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加劇,「快樂教育」的苦果正在分化美國社會

作者:Pansesus

與公共教育不同,私立教育機構是要收錢的。越好的導師,很多都是名校老師出來走穴,收的錢越高。這就導致除了少量天才學生以外,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和家裡的氪金數量成正比,直接斷送了收入不高家庭的孩子想靠學習改變命運的可能。

學校教育不足、家庭不足以負擔課餘補習,經常導致小孩子很早就在社會底層掙扎,《要錢不要命》的故事很辛酸

在美國,這樣做的惡果就是社會階級流動性空前停滯,直接推動了貧富分化加劇。美國沒有高考,但是就算把因為放羊式教育導致教育底子很差的非裔美國人(「黑人」的稱呼是一種歧視)、拉丁裔強壓給大學(所謂平權法案),他們也會在學校里被同齡人排斥,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即便是相對捨得出教育錢的中產家庭,也會因此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

源自肯尼迪時期的平權法案,反而造成了新歧視和不平等。21世紀後,已經有若干州在教育領域取消平權法案

通過各種渠道發牢騷的時候,各種代表精英聲音的媒體,例如CNN,就會輕蔑地說一句,不是社會對你不公,而是你沒有選對專業,是你自己的問題

8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特別是失業問題一直困擾著美國政府,頑疾。此情境下,媒體將責任歸咎於個人失敗,是甩鍋

但真的僅僅是自己的問題嗎?那些對美國教育佩服的五體投地的改革家們,熱愛的應該不是快樂教育、素質教育,而是美國教育培養出的精英們的優越感罷。

而唯一不受教育市場化影響的,就是那社會金字塔最上面的一幫人。

正如大蕭條時期資本受到的波及根本不及底層大眾來得深刻,教育改革也一樣,坐在頂端的人經受風險的能力更強

上期回顧:《神馬「快樂教育」,明明是給美國窮人家孩子的安慰劑》

下期預告:《玩轉英倫:大英博物館「十宗最」之一》

(責任編輯:夏冬)

推薦閱讀:

TAG:美國文化 | 美國教育 | 社會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