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情結與成功

在諮詢中,或者在我們身邊,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們有不錯的智商或者取得成就的條件,很多人上學的時候成績不錯,很多時候也顯得很聰明,甚至有過比很多人都優越的機會,但是不知為什麼,他們總是很難取得至少令他們自己滿意的成就,也低於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感覺。

他們的一個共通的問題就是,當一件事,我不能一步做到最好時,我就不做,因為我不能接受我做的不是最好的;如果一件事我做得不如別人好,我就不做,因為我不能接受比別人差;或者,如果我做的事,不是大事,不能馬上獲得眾人矚目,我就不做,因為我不能接受平庸。

在諮詢中遇到很多這樣的案例,甚至於說多數焦慮傾向的來訪者,都呈現出這樣的問題。

阿德著的個人諮詢理論中,介紹了這樣一個概念。人在幼年的時候,面對周圍都比自己強大的成年人,會產生弱小(inferiority) 的感覺,這種弱小的感覺是生命中正常的部分,「為人,就意味著感受弱小」。正常的情況下,這種「不夠強大」的感受可能是人們不斷要變得強大,對世界有更多的掌控感的驅動力之一。甚至人們不斷追求科技進步也可能與此有關。

但是,當一個人的弱小感在成長環境被人為地加重,比如威嚇,指責,忽視,孩子的弱小感覺就會形成個性中的「情結」,自卑。如果一個孩子被大人過高地要求,會加重他的弱小感和無助感,而當一個孩子經常不被重視,甚至隨意耍弄,很容易讓孩子感受自己是無足輕重的人。 但是這種自卑或弱小的感受,有時會以一種反向的方式呈現,那就變成了「優越情結」 (supreriority complex),簡單地說就是用外表呈現的強大去掩蓋內心的弱小感覺,喜歡呈現優越感,吹噓等行為,是典型的「優越情結」的體現。

上面提到的,如果不是一步做到最好,或者不是做出人頭地的事,我就不做,也可能是「優越情結」的一種表現形式,其背後往往是自卑或者不甘於屈居弱小的反向呈現。

一位來訪者,從小成績突出,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受到大家的寵愛。來訪者的媽媽是一個大學老師,很優秀,但是非常強勢。來訪者雖然從小表現很優異,內心卻總是很被媽媽的高期待壓抑著,常常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高中的時候,女兒有一段時間成績下滑,並且開始有青春期成長過程中,自我的概念開始想要呈現。對媽媽來說,女兒的成績下降是她不能容許發生的事。於是在這個階段,一方面她給了女兒很多指責和要求,一方面緊緊束縛女兒自己想要做的事,完全推翻青春期少年想要呈現自我意志的可能。這位來訪者一直順利地做著大家眼裡的成功者,這突然的打擊讓她不能接受,對自己即置疑,又不甘於被母親不認同。成年後的她,內心卻一直停留在當初摔倒的地方,似乎在用不作為向母親的暴力反抗。無法踏實地付出努力,但是卻一直期待自己做重要的工作,享受好的待遇,受領導和同事的重視。可以說她一方面有著某種沒來由的優越感,一方面對別人的認同特別敏感,在意,而又無法付出努力,時常陷入不甘和焦慮中,情感也受到影響。

另一位來訪者從小在家裡得不到重視,父母只看重老大的姐姐和老三的弟弟,唯獨對她最不關注。她期待承擔家庭的責任,得到父母的認同和讚許,但是總是被沒來由的指責。她從小很害怕強勢的人,因為在強勢的人面前,她會覺得自己很「小」,什麼都不如別人。所以她去結交和靠近的人,都是不如她的人,而她又對此很不能接受。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要求自己上進,有成長,不花任何時間在「沒用」的事情上,但是下來發現,自己並沒有在任何領域有獨到的興趣和熱情,在與人交往時,常常覺得別人知道很多,而自己卻不知從何談起。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她選擇看起來「高大上」的工作,有「發展」的工作,但並不考慮是否自己喜歡,與自己的能力地否匹配,總是期待自己目前還達不到的狀態,但又會陷入總也無法到達的焦慮中。

這兩個例子,都從某種程度體現了「優越情結」。她們在幼年,被父母欠了一個認同,都有不被重視和尊重的經歷。所以被困在弱小的感受中,以追求「優越」呈現自己沒有被滿足的對認同的渴望。在諮詢中,或者在身邊,感受到這樣的情況多而明顯,幾乎成為一個模式。

我們離成功最近的距離,可能就是我們面對現實的距離。而對自己客觀,實際的感受,很大一部分來自實踐中的感悟。優越情結的表現之一,就是覺得自己做的事,需要符合自己優越的身份,所以極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猶豫不作為的狀態。 很多人告訴我他們通過看書來改善自己的「問題」,我往往會建議他們放下書,去實踐。因為他們的問題,正是想得太多,而沒有投入到社會這個與家庭不同的更真實的世界中,去重新發現和定義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案例】一例十多年強迫症朋友的康復體驗
NO.19 莊周夢蝶之林豐夢驢
怎麼克服戀愛恐懼症?
老是懷疑自己有病?該怎麼辦?——看看這個案例
芳華:何小萍是怎麼勾引著文工團里的人們欺負她的?

TAG:心理諮詢 | 心理學 | 個人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