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劉慈欣、姬十三聊了聊一千年以後……的教育
可能大概也許有人知道,前不久的GES2017未來教育大會上,奧巴馬酷愛的科幻作品《三體》的作者劉慈欣也來到了現場,兩人不僅完成了一次友好的書迷與偶像親切見面,劉慈欣還收到了前總統的現場催更:下本書什麼時候能出來?能不能送我一本?
這場大會除了有以上若干亮點之外,還有一個超有料的圓桌對談: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三體》作者劉慈欣、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在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姬少亭的主持下展開探討。AI×科幻×泛科技,最後聊了一場想像力跨越千年的教育備忘錄。
「你看,我的老師是個機器人。」
雖然主題的腦洞一上來就開到了千年之外,但三位還是很謹慎地先暢想了一下50、100年後的教育場景。打開話匣子的首先是教師這個職業。
雖然訊飛的曉曼、曉醫機器人已經進駐了銀行、醫院,通過了考試上起了崗,化身為大堂經理、導診助手,但劉慶峰認為這種情形卻不大可能在課堂上發生。他表示,教師是機器人所無法替代的,他們除了傳授知識,更是一位靈魂工程師,會對學生的品性和創造力產生影響。
姬十三則抓住「靈魂工程師」給出了自己的態度:靈魂和自由意志這種概念,還不能證明它們是否存在。所以他認為,未來的教育里,教師未必是不可替代的。現在各種精神層面的問題,或許通過教師來解決,未來隨著科技發展,也許能由機器的全科醫生來完成。
「未來30年內,人工智慧還不會發展到自我意識的層面。」深耕AI領域多年的劉慶峰果斷作出預言,短期內AI佔領精神層面的泡沫被擊破了。這兩年風頭無雙的AlphaGo看上去再怎麼比人類思維能力強大,但實質上還是在信息充分、規則簡單封閉的領域和條件中,通過數學原理、演算法邏輯來運轉。
這廂關於機器人當老師的討論正熱,在科幻世界裡揮出無數可能的劉慈欣卻說「暢想談遠未來還是很不安」。雖然不確定未來的構想,他還是提出了兩種未來有關教育的可能:人機矛盾激化、衝突加劇,或是二者間和諧相處。前者使得受教育者必須學習機器人所不具備的能力,後者,人類獲取知識就只是為了尋找一種活下去的寄託了。
劉慶峰對這個觀點也表示了(部分)認同,當人工智慧帶來整個人類的生產勞動極大提升之後,當人類所需的物質足夠充足、衣食無憂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想學習的內容,那麼人類探索知識的能力一定會有極大的提高。
劉慈欣又補充道:「像我這個歲數的人,都是從物質匱乏的時代過來的,我們覺得物質不夠,努力生存下去確實很難。其實,當物質完全都滿足了,活下去還是難題。人類社會如何找到一個平衡的、完美的生活,這可能是比過去我們為生存而奮鬥更難的一件事情。」
腦電波傳輸知識,學習就會?
暢想完未來教育的模樣,姬少亭問:「隨著時間的發展跟技術的發展,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又會產生哪些變革呢?」
姬十三提到了一種能夠增強大腦體內神經遞質傳遞的藥物,他認為這會使人的神經活躍度在二三十年內提升2到3倍,以此改變我們未來的學習。也就是說,如果機器與人腦通過腦機介面能夠形成一個強連接,人類在知識的儲存與學習這件事情上,在未來有可能上升一百倍、一千倍。
劉慶峰則認為變革是三個角度。第一,未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A.I.助手,以後記憶相關的學習都可以省掉,人類更多的是拓展想像力、創意靈感等等。第二,物質生產在人工智慧時代極大豐富,人類更容易跟著自己的興趣去學習,從而真的把每個人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第三,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家或者一個行業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情。
劉慈欣說未來的教育場景歸結為一句話,就是不用學習就能得到知識,但是教育的本質是我們從中到底得到了什麼?人類接受後天的學習,除了謀求生存以外,很可能我們還得到了某些我們現在都沒有覺察到的東西。如果我們覺察不到這些東西,未來我們真的到了把知識直接灌輸到大腦里,像蜘蛛織網一樣的那一天,後果是什麼?我們真的不知道。
問題已經變得非常深奧了,劉慶峰接著娓娓道來:「人類的宿命是什麼?就是不斷探究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兒去?即使進入我們設想的這個智慧大爆炸時代,探究人類自己依然是一個迷人的問題。」
對未來教育的寄語是?
姬十三:我覺得即便在最差的場景下,機器奴役了全世界,學習依然很重要嗎?學習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
劉慶峰:教育是「以人為本」,在任何時代,每一個人都應該是基於技術和社會的進步,通過教育來獲得人生更大的豐富和幸福。
劉慈欣:作為人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一生中漫長的、終生的學習,我希望未來的教育,能夠保持我們人類這樣的一個特徵。
不管是三年、五年、十年,還是更遙遠的千年,技術不止、學習不息,技術都能為人類謀福利,而人類依然能夠找到平衡美好的生活方式。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不存在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