進入了資本主義早期工業化時代,以前呢,還是處在踵商主義時代。

對人類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家一個是英國一個是法國,我們先來看英國,英國的地理位置,每個同學應該都清楚吧,我們要跨越英吉利海峽,才能到達被稱為英吉利的地方 ,就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實,正確的名稱叫做UK,中國叫英國叫習慣了,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習慣叫英國人,英國四面環海,從海上交通來說,英國是非常便利的,但是,就早期的條件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只要有人想侵略,就可以划船來到英國,侵犯它的國土。當然這一個不利條件到了後來變成了有利條件,其實我們看大不列顛島,有一點像兔子。這是耳朵,這是身體,這是後腿,威爾士就是它的小尾巴,有一點像,這樣一個地理位置,使得英國國民組成成分非常複雜,如果我們說英國人,我們是不知道我們說的是誰,是英格蘭的人,還是大不列顛的人,還是蘇格蘭人,但是這在英語中非常清楚,在漢語裡面都是英國人了。以後,我們跟英國人接觸,你得小心這一點。

英國四面環海,隨便一個人都能划船到達這裡,住下來,所以,我們去追溯祖先成分,那是非常複雜的,只能說,公元1世紀前後,居住在此的是柯爾特人,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羅馬人開始攻佔這些島嶼。

從愛丁堡到英格蘭地區大部分,就進入了羅馬人控制的時期,到5世紀,羅馬撤出了,這樣一個前後對比,就有意思了,在羅馬撤出以後,羅馬給不列顛留下了一個羅馬化的不列顛,那是一個相對開化的文明。可是,在羅馬撤出以後不久,不列顛又重新陷入了黑暗時代去了,重新變得不開化起來。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同學的腦子習慣一種單向思維,好像歷史不回頭,永遠在前進,其實不是的。比如說,羅馬走了,不列顛又退回黑暗時期了。

那時候呢,從海上漂洋過來一個蠻族,當時整個西歐都出現民族遷徙,那麼,進入不列顛的,就是安格魯人,薩克遜人,等等,他們在島上建立了很多小國家,這個跟羅馬大規模進入是不同的。這些人當時處在部落發展的程度。他們坐著二三十人的小船,帶著所有行當,包括雞鴨羊啊,都來到了不列顛,這些不同的人建立了不同的國家,200年時間裡,互相兼并,成為大一點的國家,到了7世紀,剩下七個國家,就是七國時期,在過幾個世紀,又有其他的瑞典丹麥人入侵,種族混雜,到了9世紀,10世紀,安格魯薩克遜人幾乎完成了自己的統一,可是又出現了新的情況,就是新的入侵者,先是丹麥人建立丹麥王國,接著,從法國諾曼底地區來的騎士,他們征服了不列顛島。這次征服,在英國歷史上有著決定意義的。因為英國的歷史從此再也沒有斷過。或者說,我們知道今天的英國還有女王,從血統上,可以追溯到那一次征服,1066年,帶領法國騎士來征服不列顛的就是諾曼底地區的一個公爵,就是諾曼底公爵。1066年,公爵帶著法國騎士,征服了不列顛島,它帶來了直接後果就是,諾曼人把當時大陸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思想變化直接完整帶到了不列顛島。就像上次羅馬帶進來的文明一樣,不列顛島重新獲得了一種與大陸其他地方几乎相同的社會形態。當時歐洲大陸盛行著什麼社會形態呢?就是我上次講得封建社會形態。雖然他們幾乎相同,但是也有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是以土地分封為基礎的社會整體的破碎,但是,在不列顛,特殊之處在於,王權的力量,相比於大陸的王權力量要強大,為什麼呢,我今天就不說了,我只是告訴你們,在不列顛,國王力量比較強大,換句話說,就是社會被撕裂的程度不像大陸那樣嚴重,社會分裂的程度沒有太嚴重,國王相對有著比較大的權威,這是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這樣一個特殊情況,造成了不列顛以後的發展,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國王的力量相對強大。倒過來說,貴族的力量相對弱小。

社會撕裂,就是貴族有自己的領地,有自己的莊園,貴族得到了在自己地盤上幾乎完整的權力,而在不列顛,任何一個貴族,都沒有辦法和國王對抗。可是,貴族聯合起來,一起跟國王過不去,那,國王就麻煩了。

你們明白嗎?因此,以後很長時間,我們看到的就是國王和一批一群貴族的對抗,而結果,往往出現一種平衡的狀態,國王壓不倒整個貴族,而貴族也不能把王權徹底打壓下去。為什麼說這些?這樣我們才會碰到英國社會的兩大曆程,一是大憲章,一是議會。這兩個東西,是兩者長期對抗,一直形成的平衡所造成的結果,不是說英國人天生熱愛這個那個,不是說他們一生下來就根正苗紅,代表人類最光輝的理想,偉大的前途。不是的。英國形成的政治制度、法制、議會、都是源自於封建結構里的特殊現象,就是王權與貴族整體的對抗所達成的一種平衡。

先說大憲章,被17世紀英國人說成是,憲政的開端,民主的發源地,等等等,可是大憲章是怎麼出現的?我們說1066年的諾曼征服,是法國諾曼騎士征服了英國,這樣英國就被外來人所統治了,法國領主們剛來時候,說法國話,吃法國菜,跟老百姓完全不能溝通,後來,慢慢慢慢,這些征服者的後代,被英國化了,變成英國人了,可是,這批人在法國,還是有土地的,還是有莊園的,因此,這麼一來,英國法國的關係就非常複雜了,剪不斷理還亂。

法國人認為,這些一直生活在英國的法國人,他們是法國人,他們有了在英國的土地,不應該再控制法國的土地了。可是,在英國的這批貴族看來,他們天經地義,有控制法國土地的權力,英國國王還經常帶著英國軍隊,到法國去,甚至,對法國王位提出要求,覺得自己有繼承王位的權力。可是,法國人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們越來越討厭英國貴族,尤其是不願讓英國國王繼承法國王位。

這樣情況下,我們看到大憲章的背景。

在一個叫做約翰王的統治中,不斷和法國作戰,又不斷失敗,在國內,又不斷和貴族發生衝突,經常打破規矩,破壞封主和封臣之間的關係。

約翰王,非常貪婪,經常惹起領主們的不滿。直到一次,約翰跟法國的一次戰爭中戰敗了,大敗而歸,貴族終於集體起而反抗,打敗約翰,強迫約翰簽約一份文件,就是大憲章。

大憲章一共65款,在1215年,大部分條款,就是要求約翰必須按照封建契約規範,確認他必須遵守的條款。

封建社會經常打仗,按照封建規範,國王打仗,就得把封建貴族叫過來,說,我要打仗。現在貴族得跟著國王打仗,一打,很多貴族死了,年紀輕輕,就死了。他的後代,是可以繼承他的土地的,可是這個兒子假如很小,國王就要負責撫恤貴族的後代,國王就把貴族的土地拿回來自己管理,這就叫監護權,可是,約翰當國王的時期,他很壞,在管理貴族土地時,想盡辦法耗光一塊土地,把肥沃的土地,變成荒涼的土地,等到小孩子成年,繼承父親爵位的時候,拿回來的土地,已經是不毛之地了,土地上的財富,被國王搜刮光了。這下面白了吧,這是違背封建道德倫理規範的,國王按規矩應該好好管理的。像約翰這樣的情況,讓貴族非常痛恨,貴族本來是幫國王打仗,結果,死了結果國王還把土地搜刮光了,你說痛恨不痛恨?那65條,都是一條一條非常細緻的安排,比如怎麼安排寡婦的生活?等等,我們看大憲章是憤怒的貴族,不能忍受國王任意破壞封建規矩,奮起反抗,打敗並逼迫國王重新履行封建規範的事件。

大憲章其實是在保護貴族的利益。大憲章重申了封建社會結構之內的固有權利。

大憲章確認了兩個原則:

1、不經過多數臣民同意,國王不能剝奪他們的財產。

2、不經過一個機構的同意,國王不可以拘捕關押任何人。

這個65款其實都在表述上面兩個原則。

可是,那個時代,有自由權利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是農奴,所以,大憲章性質非常明確,就是為了維護封建貴族的權力而制定的文件。

第三個原則:也是第64條:如果以上條文,國王認可,國王又不去履行,那麼,貴族自己有權反抗,並號召其他人一起反抗,這叫做反抗

這樣一些意思,到了17世紀,才被人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遺產。

第二個遺產,就是議會。

國王希望徵稅,可是,封建社會裡,不可能像專制君主一樣,任意徵收稅務的,國王只能收一些捐稅,國王會親自跑到一個一個地方,跟當地人討價還價,說,我打仗需要錢,你們能不能給我一點錢啊。

這根中國不一樣,中國就是下一道聖旨嘛。

可這是歐洲,人們說,不行啊,我們很窮,少點行不行,他們不斷討價還價,最早就是這樣。

再往後,國王聰明了,規定哪個地方哪一天,所有人都到一個地方,我們來討價還價,來討論繳納稅務的問題。

慢慢慢慢,這個會議就發生問題了。

最初,會議是確定各地各郡貴族騎士們各派兩名代表參加,每個轄區主教也要參加,大修道院院長也參加,參加的人很多,誰被派來參加會議,是痛苦的事情,因為,旅途吃喝花費全是自己掏錢,還要受罪。誰也不願去,後來變了,代表們開始提出要求了,他們說,給你錢可以,可是我們有個要求,國王想,為了錢,我還是滿足一下吧。

這個會,也開始討論地方管理的問題。

老百姓有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在會議上提了出來。

一般,人們會認為1295年,愛德華一世組織的議會,被叫做模範議會。

議會,成了國王、貴族之間,討價還價的機制。因此,我們說,封建社會遺產就是,王權與貴族達成的力量的平衡,對後來英國歷史發揮巨大影響的遺產,巨大影響了英國近代史的歷程。


推薦閱讀:

TAG:英國 | 大國崛起紀錄片 | 北京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