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 藝術故事 | 秦思源:我曾經看過一檔「為什麼當代藝術不受歡迎」的電視節目

ARTYOO 藝術故事

「故事」意味著經歷,在所有以生活為基礎的人的集群中,知識、文化、世界都將串聯其中的每一位個體,從而共構出某種意識的平面。如果藝術是從這個平面中滋生出來的,那每一個個體都會攜帶著藝術的基因,只不過他們在朝著共同的主線卻不同方向的文化、知識、活動領域前行。由此,ARTYOO將選擇有針對性的對象,追溯到他們生活平面的最根源中去,尋找每一個人在生根發芽前不同的藝術故事。

· · · · · · · · ·

點擊查看原文

秦思源是一名中英混血兒,原名「Colin Siyuan Chinnery」,其中文名的「思源」二字取「飲水思源」之意。人如其名,秦思源確實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少貢獻:他曾在「大英圖書館」從事過「國際敦煌學」項目的研究工作,擔任過「ShContemporary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上海當代」總監,還在北京史家衚衕設了一個聲音博物館。他是藝術家,是獨立策展人,更是一名中外當代藝術的交流者和傳播者。

秦思源

搖滾之路

秦思源(Colin Siyuan Chinnery)在公共領域最被人熟知的身份是藝術家、策展人,他曾經策划過很多知名的當代藝術展覽,比如他在十年前參與策劃的藝術展「餘震:英國當代藝術展1990-2006」,至今還常常被藝術圈談起。直到前不久朋友圈一篇名為《聽見老北京》的視頻文章熱傳,才讓人再次勾起對秦思源多年前就對聲音著迷的過往,甚至他作為搖滾樂手的鮮為人知的經歷漸漸被大眾知曉。

餘震:英國當代藝術展1990-2006

穴位樂隊,1993年在學院衚衕排練場 圖片來源:秦思源

說起這段經歷,我們就要把時間退回到1992年。這是秦思源第二次來到北京,當時他來的時候,並沒有預期去組建樂隊,擔任主唱。只是常在他身邊一起玩的朋友想做音樂,他就順其自然地加入其中。秦思源回憶起樂隊成立之初的情況時,說:「陳底里與其他幾位工藝美院畢業的朋友一起要組織一個樂隊,但是缺個鼓手,我就說我會打鼓,其實我都沒摸過鼓。我看大家都是業餘的,覺得無所謂,就是玩。樂隊當中這幾個人,除了陳底里,其他人都沒有彈奏樂器的經驗,技術很差,但是大家的熱情很高。我跟陳底里租了一間房子,一邊練鼓,一邊聽他演奏吉他,有時聽著聽著,我自然而然地就唱了起來,慢慢地我就有了與他一起寫歌的衝動。」於是秦思源在邊打鼓邊唱以及略帶指揮的多重角色中,開始了他的樂隊之路。

穴位樂隊1992年 圖片來源:秦思源

穴位樂隊演出,馬克西姆餐廳,1993年 圖片來源:秦思源

秦思源,穴位樂隊現場演出,UCCA,2014年9月21日 圖片來源:秦思源

但仔細來看,專業技術太差是困擾樂隊發展的重要因素,不解決這個問題,樂隊很難上台演出。後來秦思源認識了余偉民和於微,「他們就住在我們附近的一個四合院里。我們經常過去找他們玩。余偉民是原來做夢樂隊的鼓手,於微是很棒的貝斯手,我們非常聊得來,於是我們就解散之前的樂隊,我、陳底里還有鍵盤手李毅與他們倆人一起結合,形成了穴位樂隊。」

《搖滾北京 2 》專輯

與當時大部分的樂隊不同,穴位樂隊並沒有尋求對某種音樂標準的演繹,而是在避免任何標準的束縛,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所以他們的音樂聽起來彷彿有些實驗性。也正是因為音樂風格上的獨特,他們受到了音樂圈專業人士的喜愛與推崇,在樂隊組建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與崔健同台(1992年聖誕節,友誼賓館)。而面對當時大部分樂隊的簡單文化狀況,與西方的樂隊形成了鮮明的差別。儘管西方的樂隊也沒有特多明顯的文化優勢,但他們從出生就開始聽搖滾,早已流淌著搖滾的血液。而90年代的中國,類似「穴位」的很多樂隊都還處在生扒、臨摹的階段,只不過穴位樂隊的想發顯得更為獨特。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1994年,這隻維持了兩年的樂隊宣布解散,他們惟一留下的是發表在《搖滾北京2》合輯里的一支單曲——《微不足道》。

「餘震:英國當代藝術展1990-2006」 Jake & Dinos Chapman 查普曼兄弟 Ubermensch《超級人物》 1995

「餘震:英國當代藝術展1990-2006」 Sarah Lucas 莎拉·盧卡斯《Tits in Space 空間里的奶頭 》2000

轉型藝術

樂隊解散之後,秦思源選擇返回英國繼續讀書。在那段時間裡,他開始接觸藝術,「在中國時,我接觸了一些畫家,像方力鈞、岳敏君、楊少斌,但是對於藝術的了解還是非常傳統的。回到英國以後,我與普通人一樣,聽說哪裡有好的展覽,就去看看,畫廊是不可能進的,因為那時感覺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最開始讓秦思源感興趣的是現代藝術,比如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而波普之後的觀念藝術他並不了解,也沒辦法接受,按照秦思源的話說:「脫離了風格化的藝術我就不懂了。」後來秦思源看了安尼施·卡普爾的回顧展後,給他的刺激特別大,由此秦思源能夠感受到在卡普爾的雕塑語言里,還有一些別的東西存在。於是我他開始看書,學習當代藝術。」

而在之前「非懂」的這段時間裡,真正讓秦思源開始思考諸多關於當代藝術的問題,恰恰是從一檔電視節目開始的,他說:「我記得當時英國一檔電視節目對我影響很大,這個節目主要講為什麼當代藝術不受歡迎,正趕上我也很討厭當代藝術,所以我很愛看,可是等到他們推薦一些他們認為不錯的藝術品時,我看了以後卻大跌眼鏡。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個核心問題,你可以否認,但是你推薦什麼,這是關鍵,也就從這一刻起,我開始漸漸明白,當代藝術是什麼樣子的,而我還是從以前藝術的標準,或者說更傳統的現代主義的角度,來評判當代藝術,如果換一個思考方式就不一樣了,它反映了當下很多事情。」

秦思源在「大英圖書館」從事「國際敦煌學」項目期間照片(左一)

秦思源策劃「庄輝:祁連山系」

秦思源策劃「龍肝鳳鬧」 OCAT上海館

秦思源畢業以後,並沒有從事與當代藝術相關的工作,而是進入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學項目組進行敦煌學研究,這份工作,他做了四年,但是最終還是因為興趣問題,選擇離開了。

直到2002年,他再次回到北京時,才真正與當代藝術結緣。在這之後十幾年中,他一直做著與當代藝術有的關事情:創作、策劃展覽、寫藝術評論。可他最看重的還是創作,「我從來沒有認為我是一個真正的策展人,我沒有做過什麼大型的主題展;說我是一個寫作者呢,我承認,但是寫作對我來說一直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都是別人找我來寫,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一個批評家。在我心裏面藝術家有自己看世界的獨特方式,有自己的視角,我覺得應該把時間騰出來做這個事情,而不是與很多人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或者角度差不多。」

史家衚衕:北京聲音博物館

北京聲音博物館項目介紹

聲音博物館

最近,秦思源已經有了全新的藝術計劃——做聲音博物館。這個計劃其實與他2005年策劃的一個「都市發聲」的實驗項目有關,當時他邀請英國藝術家們來北京體驗聲音,感受聲音帶來的可能性。等到2013年他被史家衚衕博物館請去做顧問時,再去聽「都市發聲」項目里錄入的聲音,他發現他的記憶被帶回到了2005年。他認為北京的聲音是值得記錄下來的,能讓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機會從聲音追憶過去的時光。當然,收錄北京的聲音只是他聲音計劃的一個開端,至於他會以何種角度把這個項目延伸下去,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推薦閱讀:

X Japan之魂林佳樹
樂隊排練時千萬別說這4句話!否則就等著解散吧
德國有搖滾?還是個機械版,6個機器人組建真·重金屬樂隊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搖滾樂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