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需求等於在找現實模型

為什麼今天會談及這個話題,原因來自最近我們產品團隊在招聘產品實習生的時候,我致電某個產品實習生想了解他不來面試的原因,他回答的理由是:我想做用研方面的產品崗位,產品策劃類崗位不太感興趣。

這個小經歷讓我覺得有必要講講到底軟體工程是做什麼的,作為軟體工程團隊一部分的產品經理又是在做什麼?我們常說的做需求到底是在做什麼事情。

一、軟體工程的本質

其實,在大象這本書裡面已經講到了軟體工程的本質,就是把現實生活進行抽象和分析,最終形成業務模型。業務模型再不斷轉化成軟體設計語言,通過軟體形式表達出來提供給用戶使用。軟體工程的本質就是一個計算機工具。它是將現實生活通過另外一種語言重新表達,並且形成比過去更標準化、更具備連接性、更通用的工具。通用來說,軟體工程所製造出來的產品是為了替代你現實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物件、服務所存在的。如果你所製造的產品並不能替代某一類人現實在使用的工具或者服務,那麼這個產品就沒有價值了。這個觀點我從三四十年前的IT類書籍《人月神話》、《微軟的密碼》等中都得到了印證。所以,軟體工程並不存在神秘性,它就是依託現實生活所存在的,所以懂人性,理解現實生活的規則才是能做好軟體工程這個領域工作的本質。實際上,軟體工程是一個理科生工種,是一個實證學科,並不能YY,或者純粹的理論推導。後續的書摘也會陸續分享類似的觀點。

二、談談偽需求

當我們知道軟體工程的本質之後,那我們就能理解做需求到底是在做什麼了,做需求的核心就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如果你所了解到的問題並不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或者純粹虛構出來的問題,並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真實的例子,那麼你的工作將毫無意義。

這裡特別想聊聊所謂的偽需求。偽需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偽需求的本質就是根本沒有那麼多人用。我對偽需求的判斷標準不是在需求本身的定義上,而是在用戶規模上的判斷。為什麼我持有這樣的觀點?前兩周,張五常在深圳的講座裡面,特別提到了一句話:價格影響的是需求量,而不是需求。張教授特別指出是需求量,而不是需求。人類總是千奇百怪的,如果我們說某個東西沒有人需要,可能我們真的沒辦法判斷這個事情。但如果是在某個環境下,某個價格中,有多少人會需要這個東西。那這個事情本身就有判斷標準了。

例如在冬天,你的商店賣短袖特定虧本的,並不是短袖對應的需求不存在。而是此時此刻的需求量不存在。這個時候,如果你在東南亞賣短袖,說不定還能發大財。而經濟學上的價格,我們用在互聯網產品上可以套用成用戶使用這個產品的門檻(包括付費)。門檻這個東西有太多限制條件:渠道、免費/付費、產品易用性、用好這個產品本身具備的條件等等。當你的」價格」越來越低的時候,需求量也就越來越大了。

所謂偽需求其實並不存在。如同經濟學一樣,你所做的產品和團隊能否把這個」價格」做到最低,吸引到那些願意購買的人。做需求,除了發現問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判斷:需求量是多少?所要付出的成本又需要多少?

三、產品實習生/助理應該選擇哪一類崗位

簡單講了一下軟體行業的本質後,如果你是產品實習生/助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盡量去接近公司的核心部門的核心工作,哪怕是去打下手都要比非核心部門的工作要受益。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僅僅是因為某些對產品有熱情的人把時間大量花在用研,花在交互上,我個人覺得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當然,這個不能怪新人,因為從他們的角度來說,新人能接觸到的更多的是用研和交互。

也因為自己曾經什麼都不懂,所以才寫出來,分享一下軟體工程的本質,希望真的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感興趣的同學能夠有比較匹配市場的認知。

如果你真的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感興趣,真正想入門,首先就是去接觸現實生活,了解現實生活的運作,思考現實生活存在哪些問題,別人怎麼去解決的(APP怎麼解決現實問題)?為什麼可以這樣做,關鍵點在哪,核心能力在哪。其次就是去接觸編程或者真實參與一些項目,模擬產品真實的工作環境這,了解現實生活思考一個事情的方式。這兩個工作比花大量時間在用研、交互上更重要。

文章涉及書籍:《大象—Think in UML》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如何將需求分析正確應用到工作中
高級需求分析師培訓要點,如何正確編寫需求用例的5個提示!
Guerrilla Usability Testing 游擊測試

TAG:產品經理 | 用戶需求分析 | 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