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即腦洞,不開就不行
這跟我觀察到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情形,簡直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科學定律、名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是經過歷代學者左右嘗試,前後搖擺,循環檢驗,才摸到了自然的脈搏。
孩子的成長是逐日進行,但我們會把某些紀念日,或某些關鍵的突破,比如周歲生日,學會走路,進行特殊慶祝。
在科學史上,同樣存在關鍵理論的突破,或系統的重建,它們被後世學者大書特書,一再頌揚。比如以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為標誌而開始的科學革命,比如牛頓、愛因斯坦發表他們的理論體系。
不過我們時刻不要忘記,科學發展是一部英雄史詩,每一位留名甚至未留名的貢獻者都是英雄。一個名詞概念、一個科學定律的明晰過程可能都有許多英雄對其進行推敲嘗試,這每一小步過程中的嘗試都是不可或缺的,至少都是有意義的。
正如科學這個名詞在不同國度、文化有著多重涵義,什麼是科學、科學的特點也是一言難盡。科學體系是一個糾錯體系,歷史學者之所以是英雄,因為他們勇於質疑,揪出他們所尊重的前輩犯下的錯誤;科學需要學習,指出前輩的錯誤需要先深入理解前人究竟說了什麼;科學糾錯的對象首先是自身,但也會順帶指出其他的文化領域存在的謬誤;科學理論需要實驗驗證,但理論本身也是強大的邏輯推理;科學不能等同於真理(絕對正確),甚至也不能說等於正確;科學拒絕崇拜,任何崇拜行為都可能導致偽科學;科學歡迎批評,然而為了能批評而準備的門檻越來越高……
對於文化的其他領域,科學這個文化領域的特點是,腦洞特別大。科幻作家劉慈欣(大劉)說,科學本身包含了科幻,科幻只是科學的一些皮毛,正是科學中的科幻大家無法體會和理解,科幻文學的科幻才發揮了作用。科學特別嚴謹,任何與現有體系相違背的猜想都會被科學同行毫不留情地指出,任何一種猜想只要被證明有瑕疵就會被揚棄;科學又特別鼓勵質疑和猜想,現有體系的任何一點都可以質疑,對於前沿問題怎麼猜想都行,只要你能言之成理。
科學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解決我們心中的疑惑。世界的真相超出所有人的預料,因此科學與生俱來就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可以說,科學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里的腦洞。
理解科學,理解世界,理解我們自己,需要我們一起坐在科學這棵大樹上,一起跟著科學家們開開腦洞。
推薦閱讀:
※漫畫 | 狗年來了,你們卻還在吸貓!汪星人發怒了!!!
※全能悖論 完全可解
※超自然事件的基本內容有什麼?
※迷你世界破解版是什麼?
※荒野行動怎麼扔槍?