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上海成為中國話劇的發源地
7.9號是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
1907年6月,留日學生李叔同等組織的「春柳社」在日本東京本鄉座,舉行「丁未演藝大會」,公演由曾孝谷根據美國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說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中譯本(林琴南、魏易譯)改編的五幕話劇《黑奴籲天錄》,是為第一部由中國人完成的話劇。同年秋天,王鐘聲在上海率領「春陽社」,演出《黑奴籲天錄》,是為中國話劇在中國的第一次演出。1907年因此被視為中國話劇的誕生年。
上海是中國話劇的發源地,見證了中國話劇從最初的生澀逐漸走向成熟,見證了從文明戲、新劇到話劇的開枝散葉、根深葉茂,見證了中國話劇人從都市小舞台走向民眾、匯入時代洪流。
回望中國話劇在上海誕生之初,經歷了辛亥革命洗禮的一代文人志士,懷抱救國救民、復興中華的理想,以上海為根據地,篳路藍縷、艱辛開拓,將話劇這一原本來自西方的藝術形式,與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相結合,開創了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中國話劇,綿延百年。
王鐘聲,創辦春陽社的辛亥烈士
1907年,王鐘聲與馬相伯等合作建立的中國第一所話劇學校———通鑒學校招生,11月該校組春陽社借蘭心戲院演出《黑奴籲天錄》。自此,話劇便在上海落地生根,進而走向全國,遍地開花。
儘管中國話劇的誕生時間普遍被認為在1907年,但事實上,上海在這之前已經有了被時人叫做文明戲的早期話劇的演出。據記載,在1850年,由英國人組成的業餘劇團在租界一所倉庫中作了上海有史以來首次話劇演出;1866年蘭心戲院在圓明園路落成,專供旅居上海的外國人組成的外僑劇社演出;在一些教會學校,也經常有外國老師指導學生在校內演課本短劇,學生們「所演皆歐西故事,所操皆英法語言」;1899年末,上海聖約翰書院的學生自編自導了穿時裝的《官場醜史》,全靠台詞演出。此後民立中學學生組織開明演劇會,將這種戲劇從學校演到了社會,被視為「實開各劇社之先聲」。1907年,王鐘聲與馬相伯等合作成立的中國第一所話劇學校———通鑒學校招生,11月該校組春陽社借蘭心戲院演出《黑奴籲天錄》。自此,話劇便在上海落地生根,進而走向全國,遍地開花。
王鐘聲,原名槐清,字熙普,1881年出生於浙江上虞一戶富足的官宦家庭。少年時代赴上海教會學堂學習德語、法語。1898年,前往德國得來伯西大學留學,攻讀法政。1906年,學成歸國。先在廣西巡撫處當幕僚,後又任職於官辦的廣西法政講習所和廣西洋務局,前程似錦。此時的中國,國家積弱,政府腐敗,反清呼聲日益高漲,王鐘聲秘密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他意識到中國要富強,必須革命,革命要靠宣傳,宣傳的辦法,一是辦報,二是改良戲劇。他不顧家族的反對阻攔,隻身奔赴上海,在馬相伯等名士的贊助下,開辦了中國第一所話劇學校———通鑒學校,創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專演新劇的團體———春陽社,並為自己改名王鐘聲,取自「鐘聲木鐸」一詞,即為革命吶喊之意。
在春陽社之前,上海的文明戲演出大多採用戲曲的幕表制演出,大團圓的故事以及程式化表演屢見不鮮,除了不用鑼鼓、不用唱腔之外,與海派京劇幾無差別。在通鑒學校招生廣告里,王鐘聲明言「提倡新戲劇」,即倡導一種不同於中國傳統形式、「採用西法」的新型劇種,這種劇種後來被稱之為「新劇」,所謂「設劇場,收廉值,以灌輸文明思想」。學校除開設一般的文學課外,還開設體操、舞蹈等科目。半年後,王鐘聲成立春陽社,排演《黑奴籲天錄》。
春陽社演《黑奴籲天錄》是第一次用分幕的方法編劇,讓觀眾知道了新劇是分幕的,中間還有休息;第一次採用舞檯燈光和布景技術。更重要的是,原著中白人解放黑奴的結尾,被改為了黑奴湯姆團結大家殺死奴隸販子、實現自我解放。因此,《黑奴籲天錄》的意義並不僅僅限於引進了一個新的劇種,使用了新的語言、腔調和表演方式,更在於其與生俱來的思想性和時代感,不斷激發「思想的雷電、精神的光」。滬上報社將王鐘聲譽為「締造新劇之偉人」,後來歐陽予倩稱這次演出為「話劇在中國的開場」。
春陽社在上海一炮打響後,王鐘聲又奔走蘇杭、北上京津,一路演出,以戲劇宣傳革命,在清廷的眼皮底下上演《秋瑾》《徐錫麟》,屢禁屢演,終被京師警察廳解遞出京,押回原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潛回上海的王鐘聲立即投入了上海的武裝革命。11月3日夜,新軍和警察會同商團與工人、市民組成敢死隊,開始猛攻江南製造局。王鐘聲從丹桂園後台服裝庫拿來一套軍裝和一把指揮刀,沖向前線。4日攻克江南製造局,6日成立滬軍都督府,他出任參謀,成為12名領導成員之一,「籌劃戎機,頗為得力」。10天後,王鐘聲辭去了在滬軍都督府的職位,向陳其美請命隻身北上,到天津遊說清軍起義。
一向洒脫的王鐘聲到了天津以後,先去見了他的連襟汪笑儂。可惜的是他行事豪爽,一見面便將此行目的和盤托出,將隨身所帶的手槍和子彈都隨手放在桌子上。但他不知道,汪家此時正有一位他不認識的客人,就是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
12月2日晚,王鐘聲正在河東奧租界於家大院移風樂會會長劉子良家,秘密召集戲劇同行故舊,醞釀舉事,直隸總督陳夔龍、暗探局長楊以德串通奧國駐津領事,將王鐘聲等7人逮捕,併當場搜出都督印信和文件、信函等。3日,袁世凱內閣電示「盡法懲治」,下午王鐘聲被天津鎮總兵張懷芝殺害於西門外韓柳墅疙瘩窪刑場。他臨刑前威風凜凜,神色自若,高呼「驅除韃虜,光復大漢!」身中13槍,壯烈犧牲。九天後的12月12日,清廷發布退位詔書,清朝覆亡,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歷史宣告終結。
王鐘聲犧牲後,北京、天津和上海的許多新劇團體,都把他的照片掛在了後台,以表紀念。
洪深,願做中國的易卜生
作為中國接受過西方系統戲劇訓練的第一人,洪深回國後開創了數個第一:確立了「話劇」這個名字,最先建立起了話劇的專業導演職能和正規排演制度。
1914年6月,清華大學上演了一出學生們自導自演的話劇 《羅賓漢》———那是中國第一次運用實景的演出,演員們穿梭在校園樹林、亭子、空地表演,觀眾們則跟著演員跑,生動有趣。擔任編劇、導演、主演的,是二年級學生洪達,也就是日後被曹禺譽為「能編、能導、能演,是劇壇的全能;敢說、敢寫、敢做,是吾人的模範」的戲劇大師洪深。
洪深,1894年12月31日出生於江蘇武進一個名門望族,少年就讀於上海徐匯公學、南洋公學,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實科(工科),活躍在演講台、文學社和運動場,與聞一多、陳達等組織全校性的學生團體「同學研究會」,學校的新劇演出,編導幾乎都是他一人擔當。
洪深在清華求學期間,走出校園,將目光投向了下層百姓的生活。他與清華四周的貧民交朋友,「曉得了許多他們平常不肯說而一般同學所不屑過問的凄慘情形」。1915年,洪深寫出了他反映平民生活的第一個劇本《賣梨人》;1916年,為了給附近村民辦職業學校籌款,他創作編排了《貧民慘劇》,該劇演出後深受好評。清華園裡的戲劇實踐,使洪深認識到戲劇是感化民眾有力的工具。
1916年秋天,以優異成績從清華畢業的洪深,遠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習燒磁工程,同時選修文學、戲劇等文科課程。
1919年4月,洪深決定以戲劇立命。同年,他以《為之有室》和《回去》兩劇考取哈佛大學,是美國戲劇家貝克教授唯一的中國學生,也是中國第一位在國外專攻戲劇的留學生。
在哈佛,洪深系統地學習了從劇本創作到舞台演出的全部過程;與此同時,他還專門到波士頓「表演學校」「戲院學校」學習表演藝術、戲劇及戲院經營和管理。他用英文寫三幕劇《虹》,抗議巴黎和會上我國被迫割讓青島和膠濟鐵路。1921年,美國上演根據中國故事譯成英文的《王寶釧》一劇,正在參加職業劇團演出的洪深覺得該劇譯本有損原著,有傷民族自尊。他遂與清華校友張彭春合編三幕11場英文劇 《木蘭從軍》,自導自演在紐約公演,反響熱烈,其票款全部捐助華北水災難民。
1922年,懷抱「做中國的易 卜生」的志向,洪深回到上海。此時的上海,新劇正因為五四運動帶來的新文化和電影的出現,重現生機。一方面,以社會新聞為題材、以取悅觀眾為目的、以票房論高低的社會戲劇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以戲劇同好結社、以研究戲劇美學為目的的藝術戲劇,也頻頻亮相。後者以應雲衛、歐陽予倩、汪優遊等在上海戲劇社基礎上擴建的上海戲劇協社聲勢最大。1923年經歐陽予倩介紹,洪深加盟戲劇協社出任排演主任。
洪深的到來,給中國話劇以脫離了傳統戲曲的獨立意義。首先他提出「凡一切有價值的戲劇,都是富於時代性的。換言之,戲劇必是一個時代的結晶,為一個時代的情形和環境所造成,是專對了這個時代而說話,也就是這個時代隱隱的一個小影。」其次,受過美國編、導、演和舞台美術正規教育的洪深革除了新劇脫胎於戲曲的一些弊端,強調演戲須有完整的文學劇本,須有嚴格的排演制度而不是隨演員臨場發揮,須男演男女演女,須有一系列台前幕後規章制度並加以嚴格執行……
這年9月,戲劇協社公演由洪深導演的兩部新戲,一是歐陽予倩編劇的《潑婦》,一是胡適創作的《終身大事》。戲劇電影評論家魯思曾撰文寫道:「鳴鑼開幕以後,觀眾先看《終身大事》,他們對台上『男扮男角、女飾女角』這樣的男女合演,感到非常自然,全都聚精會神地看,閉幕時掌聲雷鳴,收到了預期的演出效果。觀眾們緊接著再看 《潑婦》,瞧著劇中的女角全由男性扮演,尖著嗓子在舞台上扭扭捏捏地走動,前後相互對照,頓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裝腔作勢,非驢非馬,十分彆扭,簡直令人噴飯,於是鬨堂之聲,此起彼落,此伏彼起,笑得演員們在台上猶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個個感到入地無門、上天無路,其窘無窮!」男女合演就此在觀眾的掌聲和笑聲中獲得成功。
緊接著,洪深將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漫特米爾夫人的扇子》改編為話劇《少奶奶的扇子》。他認為,「社會惡狀,與時而異,與地而異;生性之弱點,則古今萬國,多有相同,故劇中所言,大似我國之情形」。他改譯時注入當時上海的社會背景、人物習性、風俗習慣等,不僅刻意求工,力尊原意,而且努力將戲劇的美學旨趣以中國化的方式傳給國人;在排演時對劇本、導演、表演和舞台美術作了嚴整的規定,在中國現代戲劇史上首次建立起了話劇的專業導演職能和正規排演制度;運用立體布景,燈光能按時間氣氛而變換,還有道具的安排、舞台監督的設置,在國內均屬首創。在洪深的嚴密調度下,《少奶奶的扇子》展示了很高的演劇水平,被公認為「確定了中國現代戲劇的藝術形態」。
1928年,經洪深提議,田漢、歐陽予倩附議,把新的戲劇形式正式定名為「話劇」,意思是這種戲劇主要是以言說和對話的方式展開情節,也鮮明地亮出了中國現代戲劇的嶄新旗幟。從此,「話劇」這個名稱約定俗成,沿用至今。
此後,洪深一邊在復旦大學教授英文,創建復旦劇社,一邊加入田漢領導的戲劇團體「南國社」,又於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至1932年,他相繼寫出了反映江南農村農民生活與鬥爭的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關注中國農村與農民的命運,與他的「易 卜生」理想一脈相承,奠定了其現實主義劇作家的歷史地位。
田漢,南國社的現代關漢卿
曹禺如此評價說:「田漢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國話劇發展史。他對中國話劇的主要貢獻表現在:第一,他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卓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第二,他在中國話劇史上,是一位具有開拓性的劇作家和中國話劇詩化現實主義藝術傳統的締造者。」
1922年,《少奶奶的扇子》 一片讚譽聲中,洪深意外地接到一位陌生觀眾對這齣戲「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的來信。這位寫信人提醒他道,「上海戲劇文學及舞台藝術有真知灼見者不多,而舊勢力、似是而非的勢力又特大,望兄莫誤於浮名,莫與舊勢力握手,否則成功之希望有限也。」挨了批評的洪深反而稱道作者是他的「真知己」,兩人一見如故一拍即合。這位批評者,就是剛從日本回國的田漢。
田漢,1898年3月12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東鄉茅坪田家塅一戶農家,本名壽昌。童年迷戀當地盛行的湘戲、影子戲,13歲時就改編當地傳統折子戲《三娘教子》為新劇《新教子》,劇本發表在當時的《長沙日報》上。少年時響應武昌起義報名入了學生軍,後入長沙師範學校,深受校長徐特立的教誨。1916年畢業,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海軍技術。他堅信,中國要富強,必須銘記甲午海戰的傷痛,變法圖強。在日本求學期間,他加入李大釗等組織的少年中國學會,漸漸明白要改變國弱民窮的根本,在於變革世道人心,在於喚醒民眾。他一邊學習海軍技術,一邊悄悄轉向文學藝術,與郭沫若等組織創造社,倡導新文學,創作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劇本。
田漢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他對海軍技術的造詣,甚至不亞於當時中國的職業軍人。在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年輕的中國空軍和海軍在颱風暴雨中突襲停泊在黃浦江東岸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旗艦出雲號,戰鬥激烈,可惜未能將其擊沉。在外灘《救亡日報》樓上目睹戰事的田漢痛惜不已,寫下了《應如何轟擊出雲艦》一文,翔實地介紹了出雲艦的戰史,列出其性能、構造、炮位、行速尤其是裝甲厚薄位置等,力陳如何用謀略攻其弱點。此文之專業,給中國海軍、空軍以極大的幫助。
田漢是一個用筆作武器的戰士。從1922年歸國後,他即傾囊而出全力以赴地投身於戲劇事業。他與妻子住在上海哈同路(今銅仁路)民厚里,一邊在各大學任教,一邊自掏腰包創辦 《南國半月刊》,「欲在沉悶的中國新文壇鼓動一種清新芳烈的藝術空氣。」他創辦南國電影劇社,「以一絕對無產者經營需要大資本的事業」。他與洪深、歐陽予倩等志同道合的戲劇同道經常在一起熱烈地辯論著中國戲劇運動該往何方去,是屈從於所謂資本的規則做演出商品,還是面向更廣闊的大眾,實現以戲劇改良社會、喚醒民眾的宏願? 他率領學生們做了一次名為「藝術魚龍會」的別開生面的小劇場戲劇活動,演出他所翻譯的日本菊池寬的《父歸》,以及他創作的《生之意志》《江村小景》《蘇州夜話》《名優之死》等。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促使他改組了南國電影劇社為南國社,並創辦了南國藝術學院,開始了自主的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1928至1929年底,南國社先後在上海、南京、廣州、無錫等地舉行多次話劇公演和其他藝術活動,實踐「真正的戲劇是屬於民眾」的信念。而田漢本人也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劇本,影響及於全國。開辦了僅一年的南國藝術學院,培養出了陳白塵、吳作人、鄭君里等不少著名的作家、畫家、音樂家、演員和導演。在南國社的旗幟下,集結了歐陽予倩、洪深、徐悲鴻、冼星海、唐槐秋、陳凝秋(塞克)、趙銘彝、金焰、張曙等中國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骨幹人才。
1929年是上海文藝界戲劇界急劇變化的年代,受國內革命高漲的影響,無產階級的文學、無產階級的戲劇等口號開始廣泛傳播,田漢由此找到了南國社的方向。1930年初,田漢加入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1930年3月2日,左聯在中華藝術大學成立,田漢出席了成立大會,並毅然率領南國社成員加入「左聯」。4月,田漢發表洋洋十餘萬言的《我們的自己批判》一文,總結和檢討了幾年來南國戲劇運動和編輯《南國月刊》的得失,這也是田漢從民主主義者轉向共產主義者的轉折點。8月潘漢年、田漢、夏衍等人將南國社與藝術劇社等七個劇團聯合成立中國左翼劇團聯盟。
在中國話劇史上,南國社起著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較徹底地擺脫了對外國戲劇的模仿並掙脫了文明戲的束縛,將強烈的思想性、文學性和觀劇效果,通過清新質樸的表演流露出來,實踐了田漢讓觀眾「知道真正的新劇不是單叫人白相、開心,是叫人思想的」目的。在表演上,南國社摒棄文明戲遺留下來的裝腔作勢的程式化演技,樸素自然,富有生活氣息。他們注意學習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採用簡單的舞檯布置,不用硬景或繪景,而代之以布條製作的布景,突出燈光的作用。1929年,南國社在南京曉庄師範學校演出時,就在舞台的桌椅上覆上白布與黑布,配成一種黑白相間的幕景,用蠟燈和煤油燈照明。演出《蘇州夜話》時則用一條橫板並點上十多個燭頭代替「腳燈」,革新了舞台演出形式,表現出一種清新、自由、奔放而富有反抗的精神。
1932年,田漢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新的征程。
文章來源自文匯報 陳曉黎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推廣上海話書面語正字?
※為什麼上海街頭會有那麼多電線杆?
※上海哪兒有比較有文化有氛圍的地方可以逛,或者有什麼文化活動之類的可以參加的?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就讀是種怎樣的體驗?
※上海有什麼廢墟可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