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高境界回到孩童純真快樂 海德格爾天人合一 佛性真心良知與空性 聖人無名菩薩假名 心經般若量子

法道是宇宙根本秩序與邏輯 人類基因DNA是生物計算機與生物互聯網裝置 地球是11維度宇宙低緯度的部分嗎?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 身病與心病

zhuanlan.zhihu.com/p/30修行最高境界回到孩童純真快樂 海德格爾天人合一 佛性真心良知與空性 聖人無名菩薩假名 心經般若量子

佛學與神學 佛學的緣起性空與基督教三位一體思想的源頭是一致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54012/edit21世紀生命科學 生命、意識、基因、生物磁場、生物晶元 意識研究前沿 瀕死的經歷 前世記憶 高維空間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41877/edit佛學與神學 佛學的緣起性空與基督教三位一體思想的源頭是一致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34321/edit生命創造宇宙 宇宙不會創造生命 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 時間空間意識工具 量子訊息 多重宇宙同時存在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33668/edit意識不能被證明 臨床死亡後有意識不同程度知覺持續時間 心理創傷基因遺傳 死後生命先天後天 心臟大腦聯動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32388/edit基因控制生物性狀信息性根本屬性 基因顆粒說 基因環境基因變異基因表達 染色體位置效應分子場高層次結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08586/edit多巴胺腦內信息傳遞者上癮 內啡肽快感荷爾蒙 最集中於記憶區域 心臟手術 血清素 神經傳遞物質 突觸傳遞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01916/edit人類基因突變 人類智力情感能力不斷衰退 人類說話FOXP2的基因 歐洲人基因變異CCR5-32 黃金血兒童早衰症

侯朝夕 (提問者)8 小時前

???問題中有提到抑鬱症嗎?

答案的後面部分還是很有啟發性的,只是沒明白題目怎麼和抑鬱症聯繫起來的?

爵士貓 (作者) 回復侯朝夕 (提問者)剛剛

抑鬱症就是科學與理性的副產品,科學與理性不承認人的意識與宇宙生命是一體的,科學與理性要人類只承認意識一人類個體的存在形式,所謂【人消亡,意識自然消亡】。至今醫學、生物學、精神研究、現代哲學都是持有此觀點。

但是個體的意識體,是不能解答一切發生於自己身邊的種種好的與壞的社會自然事件,個體意識體也容納不了這些自己身邊的種種好的與壞的社會自然事件。

這些社會自然事件對人類生活有重大的衝擊,比如二次大戰至今還影響人類的生活,二次大戰的影響甚至決定了地球大多數國家與民眾的生活方式。

這些社會自然事件對人類生活有重大的衝擊,比如60年代美國的反戰運動,影響和造成美國與全球出現了大批年輕的精神生活不正常的一代,比如嬉皮士,大量吸毒者,柯林頓希拉里就屬於這一代人。

這些社會自然事件對人類生活有重大的衝擊,比如中國近30年的經濟社會大發展,中國進入了全球的最發達經濟體國家的行列,但是經濟的發展太快了,中國人的個體心理結構還沒有調整過來,以適應全球最發達經濟體國家的角色,個體生存競爭激烈,離婚率從20年代以前的個位數上升為2位數。我讀了那些抑鬱症患者的表達,多數人是小於30歲年輕人,也就是他們是中國近30年的經濟社會大發展中出生的,個體生存競爭激烈與離婚率的上升,他們這一代人是直接的承受者。

所以,小於30歲年輕人,發生抑鬱症就是可以很好的解釋了。

爵士貓47 分鐘前

你很勇敢,修行也有了證果,恭喜!我覺得抑鬱症患者,

第一不知道抑鬱這個魔鬼怎麼就落到自己身上!

第二,不明白抑鬱症,每個人都有,他是人類科學與理性發展必然帶來的副產品!

第三,抑鬱症是完全可以打敗的,抑鬱症就是上天要你今世經歷比他人更多的磨難,上天為你的下半輩子生活會提供大大的福報的!

第四,每一個與抑鬱症戰鬥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勇敢的修行人!

爵士貓23 分鐘前

其次,要批判現代社會一個根本的錯誤觀念【人只有一輩子】。

很多人就是被這【人只有一輩子】錯誤觀念深深誤導著,以為人的一切就必須在今天獲得所謂的成功!大錯特錯!

【人只有一輩子】錯誤觀念,只是在近200年來流行於世界,先是西方文化的俄羅斯、法國、德國、美國、英國,而後是中國。

【人只有一輩子】錯誤觀念,日本人、韓國人、泰國人、緬甸人、寮國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是不認同的。

現代生物學已經揭示,人的基礎核心構造就是基因與染色體DNA.基因與染色體DNA,是決定著人類生物特性的關鍵。基因與染色體DNA是一種物質存在,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有一個根本的真相大家不知道,漢族文化也不宣講,就是基因與染色體DNA的根本屬性就是,基因與染色體DNA是一種信息結構,基因與染色體DNA在與宇宙的生命體進行著不停息的信息溝通。

你我就是在基因與染色體DNA的基礎上進行著不停息的信息溝通,這個你可以理解。

你我的基因與染色體DNA就是一個不斷發生信息的電視發射台,你我的信息就是不停息的向外部發射著,比如大家都會有夢境,比如你和親密的愛人、朋友、父母、親戚,有著某種深層次的、不用語言表達就可以溝通的能力,比如宗教人物具有與天神溝通的能力【這個你也許不信,因為你信奉人只有一輩子】。

但是,現代的量子物理,多宇宙世界理論,分子生物學等科學,已經揭示宇宙就是一個大大的生命體。人就是宇宙生命體的一部分,人的肉體是只有一輩子,但是人的信息體系作為一個整體,是會永遠存在於宇宙大生命體之中的。

爵士貓剛剛

你我的生命信息體系,好比是宇宙生命互聯網中的一個終端一個生物計算機。每個人的生物計算機,他的硬碟中存有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的生物計算機硬碟信息共同的部分,就是人的基因與染色體DNA的共同部分,就定了你我是人類,是某某民族的人,是某某家族的人,是某某人的子女,是男是女,這都是人的生物計算機最底層最基礎的信息。

但是人的生物計算機硬碟信息不同的部分,就是你我作為一個個體,在宇宙生命體的活動中,肯定有不同的想法和取得不同的成績,這些都會影響你我人的生物計算機硬碟信息不同,而這個不同現代科學稱之為基因突變與基因變異,現在的轉基因食品就是運用基因突變與基因變異原理生產出來的。

你我的基因與染色體DNA的不同部分,就是你我不同精彩人生的構成。人的生命體,就如同電視劇,每個人的硬碟中基因與染色體DNA電視劇是不同的。有的電視劇今天熱播,你就是成功人士。但是大多數人體硬碟中的電視劇不會熱播,決定著大多數人是默默無聞的平凡人。

對於默默無聞的平凡人的角色,有的人的生命體不甘於這樣下去,他的計算機系統是很活躍,這樣平凡人的角色就會被打破,就會發生衝突,衝突就是人的生命體發展與進化的過程。但是人體生命體的沉默狀態與電視劇熱播的衝突,有的時候就是以人體生命體的沉默狀態一方,為挑戰失敗,這就是抑鬱症的源頭。

但是沒有衝突,人類就沒有發展,抑鬱症患者就是人類生命體發展的先鋒,是一群勇敢的生命體!值得大家尊敬的生命體!

=========================================================================

佛學與神學 佛學的緣起性空與基督教三位一體思想的源頭是一致的

爵士貓1 分鐘前

空性,佛學的定義不是漢文化的【空】。首先此翻譯沒有表達印度佛學的本意。印度佛學的【空】之本意,應該是【一切法不存在於一個固定的時間與空間位置】【一切法追溯起緣起緣滅,法是一個無限法相網路的一個點】。

漢族哲學思想因為起源於一個宇宙是一個固定的四方體,上有天帝神靈,下有土地閻王,中間有芸芸眾生歸於人王天子管理。

漢族人的思維模式,無法思維【一種法相】不處於【四方宇宙】的一個具體位置,如果【法相】在【四方宇宙】沒有一個具體位置,法相就不存在,就是【空】。

一切法無自性,本空。一切法都超越人類的思維範疇。人類試圖分別【正法】以求終極真理,本就是唐吉科德與風車鬥法,十分荒唐。

所以,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區分,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區分,本就是人類的荒唐。

修行者所謂的得到的【法】,不過是【正法】的映射,是一個鏡子中的影像,如此而已。

三位一體論,就是上述思想的衍生。

修行者所謂的得到的【法】,不過是【正法】的映射,是一個鏡子中的影像。古希臘哲人,一直試圖表法那個【正法】,就用了【太一】。

鏡子中的影像就是智慧。努斯是太一的「影子」。

一切法充滿宇宙,又無形無體,這是一個靈命。

三位一體論,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太一】與【一切法充滿宇宙,又無形無體,這是一個靈命。】,就為【上帝】【聖父】,一切法源頭。

一切法無自性,本空。一切法都超越人類的思維範疇。一切法充滿宇宙,又無形無體,這是一個靈命,就為【聖靈】。

修行者所謂的得到的【法】,不過是【正法】的映射,是一個鏡子中的影像。鏡子中的影像就是智慧。努斯是太一的「影子」。此修行人最後演化為【聖子】。

【聖子】的思想就是東方的【天子】【仁王】【轉輪聖王】的思想。

---------------------------------------------------------------------------------------------------------------------------

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佛學的般若性空學,核心就是教你學會如何放下你執著的【心】。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都教導我們【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中心思想是,【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佛祖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佛祖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

我其實更認同海德格爾的哲學的觀察模式。

海德格爾的【哲學論稿】已是打通了中西方思想哲學體系,海德格爾的【天、地、人、神】的【林間小路】就是通向不可說、世界之奧秘的時間隧道。

海德格爾深通佛學的緣起性空的理論,他的【前理論中 ,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整體意義】就是印度佛學緣起性空的理論的又一種西方式思維模式的表達。我的文章就是論述【前理論的東西 ,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整體意義】,我的理解的。

海德格爾提出了「前理論的東西」,1.「前世界的原始生命是如何表達的問題」,2.「世界性質的本質源頭是如何表達的問題」。但是海德格爾卻用【理論的東西】來解答上述【前理論的東西】,在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思想體系中找到解開問題的鑰匙,這就叫人有疑問了。

柏拉圖體系里,是沒有【巫師祭司中介】的概念以及現實的存在,柏拉圖把【神--人】關係思想,沒有當做【神--人】一個活生生交流後的結果,而是簡化為一個乾枯抽象的理念,把人與神都概念化了,而後在抽象的人--神概念下,追問人--神關係思想的本質是什麼,他們是在一個怎樣的構架中聯繫的,也就是「此在」(Dasein)的人與「存在」(Sein)的神一種什麼關係,海德格爾甚至都沒有提到【神】這個詞語。

海德格爾試圖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體系的言語,去描述一個活生生的個體生命,活著的意味著什麼,活著還有普遍意義嗎。海德格爾不願意把個體活著的描述的詞語,與前世界的詞語【神--上帝】掛鉤,因為他會引起現代哲學界的普遍的嘲笑反感恐懼,海德格爾用了【存在 Sein、Being】一個系動詞,來表達追求獲得個體普遍意義。

然而,實存論哲學面對有限的個體此在及其生成的、不斷流變的生命境域,從而仍舊有一個如何獲得普遍意義的難題——畢竟對於哲學來說,單純個人化的私語是不能成立的。[8]我認為,這正是海德格爾在早期講座中不斷推敲的一個嚴重問題。

如何來達到生命此在及其生命世界的「形式因素」呢?海德格爾嘗試的是一種被他叫做「形式顯示」(formale Anzeige)的現象學方法。海德格爾明言:在「形式顯示」中,所謂「形式因素」就是「關聯性的東西」。「形式顯示」是要顯示出現象的「關聯」。「一個現象必須這樣被預先給出,以至它的關聯意義被保持在懸而不定中」。[9]海德格爾認為現象學的現象乃是由「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意義整體」,而現象學的任務就是闡明這個「意義整體」。

海德格爾用現象學的方法表達【普遍的意義】,這比托馬斯主義的表達模式具體化了,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上帝的本質是如何】,而是用了一幅關係網的理念模式去表達,「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意義整體」,就是你描述的一系列【普遍意義的內容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建立起邏輯的關係,一個具體的人群在具體的情境中,把內容--關聯用具體行動表現出普遍意義。

比如祭司在祭祀過程中,他就把祭品等東西內容,用祭祀禮儀的行動,表達出一個對【神】崇拜的普遍意義,這些就構成了一個【意義整體】。

而且關鍵在於,海德格爾認為在上列三種意義中,核心的要素是「實行意義」,他所講的「形式因素」(即「關聯意義」)必須在「實行」範圍內得到闡明。「形式顯示」並不是要把「什麼內容」規定下來,也不是要把「關聯意義」固定起來,而是要「不確定地給出對象」。以海德格爾的說法,「現象的關聯和實行不能事先規定,而是要保持在懸而不定中。……形式顯示是一種防禦,一種先行的保證,使得實行特徵依然保持開放」。

海德格爾的【意義整體】是一個完整的獨立但有動態的含義,關鍵是【實行意義】,只有實行了有了具體行動,內容意義與關聯意義才是【整體意義】的有機一部分,否者【內容】【關聯】還處在隱形狀態,還是不明了的狀態。

比如祭祀用的玉器青銅器,祭祀的建築物,日常生活中的祭司,祭祀用的音樂的排練,這些是祭祀活動中的內容,他有內容的意義,只是潛在的可表達【整體意義】,但他們的只有在潛在的隱形的【關聯意義】,但是他們是否具有【內容意義】資格還是待定的,是懸而未決的,只有在行動的【實行意義】中,確定下來的祭祀用的玉器青銅器,祭祀的建築物,祭司,祭祀用的音樂,用祭祀禮儀予以【關聯意義】,才是一個崇拜神的【整體意義】

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的現象學」意在尋求一種前理論的、非客觀化(非對象化)的經驗構成方式,即對個體性實存(生命)體驗及其周圍世界的現象學的「思」與「言」,一種不同於托馬斯主義哲學的表達,一種沒有固定的抽象概念,固定的對象,又能容納【神--祭司--人】時代的,【神--人】交流思想的表達模式。

海德格爾的標的模式在婆羅門教印度教,道教,佛教,古巴比倫兩河流域的祭祀,天主教等一神教的崇拜禮儀中,都是可以容納的表達模式。「形式顯示的現象學」模式又可以不刺激現代哲學界【無神論】的大眾環境,他就是沒有一個確定理念的【思想】與【言語】表達。

從傳統哲學角度來看,海德格爾的上述表述是十分反動的。做一個定義,卻並不固定意義,而是使之「懸而不定」,那還能叫定義或規定嗎?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的現象學」意在尋求一種前理論的、非客觀化(非對象化)的經驗構成方式,即對個體性實存(生命)體驗及其周圍世界的現象學的「思」與「言」。它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思想與言說動態生成的、不確定的個體實存(個體生命此在及其生活世界)?從這種「思」與「言」出發,如何達到一個普遍之物或者存在?換種說法,個體言說如何獲致普遍意義?海德格爾在30年代之前(特別是以《存在與時間》為代表)動用了舊哲學(作為實存哲學的形而上學)的表達,藉助於現象學的直接啟思的力量,對舊哲學詞語作了一種激發性的改造,形成了一套在他看來指向此在實際生命、有可能顯示此在實際處境、並且對此在生命具有實行訴求的實存論思想詞語,從而達到了個體分析和言說——實存論沉思和言說——的頂峰。

但是現在的哲學界沒有接受海德格爾的【整體意義】上的【思想】與【言說】的模式,現代哲學界大眾感到了不安全感,不能確定一個客體對象,就像尼采說的一個當慣了奴隸的人,一旦獲得了完全自由,前奴隸的人是不能確定自己有何意義,他就要問--如何生成確定的個體實存(個體生命此在及其生活世界)?如何達到一個普遍之物或者存在?個體言說如何獲致普遍意義?這就海德格爾遇到的難題。海德格爾試圖用人的環境與可能遇到的問題,去表達【整體意義】【普遍意義】,但這是無效的。

「本有」(Ereignis)就是海德格爾在後期詩性之思的時期,在試圖解構【理論世界】的形而上學思想體系,單獨提到詩歌是不能解答如何實現【整體意義】,把「詩」與「思」看作人「應合」、「響應」於存在(本有)的方式,是「從……而來」(von)的方式,而非「對……」(über)的方式,就是海德格爾要完全不理睬哲學界【無神論】的思潮,轉向了【有神論】的思考--【本有Ereignis】,但是【本有Ereignis】還是有形而上學本體論的意味。

關於Ereignis及其相關「詞簇」的漢語翻譯,孫周興先生提出兩條原則。第一,翻譯應當切合德文詞Ereignis詞根中「eign-」的「本」、「本己」「本身」的字面含義;第二,翻譯應當照顧到整個「詞簇」在同一段落,同一作品中出現時的意義的相關性。Ereignis,在漢語中表達就是「自身」「自己」和「出自」,處於「存在」「存有」狀態,能不斷地的「升起」「成長」「生髮」「出現」。海德格爾解釋Ereignis時曾追溯這個德文詞的詞源到「eraeugen」,即「er-blicken」(看到,看出)之義。在「ereignen」的過程中,存在物通過「看」存在從而「獲得自身」(an-eignen)。

Ereignis一詞的含義,與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梵的含義非常接近。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Brahman)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印度梨俱吠陀時代之末期,以祈禱梵Brahman!as -pati 為至上神,並視之為宇宙生成之原理。

至奧義書時代,大梵天具有實有(梵satya )、知(梵jn~a^na )、妙樂(梵a^nanda )等三種性質,而為唯一常住獨存之絕對原理,此一絕對原理與個人我(梵a^tman )結合,產生『梵我一如』之說,此乃奧義書之中心思想。

【梵(Brahman)】與【本有Ereignis】可知都是【前理論世界】的【神】的表達,只不過海德格爾不願意用德文【上帝--神Gutt】一詞,因為德文【上帝--神Gutt】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傳統已發生了太多的【關聯意義】。

在後續對【本有Ereignis】的深入表達中,在40年代海德格爾主要藉助於詩(藝術)的力量,圍繞存在之真理的開啟、揭示、解蔽(即希臘意義上的Aletheia),來嘗試一種響應「存在」(「本有」)的詩性之思。50年代以後,海德格爾更多地是關注一種後哲學的思想如何直接地入思,如何對技術世界做出直接的反應,如何以一種沉潛、節制、持守的思想力量去應合「存在」(「本有」)的隱匿、聚合、遮蔽(即希臘意義上的Logos)。

【本有Ereignis】就是【神--人關係思想】中的【神】,海德格爾關注後哲學時期的人類思考模式,【神-人】溝通如何實現,人如何獲取【神的旨意】。海德格爾用了後現代哲學界的大眾,要【以一種沉潛、節制、持守的思想力量】,以【開啟】【揭示】【解蔽】的行為,達到【響應】【應合】【本有】的【隱匿的】【聚合的】【遮蔽的】【希臘意義上的Logos】。

海德格爾對於佛教的【空性】思想也是體會很深,海德格爾50年代的演講《物》:思想如何以「泰然任之」的姿態、以非對象性和非技術化的態度直接思入物之存在,它迫使我們放棄這把裝酒的壺,而代之以「可裝液體的空穴」,由此實際上是把壺這個物變成「某種虛無的東西」了。這就是佛教里談的要放棄我執,了悟到裝酒的壺是【無我】狀態,它取決於我們在了悟壺的空性以後,壺存在各種可能性,你可以把壺裝入汽油,把壺埋入地下,把壺磨成粉末製造為磚,也可以用戶敲擊發出聲音作為樂器。海德格爾用西方的思想語言表達了【前理論世界】佛教的核心思想。

海德格爾其要我們「轉變目光」,擺脫現代科學的固定思維模式,而以非科學的態度,去思考衡量【壺】在富有【整體意義】的生活世界中,是如何顯示【壺】的【完整意義】。

【壺】是與我們親近的,是關聯著我們的【整體意義】,而不是等著我們去抽象的對象。

壺是【空性的】【具有各種可能性】,壺不是只有我們給定的抽象的一個理念對象,壺這個【物】的意義是在【神--人】交流中才有【完整意義】,比如在祭祀禮儀中的【壺】就可以表達【神--人】之間的交流,在東亞大陸的商代周代的酒具---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瓮、瓿、彝就是祭祀用品。

海德格爾從「傾注饋贈」角度來說壺的容納,壺這個物凝聚著「天、地、神、人」四大元素,或者說是這四大元素的「聚集」,認定壺是「天、地、神、人」「四重整體」(Geviert)。

海德格爾的「天、地、神、人」的表達,可以看出【《莊子》齊物論】中的在自然宇宙中整體思維模式的背景,在【天與地的宇宙背景中思考神與人的關係】。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印度吠陀經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海德格爾的【前理論世界】的思維模式,就很自然的在【神--人】二元因素之中,加入了宇宙的【天--地】二元因素,變成了【天--地--神--人】的立體的動態的時空關係,【神在天上】向在【地上的人】發出【神的啟示】,這就把【神】放在了【人】的高處,而不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形而上學的【神--人】之間的線性關係,不是人能說明神是什麼的人本主義的立場。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我們碰到的這個具體的、切近的裝酒的壺,而不是一個一般的、抽象的「可裝液體的空穴」。

這壺到底容納什麼,以及如何起容納作用?海德格爾從「傾注/饋贈」角度來說壺的容納,進而展開「天、地、神、人」「四重整體」(Geviert)的宏論。這一番議論不無玄奧也不無驚人之處,其基本意思是說:壺這個物凝聚著「天、地、神、人」四大元素,或者說是這四大元素的「聚集」。

我們在此不擬鋪展海德格爾的論述,只想簡單指出一點:海德格爾其實是要我們「轉變目光」,擺脫科學的強制定向,而以非科學的態度去思量在富有意蘊的生活世界中的這個切近的物的呈現。這樣的物是與我們親近的,是關聯著我們的,而不是等著我們去抽象的對象。

海德格爾的【前理論世界】思想體系,可以用他自己的語言完整表達---【作為應合,存在之思想是一件十分令人迷惑的事情,因此是一件十分貧乏的事情。也許說到底,思想乃是一條無可迴避的道路,這條道路並不想成為拯救之路,也並不帶來任何新的智慧。這條道路充其量乃是一條田間小路(Feldweg),一條穿過田野的道路,它不光是談論一种放棄,而且已經放棄了,即放棄了對一種約束性的學說和一種有效的文化成就或精神行為的要求。所有這一切都取決於那個充滿迷誤的返回步伐,即返回到一種思索,這種思索關注著那個在存在之命運中預先確定的存在之被遺忘狀態的轉向(Kehre)。這個從形而上學的表象性思想中脫身出來的返回步伐並不擯棄這種表象性思想,但它開啟出達乎存在之真理(Wahr-heit des 】。

我們且把海德格爾本人的一段辯護詞記在下面:

「作為應合,存在之思想是一件十分令人迷惑的事情,因此是一件十分貧乏的事情。也許說到底,思想乃是一條無可迴避的道路,這條道路並不想成為拯救之路,也並不帶來任何新的智慧。這條道路充其量乃是一條田間小路(Feldweg),一條穿過田野的道路,它不光是談論一种放棄,而且已經放棄了,即放棄了對一種約束性的學說和一種有效的文化成就或精神行為的要求。所有這一切都取決於那個充滿迷誤的返回步伐,即返回到一種思索,這種思索關注著那個在存在之命運中預先確定的存在之被遺忘狀態的轉向(Kehre)。這個從形而上學的表象性思想中脫身出來的返回步伐並不擯棄這種表象性思想,但它開啟出達乎存在之真理(Wahr-heit des Seins)的要求的那種遠景,而應合就在存在之真理中立身和運作。」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 身病與心病 中說

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師說:「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

就是色心不二,我們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色心的關係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們內心就不會為自己的煩惱所動搖,外相就不會為客觀外境的種種境界所擾亂,我們就能夠遠離主觀跟客觀的對立,我們就能夠遠離和解脫落入種種名言概念的是非價值評判的標準中去,能夠逐步逐步與佛法的標準相應,能夠頓悟,能夠解脫,能夠自在,能夠快樂。

我們不自在、不快樂,其實就是對外在法界的真實境界的扭曲、曲解、誤解所造成的。反過來說,外在的這些境界僅僅滿足了我們內心的煩惱,而不是用我們內心的智慧去關照,所以種種的分別產生種種的執著,就有善有惡,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貧富,有是非,有對錯,這樣種種的二元對立。

實際上佛法告訴我們,要正確的來認識世間一切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種種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樣,水溫到底有多少度,合適不合適,是燙的還是太涼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感受。

我們如果知道這個水是熱的,知道這個水是冷的,這個太冷了我們不能喝,太熱了我們也不能喝,最後有一個如理的取捨,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就不會活在一種盲目的、無序的、混亂的、迷茫的生活當中。

學誠法師的話與佛祖的教導是完全完全應的。

般若性空學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教導一切法本是自性空,都是施設的假名法相而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0056b29]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現!此之[4]三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06]

「善現當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有情乃至見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19]

「復次,善現!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色;如是受、想、行、識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受、想、行、識。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不一一舉例說明。

中國的道家學說,也強調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莊子批評執著追求長壽或者長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長壽了,但是如果內心中不能獲得一種平和安樂的心境,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比如一個人整天擔憂這,思慮那,整天心中為一些瑣事所擾,別說這樣的人往往不能長壽,就算是長壽也沒有什麼價值,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質量不高。

逍遙而游!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莊子》內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遙遊》。

怎麼樣才能做到逍遙而游呢?《莊子?逍遙遊》中這樣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莊子先講了一個叫列子的人,傳說他會乘風而游,真是讓人羨慕啊,。像列子這樣就夠自在的了,但莊子卻說他還是借了風力,還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那莊子說的是什麼樣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能夠順應自然,駕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暢遊於無邊無際之中,那就沒有什麼依賴的,所以說,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聖人不求有名。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啥呢?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易經易學】,《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易學】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言行都合於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各種思想體系觀念以及複雜的哲學科學概念,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正法秩序】,變得與自然【正法秩序】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達到一種「【物我為一的正法秩序】」的精神境界。

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正法秩序】。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正法秩序】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訴我們,其實極樂,天堂,還是地獄,都在心識內可以內證觀察得到。外在有個極樂,心識內一定有極樂,外在有地獄,心識內一定也有地獄。因為天人合一嘛。佛陀是這麼內證觀察,中國的祖師也是這麼內證觀察的。

=====================================================================

佛性真的存在嗎?佛陀在何處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陀是無條件的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沒有歷經無量劫,有情要成佛可能嗎?有情人人可成佛,其中設下了多大多深的陷阱?佛祖成佛歷經無量劫數,這是必須告知一切有情大眾的。

漢地佛教宣講的【除去這些妄想程序,業力就回歸其空性的本來面目,就入了道。】,是難於修行的,無法用於修行的實踐。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佛性何來?

大乘的最高成佛境界竟然變成可以倒駕慈航,可以重新以化身的方式轉生世間,這又被認為嚴重背離了佛陀的緣起法,根據緣起法,轉生必須要有無明貪愛的依賴條件才可以,而佛陀滅盡貪愛,怎麼可能轉生?而大乘最高的解脫境界變成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任運自如的無住處涅槃。看似很美好,但這是真實的嗎?

何來觀想到佛性?佛性只是人類自己的語言表達而已,是無法觀想,佛性不是一種存在。【雜阿含經】完整論述了,觀想十二緣起,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而得到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從而證得阿羅漢果。

大乘佛教本身的說法你就是違背緣起法,違背了輪迴法,違背佛祖本意。所以,大乘佛教可以有菩薩、如來又重新進入人間的教義。這種教義,還是印度教神的化身的繼承與發展。

佛性也只是一種價值判斷。佛性是人類追求的一種至上的完美與善良,很美好。

但是佛性不是真實的存在。

【人性本空,無自性】,人性本身【沒有善惡之分別】。

只是業力使得人性,有了在當今世代的價值與倫理道德的分別。

時間與空間不同,所謂有情處在的劫數不同,有情處在的大千世界不同,人性在不同世代的價值與倫理道德判斷自然分別不同。

無量劫,輪迴,才是眾生的業緣所顯現。修行人的止觀,四禪八定,都是緣起於心識業力的顯現。所謂心識業力,才是心識持續法相的真實流轉,是一個存在,

佛性,不是一種存在。佛性,無法用修行實踐予以體證。

你可以說你很偉大,但是偉大只是價值判斷。偉大不是存在。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如郁單越、三十三天,果報覆故,此間眾生不能得見;佛性亦爾,諸結覆故,眾生不見。

  「複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眾生具足三定,謂上中下。上者,謂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眾生具足初禪,有因緣時則能修習,若無因緣則不能修

故言一切眾生悉具中定。一切眾生悉具下定。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見。十住菩薩雖見一乘,不知如來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薩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聲聞、緣覺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非一切法亦見無常、無我、無樂、無凈,以是義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凈,以是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分。諸佛世尊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非一切法見常樂我凈,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勒果。以是義故,首楞嚴定名為畢竟。善男子,譬如初月,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佛性亦爾,一切凡夫雖不得見,亦不得言無佛性也。

「善男子,是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善男子,如來有因緣故說無我為我,真實無我,雖作是說,無有虛妄。善男子,有因緣故,說我為無我而實有我;為世界故,雖說無我而無虛妄。佛性無我,如來說我,以其常故;如來是我而說無我,得自在故。」

【薛定諤的貓在打開蓋子前是處於生死疊加狀態】,就是凡夫大眾處在十二因緣的緣起緣滅之中,凡夫認知就是【物】【我】一定是【存有】或者【非存有】,也就是【要麼是生】或【要麼是死】的確定狀態。

但是佛學的【緣起空性】理論,既是看的【物】【我】的緣起存在,又是看到【物】【我】的緣滅而非存在。【緣起空性】理論,就是一種在一霎那一霎那的微時間段,既是【存在】也是【非存在】,【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此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就是薛定諤的貓在打開蓋子前是處於生死疊加狀態,也就是物理的量子世界的狀態。我們的心識,佛學裡表達的就是一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

佛學的心法心所法,也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百種心法心所法】,來描述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但是佛學裡又有【一切法是本空,非實有,無自性】,告訴大眾,如果你試圖把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確定下來,進行分別,就落入了【我執】【法執】,就沒有【如實知見】,就落入了非佛法、非法性、非佛性了。

也就是說,你一打開蓋子,你就殺死了【薛定諤的貓】,【薛定諤的貓】要麼活著要麼死了,不再是【生死疊加狀態】。現今量子通訊十分熱門,量子通訊就是保持【量子的疊加狀態】【量子的薛定諤的貓特性】而進行通訊的。

【量子的疊加狀態】,【量子的薛定諤的貓特性】,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也被稱為法性、真如、法界、佛性,被稱為佛學的最高境界【涅槃】。雖說涅槃是【寂靜涅槃 不受後有】,但是佛學還是啟發了現在的物理學大師的物理研究,也啟發了西方大哲學家海德格爾、叔本華的哲學思想。

佛性、法性、真如,一般大眾根本難於進行思考。因為佛性、法性、真如、緣起性空、十二因緣,就是【薛定諤的貓在打開蓋子前是處於生死疊加狀態】的故事!

所謂【生死的疊加態】,大眾是難於理解的。佛學的法性說,可以很好解釋【生死的疊加態】。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大乘佛學說的佛性、法性,就是原始佛學的【涅槃寂靜

不受後有】,只不過大乘佛學說的佛性法性思想往前更進一步進行了思考,而這種思考是建立於佛學修行實踐上的。佛學修行的四禪八定,所謂的三十三天的觀點,就是建立於禪修之上的。

通過禪修,可以認知所謂的【我】,是一個有一個層次的逐漸展開過程。

【大般涅槃經】認為,【佛性常樂我淨。以諸眾生不能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佛性實非無常[7]無樂、無我無淨。】。【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如是觀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雖觀因緣,猶亦不得名為佛性。佛性雖常,以諸眾生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是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為佛性。非因果故,常恆無變。以是義故,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以何義故甚深甚深?眾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一切眾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不見知故無有[1]終始,十住菩薩[2]惟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諸佛了了得見佛性。善男子!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善男子!如蠶作繭,自生自死。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3]毬。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4]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大般涅槃經說的很清楚,【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佛性法性涅槃,不是因果關係。這裡就可以回答師兄說的【存在,是一種存在。不存在,也可以看作一種存在,是一種不存在的狀態的存在。】!

大眾的現實世界是以因果關係來判斷理解【存在】【不存在】,就如【薛定諤的貓在打開蓋子前是處於生死疊加狀態】,大眾在現實世界之中是無法理解的。

師兄談的【存在,是一種存在。不存在,也可以看作一種存在,是一種不存在的狀態的存在。】,你已經不在以現實世界的邏輯來定義【存在】。今天2017年諾貝爾獎出來了,引力波得到了現實世界的完全肯定。這就是從【不存在狀態】顯現為【存在狀態】,也就是說【不存在,也可以看作一種存在,是一種不存在的狀態的存在】,只是【不存在狀態】是因為現實世界還沒有對【不存在】有一種認知。

轉回佛學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1.0的我】被否定,從而展開【2.0的我】。一個【2.0的我】被否定,從而展開【3.0的我】.一個【3.0的我】被否定,從而展開【4.0的我】.也就是佛性的三十三天的思想。

我的選擇只是修行而已,最多無量劫以後,證得阿羅漢,【寂靜涅槃,不受後有】,既有可能,又有必然!

=======================================================================

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只是一個膚淺的感覺。佛教進入中國以後,佛教的【心性說】結合中國的玄學,才有了【真心妄心論】以及理學的【心性本體論】心學的【良知論】,【心性本體論】心學的【良知論】才使得儒學進入了第三期的發展。

雜阿含經以及相應部經典,論述的就是心識基礎上的緣起緣滅,以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核心就是描述【心識】的六識身,沒有談到心性本體論,只是修行應該如何開展的路徑,還沒談到【治心】。

印度佛教本就是反對婆羅門教的【真我】,佛學才有【無我】,六識身就是為了化解【真我】的問題,後面的阿賴耶識說,也是為了回應【真我】問題。

中國的漢族文化,起點就承認有一個【道】,有一個【本體宇宙】,加之儒家的【仁心】【性善論】,到了漢代的玄學,談的都是【心性問題】,佛學進入中國,首先就是般若性空體系與玄學結合,而發展出了【真心妙有】,知道後來的禪宗的【直達本心論】,這是一個奇妙的發展。所以漢地佛教非佛教,非大乘佛教也!

【治心】是後面儒家的概念,所謂【修身養性齊家治天下】,所謂【致良知】。佛家談的還是【證得真心】【心性本清凈】。佛教的倫理道德還沒有放在絕對地位。儒家可是吧【修心知性】放在絕對地位,倫理道德放在第一位。以至於明朝大批文人為了【至良知】而不惜生命。

佛學的核心,就是一個【心】的問題,【我】的問題。

原始佛學核心是【無我】【緣起性空】。

大乘佛教世紀後期發展就是建立於【真我】基礎上,【真心妙有】【凈土信仰】都是以【真我】為前提。

漢地佛教是宗教,不是解脫束縛的佛學學問。也不是大乘佛學,而是借用大乘的書。

佛教,並非佛學。因為,作為教,就是一個團體。有團體,就有教規。而佛教的規矩,並不是由解脫為追求的方法。更多是為了僧團建立共同生活方便。

師兄此見解,十分深刻,也是很正確。佛教非佛學,這是首先要明確。但是佛教的團體,確實為佛學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好的研究環境與佛學人才儲備。佛教也借著佛學,得到了法理上存在的合理性。佛教的戒律,只是為修行創造了一個好的路徑而已,戒律本身達不到解脫。

佛學進入漢地後,能跟道家互相共鳴,是由實修的前輩們實踐中發現了互相借鑒的內容。本心元精妙明的存在,是必然的。以空沒目標的修行者,如無根之水,沒有源頭。應該說,是漢族的佛教徒,感到了印度佛學的般若空性思想,不能完全適應漢族文化,漢族文化的源頭是【道】【易學】,是【本心元精妙明的存在】,佛學要想在中國立足,就必須中國化,必須從般若空性思想轉為【真心妙有】【人人可以成佛】的理論,。

同樣的例子可以對比天主教,天主教唐朝就進入了中國,可是天主教拒絕中國化,所以西方的【一神論天主教思想體系】在中國不可能有牢固的根基。

【先修靜。攝心為戒,由清醒而得洞察力,是智慧。心變柔軟,糾結減少,以靜得清醒,以觀得非我。】,如此之法為正道。

觀想,必然會扯出心中原有的雜念,雜念一一清除,心境才更為平靜,糾結不斷減少。修行人檢討佛學的發展是為了清除糾結於心中的雜念而非住於概念之分別,所謂【布施菠蘿蜜多,是不住於布施菠蘿蜜多,才是真布施菠蘿蜜多】。我們的心識是無量雜念而堆積,需用無量劫數的觀想而清除雜念。觀想,肯定有觀有想,只是修行人不可以住於觀想的一絲一念,所謂【無願無相無法之法】也。

人的心識不單單只是個體的存有,心識是整個群體都有聯繫的,否則輪迴是無法繼續的。我是體證到業力與輪迴的,並據此觀察中國社會的種種現象,而得到了令我信服的結論。中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象,最底層的解釋就是業力與輪迴。

心識與人類遺傳基因也有關係。中國文化確實與漢族人的遺傳基因構成與起源有重要關係。漢族人的遺傳基因構成與起源,也是解答漢族文化無神論的重要工具。

我倒是認為量子世界與量子場,以及量子微管,可以是一個解開心識運行機理的工具。

部派佛教時期,阿毘達磨論師,開始涉及【【心性本體論】】思想。【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舍利弗阿毘曇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阿毘曇心論經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部派佛教時期的【心性本體論】,主要還是延續六識身,談到了【心性清凈】。

大乘佛教初期,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佛學引入【心性本體論】。大般若經最初【心性論】還是繼承了部派佛教的【心性清凈論】,不過用【空性思想】加以轉化。後來有了【調伏心性。應圓滿寂靜心性】認為【心性是整體體的思想】。【諸有情類所有廣心無廣無狹、無增無減、無去無來,心性離故】,【無量心性無漏無依,如何可說有住不住、有去不去?】,這已經開始討論【心性本體論】的【本體心】與【現象心】的不同了。

大般若經主要還是論證【心性本體論,無自性。心性本空】思想。【如是諸心無心性

若一切心無心性故不應取著,則色、受、想、行、識亦無色、受、想、行、識性不應取著,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無十八佛不共法性不應取著

若一切智智心是真無漏不墮三界,則一切愚夫異生、聲聞、獨覺等心,亦應是真無漏不墮三界。何以故?如是諸心皆本性空故。】

【若心色等法無心色等性故不應取著,則一切法皆應平等都無差別】

【若諸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心色等法,皆是無漏不墮三界,則諸異生及諸聖者、菩薩、如來應無差別】

大般若經【若無變壞亦無分別,是則名為心非心性】的思想,已經把【現象心六識心】與【心性本體,清凈心,無分別心,無變壞心】完全區分開了。

以後的漢地佛教的【真心】與【妄心】區別,宋明理學,以及陽明心學的【良知】就是大般若經【清凈心】的發展。但是大般若經的【清凈心】是【心本空無自性】。宋明理學,以及陽明心學的【真心良知】為【清凈心】發展,漢族文化摒棄了【心性本空】的思想。

========================================================================

漢地佛教所理解的【心經】是出自於【大般若經】,我下面有【大般若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十七】對應的完整經文。

大般若經所說的【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為了表達,般若性空的思想。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一切法都無自性。【諸法因緣和合,施設假名菩薩摩訶薩及般若波羅蜜多】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緣起緣滅,菩薩以及般若波羅蜜多本是佛法的施設假名!這點是大般若經的核心思想!大般若經【菩薩非實有,是佛法的施設假名】的思想,可以與大乘佛學初期的經典相對應,大乘佛學初期經典都強調【成佛成菩薩,需歷經無量劫】,其實這就是要去除凡夫執著於【菩薩十方佛為實有】,這是與大般若經【菩薩非實有,是佛法的施設假名】一致的!

可惜後來的漢地佛教,由於脫離不了漢族文化【宇宙本體論】的影響,反而一直認為【菩薩十方佛為實有】,這就是漢地佛教曲解【心經】的源頭!

大般若經所說的【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為了表達,不要住於一切法,【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色處,住聲、香、味、觸、法處。由此住故,於色處作加行,乃至於法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簡單說就是修行人不能為【我、我所執所纏擾】,否則就會【心便住色,住受、想、行、識。由此住故,於色作加行,於受、想、行、識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大般若經所充分解釋了,為何【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世尊!色不應攝受,受、想、行、識不應攝受;色既不應攝受便非色,受、想、行、識既不應攝受便非受、想、行、識。所以者何?本性空故。】

關鍵就是【一切法無自性】,當然不能住於一切法相。

【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一切法心無行處,是名菩薩摩訶薩無所攝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其所成辦一切相智亦不應攝受,如是一切相智既不應攝受便非一切相智。所以者何?以內空故,外空故,內外空故,空空故,大空故,勝義空故,有為空故,無為空故,畢竟空故,無際空故,散空故,無變異空故,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無性空故,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故。何以故?世尊!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所以者何?諸取相者皆是煩惱。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

大般若經關鍵就是【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一切法心無行處】【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無性空故,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故】,【諸取相者皆是煩惱。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

洪權 :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這裡有個秘密。觀一切法的這個觀者是什麼?以本性空去觀,那麼,這個本性依附於誰?所以,這裡的核心是:本心應該放空糾纏習氣的個性,本心要向外觀一切變去的。這個就是元精妙明。感覺上,要先找到這個覺發出的地方。

我 :師兄提的問題很好。如何觀,誰在觀,當然是心識在觀。我以為心識有多層次,比如有三十三天。高層次的【心識天】,觀想低層次的【心識天】。【心識天】一層一層深入,直到【寂靜涅槃 不受後有】。師兄【本心應該放空糾纏習氣的個性,本心要向外觀一切變去的。】就是在表達此思想。

爵士貓 :觀想,還是對【常與非常】【我非我】【凈非凈】【空非空】【苦樂】的法相的正確認知。對於【我】還是【無我】,在佛學發展中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解讀。比如阿賴耶識,就是回答【我無我】的問題。至今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我還是無我】的觀點還在爭論。 修行人觀想【常與非常】【我非我】【凈非凈】【空非空】【苦樂】,大般若經給出了合理的解答。就是【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

爵士貓

大般若經的前200卷,是寫於公元一世紀二世紀,還是在部派佛教基礎上,在佛祖的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基礎上,予以發展。大般若經的前200卷,強調【一切法非實有性】,就是堅持了佛祖原始佛學的基礎就是【心識的緣起緣滅】。

大般若經的前200卷,有十分嚴密的論證體系,應該是出自遠東希臘化的修行人之中。

大般若經的前200卷,只是借用【大乘】【菩薩】的名義,推行【大般若經】初期的思想,還沒有後來【法華經】【大涅槃經】【華嚴經】中對於【菩薩是實體】【十方佛是實體】【凈土是實體】的內容。

【大般若經】不是一個人寫的,是歷經500年的寫作,是空性思想的著作合集。

爵士貓

所以大乘佛學初期是堅決持有【一切法非實有,自性空】的思想,這是與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一致的!

至於後期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融合,自然就搞了【菩薩十方佛的法身化身應身】的觀念,就有了菩薩處處顯靈,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故事!後面的故事大家都明了,就不說了!

==================================================================================

大乘佛學對於【何為菩薩】有準確的回答。【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一卷】就定義了【何為菩薩】、

【為有情類求大菩提亦有菩提故名菩薩,彼如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著故復名摩訶薩。】

此菩薩定義有三要素

1.有情類求大菩提亦有菩提故名菩薩

2.菩薩如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著

3.菩薩就是有情類的證得菩提的修行。

同時定義了【何為法相】,整部大般若經就是圍繞【法相,緣起性空】而展開。

我也認為【菩薩】就是與阿羅漢一樣的修行目標。菩薩不是大乘佛教中後期鼓吹的神靈。特別是【法華經】鼓吹【菩薩受記的經文】一定要批判。

大般若經說【菩薩】用了十分複雜的哲學概念,其實他想表達的就是【法的最高級別就是超越人類的存在維度,人類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與定義的,沒有時間間隙,沒有空間間隙,人類無法執著與擁有的,但是又是存在於人類存在維度與時空的任何一點】。

【法永遠是人類無法完全實現的存有】,所以佛陀用【寂靜涅槃,不受後有】表達阿羅漢涅槃以後的存有,大乘佛學初期的【菩薩】也是用一些列哲學概念來表達【法的最高級別的存有】。

師兄說的極好,【我們生命背後,沒有停頓一秒的恆常存在,發現她,接近她,才有圓滿。】

【三十三天】【無量劫】就是表達修行的【階梯和通路的】,【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是表明【【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

【念覺】只是【心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念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客人】這個客人,只是【心識】新的層次對原來【心識】處在的層次的一個定義,視同為【客體】,而此【客體】還是一個【施設假名】,你看到的不是一個【有實體性的客體】。

道家的【道】就是【法】。【致虛極】就是佛學的【寂靜涅槃】。

道家與佛家,都是源於同一的源頭。

【道】【法】的無限性,多層次性。

但是【道】【法】是整體的全部的一剎那顯現在有情大眾、修行人的【念覺處,心識處】,而不是人類描述【道】【法】的種種不同的概念,種種的【不同的客體,不同的我】。

大般若經在佛祖原始佛學【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修行得來的體證之上。在用多因素多概念表達【道】【法】之後,大般若經提出了【道】【法】是整體的全部的一剎那顯現。

對於【道】【法】的整體顯現,大乘佛學的修行人是體證到了。

大乘佛學再用【緣起法】就很難解釋【道】【法】的整體顯現,因為【道】【法】是比人類更高維度的存在。【緣起法】只是在人類維度中的解答【道】【法】。

但是大乘佛學做了錯誤的解釋,用【諸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一切有情起大悲心,住如父母想、如兄弟想、如妻子想、如己身想,如是乃能為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初期大乘佛學修行人,還是十分明智的有大智慧的,堅持【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應無執受

】的立場,才能證得【道】【法】的整體顯現。

【菩薩】就是一種修行的目標,就是如實知一切法的的實相。【菩薩】思想最早出自佛陀本生故事,後演化為一種修行人追求達到佛祖【佛】的境界的一種準備階段。佛祖在世時期,佛也認為自己是阿羅漢。佛祖滅度以後,佛教徒為了提高佛祖的地位,不再使用阿羅漢一詞,而分解出【佛】與【菩薩】兩種等級,【菩薩】的含義在初期大乘佛學是與【阿羅漢】一致的,所以初期大乘經典才會同時平等的出現【阿羅漢】【菩薩】,而不是大乘佛教中後期對於【阿羅漢】的貶低、抬高【菩薩】。

大乘佛教的【大乘】【菩薩】應該如何理解?以大乘佛學的初期經典,【大般若經】可以很好的談清楚。【大般若經】六十一卷至六十七卷就是專門論述【何為菩薩】,【大般若經】初期談菩薩與大乘佛教後期菩薩的形象完全不同,【大般若經】還是以佛祖的原始佛學【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為核心,以緣起性空思想來看待【菩薩的觀念】。

第一部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一卷】首先就談了何為【大乘】?經文指出【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般若波羅蜜多,其性無二無二分故。】此種思想,應是初期大乘佛學,為了與部派佛教相融合,說明大乘佛學就是【般若性空】,而不是大乘佛教後期的【菩薩思想,凈土思想,十方佛思想】。

有情大眾因為【不斷我執】【不斷法執】的原因,有情是無法認知超出自己生活經驗的【法】,這也是有情永遠不能離開輪迴所謂根本原因。【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修行人只有對【法之空性,無限性,不可用語言表達,非實有性】有正確的認知,才可真正解脫!

大般若經從空間角度,談【一切法如虛空,虛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以彼中邊不可得故說為虛空】【一切法無邊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

經文還是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的【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虛空】,論證【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空性】。

【一切法虛空】之概念,就是說【一切法不佔有固定空間位置,又存在於任何的空間位置】。【一切法虛空】是人類【心識的基本特質】。在虛空中,【一切法是無法用時間順序予以定位的】。虛空是找不到邊界的。就如同宇宙的邊界,也是找不到的。

佛學對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宇宙也許就是沒有時間性的存有,沒有空間性的存有。人類認為宇宙有時間性空間性,是因為人類本身是固定於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中。

宇宙的真實存有狀態,就是【心識存在的狀態】,太奇妙了!

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還是【一切法的無限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一切法的無限性】【一切法的無邊】的自然邏輯推理!

【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本空,無自性。【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也自然無所有不可得。

修行人離開【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也得不到【菩薩】,修行人處於【一切法】【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法相之中也得不到【菩薩】。

菩薩就是【法相】,【菩薩】是修行中證得的結果與目標,而不是後期的神靈!更不是後期大乘佛教的如來佛受記的結果!

【法】本身是無法用語言符號表達的,【法】本身是緣起緣滅的,但是【法】有變現為種種功能,但【法】是【無形的】【無實有性】。有情大眾畢竟生活在一個實體的具象世界之中,有情對於【法】的【無量劫的持續不斷】【三十三天的層次存有】是無法理解的,就如大眾無法理解【十一維度】一樣。大乘佛學就用了原始佛學沒有的哲學概念,來表達【法】以及【法】的【無限性】【無所不在性】。

但是大乘佛學清醒的明了上述哲學概念,只是一種人類語言的符號,是【緣起性空】的特性!

大乘佛學從【一切法自性空,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解答【法】的特性。【法】是【無形的】【無實有性】的存有,但是【一切法是無法用語言符號表達的】,【法的名稱或者語言符號】,完全是有情眾生,為了認知【法】而【假名施設】。

【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此段經文,就是大乘佛學首先是用十分複雜的概念用於描述和模擬【法】,而後又指出【這些十分複雜的概念符號】本身不是【法】,只是假設的語言名稱,這些名稱又指向了【法】。

【菩薩】就是這些複雜的假名之一。

大般若經從【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以及【波羅蜜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直到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等大乘佛學的哲學概念,論證了【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

【如意界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意界中無名,名中無意界,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意界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意界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中無名,名中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無明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明中無名,名中無無明,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明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明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中無名,名中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空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空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空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空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空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無相、無願解脫門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無相、無願解脫門中無名,名中無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無相、無願解脫門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無相、無願解脫門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如聲聞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聲聞乘中無名,名中無聲聞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聲聞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聲聞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獨覺乘、大乘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獨覺乘、大乘中無名,名中無獨覺乘、大乘,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獨覺乘、大乘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獨覺乘、大乘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

地合日照無法不周,不恃不處累彼有名。

此句說,天地人都是【法】之周遍,【法】本是不依靠俗世而生滅,【法】本是不依靠俗世而如空氣般布滿了人類的時空,但是人類用【符號與假名】來表達【法】,這就以人類的思維局限了【法】的無限可能與無限的必然!

【法】本【無我】【無住】【無相】【無願】,人類既要以種種【假名法相】限制【法】,人類就不會明了【法】是【無名】而【無所擁有】【無所執著】,【法】既是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法】又是遠離人類的生活而存有。

【法】【道】是整個宇宙的【法】【道】。人類只是一種宇宙的文明形態而已。現代人類5萬年以前才開始存在於地球。現代人類也必將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人類存於宇宙,必然而且必須接受宇宙的【法】【道】。這就是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法即於五蘊,法又離於五蘊】。人類的種種概念,只是為了模擬宇宙的【法】【道】,表達宇宙的【法】【道】。

上述,只是一個老人的胡說而已。不值一提。也是一生經歷的總結。

我年輕時是忠實的傳統中國文化的信徒,自己按照傳統中國文化自已的路走,發現自己走投無路,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走,路越走越寬。

我痛定思痛,才明白業力與輪迴主宰著我們的生活。

傳統中國文化不過是3000年來的輪迴而已。

生活經驗才是真正的【正法】【正道】。

【存在即合理】說出了【正法】【正道】的特質。

菩薩之名,菩薩的符號,本是有情的執有而形成。【法】中豈有菩薩之名,菩薩的符號?修行證道之人,【法】中不見有【菩薩之名】。【菩薩之名】本無有,【菩薩】的法相也不可得見,【菩薩】的時空位置你也不可能得見,在世俗世界哪裡有【菩薩】可尋?

【菩薩】首先是心識意念而有,心識意念而持有菩薩的形象,心識中的意念不可認為真的有【實體的菩薩存有】,為何?

心識是緣起緣滅之法,心識不是真有【實體的心】存在。

心識【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心識活動是【法】【道】的顯現,不是俗世的客體,說心【有,或者沒有,或者能獲得,或者在某處】。

心識的【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就是說【法】【道】已超越人類的思維與語言,不可說【有此心】,也不可說【無此心】。

此經文中,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是平等之概念,都是修行人為了效法佛祖而達到的目標,【欲學阿羅漢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辟支佛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菩薩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

再次重複我原來的觀點,今天2017年10月。讀【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更覺得,【法】【道】本是宇宙的根本秩序與邏輯。

人類只有謙卑的承認【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緣起性空】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無所擁有,無所獲得】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就是無我之之存有】

【人類用了無數名相試圖表達一切法,這些名相符號都是假設,不是法本身】

【一切法又是通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向人類顯示法的存有】

【一切法是超越人類存在的時空維度而存有,一切法是更高維度甚至是十一維度的存有】

也許地球文明形式太低級,另外的高級文明已存在於地球。其他的文明方式,就是通過意識或者靈魂的模式,控制地球人。

地球人,如果想實現真正的太空旅行,也只有是以某種靈魂的、意識的方式開展。人的肉體,根本不肯能維持200年的生命,更不要說維持多少光年的生命形式,只有靈魂、意識形式,才可以實現宇宙的星際旅行。

也許在意識模式下,時間不存在了,空間不存在了,我的意識模式就與宇宙的生命直接溝通了。

探討一下多重宇宙論。有一個前提,人只是宇宙信息集合的載體,人的肉體不可能在多重宇宙中存在。人的肉體只是在地球這個大境界中才存在, 人的肉體存有的是有地球時間限制,現在知道不超過200年。 但作為人體上存有的信息集合,他的方式與人體可以完全脫離,【在人體中存有的信息集合體】。是以量子世界的狀態存有的。信息不要受時間空間概念的限制,信息就是一種頻率的概率化的變動,信息的存有維度,就不受人的肉體的維度限制,信息的維度就可以用數學公式抽象的表達。信息集合與其他維度就有聯繫溝通的可能。 信息的維度就可以在十個維度以上,一切皆可能,這就是空性的本質。信息集合與其他維度就有聯繫,就被科幻小說描寫為一個人回到了自己的過去,可以穿越到未來,引發種種荒謬的猜想。 結論是,信息集合存在於多重宇宙論。人的肉體只是存在與地球的維度,人的肉體存活時間在200年之內。

贊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沒有時間的,時間只是心理結構中意識功能運作的一種表現。

時間與空間概念,只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假定的一個物理量。

時間就如同電影的圖像,存在電腦硬碟上就是一幀一幀的信息集合。如果以人腦能接受的速度,把一幀一幀的信息集合連續的有序的放出,就形成了人可以理解的電影世界。我們的世界的形成,也和電影類似。

人在夢境里就沒有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在夢裡人可以感知的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現了a圖像、b圖像、c圖像,圖像的只是在無序的顯現,也就是說沒有時間量的顯現。 在夢裡人可以到處遊動,一下在這裡,一下在哪裡,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來回穿越,不同地方的顯現的圖像我們好像在孩童時見過,有的在老年才有。在夢境里,沒空間量的顯現。 人在夢境里,人的意識是處在沒有與他人交往,人的夢境狀態沒有被他人觀察的狀態,也就沒有時間空間。

在監獄,有一種嚴酷的刑法,就是把人關進聽不到任何聲音,沒有任何人接近的,沒有光線的小黑屋。人在小黑屋,就沒有的時間感覺,空間感覺,人的意識就完全崩潰了。任何人在這個條件下都會屈服。

人的意識,就是處於量子狀態。在沒有與外部條件交流,沒有信息溝通的條件下,人單獨的意識是不存在的。人所表達的意識,在被別人觀察的條件下,才能形成與表達,後被儲存,才有了時間空間概念。

人就是宇宙的一個人信息載體,人通過信息與宇宙的其他平行宇宙進行聯繫,人的信息在其他維度的平行宇宙有備份,地球的人只是信息的載體之一。地球的肉體死亡了。但信息沒有消失,又回來。這可以用肉體的人的夢境機理作證明,也是人的瀕死體驗作證明,也可以解釋宗教為何存在。人在宇宙不是孤立的。人是一種信息體,就可以解釋人與光速的矛盾的矛盾,人的信息,確實可以存儲,修改,發出,接受,人的信息物理特性,完全符合現代量子物理的描述。 人就是信息體。肉體的人只是載體,你在其它平行宇宙的載體,就不是人在地球的的肉體外形。因為其他的維度的宇宙生物,生存條件不一樣,你也找不到同樣的你,也沒有科幻小說的與你的祖先同在一起。因為在其他維度的宇宙,你的信息已被修改,只有一個類似的你,沒有一模一樣的你。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無數的運動組成時間,特定的時間組成特定的空間,廣義的時間組成廣義的空間,廣義的空間就是宇宙,所以宇宙=廣義的時間=無數的運動 。這是對宇宙的整體描述,是不錯,哲學上可以這麼說,宇宙就是【一】。但宇宙有了生命體,就有了意識,就有了分別。對於生命體,時間與空間概念就有了生命的意義,宇宙的意義也就被詢問了。生命體,是時間是否存在的提問者。沒有生命體,宇宙的物理描述也就不存在。詢問運動是啥?就缺少了提問題的人。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在最底層的結構中,可以認為是信息構成的,而信息類似現代物理的量子世界的表達。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這就解釋了,耶穌基督認為他是神的兒子,帶來了天父的話。這就證明了,古代的巫師為何會通靈。這就證明了人為何就有了自我意識,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這就證明了為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突然就產生了。這就證明藝術家的藝術靈感為何就有了。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當人們把目光轉向認知的主體時,卻發現量子力學這一解釋客觀世界的理論與主觀意識運行如此貼近。量子意識理論認為,經典力學無法完整解釋意識,意識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如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大腦中存在海量的處於量子糾纏態的電子,意識正是從這些電子的波函數的周期性坍塌中產生。這一假說在解釋大腦功能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解釋意識現象的基礎。

目前有幾種不同的量子意識理論。代表人物有大衛·玻姆、古斯塔夫·波洛伊德、大衛·查爾默斯、羅傑·彭羅斯與斯圖亞特·哈梅羅夫等人。

彭羅斯關於意識和人工智慧的討論,主要是在他的「科普著作」中展開。發端就是著名的《皇帝新腦》(Emperors New Mind)一書。他在書中,從數學,邏輯和物理學角度廣泛討論。他的基本的總觀點大致如下:

1. 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是非演算法的,故而無法通過數字電子計算機模擬。

2. 作為人腦活動的意識,其機制不能為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所描述。

第二個命題要比第一個命題更強,所以它是建立在第一個命題成立的基礎上的。

首先對第一個命題,彭羅斯主要運用了他對哥德爾定律(G?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的理解進行論證。他的立足點是人的意識中的一小部分(因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並不以複雜的數學思維為主),但也是最能嚴格論證的部分——數學洞察力——是一種能夠從發現已知命題的哥德爾命題(或者說「(系統)超越命題」)的正確性的能力。用更通俗的解釋來說,就是人能夠理解和意識到一條數學命題的正確性及其意義,而不只是純粹做公理的推演和符號的組合。而這個「理解」的能力或潛力作為意識的判據是至關重要的。這個能力是邏輯力求一致的圖靈機所不能具備的

彭羅斯所謂的客觀崩現(Objective Reduction),它是引力(時空的微小扭曲)誘導客觀發生的。它不同於其他量子力學解釋:如觀察者解釋(主觀崩現),認為Reduction發生在觀察者(人)去觀察的剎那,聽上去有那麼點意思,因為人也是由粒子構造的,但這導致更詭異和不可收拾的局面;或者多宇宙解釋(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我們總是處在多個可能的宇宙分支中的一個,從而乖巧地繞過了Reduction過程。

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有一個叫斯圖亞特·漢莫洛夫的麻醉學家專註於意識機制的研究。在1970到80年代左右他關注神經元,同時也是很多其他類型細胞所具有的微管(microtubule)結構的研究

彭羅斯和漢莫洛夫認為,這裡可能就是這個「缺陷」,這個Objective Reduction可能發揮作用的地方。而具體發揮的機制,除了很多未知細節外,他們尋找的是量子相干性(quantum coherence),因為它能夠在意識的宏觀活動甚至信息編碼(例如使用角動量)中產生顯著作用,而非相干的狀態是不足以產生有意義的活動和信息編碼的。彭羅斯認為意識發生在OR產生的時候,更確切地說,這個OR需要是多處(可能是在多個神經元的微管中)協同發生這樣的規模,從而這個活動反映出了時空幾何和宇宙的基礎構造中蘊含的這個宇宙內稟的價值和知識,彭羅斯和漢莫洛夫將其設想其為他們所津津樂道的柏拉圖世界(Platonic Values),當然這個需要在基礎物理層面的有力的證明。這也是為什麼整個機制叫協同客觀崩現(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簡稱Orch-OR),這裡題目稱之為「目標還原調諧」,

此段經文,把【般若波羅蜜經】與【五蘊】之關係說的十分透徹。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為何?

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住色中為行色,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中為行識,不當行識。設住其中者,為不隨般若波羅蜜教。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進一步闡述了,般若波羅蜜不住五蘊與解脫的關係。【若色[12]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闡述了,般若波羅蜜與【三昧,不可以相得】的關係。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是梵志不以得[14]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談到如何【菩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不受。不受色者為無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者為無識。般若波羅蜜不受。何以故不受?如影無所取,無所得故不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一切字法不受,是故三昧無有邊、無有正。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要不受【一切字法】,不住於【五蘊】,才可以達到三昧無相之法。

一切無所受,無所從,誰得法?無所持,無所放,亦無所泥洹想,是故菩薩般若波羅蜜,亦不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悉具十種力、四無所畏、佛十八事。

修行人但如此觀想,【當作是視,何所是般若波羅蜜?在何所般若波羅蜜中法?了不能得,了不能知處。】

何所是般若波羅蜜?不能得。

在何所般若波羅蜜中法?不能知處。

修行人如果這樣修行般若波羅蜜法,【菩薩當作是念,聞是不懈、不怯、不恐、不畏、不難,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菩薩了知如是】。

【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是誰般若波羅蜜?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耶?』若菩薩作是思惟觀時,不驚[1]不畏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原因在哪裡?

【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般若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性,是法皆離自性,性相亦離。一切法無生無成就故】就是【一切法無自性】。

此段經文重點,就是【 般若波羅蜜離本般若波羅蜜】, 【色離本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離本識】。般若波羅蜜是離開五蘊的當下本身的運動,才可達到【般若波羅蜜】。

【 菩薩精進作是語,設使行色為行想,設生色行為行想,設觀色行為行想,設滅色行為行想,設空色行為行想,設識行立欲得為行想,痛癢、思想、生死、識行為行想,生識行為行想,觀識行為行想,滅識行為行想,空識行為行想,如是菩薩為反行想,作是守行者為不守般若波羅蜜,為不行般若波羅蜜。若想行者,菩薩護行,當莫隨其中】

經文提出重要觀點,修行人應該明了,如果對【五蘊之色】有所執著、有所行為,就是直接導致【行想】,有【行想】就會執著於【法相】,就會【不行般若波羅蜜】。

【使行色為行想,生色行為行想,觀色行為行想,滅色行為行想,空色行為行想,識行立欲得為行想,痛癢、思想、生死、識行為行想,生識行為行想,觀識行為行想,滅識行為行想,空識行為行想,】這一系列行為動作,都是修行人【心識】的運行,就是落入【心想行想】。【心想行想】就會產生執著於【法相】,修行人就沒有行是三昧,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行人如何才是【今菩薩云何行,名為行般若波羅蜜?】

不行色,不生色行,不觀色行,不滅色行,不空色行;不痛癢、思想、生死、識行,不生識行,不觀識行,不滅識行,不空識行;不行色,不色想行,不色生行,不色觀行;不識滅行,不識空行;亦無見,亦無行,亦無見行;無行無見,亦復無行,亦無止行,如是為無見。

經文有進一步解釋正確【行般若波羅蜜】的原因,【一切法無所從來,亦無所持。菩薩摩訶薩一切字法不受字,是故三昧無有邊、無有正】,強調【一切字法不受字】,一切法不是【法之名號】。

【若菩薩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滅,不行色壞,不行色空,不行受、想、行、識,不行識生,不行識滅,不行識壞,不行識空,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行般若波羅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修行的核心是【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

-修行人【 隨三昧亦不見三昧,亦無有三昧想,亦不作三昧,亦不念識三昧,亦不想識坐三昧,亦不言我三昧】,為何?【 三昧亦不得三昧,亦無有三昧,亦不得字】。

-修行人【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別:『是三昧我當入,是三昧我今入、我已入。』無如是分別,當知是菩薩已從諸佛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三昧性無所有故。不分別是三昧。】

此經文提到般若波羅蜜經的思想核心,【一切法性無所有,不可分別】。

一切法不可如俗世的語境,進行思維,說修行人【一切法我當入,我今入、我已入。】

一切法不可如俗世的語境,進行分別,在俗世中【一切法性無所有,不可分別】。這就是當今許多修行人的最大誤區。俗世修行人總以為,【得道高僧大德擁有一切法】,大謬矣!

【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比喻十分準確。【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說了【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又比喻,【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下面是中心思想,【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但是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修行人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要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

=======================================================================================

宗薩仁波切心是根本 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絕對不是! 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 業是最難教導的內容

爵士貓6 天前

爵士貓 (作者)14 分鐘前

業力的思想概念,大前提就是佛學的思想概念,是印度文化的思想概念,業力你只能與印度文化體系的人群談論【業力】思想。

業力就是在【心識】這一大的思想體系中,探討人的【生活經歷與現象】以及人的【輪迴】。

首先,要明確【心識是沒有時空的規定的】,你在做夢中就不能體會時間與空間的邏輯,有的只是一幅幅的圖像和信息。為何·?心識就是一種持續不斷地存在。

心識的世界如何轉化為現實世界?就在於你的執著與執有。

在夢中,你一旦要執有某個圖像與信息,你就立刻從夢中驚喜,回到現實世界。用量子力學術語,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這句話十分重要,就是業力的核心!

爵士貓 (作者)6 分鐘前

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就是【業力】!

因為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最底層的邏輯都來自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有時是不受你自己理性控制的,比如你喜愛某個比你老很多的異性,比如你喜愛某種遊戲,比如你的一見鍾情,比如你天生就喜愛權力場的搏殺,比如你天生就是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上述你的行為,不排除,你在後天受的教育。但你想過沒有,其他人為何就沒有上述行為?

根子還是在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用佛學的思想概念表達,就是【業力】!

爵士貓 (作者)剛剛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與感受,又深深的影響你的【心理】【生理】【思維模式】【道德倫理】【智慧與智商】,這一切都屬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所以,精神疾病由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被破壞,而呈現抑鬱症、暴力行為、自殺行為等等。

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時刻在改變,重重疊疊,直到你的死亡一刻,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重新脫胎為下一世代!

這就是【業力】的基本描述。

--------------------------------------------------------------------------------------------------------

2014年3月28日新加坡講授《??相信因果業力》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現提供PDF文件下載:《相信因果業力》PDF文字稿

時間:2014年3月28日

地點:新加坡國立大學

翻譯:西遊譯文

如果直奔主題,我們好像應該談論「業」,因為講座的題目是《相信因果業力》。這有點諷刺,因為業大概是最難以讓人信賴的事情了。然而,我們也必須學會信任這種不可信之事。

各位一定聽過這個謎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謎題大概是,對於「業」最生動的描繪。業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主題。在我對佛教哲學和形而上學的數年研習中,我必須說,「業」這個課題是最困難的。而它之所以困難,有其理由。因為可以說,人類的方法或工具用不了多久就會黔驢技窮——我們生活在某個特定範疇內,說著某種特定語言,使用的是一種非常局限的特定邏輯和測量工具,而這完全不足以估量超乎我們概念意想範疇的事物。

在此也一樣,只要我們一談到「超乎概念意想」,我們所謂客觀的心,馬上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認為我們在談某種神秘、帶有神話色彩的事物,或者是某種非常超自然的事物。但其實「業」毫不神秘,而且是明擺著非常簡單的。

今晚的講座,我想要以討論和分析的方式來進行探討。各位如果願意,也可以提問或進行辯論。因為唯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唯有通過這些工具,我們才可能對「業」獲得些許認知。

很不幸地,人們已經過於濫用「業」這個詞;現在「業」是一個被嚴重染污的詞語。身為佛教徒,每當人們談論因果,每當人們使用「業」這個字的時候,我就感到渾身不自在。

「業」還有著因為不同哲學體系而帶來的複雜性——有耆那教、印度教,當然還有佛教;然後似乎還有對「業」的現代式解讀,就是一種大雜燴型的解讀。

??儘管如此,現在「業」已進入英語詞典,在某些地區甚至已經儼然成為一個英文用語。

總之,身為佛教徒,今晚我將試圖解釋佛教對「業」的看法,尤其是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講解「業」。我只能儘力而為。

當我們談「業」的時候,乍看之下,我們在談「因」,我們在談「果」,但我們也在談論一個行為。因為一談到因、果的時候,自然就有一個行為,有著一個動作,所以我們也在談論動作。當我們談動作的時候,就必須談論時間。而談論時間的時候,就必須談論空間。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因果並非:「作惡即下地獄,行善便上天堂。」如果真正想要更加深入探討業的哲理,就不像剛才那個說法那麼簡單。

而因、果、行為、動作、時間、空間等一切,全都是含糊不明確的!科學家可以永無止盡地討論時空,但他們永遠是在談論某種含糊不清的事物。其實很多佛教學者會說,我們所說的一切、所有的言語,都是含糊不清的。我們說:「你看起來很美。」但這是非常含糊的話,這話意義不大。我們使用的每個詞語,都很含糊曖昧,完全不具精確性。「這是藍色,這是白色。」聽起來精確,但我們說的藍色究竟是指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究竟的藍色?

言語只能含糊地概述事物,而我們這樣就滿足了。正如偉大的藏族學者根敦群培所說,我們有四、五個母音,而貓可能只有一兩個母音,但單憑這兩個有限的母音,它們就能湊合著過日子,它們能有完整的對話。貓能這麼做,實在很不可思議。我們有四個,或許五個母音,卻仍然無法描述某些我們想要描述的事物。歌手、情侶、哲學家都嘗試過。尤其越深層次、越是內在的東西,就越是複雜,越是難以描述。

總之,大家必須幫助我不跑題。大家知道我經常東扯西談的,所以如果講座變得有點令人困惑,請各位務必告訴我要回到正題。

我們剛才在講時間。我們說的時間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時間?

?? 我確定在座許多對佛教略有研習的人,會知道時間是相對真理(世俗諦)。我總是有點自豪地說,太不公平了,西方世界竟然將時間是相對真理的這個發現,歸功於愛因斯坦。比愛因斯坦早2500年前,佛就已經發現時間是相對真理了,所以這功勞應該是佛陀的。

所以,如果時間是相對的,「相對」是什麼?這是你們必須思考的。「相對」意味著不是絕對,是可變的,是權宜的,是主觀的。

但不管怎樣,我們談論「業」的時候,就是在談因,就是在談果,就是在談行為。而談到那些的時候,就必須談論時間——我之所以略微強調時間,是因為這是佛教較為獨有的觀點。

當我們談到「業」的時候,就會談到轉世。而我知道,轉世這個主題,是很多人不想要去談的。應該說,甚至在佛教徒當中,都有很多的佛教學者,甚至修行人,他們寧願避而不談轉世。

我能理解,因為藏族認證轉世這件事有點幫了倒忙,因為有那些貌似暗藏貓膩的事情,還有雙重轉世、三重轉世等等,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腐敗。

但轉世是必要的。談到「業」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談轉世。而那又是一個非常大的議題。

當我們談論業,我們談論因果的時候,無法忽視的一大內容就是:我們必須談論主體——即感知者、認知這些的人、能知者、受用者、產生作用者;可以說,就是經歷這些,積聚這些因和經驗果的某個人。所以我們現在在談的是一種認知。若無認知或能知者,就沒有業。於是,我們自然會談到心。所以當我們談到業的時候,就談到了心。而當我們談到心、因、果之時,不可避免地,就必須談論善惡,這就更複雜了。

善與惡——這要如何衡量?你怎麼知道某件事是惡?你怎麼知道某件事是善?當然,一般我們會說殺人是惡業,給很需要茶的人一杯茶是善業,諸如此類的,但那不過是簡單的一概而論。追根究底地探討何為善惡,如何定義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那也是研究「業」的一部分。

?? 所以,如果我們談論心、因、果、善惡,那麼自然地,身為人類,我們便是在談論善緣和惡緣,或樂境和苦境。這對佛教徒而言相當重要,因為佛教徒,尤其在大乘佛教中,我們不談論一個外在的、本具的地獄道和天堂。我們不相信有地獄,也不相信有天堂,但我們相信有極樂的體驗,我們也相信有痛苦的體驗——當然這是在相對層面而言,這些可被假名安立為天道的體驗、地獄的體驗。

但在開始講述這些之前,我想先指出這一點:如果你問「佛教徒應該做些什麼?佛教徒的職責是什麼?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那是佛教追隨者的職責嗎?」絕對不是!

你必須把這點寫下來:絕對不是如此。身為佛教徒,當然你不應該做壞事,但是避惡行善並非你的究竟目標或究竟修行。

那麼目標應該是什麼呢?身為佛教徒,你的目標是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這是印度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月稱大師所說的話:「愚者作惡下地獄,愚者行善上天堂;唯有智者超越善惡而獲得解脫。」我想要先告訴各位這些。

我們談到因、果、行為、能知者之後,接著我們談到善與惡,談到苦與樂的體驗,於是不可避免地,我們就必須談論倫理道德。這就是為何我們經常在日常對話中聽到:「身為佛教徒,你不應這麼做,這是惡業。」「你不應油煎某人的腿,那是惡業!」諸如此類的話。所以,存在著某種道德觀——你不該這麼做、你應該那麼做;你應該只吃草葉,因為那不會傷害眾生。於是我們會談到道德。不過在座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在佛教中,道德是次要的,智慧才是首要的。道德是方法,而智慧才是目的。

大家知道,身為人類,我們畏懼死亡,通常是如此。但身為佛教徒,我們還應該害怕出生。死亡和出生,同樣都會帶來麻煩,都是同等的負擔!

以上只是非常簡短的概述。任何時候各位想提問,請儘管舉手,我會儘力回答。不過,先讓我給各位舉個例子,例如打撲克牌。

??我們已經談到了宿命論,亦即命中注定論,就是相信事情是預先決定好的。對此,一個人能提的問題有很多,像是「自由意志」之類的問題。假設有一名強姦犯強姦了某人,那麼問題是:該強姦犯有自由意志嗎?還是你們佛教徒會說,是因為他過去的業行和業果,所以他「必須」強姦?就像11點之後,無論如何,就必定是12點了。所以我們談論業,我們談論因、緣、果,那麼強姦犯呢?他有自由意志嗎?抑或他是受到自己的業力所迫?此外,受害者是否應該努力尋求正義,嘗試糾正問題?還是受害者只應將此歸咎於自己,認為說:「我現在會被強姦,這是我的宿業使然,僅此而已。」所以一個人可以問這類的問題。

還有許多其他問題,譬如,「什麼是可轉讓的業?」像是,「請祝我好運,你能為我祈禱嗎?」「你能否在新加坡的那一邊放生一些魚,以便這邊的新加坡人獲得加持?」這種可轉讓的業果又是什麼?會有這類的問題。

而且,「業」讓人覺得非常難以理解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業報往往不一定會馬上現前。佛陀自己曾說,如同小鳥一般——鳥兒飛入天空深處之時,便無影無蹤,但鳥兒遲早得下來,因為鳥兒不可能一直飛翔,必須有飛下來的時候,而當鳥飛下來時,就會有影子。所以會有那種「隱性的業」——我並不想使用這個詞,因為這些辭彙都被濫用了。但無論如何,會有那樣的事情。而那又進而引發了許多疑問。因為會有那些做盡各種壞事的壞蛋,他們卻活得最久,似乎沒太多健康問題,無論去哪都很成功,那又是怎麼回事?而那些做好事的善心人士們,卻總是碰到各種問題——他們抑鬱,他們生病,他們不成功,他們默默無聞,被所有人厭煩,諸如此類的。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總之,我想在西方,「業」是相當新的概念。這個概念現在已經傳到西方,而且如我先前所說,正成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但卻是以非常奇怪的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納入。身為佛教徒,有時我會謹慎待之。

西方人,尤其是西方學者們,他們熱愛佛教的概念;例如空性等觀念,非常受到他們的喜愛和推崇。如今在西方,尤其在科學界,佛教哲學是最受研究、檢視,最被欣賞的領域之一。

??按照他們自己的論據,現在西方人,尤其是科學界,應該會欣賞這因果的遊戲,不是嗎?因為身為科學家,你不相信會無端端地冒出一個全能的造物主,宛如有某個真實存在的贊助者會降臨並贊助一切——科學家不相信,佛教徒也不相信。所以從許多方面來說,科學家確實欣賞因緣果的理論。

所以空性是廣受西方人的賞識;而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也接受佛教教導的因、緣、果這個觀念。然而,更加深入審視的時候,我不確定西方對於最深層次的業會抱持多大的欣賞。這有點滑稽,因為其實業與空性是不分離的。由於缺乏更好的例子,只能說,業與空性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這實在是個很糟的例子,實際上它們是一體的。

正因如此,如同我在一開始就說的,業是最難教導或學習的內容,極其困難。原因在於,它承諾了某種工具,它具有某種定律,它有特定的遊戲規則,但過沒多久,這遊戲規則便無法將遊戲玩完,因為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因是什麼?第一個因是誰?佛教徒相信有第一因的存在嗎?不相信。佛教徒沒有創世紀(起源)的概念。

我給大家舉玩牌作為例子。我不太擅長玩牌,所以不知道這個例子舉得對不對。當你玩牌的時候,你會發牌,對吧?你發牌給不同的玩家。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掌控怎麼處理自己手中的牌。除此之外,別的都不是你能控制的。那麼佛教徒在這裡試圖做些什麼呢?佛教徒試圖盡量不發牌;如果有人要發牌給你,則學會拒絕。這樣你甚至不必玩這個遊戲。那樣的控制,據信是我們應該擁有的。但我們的現況是,手裡已有上千張牌了,所以並不那麼容易。

這裡也一樣,我必須做更仔細地說明。如果有人發牌,你還是可以接受那張牌,不過要帶著覺知和悲心去拿牌。這麼一來,你就不會受縛於這場遊戲。若不受縛於遊戲,你便安然無事。在這種情況下,業就毫無力量。

但對我們來說,在玩遊戲的時候,開始可能是個遊戲,然而你會逐漸陷入其中,永無止盡,沒完沒了,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而這會發展成習氣,基本上就是上癮了。

?? 業非常令人上癮,非常令人沉迷其中。我說的是各式各樣、無限數量的癮,而不是煙癮、酒癮之類幼兒園級別的癮。有極為眾多不可思議的癮。其中一些癮可能看似無辜,例如對日本文具的癮,但可能正是這個貌似無辜的癮,引你陷入真正的、更嚴峻的問題——我們永遠不得而知。因為因、緣、果的作用,記得嗎?

這個課題非常龐大,所以請提一些問題,這樣我才知道我們是否有在交流。

問:仁波切,您談到轉世。我對您未來的轉世很好奇,您能多說一些嗎?

仁波切:關於這一點,我會講一下。我想我必須做些辯解。讓我從非常簡單的事情講起,但這也可能有點像謎題一般。你相信時間嗎?像是如果我說:「我們待會兒見。」你會說「好」還是「不,我很忙」?你會做出其中一種回答嗎?

問:和您見面,我隨時都願意。相對上和究竟上都是如此。

仁波切:好,所以這代表,其實你相信有某種你能夠安排行程的時間,所以你是相信時間的。因此我試圖做的回答是:如果你相信時間,那麼你就沒有理由不能安立有轉世的這個邏輯。就這麼簡單。

讓我對此稍作解釋。沒有任何佛教經典說過,在究竟層面上有轉世存在。如果你讀《心經》——那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誦文之一,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別提轉世了,《心經》中宣說,就連證悟這個概念也只是個幻相。所以轉世當然是最為粗重的幻相。

但我們談的是相對層面。而在相對層面上,轉世是存在的,就如同有個頭存在你脖子上一般。就是這麼簡單。

不過也許這裡有著翻譯上的問題;英文的reincarnation(轉世)一詞可能並不到位。藏語里,這個詞是「揚希」。「揚」意指「再次」;「希」指的可以是「可能」、「存有」,或是有點類似「活著」的意思。「希」字的意義龐大,但讓我們暫且說是「存有」。所以,「揚希」意指「持續的存有」。

?? 所以如果我們用這個含義來解釋轉世,那麼可以說: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既非相同,亦非相異。不可能相同——因為如果你說它們是兩個獨立的存在,那麼你昨天所做的一切就不會對今天產生任何影響了,不是嗎?而如果你說它們完全相同,那你就永遠不可能進步,而且一切都不會改變,你不會變老。所以是既非相同,亦非相異。

那麼到底是什麼?是一種延續。所以我們在談相對的時間。以這種方式,你從昨天轉世到了今天,從前一刻到了這一刻,從這一刻到下一刻。

關於下一世的概念,在下面這種時候會變得非常複雜。我們說:「現在我們身為人類,都是這樣走路。」而當佛教徒說:「不過要知道,你可能會轉生為蝴蝶,飛到這面墻上,向下俯瞰。」這時事情就變複雜了,對吧?於是我們會想:「這怎麼可能?」

所以你提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因為我原本就打算談這個。

好,回到業。當我們談業的時候,總是會談及心;要談論業,就不能不談心。事實上,若是不談論心,就無法談論佛教的任何東西。心是根本。所以在談業的時候,我們也在談心,我們也談論善惡,談論後果。當我們談論心,以及因、果、動作的時候,我們就會談到習氣,亦即串習。當我們談論串習的時候,就會談到性格、特性。同樣地,當我們談論因、果、動作等等的時候,我們也在談感知或看法。

這裡,說到感知的時候,我們佛教徒相信有數百萬種不同的感知。這是可以實際明顯體驗到的。例如,你我對這朵花的感知,截然不同。可能你不喜歡這種顔色;可能在座有些人看著這朵花會覺得非常浪漫;可能在座有些人會感到厭惡,因為20年前看到類似東西時,正有著奇怪的經歷。諸如此類的,取決於不同的因緣,於是這朵花能引生不同的感知,因此存在著數百萬種的不同感知。

當我們談論這些感知時,為了方便溝通,於是我們會談六大類的不同感知。這些感知被分類為:地獄感知,餓鬼感知,畜生感知,阿修羅感知,天道的感知,以及人類的感知。這是非常粗略的概括而言。

?? 所以,取決於因、緣,而有不同的感知。正如我談論的那朵花,可能就在十天前你失戀了,因為你的戀人過去常常給你這種花,所以甚至看到這朵花都會令你感到極度空虛、生活毫無意義;而對於非常死忠的佛教徒來說,他們非常熱愛供佛,於是對他們來說,這朵花是一個供品。所以,由不同的因緣,會造成不同的感知。

你可能積聚了某些因緣——我們在談的是巨大的因緣——於是讓你長出小小的翅膀,成了蝴蝶,然後你會開始有蝴蝶般的行為,像蝴蝶一樣思考。那時對你來說,這甚至不是朵花,這會變成別的東西。

感知的世界就是如此。現在,把這和我們的講題《相信因果業力》結合起來,可以說:如果因緣具足,並且如果沒有障礙,如果你在花園某處播下這朵蘭花的種子,加上各種外緣具足,像是氣候合適,有肥料、籬笆,當然還有你在那裡——你本人就是個重大的因——並且沒有諸如山羊踩踏或來一場大雹暴之類的障礙,那麼即使你希望不要有蘭花,你的願望也絕對不會實現。不幸地,花會成長,與你的願望背道而馳地迅速成長。在你實在不想要蘭花的那一天,它就會開花。所以,這就是為何我們不得不「相信因果業力」!

問:仁波切,我實在非常喜歡您那個玩牌的譬喻,我想請您做些說明。您說我們發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掌控手中的牌。那是唯一我們能掌控的,因為我們不知牌里有什麼。然後您說「佛教徒努力不發牌」,那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首先,非常簡單地講,就是完全不去玩這個遊戲。你玩這個遊戲的唯一原因,是出於悲心和正知。就有點像是身為母親,你會積極地和孩子一起建沙堡,同時你又完全知道,這沙堡不是真的,然後到了晚上,你便說:「我們回家吧。」無論這個沙堡有多美,你都能夠對這個巨大的沙堡不執著。但白天你會玩這遊戲,因為你需要娛樂,需要吸引這孩子、教育這孩子,因為各種其他原因的緣故。而悲心和正知是讓你去玩這個遊戲的唯一理由;除此之外,你發願並且努力,讓自己永遠都不玩這個遊戲。那就是我的意思。我引用了月稱大師的話,記得嗎?「愚者作惡就會下地獄」等等。

??問:剛才您談到轉世,並且提到了創世紀。我只是好奇,因為根據《僧伽吒經》,數劫之後,各個剎土會得到凈化,然後會有新的剎土開始住世,這循環一直持續著。那麼,第一個剎土是如何開始的?或者到底有沒有一個開始可言?因為,至少我們和那些信仰基督教或神創論的人交談時,他們會說:「神說要有光,然後這世界就産生了。」而他們會質問我們:「你們的世界從哪開始?總得從某處開始啊!」

仁波切:對佛教徒而言,「開始」一詞是非常隨意虛設的,只不過是為了方便交談,其實佛教徒並不相信有個開始。只是為了方便而已,幾乎像是7-11便利商店一樣。為了方便,於是佛教徒相信有當下這一刻。不管你去哪個內觀課程或禪修中心,他們總是說:「要活在當下!」「要安住於此時此刻。」「喝你的咖啡,就只是享受它。」諸如此類的。但這僅是為了方便交流,他們並不相信那些。

因為一旦你真的對「開始」小題大做,基本上你就是在說,時間不是相對的,你就是開始相信有究竟的時間、有最初的某某事物,這時你的時間就不相對了。但時間是相對的。記得嗎?時間是相對的。

好,為了方便,所以我會回答你。

你的問題是:這些佛土都會顯現,而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正是此時此刻發生的。我們一邊講話,它就一邊在建造——正在粉刷、裝潢,正在打理花園,正在澆水,植物在生長,天鵝在游泳,菩薩們跑上跑下的......現在我們說話的時候,這一切正在發生。

問:您好,仁波切。我想進一步了解您先前說的內容。您說,有時也可以這樣討論因果: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來決定因?還有我們自身就是外緣中的其中一個因。那麼我們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如您之前提到播下花種的例子,我們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能在一開始時就決定自己要播種?還是說,努力獲得自由意志就是佛教徒的究竟目標?

?? 仁波切:這是個非常大的議題,因為現在我們談到了一個所謂「我」的概念。我們必須另外找出像這樣的兩三個小時,才能好好討論。但讓我這麼告訴你,首先我會說,在某種程度上,自由意志以及宿命論,這兩者都是被接受的。如同玩牌,記得嗎?早先你有不玩牌的選擇,但你沒做那個選擇,你選擇要玩牌,因此現在有人發牌給你,你就和手中的三張牌困在一起,於是你必須就此放手一搏。你有自由意志,可以任意處理自己拿到的牌,你能隨心所欲地打自己手中的牌;但是除此之外,你沒有自由意志可言。所以自由意志與宿命論,兩者皆正確。那是我首先要告訴你的。

但就究竟層面而言,這裡就是應該介紹佛教的無我觀念之處。因為談自由意志或宿命論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談到「我」——意志的擁有者。那又是誰呢?就是在這裡,佛教徒會解構有關「我」的整個觀念或想法。所以你不但沒有「自由」,也沒有「意志」。當你既沒有「自由」也沒有「意志」的時候,你就終於解脫了。

不過這只是對此問題非常大致的回答。

問:晚上好,仁波切。我很喜歡您關於玩牌和發牌、不發牌的譬喻。您還說,身為孩子的時候,沙堡非常重要;身為母親時,則會明白它只是個暫時的消遣,所以會對實際情況具有悲心和正知;而通過獲得那悲心和正知,一個人就可以從痛苦中解脫。那苦是來自於對沙堡結局是否成功的執著。但在那過程中,當你是孩子的時候,你不具有那種正知與悲心,那麼要如何退出或脫離這個狀況並獲得更多的覺知呢?因為似乎只有當過孩子之後,才會獲得經驗而成為父母。所以您有什麼建議,讓我們得以從中脫離?

仁波切:這也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們應該從這兩個問題開始講起的。

因為我們現在談到了佛教徒說的「福德」——這又是一個被濫用的辭彙;我不想使用,但我們別無選擇。

佛教徒會談論「福德」。所以,在一些佛教國家,你可能會看到佛的圖像,或你可能看到象徵佛的標誌,或是象徵悲心、慈心、明覺的圖標。這些描繪或雕刻是為了「播種」——這是佛教徒的用語——播下那覺心的種子。

?? 像是我有一位老師經常這麼做:每當有牛走過的時候,他總會非常大聲地念誦「頂禮寶髻如來!」這是佛的名號。寶髻如來是非常重要的佛。這尊佛的主要心愿就是當祂還是菩薩的時候,發願說:甚至只是聽聞其名號,一切眾生,尤其是畜生道的旁生,都將與他結緣。所以修行者和其追隨者會經常這麼對動物念誦。很多時候,不只是牛,甚至對人類,他們也會念誦。

有一次我問這位上師:「為何對人類也念誦?我以為這菩薩只度畜生的。」他回答說:「當然菩薩不是只幫助畜生的。不過,很多人類基本上是畜生,在這個時代,尤其如此。」

我要說的是,儘管這聽起來很有宗教意味,但實際上如果你更深入地研究佛學,就會明白:為了喚起那樣的福德,就必須具有佛的悲心。

以上是非常籠統的回答。但有個東西非常重要,是你應該聽聞的,稱作「如來藏」。在佛教,尤其在大乘佛教中,相信每一位眾生都具有獲得那種明覺的潛能。那是你已經擁有的,你需要做的就只是發掘它。所以真正的福德,可以說是本俱的。

問:關於您說的「活在當下」這個觀念,我是個在家居士,會花很多時間擔憂明天,甚至擔憂十年、二十年以後的事情。所以這個活在當下的觀念,是為了讓自己知足的一種方便嗎?還是說,活在當下是以一種拒絕思考未來的鴕鳥心態在生活?

仁波切:這實在取決於你的目標,要看你的目標是什麼。你如何定義滿足、成功和目標,極大程度上是視這些而定。因為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在華爾街或烏節路之類的地方獲得成功,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安住當下是最浪費時間、最無用的事。

當然,現在度假村都在教人禪修,但那些禪修只是度假村式的禪修,基本上是為了讓人在星期一來臨時更有活力,他們才能一如既往地窮兇惡極,甚至對自己和他人都更加兇狠和具破壞性。

但如果你的目標有別於此,那就不同了。這真的取決於你的目標為何。不過,這是很有價值的問題。

??很多非常有野心的父母都會試圖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去各種寺廟或禪修中心,他們對這個安住當下會非常擔憂,覺得「實在是浪費時間,什麼也不做!」確實如此,真的是什麼也不做,連卡路里都沒有燃燒,就只是坐著。

問:您說佛教徒一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在玩牌......

仁波切:佛教徒?不只佛教徒,所有人都是如此。

問:那麼您真的相信,有所謂的凈除宿業嗎?如果您相信,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因為我們已經有這麼多過去世了。

仁波切:這很簡單。如果你相信死亡,那你就必須相信遊戲的結束。其實,我們之所以相信凈化,正是因為它是人為建構出來的。這也是基督徒和佛教徒或許看法不同的地方——這是差異巨大的地方。佛也這麼說過:「你是自己的主人,沒有別人是你的主人。」只有你能進行凈化,只有你能解脫自己。

問:那是否可以這麼說:如果我不相信業,並且不相信福德、不相信迴向,生活就會比較容易——就解脫而言,會比較容易?

仁波切:如果你是徹底不相信,那麼答案是「是的」。但我認為,你連一點點的徹底不相信能力都沒有,因為只要有粒粉刺在某處冒出,你就會衝去藥房,試圖消滅它。所以,很難做到不相信。

這就是我們的上師經常說的:其實最容易做的,就是什麼都不相信。那本是最容易的,但現在卻不可能了。因為我們已經相信幾件事情了,而這正是問題所在。所以還不如徹底、完全地相信。

無論如何,我們人類唯一懂得如何做的,就是相信。不論你是科學家、哲學家,還是政治家,信念是我們唯一擁有的東西。除此之外,我們還擁有什麼?什麼都沒有!正是信念造就了文化、傳統、數學,造就了一切!這世上唯有信念一物。

?? 必定有一個原因,令你堅決不相信。而你正相信著那個令你不信的原因,那也是一種信念。

問:那我們能否說,相信空性也是一種信念?

仁波切:很久以前龍樹就這麼說過了。實際上,佛陀自己也親口說過:「如果你有如山一般的自我,那沒關係。」當然這非常不好,自我是不好的,但佛說這還行,「因為相較於對空性有著芝麻大小的信執,信執空性可是糟糕多了。」

學生: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但我絕對是被弄糊塗了。看來今天很多人都很困惑。仁波切:沒關係。因為其實困惑就像是業的色彩和光輝。

問:仁波切,您說會談談強姦犯及其相關的事。如果一個強姦犯侵犯某人,他是否有自由意志,或這是他的業?

仁波切:這我們已經略微談過了。某種程度上,自由意志和宿命論都被接受。所以強姦犯是有自由意志的,他擁有完全的掌控能力。當然有,因此我們才能教育孩子不要成為強姦犯。而那也是一種制約(製造外緣)。

我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我再三說過了,業是個龐大的課題。但有一點很重要,業不是無關緊要的議題,而是非常切身相關的。如果那些華爾街、烏節路、白宮、克里姆林宮、日本國會的人對業有些許的了解,基本上若是他們能夠明白因、緣、果,能理解因、緣、果那虛幻的一面,能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將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不僅是現在,甚至會影響到30、40年以後——那麼世界將會有所不同。

業不是無關緊要的議題,而是人們應該關注的議題。我甚至不是在談道德層面;我講的是純粹科學的因、緣、果,及其如幻的本質。

謝謝大家。

? 悉達多本願會·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法佛法佛學佛教 哲學海德格爾 吳卓林 陽明心學儒道佛道 大乘-部派佛教 大乘-漢地-南傳-藏傳佛教 無我無非我

爵士貓20 天前

首先要區分,法,佛法,佛學,佛教,大乘佛教。漢地佛教。

法,在印度原文中就是【Dharma】,是宇宙的秩序,包括義務,權利,法律,行為,美德和「正確的生活方式」 。

【佛法】,就是佛陀對於【Dharma】的解釋,佛法,是讓人們認識思想、擺脫思想束縛、進行自由創造的教學觀照體系。主要就是【苦集滅道】【三法印】。

【佛學】,是佛陀對於【佛法】的宣講而創立的思想體系。佛祖只是創立了【佛學】,原始佛學的基本思想,主要記錄在北傳佛教的【四部阿含經】中,南傳佛教的【相應部經典】【中部 長部 增支部經典】中。佛教不是佛祖建立的。

【佛教】是佛陀滅度以後,才建立起部派佛教,有了許多的宗教儀式。

部派佛教在阿育王時期,得到世界性的推廣,南傳佛教就是起源於阿育王時期。

阿育王時期,部派佛教往中亞地區推廣,與印度南部的般若思想結合,逐步產生大乘佛學的【十方佛】【菩薩道】的思想,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從而形成【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經西域地區傳入中原地區,產生了【漢傳佛教】。

印度的大乘佛教在7世紀左右,發展為【印度佛教的密宗】也就是【金剛乘】,【金剛乘】藉由蓮花生等大師,在西藏吐蕃時期傳入西藏,從而產生【藏傳佛教】,【藏傳佛教】進一步在元代傳入蒙古族、滿族。

【漢傳佛教】在唐宋時期傳入日本、高麗、越南,從而有了【日本佛教】【韓國佛教】【越南佛教】。

【南傳佛教】現今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斯里蘭卡。

現在佛教已經傳遍了全球,歐洲,美國都有佛教的寺廟以及大量的佛教徒。

但是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佛教從印度就分化出來,最後又回歸印度教。所以,今天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佛教徒極少。只是在尼泊爾、錫金還是佛教國家,主要信奉金剛乘,密宗。

=============================================================

「無我無非我」?,就是中道。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中道就是寂靜涅槃。,中道是一個奧秘。

中觀的中道,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中道是超越語言的,是一個奧秘,這是一般人所不知的。

我接觸佛學近30年,以前一直抵制佛學,覺得佛學沒有西方哲學究竟,沒有基督教究竟。

近年覺得基督教的天堂說,因信稱義說,有很大漏洞,也不究竟。

天堂有否?因信即是義人?一直糾結。

後有因緣,讀了孫周興教授【海德格爾是怎樣來尋求哲學(思想)的另一種「純粹」?】一文,海德格爾的前理論世界,使我一下子開悟。

我又轉身佛學,有因緣一下子讀到【大般若經】,醐醍灌頂,才徹底的打通一切思想的脈絡,體證到佛學的輪迴真實性,體證到空性。

這一切,就是因緣法下的阿賴耶識的現行。

真正的大乘佛教核心是中觀般若學,法相唯識學。

中觀般若學,法相唯識學,都是延續了部派佛教對於【有與空的討論】【心識與心法的討論】。

人的無明與罪性,就是人的阿賴耶識藏有的,而人又偏偏不承認自己的無明與罪性,就製造一大批的偽經為自己的無明與罪性予以解釋。至於何為證果解脫,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佛祖只說了寂靜涅槃,那何為寂靜涅槃呢?是人如枯木,什麼情感都沒有嗎?應該寂靜涅槃境界,人還是有情感的,情感的表達就是聖樂。比如印度的古典音樂,基督教中世紀的教堂音樂。

成佛,應該是大乘佛教的用於。佛祖本意,應該是寂靜涅槃,留給人大大的奧秘。成佛,給人一種可以追求的東西存在。依據成佛,後面演化出多少稀奇古怪之事情。

佛祖本意,證得寂靜涅槃之後,不再後有,就是不再輪迴。沒有輪迴,自然沒有眾生相,沒有地獄相,沒有梵天相。

佛陀成道後不久為何要梵天勸請,才願意教化眾生?這明顯是大乘佛教編造的故事。大乘佛教發端於中亞地區,發端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古波斯地區,古中亞地區原來存在各類薩滿教拜火教神靈崇拜,大乘佛教為了宣講自己的教義,不得不也把神靈崇拜加入佛法的宣講。這就是大乘佛法的緣起之一。

佛陀成道後已成就正遍知,不是已知還有善根深厚的眾生?,就是假設了佛祖是永遠不滅的靈體,這又是大乘佛教的把佛祖神靈化的表達方式。

佛祖涅槃時候,只是告誡弟子要遵循佛法而修行,所以佛滅度以後直到阿育王時代,佛教只有佛塔存在,以菩提樹、佛祖腳印以代表佛祖紀念佛祖,根本沒有佛像存在。

第一尊佛像,出自阿富汗掲陀羅地區,就是把佛祖神靈化的地區。所以,漢地佛教基本來自大乘佛教,漢地佛教徒一分辨不出佛祖佛法的本意了。

緣起法,輪迴法。修行人不講福報,應淡然之。一句福報,你就落入了分別相,就不是無念無住無願了。

修行人發願力,就是有法相,不管你的相是何種法相,菩薩相坲相均是法相,法本性空。無相無住無願,才是寂靜涅槃本意。佛祖涅槃前,告知弟子的就是寂靜涅槃,無相無住無願之法。所謂的禪修入定,種種說法,四禪八定,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有種種慾望,且沒有定心;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靠定力進入。我們在欲界里修禪定,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禪八定,乃至進入滅盡定。說的一句話,就是無相無住無願之法。

如果他能使恆行的心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滅盡定,棄除了「我執」。「滅盡」之意既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為「我」--「我執」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定,它的特點既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第三果的聖人還待降服一些微細的煩惱,只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執」,但是當他出定後,我執之心再度生起;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後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

所以,修行人一般很難達到四禪八定,無相無住無願之修法,才是可行之法。無相無住無願之修法,就是般若波羅密多的修法。

無相無住無願之修法,就是般若波羅密多的修法,才是中觀的中道。

我的理解,佛祖的緣起法與空性法的本意,就是人類只有閉嘴無語,才可體知那個【不可住也不能住,不可想也不能想,不可發願力也不能發願力】的奧秘。

「本質的存在」不等於「存在的本質」。「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

「存在的本質」,就是人類思想對於當下的法相的言說,比如【有神或無神】【空性】【佛性 真心 妙有】【虛無主義】等等。而後就是重重的具象,比如各類主義,各種宗教模式。在現代「存在的本質」重重的具象,就成了商業成功,政治成功,個人的成功,以至於種種幻術、法術、騙術。

「存在的本質」是人類的假象,假名。佛祖佛學就是直接擊破「存在的本質」的種種假象,而引導有情證悟「本質的存在」。

所以中道必然是「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是一個奧秘。

佛法說,無我,就是世界的本性。【我】是誰,是人類認識史上的的一個飛躍。上古時代,古人認為自己就是某個動物,某個植物。某座山出來的。人意識到有一個【獨立的我】,是非常晚期的事情。人的時間概念,建立起來,那是更晚的事情。有關資料,可讀【金枝】等書。

本沒有我,自然就沒時間。時間,來自我的分別意識。在意識的量子世界,沒有時間。再加入了外部觀察者,自我意思就分別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同之處,看到了世界的變化,就有了時間概念。時間概念再內化於人的存在狀態,內化於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代代流轉,就有了先驗的時間空間之分別。

人就是宇宙的一個人信息載體,人通過信息與宇宙的其他平行宇宙進行聯繫,人的信息在其他維度的平行宇宙有備份,地球的人只是信息的載體之一。地球的肉體死亡了。但信息沒有消失,又回來。這可以用肉體的人的夢境機理作證明,也是人的瀕死體驗作證明,也可以解釋宗教為何存在。人在宇宙不是孤立的。人是一種信息體,就可以解釋人與光速的矛盾的矛盾,人的信息,確實可以存儲,修改,發出,接受,人的信息物理特性,完全符合現代量子物理的描述。 人就是信息體。肉體的人只是載體,你在其它平行宇宙的載體,就不是人在地球的的肉體外形。因為其他的維度的宇宙生物,生存條件不一樣,你也找不到同樣的你,也沒有科幻小說的與你的祖先同在一起。因為在其他維度的宇宙,你的信息已被修改,只有一個類似的你,沒有一模一樣的你。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這就解釋了,耶穌基督認為他是神的兒子,帶來了天父的話。這就證明了,古代的巫師為何會通靈。這就證明了人為何就有了自我意識,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這就證明了為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突然就產生了。這就證明藝術家的藝術靈感為何就有了。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我信佛教的輪迴理論,是經歷了數十年的生活歷程,才感悟出來,輪迴理論不虛。我現在的思想只是相信,思考確實可以改變自己的阿賴耶識,在來世會有對【我】的改變。 阿賴耶識。輪迴,種子,業力只是說人大腦的信息,在另一個維度空間被備份了。新的肉體誕生同時,人大腦的信息又漸漸地轉移到新的肉體上面,信息有了新載體。

===========================================================================

爵士貓

遊民 哲學 佛學 歷史 考古 海德格爾

20 人贊同了該回答

印度人為何不修歷史?我也一直搞不懂。但是印度人到處修廟宇,塑造神像,工程十分浩蕩。又是為何?今天修佛學才之一二。

印度人的思想觀宇宙觀,是認為人是會輪迴的,宇宙是循環的,今世的一切都是印度神靈的作為。人不用記錄現實世界的活動,這本是神的顯現。人在今世只能敬拜神靈,按照神靈的指引生活,來世才可進入神靈的世界,否則還要輪迴。

漢地佛教已經把印度佛教的本來旨意丟棄了,在漢地佛教的修行中,核心是信徒要修行真心妙有,人人都可帶業往生,今世的功德決定你是否可以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人今世的功德,人的善惡必須記載清晰。

【歷史積澱成文化,文化中蘊含精神,這撐起了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這就是中國人的信條。

哪有神靈?哪有輪迴?哪有業力?

人死如燈滅,只有歷史文字記載,可證得你的偉大!

所以中國的思想浩瀚與偉大功德就必須用歷史的文字予以記載。

=================================================================

=======================================================================================================================

修行與人類正常的生活不衝突。基督教神父就有家庭。如果一個修行人,拒絕家庭,說明他的心識是有大缺陷的。

人類的繁衍是比個人的修行,更重要,更偉大。這點密宗看的更清楚。印度教也看的更清楚。

修行人只有正確認知家庭與社會生活,才是完整的修行。佛陀不是有羅睺羅嗎?

印度教許多信徒,在世俗生活的後期,放棄財富與家庭,四處雲遊,尋道,這才是人的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

沒有實踐家庭義務社會義務,是不可能對【法】有深刻的體證。

我還是覺得東南亞的佛教的習俗很好,多次出家,可以很好的實現修行人的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

漢地佛教的信徒是沒有很好的實現這種平衡,都是出於極端的狀態,要麼強調修行的重要完全放棄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要麼就是佛教徒被社會視為異己分子,極度自私,不關心家庭與社會,iqiyi.com/v_19rrh3vm6b.html#curid=232644207_5029e82f703dde92956e29e8dfe15189

【易時間 :特別篇 索達吉堪布:一次別離】節目的記者,就是抱著對佛教徒的極度的懷疑態度,訪問索達吉堪布。

記者懷疑索達吉堪布沒有盡到應有的家庭義務與社會義務,沒有表達對母親的愛!這是中國社會鄙視佛教徒的地方。

但是東南亞地區的佛教,實現了修行人的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所以全體大眾才會認可佛教徒,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才是佛教國窖。

中國永遠不是佛教國家,就因為漢傳佛教實現不了修行人的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佛教徒在中國不可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覺得一個大富豪,老年出家了,就意義重大。

如果王菲今天出家了,那就意義不一般。

比如李嘉誠今天出家了,那意義更加重大。因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出家,意味著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

所以我希望馬雲,立刻出家!在事業最頂峰出家,那才是真的放下!

緬甸、泰國就有成功的政客、富豪出嫁的傳統,所以在緬甸泰國佛教徒是民眾從內心尊重他們!

漢地佛教梁武帝出家,至今天還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視為昏君!

只有在武打武俠小說中,皇帝出家才會視為英雄!

順治出家,今天有幾個人認為是英雄的行為,勇敢的行為!中國人都說順治皇帝是弱夫!這就漢傳佛教的歷史觀!

熱點問題,才是真正對修行的考驗。你天天打坐禪修,一遇到世界的熱點問題,你就不知如何辦了,這哪裡有大智慧!所以全球的熱點問題,我也關注。房價問題,我也關注。這才是真正的禪修。

============================================================


推薦閱讀:

正法:【向解脫道】 生法 有法 有為法 差別法 覺知法 因緣所生敗壞之法,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在家居士以舍為得為樂 出家人以得而無所得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不作方便 自得解脫

TAG:佛道修行 | 解脫道 | 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