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好文,家庭資產配置就該這樣解讀

01

資產配置這話題怎麼寫都有得寫,因為這個時代下,人人都可以說自己有理財的理念,比如買個阿里餘額寶,微信理財通,都算是邁入理財的領域。但要是問他們家庭資產配置的情況是如何,大多數人會一頭霧水的看著我。

如果我接著問他們家庭有多少結餘,這些結餘都投入到怎樣的金融資產上,分別佔比多少,或者家庭有多少負債,佔大多比例。他們會瞬間被這些提問搞暈,然後煩躁地說,誰記得那麼細緻。

我身邊能夠非常清楚報出以上數據的人,寥寥無幾,有些人連下個月信用卡要還多少錢,都需要等到還款日前幾天看賬單才清楚。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下,還想理財,真的還蠻困難的。

想想還是我爹媽這代人比較負責,家裡管理財政大權的人,雖然不懂什麼資產配置,或者股票基金外匯,但是問他們家裡錢的走向,她們會很清楚年入賬多少,年支出多少,哪家銀行有多少存款,每張存單什麼時候到期。門清。

這裡,我首先建議朋友們先去回想下自己的手頭的資產分配,步驟非常簡單:

1、從網路上下載一張最簡單的資產負債表,能夠清楚表明家庭資產結構就可以了。

2、每季度填寫新的資產負債表,對照上一個季度的表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家庭資產的流動情況,比如說哪些資產在增值,哪些資產在縮水。如果勤快不怕麻煩的人,可以每兩個月做次評估,如果怕麻煩的人,可以每半年做一次評估。

——這麼做的意義何在?

一來是藉助這個模式掌握家庭財務大權,如果你可以把資產負債表做的很細緻,另一半總歸會覺得你挺靠譜的,已經表明了管錢的決心,好吧,以後他就負責花錢,你就負責管錢了。

二來清楚家裡資產的走向,跟人需要每天早晨起床稱體重一樣,發現近期胖了不少,那麼就少吃點。錢也是一樣,要是發現資產負債表上,資產部分縮水,同時開支部分增加,就要考慮少花點錢,多補充點資產,甚至要考慮調整投資方向。

三是如果未來遇到比較靠譜的理財規劃師,不會出現一問三不知懵逼狀態,提高溝通效率。

02

那麼資產配置有沒有好的方式呢。我自己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模式了解這個概念的。

最先了解到的資產配置模式是大名鼎鼎的美林時鐘,這是早期學習股票投資的時候,常看到的一張圖,百度搜圖一大把:

或者是這個模樣:

當年我拿到這個圖,老激動,覺得自己挖到了財富的寶藏,然後照搬後就發現,不對勁啊。

表面看按照經濟周期去做資產配置是個好東西,但是當大多數人意識到進入經濟興盛期的時候,興盛已經快要結束了,衰退正在起步。同理,當多數人意識到滯漲的殺傷力的時候,滯漲期也差不多到頭了。這就是大多數人認知的延遲性。

所以對於個體而言,肯定會因為自身認知的局限而對經濟周期產生誤判,而且股票、債券、大宗商品本身也存在細化失策的可能,最後導致資產配置上的失敗。所以這條路不好走。

03

下一個新模式就是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圖:

首先說明,這個資產配置的最終來源,我沒有查到,但這個配置思路是好的,對於毫無資產配置概念的小白而言,最好的入門模版,只是細節上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下。

標準普爾資產配置圖最大的特點就是平衡且好上手,資金分配一目了然。但在實際操作中, 很難達到這樣的平衡。

原因很簡單,人性是很難被平衡的,也許一開始可以根據這個模式來分配資金,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好轉,股票基金這類金融資產的價格在上升,大多數人看到了賺錢的機會,就很容易從40%的保本金轉移大量的錢進入到30%的收益賬戶。這是人性所在,完全可以理解。

此外還有認知上的偏差,我一一說下:

1、按照目前大家的生活水準以及超高房貸的壓力,3-6月的生活費不夠保障,我覺得應該要提高到12個月,否則很可能會出現房貸壓力過大導致斷供的危機。

2、20%保命的錢不要誤以為是花20%的錢來買商業保險,其實這個費用包含了家庭商業保險每年的定額支出,以及跟救命相關的其他方面,比如摔傷手術後的治療費營養費啊,請老媽子做飯的勞務費等等,都可以從這個賬戶里開支。

我自己是怎麼研究這個圖表的呢。

根據我的實際理財需求做調整,「要命的錢」和「保命的錢」都算是家庭應急資金部分,應對收入斷流、房貸壓力、以及重大疾病保障,這筆資金投資渠道都是走保本的模式,儘可能壓縮風險,提高安全性。

在「生錢的錢」和「保本的錢」這塊,我其實做了一個合併,借鑒美林時鐘對於大周期的把握,重新設定資產配置模式,我在原來簡約的7成股票+3成債券+半年平衡一次的模式中,加入了國內股票(A股和港股指數基金)+國內債券+國外股票(指數基金)+國外債券+房地產REITS+黃金ETF,以及BAT和網貸平台的定期理財。

多元化配置,堅持長期投資,半年進行調整平衡,最大限度分散風險,我要得就是保值穩當的組合。

04

上周跟朋友吃飯,他給我推薦了一個據說分析師更看好的資產配置模式——DALIO的全天候交易策略。網路上搜「逆天的DALIO」系列可以看到相關的分析文章,文章有點難懂,但很值得有能力的朋友去研究下。 目前我自己也在研究中,後期有心得了在跟朋友們一起分享。

我是覺得依照普通人的能力,想從單一的投資產品上獲得高昂的回報,基本上就別想了,但是利用一些投資渠道去搭配一個多元組合,跑贏一個通脹,拿一個不錯的收益率還是可以的。

現在真的不是沒地方去投資,而是太多的投資渠道需要我們去選擇。每次有朋友問我錢放在手裡不知道怎麼辦,該怎麼投資,我就很崩潰。我想,光一個銀行定期理財產品,在國內各大上市銀行中有無數,抽幾個中午跑個五六家銀行,跟大堂經歷聊聊天也能找到寫性價比高的產品。

有人說我要去投資基金,想知道什麼基金好,有錢的買基金方面的書,沒錢的去網上找PDF,或者去圖書館搜,了解基金的各種原理,然後去天天基金網上看評級,去晨星網站看評級。

基金的選擇上,沒有能力的人可以選擇指數基金定投,有能力的人可以選擇主動性基金定投。此外基金公司盡量選擇老牌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盡量選擇那麼年齡稍大,管理單只基金年份長,過去收益率回報比較穩健且優秀的人。

說到資產配置,就要說說智投,這個話題從去年就很熱,一來在於投資這東西人性因素太多,反而導致大多數人沒有能力管好資產,於是智能投資的空間就出現了,雖然說不上大賺,但總好過個人投資大虧吧。二來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其實很多機構也在研究量化模式,嘗試解鎖經濟發展的奧秘,期間雖然會被黑天鵝事件打亂節奏,但長期看,這個研究之路還是不會停止的。

我個人是覺得,對於普通人而言,先要有一個資產配置的思路,然後在市場需求智能投資平台作為輔助,這樣才是知己知彼,能夠1+1大於2的功能,否則,一味地交給智能投資,就跟兩個不認識的人,通過介紹人接受就結了婚,那婚姻不幸福的概率就大了。

推薦閱讀:

保本的理財配置?
經濟走L型物價卻在升 資產怎麼配最合理?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的最佳選擇
【小Q分享】二十多歲,一個尷尬的年齡段,應該如何理財?

TAG:資產配置 | 理財 | 個人及家庭理財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