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套路得人心:網路騙局的罪與罰

忘記今天是周末,恐怕這篇文章要拖到挺晚才能發了,那我就寫個段子,表示下歉意吧。

京中有善上網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網友坐屏障中,一桌、一電腦、一鍵盤、一網線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鍵盤噼啪聲起,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見清晨陽光初起,便有少女驚覺欠伸,口念八國外語。既而花店門開,一米八帥男友駕瑪莎拉蒂送早餐而來。又有朋友接踵而至,或為前呼後擁達官貴人,或為穿金戴銀商賈巨富,或為巧笑美目當代佳人,或為談笑風生風流才子。當是時,見少女拿出哈佛證書,灣區工卡,恩愛合照,手工若干,萌貓一隻,絲襪一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旁徵博引,現場寫就SCI一篇。又見杠鈴上下翻飛,細腰翹臀馬甲線。賓客意少舒,紛紛點贊。

  忽少女大呼:「出書,授課,捐款」,大V轉發,中V亦轉發,俄而百千人轉發。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臂戰戰,幾欲轉賬。

  忽然鍵盤噼啪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電腦、一鍵盤、一網線而已。

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有句名言:「你不知道坐在對面的是人還是一條狗。」

後網路時代的今天,我也有句感慨:「你不知道坐在對面的有幾個人。」

工業化的思想,極大地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而當網路營銷的工業化鏈條逐漸完善,作為人類文明的驅動力--思辨,卻在一次次隨波逐流中,離個體網民漸行漸遠。

我想利用三十六篇文章,結合我國經典的「三十六計」,把我多年了解的, 近年所看到的,近日所想到的,有關於各類常見網路騙局背後的營銷手段做個揭示,算是帶點主觀感情色彩的系列科普文吧。

作為彩蛋,我會在適當的時候,揭露知乎中一個情感類、近萬贊、過千評論的熱門回答,是如何編故事、騙取知乎網友同情的,相信這會作為一個很生動的例子,成為大家的實戰演練。

那麼,這篇文章作為前情提要,我還是準備從知乎的經典案例--童瑤案說起。

如何看待知乎用戶「童瑤」涉嫌詐騙?

童瑤案的意義在於,這是一起由非專業人員策劃實施的知乎首例大額騙捐案,給許多網友起了警示作用,所以到今天,知乎沒有再發生類似的問題。

換句話說,假如在童瑤案之前,由專業團隊進行策劃並通過騙捐變現,十有八九是不會被發現的。

童瑤案的主要套路跟大多數網路騙局相同,有這麼幾點。

1:偽造身份,完成人設

2:編寫故事,包裝成神

3:積極互動,建立圈子

4:結合熱點,詐騙變現

以下是我站在布局人的角度,結合童瑤案例的過程,偏重理論的總結,如果覺得枯燥可以直接跳過看結尾。

在互聯網早期,因為網路隔絕於現實的天然屬性,網路上最容易偽造的便是身份,所謂馬甲一詞,便是隨著BBS的興起而人盡皆知。

隨著互聯網日積月累的數據由量變引起質變,互聯網早已從工具演變為平台,如今網路與現實彼此交錯,在今天的互聯網上偽造身份,稍有不慎,便會被八出歷史。

所以專業團隊中,一個成功的身份偽造,首先是全新的身份信息、財務賬號、手機號、QQ號、綁定郵箱、大眾化的用戶名以及易於傳播的名字。

這一點聽起來很基礎,但無數小號就是吃了這個虧,比如童瑤案中當事人童超便是因為女性小號「CK小小」綁定的支付寶賬號和QQ號指向了他本人這個男子,引發了懷疑及後續的扒皮。

2:有了一個無懈可擊的網路身份,接下來,便是選擇一類人設進行塑造。

重點:人設的建立不能脫離網站氛圍

「童瑤」作為知乎用戶,選擇的人設是自強不息先心女、樂觀陽光正能量、名校留學美學霸、青梅竹馬人生贏家這幾種設定,事實上,照通用套路看這設定有點多了,但是在知乎又恰到好處,也就是因為知乎網友整體素質較高,人與人之間可信度也高,也比較單純,才不會有人針對這種複雜人設提出質疑。

童超本人也是混貼吧的,他一定知道,「童瑤」這種人設如果出現在帝吧,絕對是只有一半網友跪舔,剩下四分之一灌水,剩下八分之一說你算什麼我當年怎麼怎麼樣,剩下八分之一直接扒皮,根本就不會有後來「清晨的陽光」。

騙子在網上的人設,大都比較單一,常見的比如有性開放的美女,閱歷豐富的企業家大叔,背景神秘的少男少女,在某領域成就非凡的年輕人,以及文筆佳性格好的醫生/律師/教師/心理諮詢師/娛樂圈人士/公務人員等特定職業人群。

因為單一的人設,更方便集中特定的目標人群,且運營過程中不容易出錯,尤其在很多騙子賬號實際是由多名人員分時段運營的情況下,可以保持人設的完整性。

比如近一年多,知乎中美女頭像、誘惑性的個人介紹、回答中貼暴露的身材照的賬號越來越多,粉絲大都在一千到一萬這個區間。

這類賬號特點就是資料粗劣,人設直接,目標人群為網路閱歷較少的宅男,吸粉方式就是節奏性爆照加語言挑逗,變現方式主要是微信紅包。

這類賬號看似很多,但因為運營成本極低,實際上可能一百個賬號背後只有一個運營團隊,所以即使有人察覺、舉報、封號,也無非是損失一處利潤點罷了,更因為這類賬號涉及的都是幾十幾百的小額詐騙,靠的是全國走量,所以取證困難,加上被騙人大都不好意思承認,基本得不到法律制裁。

後面會專門寫一篇如何防範、反制這類網路騙局的文章。

接著說明如何通過講故事成為「神」。

UGC網站形式千千萬,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都是由「主貼」、「回帖」和「評論」構成的。

主貼用來講故事主幹,回帖用來引導輿論補充故事細節,評論用來進行互動收集評價。

以知乎為例,因為問答類網站的形式稍有特殊,網站的核心內容是回答,也就是「回帖」,所以核心故事要在回答中講述,並利用評論區引導回復,以更新回答的方式讓自己的故事更豐富。

有人會認為,只要美女不斷爆照,粉絲便會持續增長,熱度便能持續走高,這是不對的。

純賣皮相的賬號,受到審美疲勞、社交潔癖等影響,粉絲量的天花板是很低的,且粉絲重合度很高,以知乎的用戶規模,每個賬號不會超過一萬,這根本無法完成高收益的布局。

童瑤能夠在知乎收穫大量關注和好評,除了有較多原創的美女照片贏得好感外,主要是因為做到了「合理出場」、「環環相扣」和「重複洗腦」。

最初的故事,是由設定為童瑤男朋友的賬號「小言」講述,充分抓住普通人對純愛的期望、對精英人群的好奇心理,引出自己的女友「童瑤」,完成了其基本人設,勾起了網友想要深入了解的慾望。

重點:亮點一定要借他人之口說出,但槽點一般是由自己爆料。

趁著熱度,便是「童瑤」主體出場,呼應之前的人設,通過「與男友青梅竹馬的恬淡美好」和「自己自強不息的陽光樂觀」這兩個故事證明自己,火速爆紅,成為「知乎女神」。這個具體過程,知乎的羋十四在她的回答中分析的很詳細了。

如果童瑤捏造的網路形象不是一個美女,他還能詐騙到這麼多錢嗎?

好的故事要順應網友需求。知乎發展到2014年,各行業領域的專家大V已經有很多,靠抖機靈的段子手也進入了審美疲勞期,而情感類話題還是空白,童超也是做了功課,才選了情感故事這個藍海,低投入高產出,一夜成名。

成名後,後續的故事只需要在各種場合不經意重複貼合人設的爆料維持粉絲新鮮感,在同類別問題下刷存在感和友好度擴大粉絲群,偶爾的互動營造良好口碑便可。

重點:最開始說好一個故事,後面的故事讓網友幫你說。

網路意見領袖的細分領域中,專業技術、學術問題需要乾貨支撐,外行根本寫不來,即使只寫周邊八卦也極易被行內人扒皮;段子手這個領域競爭激烈,而且同樣屬於技術活,一般人無法保證持續出段子;而商業、生活、興趣、情感這幾類話題,因為範圍廣泛,門檻低,驗證難度大,受眾又多,已經成了網路騙局的重災區,對於這類話題的故事,一定要重點防範。

成熟的網站的資深用戶都是有固定圈子的,根據二八理論,20%的用戶抱團的圈子足夠影響80%的用戶所接觸的輿論。

「童瑤」利用熱度和美譽,很順利地便進入了知乎比較核心的圈子,進一步提升了粉絲數量和質量,提高了人物公信力與影響力,獲得了更多資源。

重點:這就是大多數網路騙局中賬號主體是女性的原因,因為網路意見領袖大多是男的!

布局是為了摘果子,但是什麼時候摘,怎麼摘,卻有講究。

網路騙局中,為了最大化收益,變現的時間與賬號主體爆紅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半年,超過半年,熱度下降,粉絲流失,不到半年,太過生硬,粉絲不信。

這裡面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變現和間接變現。

因為網友被騙的多了,直接變現現在用得少了,包括但不限於「生病了要募捐」、「被惡勢力盯上求幫助」、「有個心愿要完成」、「牛逼想法想實現」、「獨家經驗傳授於你」、「借錢」等等。

間接變現百試不爽,說白了就是養著粉絲長期靠流量接廣告變現。

要注意的是,網路騙子的這種流量變現手段,與合法合規的營銷賬號利用流量變現,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對於正常的營銷號來說,基於興趣分類、原創內容、特定人群等劃分,在法律允許範圍內,利用合理的營銷手段,擴張粉絲群數量,這是正常的商業模式,是有利於互聯網內容良性發展的。

而網路騙局中的賬號,粉絲熱度來自於虛假人設或者謊言,為了維持流量的熱度,必然要編造新的謊言,這是令人不齒的惡性循環,是互聯網的毒瘤,是需要每個人共同抵制的。

第一篇文章,不太好把握尺度,邊寫邊改,先寫這些,算是個引子吧。

明天,我會接著分析朋友圈中常見的網路騙局和防範措施。

如果覺得能看下去,就幫忙點個贊,寫幾句評論吧,也好讓我知道寫這些東西不是沒有意義的,也好讓我知道怎麼寫,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反網路騙局、反輿論造勢。

推薦閱讀:

巨頭林立的智能家居萬億市場,被海爾捷足先登!
互聯網是怎樣改變世界的,你知道嗎?
MIUI=免費?
個人建站需要哪些能力?
大型網站優化思路?

TAG:網路營銷 | 網路謠言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